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一、于所诠空性断诤

《般若品释解义疏》 ︱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释︱ 智圆法师.疏解 ︱

因此,无论何时,依他起识以自己不见,以其他识亦不见,故观察它明或不明的差别毫无意义,因为:得不到差别基而立差别法,则如同安立石女的女儿如何姿态娇媚般。

这样观察下来就知道,这个所谓的实有依他起识,无论何时以自己见不能成立,以其他识见也不成立,也就是:不论自己是过去境、未来境或现在境,其他识都不可能见知它。

既然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都没见到它,那么观察它明或不明的差别就没有意义了,原因是:有差别基,才能安立它上面的差别,而得不到差别基,还观察它上面能明、所明、自明、他明等差别,完全是无义之举,就像没有石女的女儿,还安立她行走、弯腰等姿态如何娇媚一样。

设若无自证,岂能念彼识?

受余相连故,能念如鼠毒。

具余缘见故,心何不自明?

由涂眼药力,见瓶不见药。

任何见闻知,此处非所遮,

此处遮苦因,计实之分别。

如是唯识师不能由现量成立实有自证,又以比量成立。

上面唯识师以现量成立实有自证,所举的种种理由都被中观师一一破除。他见不能以现量成立实有自证,转而以比量成立。

“实有”,简别非“假立”。名言中不必破假立的自证,也破不了。因为不论是起烦恼还是生信心、悲心等,不必观待别人的心,也不必依靠推理判断,只凭自己的心就能自明自知,无法否认。但这只是名言中假立的自证,胜义中无法成立其实有。所以唯识师承许的“自证识实有”就成为中观师的所破。

彼等说:倘若识无有自证或自领受,则不能由昔日未领受之法后来得生忆念,如同无因之果故。由此,现今岂能明现而忆念领受蓝等的有境识,有如忆念昔日所领受的蓝色等境?

唯识师说:曾经领受的法,后来才能忆念它,以往未领受的法,绝不可能生起忆念。也就是有领受的因,才有忆念的果,如果没有领受还能忆念,那就成了无因生果,显然不合理。你们说识没有被自己证知或领受过,既然未曾被领受,那就不可能忆念这个识,这样现在怎么可能明显现起当时识的影像而忆念它呢?

“有如”一句中,注意“所领受”三字。这是对比而破:蓝色等境是已被领受的法,所以现在能忆念它;但是取蓝识没有被自己领受过,怎么能和前者一样生起忆念呢?

比如,以前有过很多苦受、乐受,生过很多信心、悲心,也起过很多眼识、耳识等。如果当时没有领受过这些心,那么后来就不可能生起对它的忆念。比如回忆昨天生起的取蓝识,如果昨天这个识没有被自己领受过,那今天绝不可能生起对它的忆念。因为:昨天没有领受过,即是无因,也就无法生起“今天忆念”的果。

总之,唯识师如是由比量成立自证:昔日的取蓝识(有法),决定已经自领受(所立),如今生起对它的忆念故(能立)。

像这样,由“生起了果”推断先前一定有与果相应的因,此“果”充当了推断的根据,称之为“果因”。

答:“现今忆念取蓝识”并非昔日取蓝识自领受的果因,而是由于在领受其余蓝色等境时,境与有境相连之故,现今也能忆念有境取蓝识。

中观师回答:“现今忆念取蓝识”并非成立“往日取蓝识自领受”的理由。换句话说,“现在忆念取蓝识”的原因不是以前取蓝识有过自领受,而是当时心在领受蓝色等境时,境和有境相连。因此,现在忆念蓝色境时,也能忆有境取蓝识。

注意“余”、“相连”、“故”四字。“余”显示心不是领受自己,而是领受不同于自己的蓝色等境。“相连”,即:“心不自心,由境故心;境不自境,由心故境。”心不是自己成立为心,而是由境成立为心;境也不是自己成立为境,而是由心成立为境。(比如:没有眼前的花,绝不会有取花的眼识;而没有取花的眼识,也不会有眼前的花。所以有花才有取花的识,有识才显现眼前的花。)所以,心领受境时,境与有境(心)必定相连。“故”是以“相连”为理由得出结论:以当时境与有境相连的缘故,后来忆念境时也能忆念有境识。

即:由于此中何时也不见有脱离蓝境的单独取蓝识,因此某时忆念昔日所觉受的蓝色时,也生起对其能取——有境之相的忆念,而不是由于昔日领受了蓝色之外的取蓝识而忆念。

“即”,是进一步解释上文的涵义。

“此中”,就是在“识取蓝色”这件事中。我们观察的时候,何时也没见到有脱离蓝境、单独成立的取蓝识。正因为心境相连不离的缘故,某时忆念起往日所觉受的蓝色时,也生起对有境取蓝识的忆念,这并不是由往日领受了蓝色之外的取蓝识而忆念的。

比如童年时,在夏季的夜晚下河洗澡。身体浸在凉水里,有凉凉的感受。当时取凉水的识和凉水彼此相连而不脱离,既没有独立的取凉水的识,也没有独立的凉水的境相。因此,现在忆念当时河里的凉水时,也能忆起领受凉触的识。

又如回忆自己回家见到母亲时欢喜的心情,也是由于当时境和有境相连,所以现在忆念母亲的形象时,也能回忆当时的心情。

总之,由于心领受境时,境和有境相连不离,所以后来忆念境时,也能回忆有境识的状况。“心境相连”是这里的关键,因果律是丝毫不差的,过去事件发生时,境和有境是相连的,现在忆念境时,也就忆起相连的有境的相。

譬如冬天被毒鼠咬时,只觉受被咬,当时不感觉中了毒,后来以春雷声使鼠毒暴发时,才对“我昔日受伤时中了毒”生起缘往日毒之识。

这是举比喻说道:印度有一种牙齿有毒的老鼠,冬天被它咬时只知道“我被毒鼠咬了”,当时不感觉自己中了毒。后来到春天雷声震动,使鼠毒发作时,才想起“我那时被毒鼠咬过,当时中了毒”。

这讲的是:虽然被咬时只觉受被咬,不感觉中了毒,但中毒和被咬相连的缘故,后来忆念被咬时,也能生起“我以前中了毒”的心。与此类似,以前见蓝色时,虽然只领受蓝色,没领受取蓝识,但心和境相连的缘故,后来忆念所见的蓝色时,也能念起当时的取蓝识。

又说:如此,具足得定后修炼住相等余缘的人,尚能明见他心之故,何以不得明知极近的自心?譬如能见远处的毛发,必定已见近处的花绳。

颂文里的“具余缘”,是指证得寂止之后,修炼住相等的因缘。修神通的所依是寂止。比如依靠寂止的成就,一心专注地想:昨天我在做什么,上个月我在做什么,去年、十年前乃至三岁、四岁时在做什么,前一世、前两世在做什么……这样就会引发宿命通。修他心通也是想:“现在我心里现了细的心念,对方的心如何呢?”有寂止的基础,就能专注在他人的心上,逐渐就能知道他人的心。

唯识师认为:像这样在寂止中一心专注时,连远处的他心都能见到,怎么会不明知最近的自心呢?譬如能见到对面山上的一根毛,那一定见到了眼前的花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