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二、于能诠大乘教断诤

《般若品释解义疏》 ︱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释︱ 智圆法师.疏解 ︱

如是,《释量论》亦云:“断德失相连,贪及嗔恚等,由不见彼境,非由外道理。”

如同上述“唯见境空能断烦恼”之义,《释量论》中也说到:断除与“德”相连的贪著以及与“过”相连的嗔恚等,仅仅是由不见彼境——德、失等实有,而不是由任何外在之道。

论中以“德”、“失”代表一切境相。“德”指德相,即好的方面。如车子速度快、造型美观、驾驶方便等,是车子的德相。“失”指过失,即不好的方面。如车子速度慢、不美观、乘坐不舒适等,是车子的过失。心缘念物境的功德相,就产生贪著;缘念物境的过失相,则发起嗔恚,像这样,烦恼与心计执的境相直接相连。

“相连”指明烦恼并非无因独自产生,而是随着心取著相应境相而发生。心计执何种境相,就引生何种烦恼,即自心如何执取境相,就随之发生何种错乱妄动。“等”字包括痴、慢、嫉等烦恼。比如心缘取自身了不起,就出现骄慢心理;心计执别人的功德比自己圆满,又产生嫉妒烦恼。依此类推可知,各种烦恼都是由妄见境相实有而引生。

所以,断烦恼唯一依靠见到无有境缘即见空性。比如:见到没有“功德”,就不生贪著;见到没有“过失”,就不起嗔恚;见到无有“圆满”,也不引嫉妒等。这些内心的烦恼妄动,只有见到境上本无德、失等才能止息,而不是像脚上有刺,从外面拔除就能解决。所以只有从内心生起见空性的智慧才能断烦恼,外在身、口的行持并非根除之道。

现代人不明了这条内心的解脱正道,试图依靠外在的药物、健身、娱乐等来消除内心的烦恼和忧苦。实际上,这种外在之道无法从根止息烦恼忧苦,终归徒劳无益。

因此,于俱生我执之境——“我”,现见无自性空性,便能彻断烦恼,此外皆不应理。

由以上论证得出结论:只有现量见到俱生我执的境——“我”无有自性或空性(即不可得),才能彻断烦恼,此外的非空性之道,说它能断烦恼,绝对不合理。这样就破除了“不见空性还能解脱”的谬论。

总之,一切轮回诸苦都是由烦恼之力而导致,烦恼又唯是由内心执我而妄动。因此,只有见到没有“我”,才能停止执著“我”;停止了执“我”,就不再起贪、嗔等妄动。这就是由现见无我空性,而断惑解脱。此外若未见无我,纵然长劫勤修,也断不了烦恼,无法止息轮回。所以说,不见空性无从解脱。

对此,对方说:我虽承许须见无我,但与空性义不同,因为:空性是对色等实法谤为无有的恶见,令人惊怖;而人我本无,也如是知其无有,乃符合实相的正见。

上面中观师说到“若未现见无我空性,则不能断烦恼”。

对方回复:虽然我们承许断烦恼须见无我,但这与空性的涵义不同。因为大乘教所说的空性是指无色、无受、无想等,将真实之法谤为无有(比如实有瓶子,说成无瓶子;实有因果、轮回,说成无因果、无轮回)。这样大肆毁谤一切存在,惊世骇俗!而人我本来无有,也如是了知它无有,是符合实相的正见,故不相同。

总之,见空性是于本有见为无,纯属断见;见无我是于本无见为无,当属正见,二者哪里相同呢?

回应:此二者在空的体性上全无差别,因为:人我唯是依蕴假立,彼非自性有故,即人无我;依于支等积聚假立的身、瓶等诸蕴,也各自为自性空,即法无我。因此,二者唯是空基有法有异。换言之,法无我乃总体,人无我是轮回之因的对治,故唯单独分出外,于空相全无差别。

(“此二者”,指声闻说的无人我和大乘说的色等诸法的空性。“支”即支分或部分,如眼、耳、手、足等是身体支分。“积聚”即蕴之义,指众多支分聚在一起。“空性为法性,空基是有法”,比如瓶是空基或空事,无自性是瓶子的法性,如火与热性般。)

中观师答复:人无我与空性在空的体性上全无差别。因为:人我仅仅是依五蕴而假立,并非以自身的体性而有,所以实际没有人我。你认为不空的身体、瓶子等蕴,实际也仅是依众支分等积聚而假立。比如对于头、颈、胸、腹等支分的积聚,假立为一具“身体”;对于瓶盖、瓶壁、瓶底等部分的积聚,假立为一个“瓶子”。身体、瓶子只是依他者而假立,并无独立自性。

下面再反证此义:如若这些法有自性(自体),则应当在观察时得到它。但是,在头、颈、胸、腹等一切支分上,都得不到“身体”,在这些支分的总聚上也得不到“身体”。就像搜查一幢大楼中有没有盗贼,如果在大楼的每一间房里都没找到盗贼,那么在这些房间的总聚中也不会有盗贼。

由此要发现一个道理:凡是依支分积聚而安立的法,必定在单个支分上得不到“它”;而在每个支分上得不到“它”,那么合起来也决定得不到“它”。所以除了只是假立之外,没有任何所得。比如,对五十个人的积聚安立一个总体的名字,叫做“班”。单个成员上没有“班”,合起来也不会有“班”,所以只是分别心对几十个人的积聚安立“班”的假名,并没有“班”的实体。像这样,根识前的显现都只是依于支分积聚等而假立,无有自体,这就叫做“法无我”。

所以,人无我和法无我只是在空基有法上有差别。法无我是总体的空性,人无我则是轮回之因——我执的对治,即只是从总体的空性中单独抽出“人我”这一法的空性,两者在空的体相上全无差别,如同全海的咸味和一滴海水的咸味无有差别。

从法无我中单独分出人无我,其原因是:轮回诸法归摄在惑、业、苦三杂染中,此三者又以我执为发生根源,即所谓“万祸一根”;而现见无有人我,便能息下执我的心,由此便止息了惑、业、苦。因此为使众生先解脱这分段生死,而特意从总体空性中提出“人无我”,作重点性的宣说。故在佛转法轮的初期,“人无我”成为当时教法的核心。

小结:

虽然人无我和空性在空基有法上有差别,即前者空的是人我,后者空的是一切法,但空的体性都为无自性,所以人无我是空性的一分,见空性和见人无我都属于正见,没有邪正之分。

从下面开始是扣住“见到人我空才能得解脱”这一点,说明“只见人空外的遍计我无有,并不能得解脱”。关键要领会到:俱生我执的境唯是俱生我,而非遍计我,没见到人我无有,只见遍计我无有,以此断不了我执。所以这是唯一的路,没有第二条路。对什么境执著,只有直接见其无有才能破执,见此外其他法空,破不了对它的执著。

要提醒的是:这里的“人我”仅指俱生我。“我”前有一“人”字。万法中,山河大地、微尘、刹那等不是人,此外,你、我、他,猪、马、羊,都是人。这个“人”字是梵语“补特伽罗”的略称,翻成数取趣,即数数在六道中转生的有情。遍计我是外道以分别心设立出来的“我”,比如具有五种德相的神我等。先要清楚这两种“我”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