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一、于自等离八法

《般若品释解义疏》 ︱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释︱ 智圆法师.疏解 ︱

如是诸空事,有何得与失?

有何他敬事?有何他轻凌?

苦乐从何出?有何喜与忧?

真实性中观,谁贪于何贪?

谛观生存世,谁于此处殁?

谁生谁已生?谁为亲与友?

一切如虚空,当如我受持。

如是自性空的一切事中,有何利养等的得与失?如是,有何敬事?有何轻凌?有何苦、乐?有何喜、忧?真实性中,以理审观,于何境生贪?谁行贪著?若善观此存活世间,于此三有之处,云何死殁?谁为来世当生者?谁是前世已生者?谁为亲人、朋友?一切诸法皆如虚空。当如我(指寂天菩萨)般,以观察实相之智慧受持后,远离世间八法。

“自性空”,指诸法本来空性,不是由因缘使不空的法转成空。经中说:“如来若出世若不出世,诸法自性本空。”不是由圣者证悟而使不空的诸法转为空性,也不是经正理观察而令不空的法转为空性,诸法原本性空。

在这所有的自性空的因、体、果等诸事中,哪有利养、恭敬、名闻等实法的获得及失去呢?哪有别人的恭敬承事和轻蔑凌辱呢?又哪有身体的苦、乐,内心的喜、忧呢?丝毫也没有!

真实性当中,用正理审察:贪者和贪境也是无有的。上面讲“受念住”时已经解释。如果善观察一切存活的有情,谁在这个三有中死亡呢?没有谛实的有情死亡。谁在来世将生呢?谁在前世已生呢?并没有谁将生和已生。谁是亲人,谁是朋友呢?观察时了不可得。

“一切诸法皆如虚空”:按这样观察,就认识到诸法如同虚空,本无所得。

“当如我般”等,即应当如我寂天这样,以观照实相的智慧受持空义后,远离世间八法。

小结:

世间八法是顺逆境缘的统称,通常解释为称、讥、毁、誉、苦、乐、利、衰,而本论则说到得、失、敬、轻、苦、乐、喜、忧,两种解释大同小异。总的就是各种顺境和逆境。那么,如何止息对于世间八法的耽著呢?这有世俗谛和胜义谛二种修法。本论《静虑品》中讲的是世俗谛的修法,即思维顺境的过患和逆境的利益,以止息耽著。

本品讲的则是胜义谛修法,称为“等离世间八法”。因为认识到世间的顺逆境界都是影像,现而无有,因此就没什么要逐取,也没什么要厌舍。如此无取无舍而放心,即是远离。

举例来说,恶骂声和赞美声同是空谷回音,无有实义。但当心迷惑时,就认为前者不好、后者好,随之缘恶骂声而起嗔、缘赞美声而贪著;如果识得两者都是空谷回音,毫无实义,就不再著于声音的假相,于赞美不生喜、于恶骂不起忧。

其他都是这样。财富多一些是幻化,不值得高兴;少一点也是幻化,不必要忧虑。我们在世间只是随缘度日,受用好就过好一点,受用差也就过差一点,心里不去计较分别,就是“平等远离”。

世间法说来,无非是财富、名誉、地位、受用、别人怎么对待自己等等,这些统统是假相,无有实义。只因为我们样样看得太实在,心里在乎,才计著这些妄现而不断分别、耽著。是这执实的心奴役了我们,使我们昼夜驰奔、取舍,带来的却是无尽的烦恼和苦恼。

其实,看空了世间八法,一切只是水月空花,就不再攀缘、计著,也就开始止息轮回了。

其实,并没有什么苦、乐、喜、忧、得、失、成、败的实法,并没有这个意义、那个意义等。这样就很干脆,这是从根本上平等远离一切八法。“远离”,指世间的相只是妄现,没有什么可取、可舍的。心放下了,就是远离。

世俗谛修法是要把对逆境作过患想,转成作利益想;或者把对顺境作利益想,转成作过患想。要这样来转换掉不好的心态。这里则不同,这是见到诸法空性后,心里无取无舍、不做任何攀缘,这就是“远离”。

认识诸法空性,实在是修道的关要。我们就生活在这此起彼伏的幻相丛中,若在此时,不识幻相的空性,心就会不停地追逐。世俗的生活其实是不断地追逐肥皂泡,破了不知是空的,还要追其他肥皂泡……如果了知一切只是泡影,不管好的泡影、差的泡影,都无实法可得,心不去攀缘、耽著,即是“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