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一、于所诠空性断诤

《般若品释解义疏》 ︱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释︱ 智圆法师.疏解 ︱

如云:“有无二者乃无法,菩萨知此当出离。”

“有无二者乃无法”,是说真实中“有”也没有、“无”也没有,毕竟远离一切戏论。如果哪位菩萨了知这个远离二边的甚深义,他就会出离轮涅二边,而得到佛果。“知此”,就是知道诸法本来远离二边。它的作用是会出离轮涅二边。

总之,我们这样对实事师答复:如果能以缘起理抉择到了实和无实都无有,就不会遮了有又执著空,遮了空又耽著有,最终能出离有、无等一切戏论!空性的道能寂灭一切虚妄分别!

三、断除遮破无实不应理的诤论

若想:如是以“无”而遮有事,彼能遮的“无”者如何遮呢?若遮彼又成为有,即遮无是立有故;“无实”者,是对治等故。

这时对方又想:我们是以“无”来否认有事(比如以“无生”来否认“生”,用“无我”来否认“我”),这个能否认的“无”者怎么也遮除呢?如果否认“无”,就又成立了“有”(比如否认“无食物”,就成了“有食物”;否认“无钱”,又成了“有钱”)。再者,在分别心的状态里,计“无实”的心确实是计“有实”之心的对治。“等”字指其他原因。两个“故”是成立不应遮遣“无实”的理由。

答复:在无始以来串习耽著实有的众生前,首先须安立“无”者而串习,因为:若不知有事无自性,则于实相离戏毕竟无机会引生定解。然而仅此“无”者并非究竟实相,因为:何时抉择无有色等事,即所观事名言中得不到生等自性,尔时依于它的无实,离所依有事之故,云何心前住所缘境?即不可能住。如石女儿未生,则不见其死。故“无”唯是依“有”而立,并非不观待而自性有。

这是中观师分两段答复:一、暂时安立无实串习;二、实相中并无无实,故须遮遣。

中观师说:对于无始以来一向串习实执的众生来说,首先要在他心中安立“无实”,而且让他反复串习。因为他如果没有首先认识到一切有事无自性,那么对实相离一切戏论毕竟无机会引生定解。因此,我宗不否认暂时串习“无实”。

但只是这样的“无实”,并不是究竟实相。为什么“无实”不是究竟实相呢?因为我们某时抉择到并没有色法等的事物,也就是所观察的事物得不到名言中的生、住、灭等任何自性,这时依于它的无实及无生、无灭等,远离所依仗的有事的缘故,心前哪有它作为所缘境安住呢?也就是,以名言谛中的有事作为所依,无实依于它而安立,真实中所依的有事尚且没有,哪有“它无实”作为实法安住呢?如石女儿从没有生,哪里有她死呢?有事没有生过,哪有它的“无生”呢?所以“无”仅仅是依“有”而设立,并不是不观待而自性有。真实中,并没有“无”的实法存在。

四、断除如此应成遮立轮番的诤论

若想:遮有后立无,又遮无而立有,二者轮番替换有何用?

解释到这里,对方还是不能接受遮遣“无”。他想:否认“有”就是成立“无”,再否认“无”又是成立“有”,这样轮番替换有什么用?这时他还没领会到离戏空性义。

驳斥:对依识不依智而随见世间量的寻思者而言,生起此种大象洗澡式的分别极其正常。因为:不思议法性本是诸无善缘者最为惊怖之处,是故不知其相,说“无”则执为空无,说“有”便执为实有,说“双融”复执为如黑白线搓于一处之义,说“不可思议”又执为何者无有,如和尚见外,余无所现。

“大象洗澡式的分别”,指依随见世间量的寻思者,在听到“无”也要被遮遣时,会这样分别:首先遮有而立无,然后又遮无而立有,这样来回地替换干什么呢?跟大象热了就冲入水中,泡凉了又返回干地一样。

“依识不依智而随见世间量”,是指妄识的行境以见世间现相的妄识的看法为标准,他们一向落在边执当中,不知道法性超出二边,他们生起这种非有则无、非无即有的想法是很正常的。原因是:不可思议法性本是无善缘者最惊怖之处。“无善缘”就是善根浅薄、根器陋劣;“最惊怖”,指这类人不堪接受大空性,当听到“什么都不是”时,简直要爆炸了。这和他什么都实执的习气根本相违。所以,对于法性离戏的真相,他们完全无知。这是他们最惊恐的地方,因为太反常了。

要知道,法性本不可说,佛是于无言说中,方便说“有”、说“无”、说“双融”、说“不思议”等。有时佛说法性实有、坚凝、常住,这是说“有”;有时说空也空、胜义也空、无佛、无涅槃等,这是说“无”;有时又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现空不二”等,这是说“双融”;有时说“是法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这是说“不可思议”。

而寻思者听到说“有”时,就作实有解;听到说“无”时,又作断空解;听到说“双融”时,又认为是像黑线和白线搓在一起那样,空和有并在一起;听到说“不可思议”时,又执为什么都没有。

“如和尚见外,余无所现”:“和尚见”,就是指像木头那样的无分别。“余无所现”,就是除了这种什么也不知道的无分别之外,并未现前寂照不二的智慧。

复次,若此甚深究竟之法易为大众了知,云何说彼超越一切世间、为难见之圣者行境及难证不可思议?

再从反面论述离戏空性非常难了知。也就是如果这甚深究竟之法,容易被大众了知,怎么在经中说它超越一切世间的见识,是难以见到的圣者智慧的行境,以及难以现证、不可思议呢?如果说它超出了世间心识,是难以见到的圣者智慧的行境,是难证的、不可思议的妙法,那一定不容易被大众了解。

因此,龙树阿阇黎云:“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非钝根所及,是故不欲说。”

“因此”,就是以空性难以了知的缘故,很容易误解的缘故,龙树菩萨告诫说:钝根人根浅福薄,不能正确地观空性,导致落在断见中损害自己。这就像诵咒降敌时要十分善巧,不善咒术的人反而会伤到自己。又像是毒蛇头顶的如意珠,具善巧的人才能取到,不然反被毒蛇咬伤。世尊深知这甚深微妙的离戏实相,非钝根人所能领悟,因此一直秘藏在心,不欲宣说。这是因为法理甚深、难以领会,说了也无益。

因此,并非遮一法后另立一法,遮一切边后终将入于远离遮立之法性真如故。

正因法性离戏的缘故,所以一概遣荡,不是遮遣一法后立另一法,遮了一切边后,最终将入于远离遮立的法性真如。所以不会成为“遮立轮番”的过失。

这里要悟到甚深的实相不是心缘相,所以不是遮了之后还立什么。

接下来是开示引生空性定解的要因:

对此从本以来于无生同时而现、空与缘起从本无分无合之法性大平等,乃至未生彻底定解之间,当需勤集资粮,并亲近具相殊胜善知识,长期串习真实关要。

“空与缘起从本无离无合”,指空与缘起本来不二,不是先前融合、后来分离,也不是先前分离、后来融合。

这现空无别的法性,不偏堕在有、无等任何边上,因此称为“大平等”。超出世间所说的平等义,故称为“大”。

在实证大乘道的途程中,对“大平等”义生起定解是证道的关键。在还没有彻底生定解期间,要殷重实行下列三项:一、精勤地修积资粮;二、亲近具备德相的殊胜善知识,指对离戏的法性平等义已经得到正见,以教理通达空性的大乘师长(“殊胜”,指超胜小乘等。“亲近”,就是实行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和如教修行这三事,令师长欢喜);三、亲近善知识后,长期不断地串习真实关要,这是指在听闻般若法的教授之后,在一段长时间里,反复地串习有教理依据和窍诀指导的真实关要(“真实”指师父传的教授有圣教依据,以正理能证成,以口诀力容易实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