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三、发心分四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三者勇猛胜,声闻仅为成办自利而勇猛,菩萨则为成办自他二利,于人所不能之种种难行,住三大阿僧祇劫中安忍精进,不仅心无疲厌,而且勇猛恒不退转,此即是胜义菩提心的勇猛(欢喜)胜。

四者净依胜,诸声闻唯断一切烦恼障,故仅得小乘涅槃果。菩萨了知自己邻近二障清净的无上菩提,且知如何获得佛果以及利他的方便,此即是胜义菩提心的净依胜。

五者余巧胜,诸声闻断三界遍计与俱生烦恼种子,次第获得预流、一来、不来、阿罗汉之四果,彼等仅仅通达四向四果之分位,而菩萨得一地等时,对于其他地的自性、功德以及如何获得上上地之相(理)等,能善巧通达,故具余巧胜。

见道

修道

无学道

欲界修惑

上二界修惑

三圣道

Text Box: 前十五心 Text Box: 预流向 Text Box: 有顶地第九品断解脱道 Text Box: 阿罗汉果 Text Box: 第十六心 Text Box: 预流果 Text Box: 上上品 Text Box: 上中品

Text Box: 上下品

Text Box: 中上品

Text Box: 中中品

Text Box: 中下品

Text Box: 下上品

Text Box: 下中品

Text Box: 下下品

Text Box: 一来向 Text Box: 一来果 Text Box: 不还向 Text Box: 不还果 Text Box: 色界初禅第一品至无色界有顶地之第九品断无间道 Text Box: 阿罗汉向


六者余出胜,即于一地增胜圆满布施度以及见百佛等十二百功德等,对世俗名言中如何安立地之体相作如理作意(善思惟),故了知地之体相等除自心假造安立之外,别无存在,并且对唯识(或唯一虚妄分别念)亦不分别、执著,安住于无分别智慧之中,超越一地升入二地。依此类推可了知其余地。此即是胜义菩提心之余出殊胜。

戊三、发心之比喻

如地如净金,如月如增火,

如藏如宝箧,如海如金刚,

如山如药王,如友如如意,

如日如美乐,如王如库仓,

如道如车乘,如泉如喜声,

如流亦如云,发心譬如是。

始于胜解行位终至十地之间的诸种发心,与二十二种比喻对应,圆满尽摄了一切大乘道的关要。如是诸种发心与比喻依何义有相似之处呢?

(1)与乐欲菩提果的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最初发心,犹如大地,是一切草木庄稼的生长依处,如是最初发心是产生一切道及果之力、无畏、不共法等的基础。

(2)与安住乐欲菩提果的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依相应发心,犹如净金,因为依靠此菩提心,作利乐的发心较前更加增上清净,不会迁变,犹如黄金如何烧打炼磨,其色质亦不会有所改变一般。

(3)与加行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勤相应发心,因对六度勤修而增上福慧二种善法,犹如新月,逐渐增上。

(4)与殊胜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极依相应发心(增上意乐心),此时,对于利乐有情之事以及安住加行道煖位希求顶位乃至佛果之间诸上上功德的增上意乐,如火加薪愈增炽燃一般 [1]

以上四种发心包括凡夫初发心至世第一位法之间的所有发心。

(5)与布施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檀波罗蜜相应发心,当知如同大宝藏,任取几许衣食受用,藏中亦不会穷尽,如是菩萨对无量众生以财法等布施满足其心,即便入无余涅槃的法界中也恒时无有穷尽。

(6)与持戒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尸波罗蜜相应发心,犹如种种宝珠来源的宝箧一般,因为从宝箧中可取出无量众宝,同样具足与菩萨戒相应的发心,从此可以生起地、度、菩提分、力、无畏等大乘道果的一切功德。

(7)与安忍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羼提波罗蜜相应发心,犹如大海,纵经轮船、鲸鱼等百般扰动,也不会有所动摇,如是发起此心,任作何等苦行、遭遇何等损害,菩萨的相续始终不会动摇。

(8)与精进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毗梨耶波罗蜜相应发心,犹如金刚,不为水火砍磨等摧坏,如是此菩提心不会被懈怠等损坏。

(9)与静虑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禅波罗蜜相应发心,如须弥山王,四方巨风亦无法撼动,如是菩萨的三摩地不会被散乱的分别心所动。

(10)与般若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般若波罗蜜相应发心,如同药王,仅见嗅触尝即可消除风、胆、涎所摄的一切疾病,如是通过闻思修般若,能寂灭烦恼障、所知障所摄的一切惑病。

(11)与方便善巧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无量相应发心 [2] ,如同善友,于三世中无论安乐还是痛苦,抑或无记的状态中,都坚守友道、不会舍弃。同样,四无量心中,以悲无量,众生受苦时将彼等从痛苦 中救拔;以慈无量,众生不悦意时安置彼等于安乐之中;以喜无量,当他人不离安乐时,内心欢喜作其善友;以舍无量,对安乐之现前愿不生贪,对痛苦之降临愿不生嗔,如是以舍远离贪嗔,令心坦然安住。

(12)与愿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神通相应发心,如如意宝珠,凡有所欲皆可满愿,同样,以天眼通见一切粗细色法以及舍弃此生转趣后世之去向;以天耳通能闻一切远近音声;以他心通了知众生的种种心念;以宿命通了知自他之宿命;以神足通显示一身化现众多身等不同的神变。如是以神通力,自他的一切所欲都可如意成办。

(13)与势力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摄相应发心,犹如盛日能成熟种种谷物,同样,以布施能摄悭吝众生且安置彼等于善根中,如是对具嗔、具痴、我慢者分别以爱语、利行、同事摄持后安置于善根中。或者,对所有众生均摄受后安置于善根中,作成熟彼等相续的事业。

(14)与智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辨相应发心,犹如美乐动人心弦,何人听到都会满心欢喜而陶醉其中,如是菩萨具足四无碍辨,对于众生所求之法义,不论想了知何者,菩萨均能施展无尽善辨,以众生自己的语言随问巧答,满足其心愿。

(15)与神通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量相应发心,如同国王对于国中人民能自在调御统治,凡是国王的旨意,人民均不敢变动,故凡有所说都能生效,不致空耗。同样,菩萨具足四依 [3] ,按照文与义、人与法、不了义与了义、识与智,一切如来圣教的密意均可无误了知,不会空耗,能善通达。就象对国王,只要好好依止,必定无空耗,会得到赐予权位受用的实际利益。相反,若未殷勤依止或者依止有误,则会遭到贬官削职甚至满门操斩的厄运,对此人来说以依止国王反成为遭致衰败之因。同样,倘若补特伽罗仅依人、文、不了义、识等,如是生信,唯成空耗之因;相反,对法、义、了义、智慧生起信心的补特伽罗能受用佛法密意,无有空耗。

(16)与二资粮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聚相应发心,如同仓库中充满粮食财物等,菩提心中积聚了无尽的福慧资粮。

(17)与三十七道品相应的菩提心为觉分相应发心,犹如王路,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帝王将相、贩夫走卒均须从此经过,同样,三十七道品,三世诸声缘菩萨均历此道而趋入各自的菩提果。

(18)与止观相应的菩提心为止观相应发心,犹如车乘能载人货至于所欲之处,同样,安住一心不散乱的寂止以及无误证悟实相义的胜观,以止观双运之力,证悟尽所如所的一切法义之后,可以到达究竟的果地。

(19)与总持和辩才相应的菩提心为总持相应发心,犹如涌泉,为大众所受用处,且展转出生源源不断,同样,菩萨成就总持(陀罗尼),总一切法持一切义,往昔所闻之法均能忆持不忘,故不失坏,且以辩才开演前所未说的无尽妙义。

(20)与大悲和胜观智慧相应的菩提心为法印相应发心,如同喜声(雅声),比如某者背井离乡且丢失财物等后,心中正忧伤烦闷时,忽有一人来告:汝之亲友就要到来,财物也已找到,听到此语,某者顿生欢喜;或者有人正担忧自己难逃命难时,忽然听到生命能得救护的消息,以及凡是心中所求之事听到能成办彼事的语言等,总之,听到能从困苦中得救度安慰,以及可得圆满安乐的语言时,内心喜不自禁,欢喜异常,如是听闻到四法印 [4] 的妙音时,以听闻寂灭涅槃道真实甘露妙法的力量,可从轮回苦海中救拔并赐安慰,由于证悟了法之真如自性以及获得究竟安乐,故有缘众生如尽享甘露一般,心相续中生起极希有的欢喜。

(21)与大自在信心相应的菩提心为自性相应发心,犹如河流,大河无勤任运流行,最终自然融入大海,同样,于八地现前无生大法忍后,当出入定获得无分别智慧无勤任运自在时,已至八地的菩萨其相续与作业无异平等,故好似完全融为一味,此即是所谓的“同行之道”,这是由于八地菩萨自己圆满佛的一切功德法,以及对成熟所化有情无勤无作任运行持的缘故。

(22)与法身相应菩提心为方便相应发心,如同大云普降雨水令大地庄稼得以生长,且由此农民获得财富,同样,智慧方便双运的菩萨自兜率下生乃至示现涅槃,均为化导众生,令得善趣与解脱的种种利乐。

[1] 在其他的《现观庄严论》注释等中⑶⑷二者比喻对应的意义正好相反。

[2] 即具有四无量心的菩提心。

[3] 四依:即依义不依文、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

[4] 四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涅槃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