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一、于所诠空性断诤

《般若品释解义疏》 ︱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释︱ 智圆法师.疏解 ︱

故许彼现相,如空中毛发显现般,唯是无事而现;心则是离一切相的自性,如清净晶球般安住。

因此,虚相派承许一切识前的现相都如空中的毛发显现那样,都是无事而现。“无事”,指得不到事物的自体。就如空中显现毛发,但在显现的那里实无毛发,比喻境相虚妄。又像毛发并不是与心无异,毛发只是一种妄相,现而无有,心则是实法,不能说两者无异。这比喻心境并非不异。

“心则是离一切相的自性,如清净晶球般安住”:实相派承许色、声等现相是心的体性,虚相派认为心是离一切相的自性。这就像在一清净水晶球的上、下等方放置红色、黄色等布条,就在晶球中映现红色、黄色等相状(这样就遮住了晶球本面);不放红布、黄布等,就不现这些相,这时就现出离一切相之本相。“心的自性离一切相”就像这样。

一般人不认识虚相唯识见的问题,往往想:外面现的相都是虚相,只有自明自知、明明了了的心是真实的。他不知自己正住在刹那识上,落在虚相唯识见当中。

驳:你若许心是实法,现相岂不与心各异?许现相无实故,实与无实不可能合一。

中观师驳斥道:若承许心是实法,现相不是与心不同吗?因为现相是虚妄不实,而心是实法,实法和不实法不可能是一体。

对方顾虑此害,又说:也不是心外之法。

对方顾虑如果承许心和相不同,就成了心外有相,会失坏唯识宗。因此又说:现相也不是心外的法。

驳:如此心也应成无实,与无实现相为一故。

中观师说:这样心也应当无实了。因为相不是心外的法,就只能是心;既然相无实,心也就成无实了。

也就是,你们承许现相跟虚空中的毛发一样虚妄不实,心和现相一性的缘故,心也成了完全虚妄。

若想:承许俱非则无两方之过。

对方想:如果承许心和相既不是一,也不是异。由此就没有以上两方面的过失,也就是:心境非“一”,就没有心成无实的过失;心境非“异”,不会失坏唯识的立宗。

驳:甚愚!既说“幻境非心外”,即承许与心为一,又说“计无异亦非”,双重否定即肯定承许为异,如此则成相违二性集于一体,显然不合理。

中观师破斥:你太愚痴!既然说“幻境不在心外”,那境与心就成了一;又说“实相派所计的心境无异也不对”,这样作双重否定,就是在肯定心和境不同。这样心和境既相同,又不同,哪里合理呢?

“相违二性”,指一性和异性是相违的体性,两者集于一体,就像既是光明又是黑暗那样,无有是处。

而且,于实法不得不承许其一。

这是说如果两个法都不可得,可以说二者既不是一,也不是异,什么也谈不上。但是对实法来说,某法要么是他,要么与它不同,必须承许其中一个。

也因此虚相派承许心是实法,就必须回答相和心是一还是异。但观察承许是一或异都有过失,最终只能放弃心是实法的立宗。

多有印藏注释解释为:若蓝等相实有,为何不成心外的外境义;若非异,心也应成无实。

这是列出印藏注释中,对三、四二句的不同解释。

若想:若心无实,则不应作能见。

对方又想:若心不是真实的,怎么能见闻觉知境相呢?

他接受不了“无实还能见”。他认为无实就是没有东西,既然没有,哪能作为能见者呢?就像驾驶室中没有司机,哪能开车呢?

答:如你所许,如幻之境无实而可为所见,如是,如幻无实之心亦可作能见。

中观师回答:好比你承许如幻的色、声等境不真实,还能被看到、听到、触摸到。同样,不实的幻心也可作为能见。就像梦中的人开梦中的车,车不可得,还能行;人不可得,还能开。

醒位的开车和梦中的开车没什么不同。审察时,车和人都不可得。不审察时,有人在开车,见到红灯停车,见到绿灯又开车。“见”不可得,还能见红灯、见绿灯,见红灯时能判断“要停车”,见绿灯时能判断“要开车”,这个判断也不可得,但是还能判断。还能想左拐弯、右拐弯,这个想不可得,还能左想右想。不可得的心,能见、能想、能判断,能作种种事,还作得很起劲,起动、加速、拐弯等等。如果是实有,这一切都成立不了。而无实,这一切都能成立。这就是性空缘起的道理。

一般人对于“境相虚妄”还好接受一点,但心能见能闻,也说不可得,就接受不了。这样最多停留在唯识的见解上,没办法悟入万法皆空。

到这里才明白:如果承许实境、实心,就怎么也不能成立;而承许幻境、幻心,就都能成立。由心、境无实,就可以成立以心见境。举一反三,会明了诸法无自性才成立缘起。如果有自性,就一个也成立不了。

上文是按否定而说,此处则从肯定立言。

“上文”指前颂:“若时识亦无,以何能见幻?若时幻不成,尔时亦见何?”即对方说:如果连识都没有,以什么见幻境呢?驳斥:如果连幻境都没有,见什么呢?这就是从“如果没有”即否定方面作回答。

而这里是从肯定方面说:既然如幻的境可以是所见,那么能幻的心也可以是能见。“否定”是着重在破实有的识,“肯定”是着重在立“无实的识可作为能见”。这就令虚相派论师不得不承认本不想承认的事,也就是将他引入心境皆空的空性。

若想:轮回定是依于谛实依他起识,否则应成如虚空般空无,生彼轮回显现不应理,无依处故,如无泥之瓶、无线之衣。

对方又想:如同清净水晶球般的依他起识,是所依处或现基,就是依于它现起轮回法的各种现相。这个依处依他起识应当是实有的,不然,如果现基虚妄不实,那应成像虚空一样一无所现。也就是,轮回的身、处、受用等显现纵然丝毫也不现起,因为无有真实依处的缘故。

就像瓶子是依泥而显现,无泥还说显现瓶子,显然不合理。“无线而现衣”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