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二、法无我
《般若品释解义疏》 ︱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释︱ 智圆法师.疏解 ︱
总结地说,乃至还未断尽二障时,在凡夫位和有学圣者后得位,都有能、所二现戏论。但这只是妄识所现,并非实相自性。一旦消尽妄识,则唯一显露自然智本面。而自然智离一切边,即它不落于有、无等任何一边,或不偏住任何一相,此即是离一切边的智慧光明(果般若)。
“虽遍见所知,唯是戏论寂灭之自性”:虽然自然智周遍照见所知万法,但它并不落于任何边上,而是寂灭有、无、来、去、自、他等一切二现的自性(“自性”指其体性本自如此)。
“尔时”指成佛之时。一切心与心所的戏论消尽,现前了究竟智慧。或者,已彻证自然智的缘故,寂灭了虚妄分别。
当知,被凡夫虚妄分别所染,妄计戏论之心不灭,及心灭如灯灭般无有智慧,都是于正等觉极大毁谤,故为断除此见,应于甚深义引生定解。
须认识的另一要点是:佛智慧行境并非分别心所能测度,但有人被凡夫的虚妄分别染污,认为在佛智慧行境中戏论心仍不灭,或心灭后如灯灭般无有智慧,这都是极大毁谤了正等觉。因此,为断除此类邪见,应对甚深义引发定解。
应成派的论师和荣素班智达都曾说过“佛无智慧”,但这种说法不能只按文字表面理解。因为这仅是说“佛无有因缘造作的有为智慧”,并非说“佛无有自然智慧”。在凡夫位尚且有观察智慧,在有学圣者位也有根本及后得智慧,偏偏在佛位如石女儿般无有智慧,这样说当然极大地毁谤了正等觉佛。麦彭仁波切曾在《荣素班智达全集》的目录上特别提醒:荣素班智达所说的“佛地无智慧”,唯是指佛地无有因缘所作的智慧。此处也应如此信解。
辛二、断能立不应理诤 分二:一、虽无实然观察应理;二、实有之观察不应理。
此处“能立”特指能成立诸法无生空性的诸多观察。“诤”是指实事师对此发出诤论:因为真实中说有观察是不合理的,所以观察所抉择的诸法无生也就不成立了。
中观师分两步断除此诤,即:首先说明观察的心与所观的境虽然都无实有,但在名言中安立观察并非不合理;其次,若像你们承许心与境实有,则安立观察反而不合理。
壬一、虽无实然观察应理
心与所观境,二者互依存,
依照世共许,说一切观察。
何时能观者,以彼观察时,
亦须观察彼,应成无穷尽。
观察所观已,能观无所依,
无依故不生,说彼亦涅槃。
一、心、境虽无实,但依名言谛说有观察是合理的
或问:若如你所说,能知、所知都无自性,则应成观察不合理。
实事师发难说:若按你们的说法,能知的心和所知的境都不存在,那么说有“以能知的心观察所知的境”就不合理,如同说石女儿的眼睛观察兔角后确认到兔角的体性那样。
即本来无有石女儿的眼睛和兔角,哪有用它的眼睛观察兔角呢?又怎么有由观察而抉择到兔角的体性呢?同理,能知的心与所知的境都无自性,哪有能知观察所知呢?又怎么由观察而得出“诸法无生”呢?
所以胜义中“能知的心观察所知万法后,抉择为离戏空性”并不成立;名言谛中,能知的心观察所知法后建立三世因果、佛为量士夫、佛法是解脱道等同样不成立。
答复:有境观察心与境所观二者并非自性成立,而唯是互相观待而立。因此,这仅是依照“未作审察、世间共许为真有”的名言,而说一切观察,故极合理。
中观师答复:很显然,观察的心、所观的境都不是自性成立,因此并无实有的能知、所知和正理,也不成立“能知之心以正理观察所知”是实有的事。但我们说的“心”和“所观境”,仅是一者观待另一者而立。因此我们说的“观察胜义或世俗”,都只是依照“未作胜义理审察、世间共许为真有”这样的名言,去说由观察而抉择世俗中的因果、安立三宝是皈依处等,或者去说观察而抉择胜义中诸法无自性等。并没说过实有能知和所知,以及实有自心观察所知而抉择万法。
二、断除“能观应成无穷”的诤论
回应:为悟入依分别而起的戏论诸法全非实有,何时以自性不成立的能观或观察心观察一切境时,由彼能观不能自作对境而观察之故,尔时第一能观又须以第二者观察等故,你的能观应成无穷。
“依分别而起的诸戏论法”,指依于分别能知所知、自他、轮涅、苦乐等而现起的戏论诸法。“分别”,即现起诸戏论的原因。指“戏论”并无自体,唯是由分别现起。此处说中观师观察的对象是一切戏论法;观察的目的是悟入戏论法无实。
“自性不成立”一句是承接上述“观察心和所观境并非自性成立,而唯是观待假立”,即能观之心非独自成立,而是观待境成立,因此并无自性,属于戏论法之一。现在要得出“一切戏论法都无实”的结论,则必须对这“能观之心”也做观察,不然就没有涵盖到一切戏论法。
这样一来,以观察的心观察诸境无自性时,能观者自己也要被抉择为无自性。然而它不可能作为自己观察的境,所以又要由第二个心来观察它。第二个心同样要被抉择为无自性,它也不能作为自己观察的境,又需要由第三个心来观察它。这样辗转推求,观察者就成了无穷无尽。既然无有穷尽,那就永远无法完成此观察,也就无从得出“一切戏论法都无自性”的结论。
就像全球的调查局要通过调查来得出“全人类都是假人”的结论,调查员本身也是人类之一,所以也要被第二个调查员调查;第二个调查员也是人类之一,又要被第三个调查员调查……如此一来,永远完成不了调查,也就无法得出“全人类都是假人”的结论。
答复:对于所观诸法,观察而见无实后,领解不住生与无生等任何边。尔时于能观无有“是此”的取之所依或境,彼时无有心投注的依处或境故,彼有境不生,而寂灭一切戏论。由此说彼能观亦如波入水,于法性中以自性涅槃。
“尔时”,是说初学人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首先要对他解释“生者非生”、“住者非住”、“灭者非灭”等,要像这样来辨明二谛,即世俗中有生、住、灭等,而胜义中无生、住、灭等。“尔时”指到了不必轮番观察,已经能修到真实胜义的时候。当时,没有心投注的所依或境时,其有境则不产生,而寂灭一切戏论。
尔时,非但生、住、灭等,连观待生而立的无生、观待住而立的无住、观待灭而立的无灭等,对这些做观察时,胜义中也根本无有。总的就是一切生和无生等观待而立的境一无所有。尔时,并非住于无生、无灭等单空境,而是一切分别承认的法或者一切观待而立的法全然无有。
像这样,诸法本来没有观待而立的境,既然所观的境一无所有,那么怎么会独立地生起有境呢?所以根本不生有境之心,如此便寂灭了一切戏论。
“如波入水”,指能观之心自己也在法性中以自性涅槃,即其自身也离一切戏论了,在这么一个法性中契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