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二、于能诠大乘教断诤

《般若品释解义疏》 ︱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释︱ 智圆法师.疏解 ︱

虽有释云:此三颂章节错乱,故非原文,乃他人所加。无论如何,文义是如此。

印度慧源论师等在其注释中说:因为这三颂章节错乱,所以不是原文,而是后人所加。这些不必去考证,无论如何,文义即是如上所述。“章节错乱”,指这三颂在辩论大乘是否为佛经,与上下文连贯不上。

为利愚苦众,解脱贪惧边,

成就住轮回,此即证空果。

又说:若见空性,则当不住轮回,且于道果失坏精勤。

小乘论师又责难说:如果见到空性,即现见万法皆空,那将不安住轮回,而且会失坏为求果而修道的精勤。

中观师从正反两方面答复。首先正面回答:

回应:胜义中毕竟无苦,然为利益由自心愚痴而具苦的众生,以明见如幻之慧解脱贪、惧二边,成就住三有而无染,如同泥中白莲般安住轮回,此即证空之果。

这段文分为两层:第一层从“为利益”到“众生”之间,显示见空性不会失坏求果修道的精勤;第二层“以见如幻”之后,显示见空性将成就安住轮回。先解释第一层。

以“然”字区分实相与现相而抉择。“实相或胜义中毕竟无苦”,苦、乐、舍三受都是苦性。苦受是苦苦;乐受是坏苦,以其为变坏之自性,而与苦苦相连故;舍受是行苦,以其为能引诸后苦之因故。要知道,蕴、界、处等诸法是梦幻、阳焰般的显现,胜义中无有自性,这样得不到能领受之我、所领受之受,因此毕竟无苦。

现相中,众生“因自心愚痴而具苦”。“愚痴”,指无我执为有我,无受执为有受等。由此实执起惑造业,遂使五取蕴相续不断而具足三受、三苦。

“利益”指现见空性后,再观众生执妄为真而长劫受苦,油然生起利益众生的悲心。这是说现见空性就能引生大悲普利群生,并不会失坏求果修道的精勤。

再解释第二层。这要由了知能成就和所成就来得解。能成就是“以见如幻的智慧解脱贪、惧二边”。“如幻”,指轮回现而无有。“贪惧二边”,指不见诸法虚幻,妄执实有,以执实有乐而生贪,执实有苦而生惧,即是堕于贪惧二边。“边”指分别执著便有倾向,趣境耽著不舍,即堕于贪边,舍境畏惧不受,即堕于惧边。以空慧见诸法现而非实,不执有乐而贪,不执有苦而惧,便解脱贪、惧二边。

所成就即“住三有而无染,如同泥中白莲”。“泥”喻轮回惑、业、生三杂染;“莲根扎在污泥中”喻菩萨处在轮回杂染中;“白莲”表清净;“花开于空”表心无染著。此“住三有而无染”即是证空的果相。

不然,若未证得有寂平等性,则以分别三有过患及寂灭功德之心,当堕寂灭一边。

反面答复:如果像声闻行者那样未证得有寂平等性,则不能安住轮回,于道果将失坏精勤。

这句辩论很精彩!将对方指责的过失都返推到他自身上!

“有寂平等性”,指无差别的法性。就胜义而言,从无明至老死的三有轮回,及无明灭至老死灭的寂灭涅槃,二者无毫许差别,都是无生无灭的空性,因此轮回法的自性即是清净涅槃,称为“有寂平等性”。

声闻行者未证得此有寂平等性,内心分别三有过患无穷、寂灭具诸功德,以此分别定当堕于寂灭一边,是故必将不住轮回,弃舍长劫行菩萨道普利群生,亦不求证无住大涅槃果。故于大乘道果失坏精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