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二、于能诠大乘教断诤
《般若品释解义疏》 ︱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释︱ 智圆法师.疏解 ︱
(二)二者受持为不相违至关重要
此二持不相违至关重要,不然《般若经》中说“具实有想者则无解脱”、“三菩提皆依空性证得”,及“对此也分基智等三种后,基智于果母也有远近之别”等,对此应如何理解?
“此二”指“有证”和“未证”两说。“持不相违”即心中将此二受持为同一意义的不同表达。“至关重要”是这样受持才能会通经论中的不同说法,才能使不同教典的种种密意在自心慧海中融成一味。“不然”以后的一句是说:如果认为二者意义相违,也就是把“有证”理解为满分证得,将“未证”误解为一分没证,这样就无法理解《般若经》里的各种说法。
《般若一万八千颂》《大般若经·缘起品》中都说到“具实有想者则无解脱”,意为:对于万法丝毫没证到空性、全部作实有想的人,无有解脱可言。又说“三菩提皆依空性证得”,如果“声缘未证法无我”是完全未证的意思,那么以声缘具实有想的缘故,无有声缘菩提之解脱,这样和“三菩提皆依空性证得”的经教相违。
“对此分基智等三种后,基智于果母有远近之别”,指《现观庄严论》中分了一切相智、道智、基智三种(分别指佛智、菩萨智、证悟基之本性的智慧,基指蕴界处),基智又分三种:声闻智、缘觉智、菩萨智。也就是了知基之体性的智慧有圆不圆满的差别,声缘只见到基的少分空性,菩萨证得一切粗细分的空性,所以说三种基智与果般若有远近之别,前二者远,第三者近。如果将“声缘证到法无我”理解成证到一切法空,那么以上说法如何解释呢?应成三乘同等见一切法空,三种基智离果母并无远、近之别。
相反,如果把“未证”和“已证”受持为不相违,都是指声缘证得少分空性,那么以上说法就能会通,所以至关重要。
四、破除“在空性上证则一切同证”
是故,一般而言,空性乃寂静唯一之门故,三菩提任何一者决定依彼而证,然而有初业者心执空性为囫囵一体,遂以为证则一切同证,未证则一无所证,于此立宗不应牢执,如此应成动乱一切经论基础,
从“是故”到“依彼而证”之间,承接上文“证空方能解脱,否则尚不能断烦恼障”这一立宗。以此原因,通常便说空性为入于寂静的唯一门径,声闻、缘觉、佛陀三种菩提必须依空性而证得。
“然而”是转折:有些不通空性教理的初业者不明这仅是从共通处立言,而非指三乘的证悟相同,当他听到“三菩提皆由证空性而获得”时,遂将空性视为囫囵一体,认为证则顿时一切都证,未证即一无所证。
“囫囵一体”,指空性无差别可分,是无分的一个。“于此立宗不应牢执”,即不应牢执此种见而不欲舍弃。很多人这样想:“空性这个东西,要证到,就一刹那什么都明白了!要没证到,就什么都没证知。” 不应牢执这么粗的见解而不肯放舍,不然会动乱一切经论的根基!所以从圣教整体的建立考虑,这样的见非清除不可,不然圣教的大厦就会因此而倒塌。
那么,怎样导致动乱一切经论的基础呢?以下进一步说明。
即:若见一法空性定能见一切法空之空性,则大乘中以种种理立十六空等、三大阿僧祇劫难行等、入上上地由法界离客尘差别而见转增胜,及上上宗胜出下下之差别等,一切皆成非理;如此,较声缘见空性,以证悟无有增进之故,应成小乘道较大乘、下宗较上宗速疾深妙。
若承许“见到一法空性,则决定能见到一切法空性”,则应成圣教中的种种安立都不合理。比如:
一、应成大乘教以离一多因等各种理门建立十六空等不合理;以理建立空性时,广说四边空、八戏空、三十二增益空等也成毫无必要。
事实上,正因小乘所证的空性微劣,仅证到人无我,故有必要在大乘教中以理广为建立空性差别,诸如内空、外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等,由此显出大乘证悟的殊胜之处。若承许见一法空性就决定能见一切法空性,则成大小乘的证悟没有胜劣之别,如此一来,大乘教又有何必要如此建立与显示呢?
二、应成“三大阿僧祇劫难行等”不合理。
经教中说,利根者在胜解行地(资、加二道)经一大阿僧祇劫;一到七地根本位和后得位数数修习空性,并广积福德资粮,有功用而修空性,也须经历一大阿僧祇劫;八地之后,获得智慧自在,无功用而行,八至十地再修一大阿僧祇劫,证入佛地。“等”字包括七大阿僧祇劫、三十三大阿僧祇劫等。如果承许“证则一切同证”,最初证得即全分证得,那如何能成立上述进修次第,以及空性修证上的种种差别?应成这一切都不合理。
三、应成“入上上地时由法界离客尘差别而见转增胜”不合理。
在证入上上地时,以法界远离客尘的差别,见辗转增胜,虽然从离戏空性上说,登地之后见的是同一个,但有见得越来越清楚的差别。见道的见好比五十米外见一个人,确实是现见了整个人;修道的见像是逐渐走近他时,见得越来越清楚;无学道的见好比已经走到面前,见得最清楚。如果证空性是“证则一切证”,那将不成立有见辗转增胜的差别。
四、应成“上上宗超胜下下的差别等”不合理。
本来佛教诸宗的上下差别是由证空性的大小而判定,小乘声闻仅证到人无我和粗分五蕴的空性;缘觉在此之上,还证得所取色法的空性,因而超胜;大乘唯识师证得依他起识上无二取的空性,因而超胜小乘;中观师证得一切法空性,最为殊胜。如果见一法空就决定见一切法空,诸上下宗派都有见一法空,应当都见一切法空,也就没有高下的差别。
“等”字中包括依于见空性的差别,而安立的断证功德的差别、修行位次的差别、教法施设的差别、证道方便的差别等。如果认为在证空性上“证则一切证,未证则无一证”,那应成这一切都无法建立,应成动乱一切经论基础。
“如此”以下,再顺势责难:如果大乘的证悟不比小乘增进,而经历的时间却漫长许多,这样应成小乘道更加速疾、殊胜。
也就是说,大乘发菩提心后要在胜解行地修集福慧资粮,闻思修法界总相,才能现见空性,期间经历一大阿僧祇劫,小乘声闻只用一两生就修到预流向现见空性。而且,小乘只用几生就从预流向修到阿罗汉果,而大乘需用两大阿僧祇劫才从一地修到十地。如果所证空性相同,应成小乘道更加速疾、殊胜。
或者声闻三生证空性,缘觉百劫证空性,菩萨最快一大阿僧祇劫证空性,应成下宗比上宗更快、更好。
若认为:未必有此违害,大小乘观待方便在断障上有差别故。
“此违害”,指如若承许大小乘都圆证法无我,则“应成小乘道更加速疾、深妙”。
对方认为不一定有这种违害,原因是:“大小乘观待方便在断障上有差别”。也就是大小乘虽然在证空上没有差别,但证空的智慧有是否为方便摄持的差别:大乘证空的智慧被方便摄持(即被布施、持戒等广大福德资粮摄持),因此能断所知障;小乘证空的智慧未被方便摄持,所以只能断烦恼障,不能尽断所知障。如此,不会有“小乘道更加速疾、深妙”的违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