目录

丁二、广宣大菩提之自性分二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辛一、略说

四智镜不动,三智之所依,

八七六五识,次第转得故。

阿赖耶识转依所得大圆镜智,于法界清净中恒时不动,乃至轮回边际,无有出入而安住。其余三种智慧,住于并依止大圆镜智,因为有出入,故为动摇。何为三智?即次第转第七末那识得平等性智,转第六识得妙观察智,转前五识得成所作智。如是八识所转得之智慧唯此四种。

辛二、广说分四:一、大圆镜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观察智;四、成所作智

壬一、大圆镜智

镜智缘无分,相续恒不断,

不愚诸所识,诸相不现前。

镜智诸智因,说是大智藏,

余身及余智,像现从此起。

此二颂显示转第八识得大圆镜智及大圆镜智的作用。

大圆镜智于一切境界不作分段缘取,恒时相续无有间断,彼不愚迷能了知一切,同时于所知诸法不会现前执著诸相。大圆镜智是平等性智等诸智之因,故说是大智藏。因受用身等身像、平等性智等智像,一切均从此智生起,故称此智为大圆镜智。

大圆镜智虽现一切所知法,然无能取所取之分别,不执著我,以无勤作故亦不执我所,好比明镜俱现万相,然彼镜中影相不成实有,且对彼等无有分别念与勤作,如是大圆镜智无有缘取此境、不缘彼境之差别,于一切境均无偏袒、无间断而能缘取。彼智三时恒常出现,故是常住;远离烦恼所知二障,故缘一切所知法不愚无迷乱,能如是证悟也。彼智之相,即恒时对诸所知法无有此者、彼者的分别念,不以贪执而取,于彼所缘无有相执,虽显而无偏袒之分别故。

因为大圆镜智是其余三种智慧的因,故称为一切智慧大宝之源,犹如大海。彼智又称报身如来,因彼是报身佛之究竟施设故。为何立名为大圆镜智?因为,犹如明镜可现万相,此智能现一切所知法,彼等如所有法平等证悟、尽所有法无乱证悟、任运利益所化之三种智慧的影相(或体相),全由彼根本(或所依)出生,由此名为大圆镜智。

壬二、平等性智

众生平等智,修净证菩提,

不住于涅槃,以无究竟故。

大慈与大悲,是二恒无绝,

众生若有信,佛像即现前。

此颂显示转第七识得平等性智及平等性智的作用。若登初地现前一切众生平等智,且进修此智至极清净,则证无上菩提。彼时由众生无尽,故无究竟;以无究竟故,不住于涅槃。以证平等性智故,大慈与大悲二者恒时无有断绝,众生若有信愿,则如其所信,佛像即现彼前。

所谓平等性智,即于一地证悟自己与一切众生平等,二至十地之间修持自他平等,修至最极清净时则断尽我与我所执的微细客尘,此时承许转依为清净如来地之平等性智。由于已寂灭轮涅二缘,无有所住之究竟,故成不住有寂二边,证悟轮涅无别之平等性,承许此为平等性智的本体。

恒时具有大慈大悲,随顺众生各自的意愿,而显现种种形色的佛身,具有如是的作用。

壬三、妙观察智

观智识所识,恒时无有碍,

此智如大藏,总持三昧依。

恒在大众中,种种皆示现,

能断诸疑网,雨大法雨故。

所谓妙观察智,即恒时无碍通达一切所知法的自相与共相的智慧。此智犹如大宝藏,是无量总持、三昧的来源(依处)。

妙观察智的作用是:恒时于一切如来眷属之坛城中,显示外在的种种欲妙财富,即净土宝地、如意妙树、甘露普流、庄严无量宫、无漏色声香味触云聚等一切圆满财富;又显示内在法财,即无倒真实传授一切深广法的自相与共相,普降能断一切眷属海众相续中疑惑的大乘正法大雨。

壬四、成所作智

事智于诸界,种种化事起,

无量不思议,为利群生故。

所谓成所作智,即于无边世界显现身语意各异的种种化身,其数无量,不可思议,如此普利一切众生。

如来之化身之所以多种、无量、不可思议,是因为:恒时为利益意乐、根机、种性不同的众生,如是所作的事业也分多种,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度化,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度化,如是化现声闻、缘觉、天等一切众生相后利益众生,总之显现种种不同的幻化,故名“种种”;彼化身之数无法计算,已超百千等有限之数,故名“无量”;“诸界”之义即教化区域不只是一刹土或百千有限刹土,而是过恒河沙数的十方浩瀚无边刹土,其中显示种种幻化的佛化身,应知恒时均为不可思议。

辛三、成就如是智慧之因分二:一、异熟因;二、能净因

壬一、异熟因分二:一、真实义;二、旁义

癸一、真实义

摄持及等心,开法亦作事,

如是依四义,次第四智起。

以善摄持听闻之法故,修自他平等之心故,不顾利敬开示清净之法故,作有情所需之事故,如是依四义,次第能生起大圆镜、平等性、妙观察、成所作四智。

凡夫依止善知识,以闻思修大乘法的方式行持,是得大圆镜智之因,由彼因逐渐使阿赖耶识转依为大圆镜智,故由摄持正法产生出大圆镜智。其余三智也可依此类推。在凡夫阶段,待人如己,发悲愍心而修持,为获得平等心而修习,故能生平等性智;在胜解行地,闻受正法后为众生无倒善为演说,故能生妙观察智;如是自己去成办饶益一切众生的所作,故能生成所作智。

以上四因次第能获四种智慧,故于凡夫阶段,为得无上四种智慧,发起无上菩提心后,尽力修持如是四因,为成就彼等智慧而回向,由因果不虚之缘起,未来依彼善根决无空耗、定能成就彼等智慧。

癸二、旁义

如果认为是由别别他体的有情获得无上智慧时成为各个他体相续的众多如来,那么如来也应成有形相的补特伽罗,彼者的蕴、界、处之法也成为种种自相故,是有为法、无常法。如果是这样,那么经中所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怎能应理?

如果成佛时没有他体,那么不同众生为求证佛果而修道,岂不成为无义之举?

答:乃至存在人我、法我的执著相之间,会有他体相续的补特伽罗以及其蕴界等诸法的显现;然于胜义谛中,无有人法之本体,是二种无我之自性空性光明故。如是现证时,远离人法二执,在如来地,诸佛是法界自性智慧身,不可思议,具一切相故,无有任何平庸分别念所致的人、法之自相。因此,诸佛在胜义谛中无他体,然于名言谛中能假立为有他体。此理以颂宣说即是:

性别及不虚,一切亦无始,

无别故不一,依同故不多。

对此,有者认为:“在某一世界,某尊佛成正觉时,他方世界无有他佛出世故,一切世界之中仅有一佛,是彼佛于他方刹土以化身作事。”又有认为:“无始轮回之中,唯有一佛出世,是此佛于一切佛刹为利一切众生作种种佛事。”还有认为:“获得究竟地的如来并非只有一尊,断我执离二障的法身应有种种各异之体。”

以上断言如来是一或异的观点均不应理。为何这么说呢?下面以“性别、不虚、无始、无别”五因成立诸佛非一,以法界体同成立诸佛非异。

①性别:性即具有种性,别即不同有情。于此世界,会有具种性的无量众生当来成佛,以众多不同有情具佛种性,故其果佛陀不应只有一尊。

②不虚:如经烹调之美食,何人食用均能饱腹、养身,同样,二种资粮,何人积累都具大义且可成佛。如果佛仅一尊,那么众多补特伽罗为成佛而积累二资应成无义之举,但此非理,故佛非仅一尊。

③一切:诸佛初发心欲求无上菩提时,即发誓愿:愿我成佛后,亦令一切众生入菩提位。此誓愿于如来地已究竟圆满,如果仅此一佛,无其他众生成佛,那么彼佛连一众生亦未度脱至佛位故,其最初发心应成尚未圆满,然此非理,因诸佛利生宏愿已究竟圆满故。故佛非仅一尊。

以上破除了“世界仅有一佛、其余世界无有他佛”的观点。其实,所谓“一世界中,无有二佛及二转轮王”仅是针对一个四洲世界而言的,在千百万四洲世界中,以相同数目的化身,同时一一显现化身佛降生等事业,如《摄大乘论》中所说。以下破除仅从时间角度衡量,承许无始以来仅有一佛存在的观点。

④无始:因为“不积福慧二资而成就正等觉”绝无可能,且积累二资须由其他佛传授,它不可能自生,所以于此佛之前,应有其他古佛出世,犹如轮回之无始,如来也是无始已有,故无始以来仅有一佛的观点不应理,而展转不断有多佛出世是极应理。

⑤无别:若说有其他佛无福慧二资,是义不然,故佛非仅一尊。

由上述诸理,故知绝非仅有一佛,实有无量诸佛。但在获得二障垢染极为清净的法界殊胜无漏自性时,于彼处无有少许异体之分别,如来是以真如二净无为法安立的,于此境界中,如来无有多分,一切如来于法界真如无相自性光明中一味平等(依同故不多)。此义如前所述。

壬二、能净因

能获得具无二自相之大菩提自生智慧一切智智,是由五种波罗蜜多,以及超越彼等且能清净余波罗蜜多之根本智慧波罗蜜多。此处,宣说究竟大智慧成就之因——智慧波罗蜜多。

分别若恒有,真实则永无;

分别若永无,真实则恒有。

若恒时存在二取分别,则永不能见真如实相。若永无缘能取、所取等遍计二法之相,胜义中圆成实或真如、圣谛、实相必定恒时现前,名为胜义,此是从所缘境角度而言。不缘任何戏论相之无分别智慧是最胜之能缘、如实抉择实际之智慧,此真实无缘智慧在一地时获得。无缘远离一切戏论,即是大乘的清净见,即《般若经》云:“未见任何缘,是为最胜见。”

欲修最上修,不见一切修,

欲得最上得,不见一切得。

不见能取所取二相之修,即是殊胜最上之修,因为相应修持本性真如故,无有修者、所修、修习之三轮。真实之无缘唯于二至十地间出现,而相似之无缘在胜解行地亦有。

果地的诸如来法自性远离诸缘,无有真实成实之所得,此即是得果之最上者。乃至未断贪执所证法之见,不能得正觉,证悟无得之自性方能得正觉。《般若经》亦云:“不住为最胜住,无得为最胜得。”如是觉悟基道果诸法远离一切戏论之真如平等性,能得如来大智慧果。若有相、想,则远离果智,不能证道。若证悟无相,则速获彼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