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思考题上

《般若品释解义疏》 ︱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释︱ 智圆法师.疏解 ︱

1、解释:净水如意宝。

2、什么是“甚深大乘妙中道”?

3、为什么说“一切相智的不共亲因唯是般若,而不是其余度”?

4、“此等一切支,佛为般若说”为何说这是表达次要、主要的关系,而不是能生、所生的关系?

5、有人把“此等一切支”解释为静虑的一切支分,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6、颂文中“为”字指示了何种大义?

7、为什么说“欲求灭苦者,当生般若慧”?

8、解释:染净诸法,如所有,尽所有,唯现相。

9、就诸法而言,哪一分是世俗?哪一分为胜义?

10、解释:

由于诸法见真妄,故得诸法二种体,

说见真境即真谛,所见虚妄名世俗。

11、详述:二谛若胜义中异体及世俗中一体,则各为四种过失违害。

12、什么是假胜义?为何取名为假胜义或同分胜义?在开显真胜义之前,先施设假胜义有何必要?

13、为什么说“真中无遮遣”?

14、解释:

以观名言量成立“诸法于世俗中持其自相”,而胜义中如彼显现全无成立。

15、如何理解“不坏二谛各自之处”?

16、为什么说“就究竟实相而言,‘世俗中有、胜义中无’此有、无二相不是各自偏堕而住”?

17、世俗现相既然都是虚相,为何又说它是无欺的呢?

18、为什么说凡夫地和小乘五道没有现前现空双融的法界?

19、解释:中观应成派,现空双融。

20、论述中观应成、自续二派的异同。

21、解释:无遮,非遮。

22、论述:大乘资粮道和加行道也要修离四边的现空双融。

23、以桌子为例,说明它的真实性远离四边。

24、以理成立“胜义非心境”。

25、按照本注释,“心者是世俗”应如何解释?

26、解释:

天子,若胜义谛是身语意所行境性,则彼不入胜义谛数,成世俗谛性。天子,然胜义谛超越一切名言,真实中不生不灭,是离于所说能说、所知能知,乃至超过具一切胜相之一切智境,是胜义谛。

27、解释:

真中离戏聚,乃为真胜义,

依于分别心,非真成世俗。

28、解释:

有情自言见虚空,观彼虚空如何见,

佛说见法亦如是,非见余喻所能说。

29、为什么“胜义非心境”这一句不必作简别而解释为:“胜义谛不是二取识的行境”?

30、有人说:“若胜义非圣心行境,则缘彼生断证功德定不合理;且圣根本慧若不知彼,则应成根本慧非法界有境,且等于承许法界如同不可思议作者;又应成二谛分基非所知等,有如是诸违害故,应简别而说:胜义谛非二取识之境。”对此应如何答复?

31、为什么说对“胜义非心境”加和不加简别的两种解释在意义上并不相违?

32、为什么能证士夫有上下位次?

33、解释:瑜伽世间,凡庸世间。

34、解释:

如有翳眼所缘事,不能害于无翳识,

如是诸离净智识,非能害于无垢慧。

35、怎样破除执有事为常、一的见?

36、详细阐述:以“破生似决定理”破除外境实有微尘。

37、怎样破除心识实有?

38、“如刀不能斫空”喻示何种深义?

39、解释:

由我全无宗,故我唯无失。

40、为什么说中观师位居一切士夫之顶?

41、以上33题至40题的法义如何结合自心来领会?

42、怎样破除“瑜伽师和凡庸彼此不能违害”?

43、既然诸法如幻,为什么还要修布施等道?

44、有人说:既然还须修道,那么道就不是无实如幻,而是实法。对此如何答复?

45、“无任何遮现相的中观师”是就哪一分而说的?

46、瑜伽师与凡庸于何处相诤?

47、解释:

以二共许喻。为果不察故。

48、解释:

世间见有事,执彼为真实,

不许幻性故,诤于瑜伽师。

49、次第断凡庸、小乘和唯识师之诤有何必要?

50、辨析:我的眼睛明明见到面前白白的馒头,鼻子闻到它的香气,舌头尝到它的甜味,伸手去摸,明明有松软、温热等的触觉,怎么能说它不是实有的呢?

51、为什么说凡庸的根识不是衡量真实义的正量?

52、解释:

色等谓现量,共许非量成,

彼如不净等,谓净等虚妄。

53、如何成立“佛说有蕴,蕴的相是刹那性”为不了义说?

54、为什么说刹那性属于世俗谛?

55、从正反两方面成立“见刹那性是见名言中的真实性”。

56、既然刹那性是世俗谛的真相,为什么又说真实中不成立刹那性?

57、解释:

为引世人入,怙主言实有。

真中非刹那,谓俗亦成违,

瑜伽俗无过,待世为见真,

否则世间害,知女身不净。

58、如果有情如幻,为什么不像幻马、幻象那样灭已不生,反而死后复生、无穷无尽呢?怎么解释这种现象?

59、何以相续久,有情即实有?杀戮幻人等,无心故无罪,

于有幻心者,当生罪与福。咒等无力故,不生如幻心,

种种缘生幻,亦复种种相,一缘生一切,何处皆非有。

以上颂文所说的三番断诤中,实事师分别以什么理由成立有情不同于幻事?中观师又是如何回答的?请逐一解答,并作归纳性总结。

60、有人说:若胜义中轮回诸法自性涅槃,则应成轮涅合一,佛也要再度轮转。对此如何回答?

61、怎样破除心外有境?

62、简述实相唯识和虚相唯识二派见解的异同。

63、实相唯识宗如何安立内外诸法的体性?

64、若时识亦无,以何能见幻?若时幻不成,尔时亦见何?

若处有非尘,相分为心体,若时心即幻,尔时何见何?

简述以上两颂唯识师和中观师的辩论。

65、唯识师如何以“灯能自明”喻成立自证义?中观师又如何破此比喻?

66、唯识师如何以“两种青色”喻成立自证义?中观师又如何破其比喻和意义?

67、设若无自证,岂能念彼识?受余相连故,能念如鼠毒。

简述这一颂中双方的辩论。

68、解释:

具余缘见故,心何不自明?

由涂眼药力,见瓶不见药。

69、为什么说“见闻觉知就‘不观察似真显现’而言,遮不了也不必遮”?

70、什么是“于诸有事如真计执的实有分别”?为什么说它是苦因?

71、为什么名言中不遮自证识,若遮有哪些过失?

72、为何中观应成派在名言中对自证识不遮也不立?

73、解释:

凡是名言中不可承许之法,都是以名言量有害之法,如“总常”等。

74、名言中建立阿赖耶有何必要?

75、解释:

于承许识实有之宗,自证不应理,然于承许无实之宗,建立自证名言极为应理。

76、虚相唯识师如何安立相、心的体性?中观师对此如何破斥?

77、以自己做过的一个梦为例,谈谈心无实仍可见闻觉知。

78、如何破斥“轮回需依于实有依他起识”的观点?

79、解释:

汝心无助伴,应成独一体,

心离所取时,一切成如来,

若尔于唯识,观察有何德?

80、幻师对自己所变的幻女还生贪心,能否以此说明即使了知诸法如幻,也不能断除烦恼?为什么?修空性断烦恼之次第为何?

81、阐述次第遮遣实、无实戏论之理。

82、为什么说“无”也不是究竟实相?

83、解释:

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

尔时无余相,无缘极寂静。

84、解释:

故依如是空性消尽戏论后,无余尽断二障,能证无住涅槃。

85、结合比喻论述诸佛事业之相。

86、诸佛任运显现色身、刹土等的因缘是什么?

87、解释:

如成鹏咒者,供处成已逝,彼逝虽久远,能作灭毒等。

相应菩提行,成就佛供处,菩萨虽入灭,能作一切义。

88、有人说:“佛无分别心,供养佛岂能得福?以所供境无心之故。”对此应如何答复?

89、解释:

(1)我彼从缘生,是无我见依,空见得解脱,余修即为此。

(2)断德失相连,贪及嗔恚等,由不见彼境,非由外道理。

90、简述:

(1)道之主要为证无我慧;

(2)唯有证空性才能根除烦恼。

91、论述:

未通达人我唯是依蕴假立的空性,许蕴自身决定有,仅了知主宰或拥有蕴的常、一、自在我无有,以此断不了细分我执。

92、解释:

(1)乃至有蕴执,于彼起我执,有我执造业,从业复受生。

(2)证无我时断常我,不许此是我执依,

故云了知无我义,永断我执最希有,

见自室壁有蛇居,云此无象除其怖,

倘若亦能除蛇畏,噫嘻诚为他所笑。

93、根据92题的两段颂文,说明龙树与月称两位菩萨在何处密意相同?

94、论述:人无我与法无我在依他假立的空性上无别一味。

95、经中宣说声缘未证法无我的必要是什么?

96、详细解释:

为遮遣离空性外另有解脱道,而立寂静门不二,经中又说声缘罗汉有证人我依缘起生真实性之少分空性。

97、反面论述:二乘未证与有证法无我二者持不相违至关重要。

98、剖析:“空性只是一个,证则一切同证,未证则一无所证”以此立宗会动乱一切经论基础。

99、“大小乘都圆证法无我,但观待方便而有断障多少的差别”,对此如何破斥?

100、有人说:“一法空性即诸法空性。了知一法空性后,以类推能见诸法空性,因此声缘能见满分法无我空性。”对此如何答复?

101、简述大乘地道断障的情形。

102、解释:

若断惑解脱,彼无间应尔,彼等虽无惑,犹见业功能。

谓初无取爱,故定无后有,此爱非染污,如愚云何无?

由受缘生爱,彼等仍有受。彼有所缘心,犹于某中住,

诸离空性心,灭已复当生,此如无想定,故应修空性。

103、声闻认为:“阿罗汉已断尽烦恼而得究竟解脱。”对此应如何破斥?

104、“佛也有被尖木扎刺等业功能成熟的现象,但佛已得究竟解脱,所以有业功能成熟并不能成立阿罗汉未得究竟解脱”,对此如何答复?

105、“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时,云何不成尽断五蕴相续而寂灭?无再生之因故,如油尽灯灭”,对此如何答复?

106、解释:

不解解不深,深非思度解,解深得解脱,诸怖不应尔。

由小信界伴,不解深大法,由汝不解故,成我无上乘。

107、“若见空性,则将不安住轮回,且于道果失坏精勤”,对此如何答复?

108、解释:

为利愚苦众,解脱贪惧边,成就住轮回,此即证空果。

109、解释:

唯空能对治,烦恼所知障,欲得遍智者,何不修空性?

何事能生苦,于彼应生惧,空能灭诸苦,云何畏惧彼?

若有谛实我,当于彼生惧,既无尘许我,谁成畏惧者?

110、谈谈本品如何阐明究竟一乘的要义,由此你对修习大乘圆满空性生起了怎样的意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