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一、于所诠空性断诤

《般若品释解义疏》 ︱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释︱ 智圆法师.疏解 ︱

以上回复了对方的三个妨难。

到这里有人还会怀疑:佛不是还降生人间等吗?这不是又生在轮回里吗?对此再断除疑惑说:

所谓佛降生世间等,非属轮回所摄,乃是以本愿、三摩地等为俱有缘的一切种智之力,如同幻术般,示现作佛事业,然恒时不动法界。

包括入胎出胎、学习世间技艺、纳妃、受用世间五欲等,都是为利益众生,而示现世间同类的事业相。这不是属于生死轮回的事件,那是怎样呢?答:这实际是诸佛由因地的发愿、安住三摩地、积累资粮等为俱有缘的一切种智(法身智慧)的变化之力,如同幻术般示现作佛事业。就在这样示现无量幻变的时候,佛的心常住法界,毫无动摇,所以丝毫没有轮回法。

己三、断唯识师之诤 分二:一、断实相唯识师之诤;二、断虚相唯识师之诤。

这里在进入断诤之前,先简略地说明唯识师如何破除心外有境,而确立唯识的宗见。

以我们住的房屋为例,这是心外存在的房屋,还是心变现的房屋?顺着这个疑问,我们进入观察。首先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只见一大堆悬浮的微尘,并没有粗法的房屋相。这样我们就知道,实际没有心外粗法的房屋。之后我们只要看微尘是否是心外的境。微尘的情况只有两种,要么是无限可分,要么是有限可分。如果是无限可分的情况,那么这微尘分成了上、下、左、右等部分时,只见到分开的各个部分,根本没有微尘;这分出的部分再继续分成很多更小的部分,也只是各分的积聚,没有任何实法……像这样,无限可分的缘故,任何阶段的现相都只是多分的假合,没有任何实法可得,也因此除了假相之外,永远得不到实法。

第二种情况:如果有限可分,那就成了在有限次分解之后,到达无可再分的阶段,这就到了微尘的最小量,所谓的的无分极微上了。下面要观察极微是否是心外的境,这又分两种情况:一、只有一粒极微,二、有多粒极微。如果只有一粒极微,那将见不到任何粗大现象,但这与现量相违。如果有多粒极微,就在东、南、西、北、上、下六方各取一个极微向中间的极微聚拢。对中间的极微来说,如果和中间的极微有接触,那就有六个不同的触点,也就可以分成六分,和无分的承许相违。如果无触点,则成了融为一体,多尘成一尘了,和存在多个极微的立论相违。这样就破除了心外有极微的境,也就破除了心外存在房屋。

也因此我们确信,所谓的房屋,除了只是唯识变现的假相外,无有心外的境义。依此类推,从宇宙天体到极微之间的任何粗细色法现相,都是唯识所变,识外无境。这样就立起了“三界唯识”的宗见。

那么,在唯识宗当中是如何分成实相和虚相两派的?

这又要知道两派立论的相同处和差别。共同处是都承许万法唯识,识是真实的法。差别处出在认定相分的体性上,也就是实相派承许瓶子、柱子等现相和心不二,所以不仅心是实法,相也是实法。“实”的意思,是指正显现当刹那的相时,去寻找它,能在当处得到。虚相派的看法不同,他们认为瓶子、柱子等现相并不是心外的境,但也不是与心不二,而是心前所现的虚相。“虚”的意思是正显现当刹那的相时,去寻找它,了不可得。

所以两派承许的差别是:对于识前的现相,一个承许是实相,一个承许是虚相。所现的相能得到,叫实相;所现的相得不到,叫虚相。这是两派对相的体性有不同的承许,由此唯识宗分成了实相和虚相两派。

如果要对唯识宗作一评价,可以这样说:在不以胜义理观察而仅仅阐述名言谛时,唯识是无上的宗义;而在唯识两派当中,又以实相派为无上的宗派;在实相派的三小派中,承许见分与相分数量相同的这一派又是无上的派别。若超越此名言范畴,那就属于胜义了。此外,在名言的范畴里,决定都是唯识假立的体性。这已经说到究竟处了,所以唯识是名言谛的无上宗义。

如果从唯识的哪一派更接近胜义谛的角度论,那就应当说:虚相派接近一切诸法如梦如幻,比实相唯识更接近。因为此派认为“识前的现相纯属虚妄”,这与中观宗的论述一致,在心里认为这些相只是虚相时,就不会耽著它,这很接近空性,所以更好。但如果按名言谛判断,见分与相分数量相同又是名言中的究竟真实义。

而就胜义衡量,只要承许识是实法,不管你承许瓶子等相和心是一体抑或异体,都将无法成立,也因此无法成立识是实法。破除了识是实法这最后一层实有见后,就开始信解一切法是空性。为了彻底悟入诸法空性,以下着重断除唯识派的诤辩。

庚一、断实相唯识师之诤

若时识亦无,以何能见幻?

若时幻不成,尔时亦见何?

若处有非尘,相分为心体,

若时心即幻,尔时何见何?

世间怙亦言,心不自见心,

犹如刀剑锋,不能自割自。

若谓如灯火,能明于自体,

然灯非所明,以无暗蔽故。

如晶青待他,有青不待他,

如是亦见识,有待及不待,

于非青成青,定无自作自。

所谓灯自明,由识知而说,

所谓心自明,以何知而说。

若时俱不见,则观明不明,

如说石女女,娇媚实无义。

诸唯识师说:内外有事显现,虽如毛发、梦境般无谛实外境义,然由内差别习气,成熟为种种处、身、受用显现。因此,虽无外境义,然心为实有,梦中也成立取蓝色等觉受故。

这段文讲出了唯识师的基本主张。

“内外有事显现”,即是内在有情五蕴以及外在色等五尘的一切现相。它们的体性完全跟毛发和梦境的现相一样。也就是说,有眩翳的眼睛见到虚空中有一堆毛发,不管这些毛发如何显现,都不是心外的存在;迷梦中显现了高山,也不是心外真的有高山存在。内外的现相全是像这样,根本没有真实的外境义。(这里要了解一点,就是中观师和唯识师都会举毛发、梦境的比喻,但是比喻的涵义不同。中观师想说的是一切法现而不可得,就像梦里的妄现那样;唯识师讲的是现相不是心外的法,就像梦只是识变的,没有识外的梦境那样。实相唯识师认为这些识变现的相完全是实法,这跟中观师的安立完全不同。用梦境等比喻建立的宗义,实际有很大差别。)

听到唯识的观点后,人们会有疑惑:如果这些现相不是在心外存在,那么怎么能在心识前显现出来呢?唯识师继续解释说:虽然这些现相没有真实的心外的境义,但是由我们内在的差别习气成熟,还是会从内变出各种处、身、受用的显现。“内”,是指有情内的阿赖耶识田当中。“差别习气”,指过去造业时阿赖耶识田中熏入的种种不同习气。“成熟为”以后,指果位习气成熟时变现的情况。“处”指处所,包括恶趣、人、天等种种器界。“身”,指具眼等六根的身,包括人、天、鬼、畜等各种根身。“受用”,指色、声等六境,包括染净所摄的各种粗劣或胜妙的受用。总的来说,就是由阿赖耶识变现各种境界,而不是心外真的有各种境界。也就是因位随着染净因缘,在阿赖耶识田里所熏染的种种染净习气,每一种都有变现种种相的功能,所以在习气成熟时,就变现各种内外染净相。除了由内识变出之外,没有其他能变现的因,也不是心外真实有境界。

这样就知道,虽然没有心外的境义,但心却是实有的。这是可以成立的,因为梦就是这种情况,也就是梦里并没有心外的蓝色,却能以习气力变出蓝色的相,而且有取蓝色的觉受。这证明“没有外境”也可成立有境相和有取境相的觉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