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一、于所诠空性断诤

《般若品释解义疏》 ︱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释︱ 智圆法师.疏解 ︱

(二)结归道之无上力用

故依如是空性消尽戏论之后,无余尽断二障,能证无住涅槃。

这是总结成立空慧之道有无上力用。依于无所得的空性消尽一切戏论之后,便能圆满断证。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根源是由戏论起的虚妄分别,既然见一切法空性,那就寂灭一切分别,能无有剩余地完全断尽二障,同时能证得一切边不住的大涅槃果。

如云:“惑业由念起,彼从戏论生,空能灭戏论。”

这就如同《中论》所说:烦恼和业由分别发起,分别从戏论产生,空能寂灭戏论。也就是,非福业、福业、不动业都是由根本烦恼及随烦恼发起,这些烦恼又是由妄计常、乐、我、净的分别(即念)而引生,这些分别又仅仅由内心缘取有、无等戏论而生起。这就认定了有情流转的根源是戏论,还灭的根本也就是灭除戏论。

以什么来灭除戏论呢?一切计执有、无等的戏论,由现见空性都能灭除。所以观空性能灭除戏论的缘故,可断尽一切障碍。

本论亦云:“唯空能对治,烦恼所知障。”

本论下文也说到:唯有空性能对治烦恼障和所知障。因为二障是缘于执著人法实有的心而起,也只有见一切法空才能对治。

或者唯空能对治的缘故,又可以说唯仗般若方能解脱,始得成佛。般若是佛道的根本(主要)。

戊三、于果利他断诤

譬如摩尼宝,如意树满愿,

此由众生善,愿力现佛身。

如成鹏咒者,供处成已逝,

彼逝虽久远,能作灭毒等。

相应菩提行,成就佛供处,

菩萨虽入灭,能作一切义。

由供无心者,云何有福果?

供住世涅槃,经云福等故。

世俗胜义供,咸依教承许,

如供实有佛,如何有果般。

如是于法界消尽了妄分别的正等觉之地,无有为利所化而起作之戏论故,以彼如何能作有情义利?

上文已说现见空性便能寂灭有、无等一切分别,证得无住涅槃。此处“如是”即承接上文而设问:像这样,现见了一切法空而无余寂灭虚妄分别至于正等觉佛地,此后就没有任何为利有情而身语意起诸造作的戏论,这样“无作”怎么能作有情义利呢?

“消尽虚妄分别”,即随着所知境相的寂灭,一切心王、心所都无余寂灭。“起作”又译作“功用”,包括身、语、意的各种造作。通常须功用才能作业。比如拿起一本书,要用功力,手用力才拿起它,所以是“有功用行”。读一段话,也要用功力,没有气力就念不出。即语业上要用功力才能运作。意业上也是如此,比如要算出一页书上有多少字,心要用功力才能做到。依这种常识,对方认为必须要身、口、意起功用才能作有情义利。

“起作之戏论”指为了利众,身语意发起种种造作。这不是无缘的无分别智契合法性的同时自然而行,而是以分别心的起作来为众生成办种种利益,这样的功用分别没有安住涅槃寂静的实际理地,因此是戏论。“无有这种起作的戏论”,像是佛心里想:“为使他不堕地狱,我示现这样一种神变”、“我应当对他说这样一种法”、“我应当用这种方式来利益他”,像这一类的分别功用完全没有了,怎么能作有情义利呢?

答:譬如摩尼宝、如意树等无有利益祈祷者的分别,然能满足其所愿。如是于所化前,由宿愿力显现相应的能调伏的佛身,以说法等方式恒作利乐事业。

这是借助比喻来说明佛无分别而作利他的希奇事业相。

中观师答复:就好像人们站在摩尼宝前祈祷,摩尼宝不会分别:“他正在祈求我,我应当赐给他这件衣服。”虽然摩尼宝全无分别,却可以求衣施衣、求食施食等。就像这样,佛在因地发起大愿:愿我成佛时,对一切众生成办此种彼种的殊胜利益。后来成佛了,就由宿愿力自然显现相应的佛身,以说法等方式相续不断地作利益有情的事业。

“相应”,指随众生的机感自然应现相应的色身。“能调伏”,指现出的色身能起到调伏、摄化有情心识的作用。“佛身”指从法身流现的报、化两种色身相。包括在地上菩萨心前现的他受用报身相,在声缘、凡夫心前现的各种化身相。《普门品》说:“观音大士现三十二应身,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即是此义。“以说法等方式”,指色身幻变的十二种稀奇事业相,“说法”是主要的方式。“等”字包括放光动地、威仪表情、神变等。“恒作利乐事业”,即相续不断地作惠予有情现前、究竟安乐的事业。

此处,一切学道功用最极寂灭而获得常住法界不动之究竟涅槃时,无有功用分别而运转利他事业。对此,以摩尼宝等譬喻表示,帝释影像等八喻也同此义。

“此处”,即佛地。“功用分别”,指有身、语、意功用的分别。凡夫地及一至七地都是有功用行;八地以后得无分别自在,尚不是全无功用、最极寂灭;唯佛地无有根本、后得之别,无任何功用,证得常住法界不动的究竟涅槃。这时候是全无功用分别,任运作利他事业。

凡夫及学道菩萨在成办利他时,必须要有功用分别。比如先想:“他有这样的困难,我应当帮助他。我应当用什么方法帮助他呢?什么时候帮助他呢?……”先要这么分别,才能趣入利他。但佛没有这样的动念分别:“我想利益这个众生。我现在要传什么法来利益他?利益他的因缘是否成熟?”等等。佛是没有任何分别,任运地作利他事业。

这是无有功用、分别的极奇特的事业相,不是语言分别所能了知,但为了使众生生起信解,佛会用具启发性的比喻来引导众生信入。比如佛在第二转法轮中着重宣说一切法无自性,执惯了诸法实有的众生会难以信受,为此佛先借用众生认可的梦幻、水月等幻化八喻来作引导。之后,经由正理的观察,他就能确信一切现相都无自性。与此类似,佛在第三转法轮中说到诸佛全无功用分别的奇特事业相,习惯了须用分别才能作事业的观念,也会难以信入。因此,佛也借比喻来显示有不用分别而作事业的情形。本论所说的摩尼宝、如意树,以及《宝性论》还说到的帝释影像等八喻,都表明了这一点,都是在表示无功用而行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