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三、发心分四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相应心所

菩提心名称

比喻

1

乐欲菩提果之心所

最初发心

大地

2

安住乐欲菩提果之心所

依相应发心

净金

3

加行心所

勤依相应发心

新月

4

殊胜心所

极依相应发心

增火

5

布施心所

檀波罗蜜相应发心

宝藏

6

持戒心所

尸波罗蜜相应发心

宝箧

7

安忍心所

羼提波罗蜜相应发心

大海

8

精进心所

毗梨耶相应发心

金刚

9

静虑心所

禅相应发心

山王

10

般若心所

般若相应发心

药王

11

方便心所

无量相应发心

善友

12

愿心所

神通相应发心

如意珠

13

势力心所

摄相应发心

盛日

14

智心所

辨相应发心

美乐

15

神通心所

量相应发心

国王

16

二资粮心所

聚相应发心

库仓

17

三十道品心所

觉分相应发心

王路

18

止观心所

止观相应发心

车乘

19

总持、辩才心所

总持相应发心

涌泉

20

大悲、胜观智慧心所

法印相应发心

喜声

21

大自在信心心所

自性相应发心

河流

22

法身心所

方便相应发心

大云

以上二十二种比喻宣说了菩萨的菩提心具有二十二种功德之理,以具如是功德富足故,彼等菩提心当以欢喜勤勇而清净发起。

戊四、发心功德之赞叹分八:一、远离菩提心者失坏四安乐;二、生起胜义菩提心时不怖轮回恶趣苦;三、菩萨安住浊世不失善根之理;四、菩萨于轮回不论兴衰不退菩提之行;五、广说视投生如入花园;六、菩萨于施身等苦不生疲厌退转之心;七、未经俗交菩萨成众生不请之友;八、教诫菩萨须百倍精进

己一、远离菩提心者失坏四安乐

思利及得方,解义亦证实,

如是四时乐,趣寂则便舍。

殊胜的菩提心相合于大乘诸佛菩萨,而远离菩提心的声闻独觉则会失坏四种安乐。四种安乐为:

①思利乐,思维把一切众生安置于断尽二障以及证悟二无我的两种圆满,此思维利益的安乐仅仅菩萨具有,因为即便只对一个众生稍作一点利乐,菩萨比自身得安乐都要来得欢喜,更何况安置众生于断证圆满之境。是故,此种由圆满行持无量众生利乐之事所生起的殊胜无过之乐,诸声闻独觉已经失坏,因为他们舍弃了利乐无量众生的行持。

②得方乐,菩萨通达利乐有情的种种方便,由此生起殊胜安乐。而诸声缘只是为自己有通达解脱轮回痛苦的方便所产生的少许安乐,故不如菩萨安乐之广大。

③解义乐,诸菩萨善加抉择诸法无生无灭、远离戏论的殊胜义,以及通达以能诠句四种意趣、四种密意的方式所显示的殊胜究竟密意,而后产生殊胜安乐。而诸声闻独觉仅仅产生由通达圆满人无我以及少许道所生的安乐。

④证实乐,诸菩萨真实见到诸法的究竟真如或者殊胜空性的大平等,获得等同虚空的无尽大安乐。如是之乐不是声缘所能具有,因为彼等承许诸法实有,同时仅仅圆证人无我空性,故并未证悟真如的本性。

如是诸声闻独觉未发殊胜菩提心,故舍弃了四种安乐,仅舍弃众生而趣向寂灭轮回痛苦的涅槃。因此,应当断除希求声缘果位的欢喜心,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己二、生起胜义菩提心时不怖恶趣轮回苦

最初发大心,善护无边恶,

善增悲增故,乐喜苦亦喜。

诸菩萨具有证悟二无我的智慧,彼初地菩萨最初发起无上殊胜的胜义大菩提心时,无间获得止息对众生作害及三门一切不善的无漏戒。发起殊胜菩提心的菩萨不断增长善根以及对众生的悲心,故恒时安住于善根与悲愍之中,享乐欢喜,受苦亦欢喜,恒时心无怖畏,因为以善根力,于人天中数数感受安乐而得欢喜;又以悲心增长之力,为了利益充满痛苦的有情,即便入三恶道受众多寒热剧苦,亦欢喜而受,不会对轮回生起厌舍。因此,不应舍弃菩提心,应当发起菩提心,欢喜纳受。

己三、菩萨安住浊世不失善根之理

安住于轮回之中,不可避免要遭受到诸劣性众生的种种非理邪行,常人难以忍受,但菩萨为何不生厌离、不会失坏自己的善根呢?颂云:

爱他过自爱,忘己利众生,

不为自憎他,岂作不善业。

因为菩萨得地时,以大悲爱他胜己(自轻他重),为了众生的利益,对生身性命亦不顾惜,如是于多劫中,布施头目手足,甘受猛厉之苦,是故当众生对自己作杀身等恶时,菩萨纵连嗔恨报复之心亦不生起,何况亲手去作。是故,此处教诫行人:应当对发菩提心产生信解。

己四、菩萨于轮回不论兴衰不退菩提之行

观法如知幻,观生如入苑,

若成若不成,惑苦皆无怖。

无著释云:“菩萨观一切诸法如似知幻,若成就时于烦恼不生怖;菩萨观自生处如入园苑,若不成就时于苦恼亦不生怖。若如是者,更有何意而退菩提心耶?”

菩萨依靠见器情万法如梦如幻的智慧资粮以及福德资粮之力,为利益有情,欲生何处即能自在随欲而生,故彼菩萨视舍身受生如入花园一般。因为通达了诸法如幻、视投生如入花园,故现前人天安乐的自在圆满时,不必惧怕为贪等所缚(若成惑无怖);而现前人天身及受用之衰败,甚至遇断命之难、此生人天之身、受、性命遭致完全衰败之际,亦无由诸痛苦引生之怖畏(不成苦无怖)。由此可知,菩萨纵遇何等苦乐亦不会退失菩萨道。是故此处教诫行人:应当随学菩萨之道。

己五、广说视投生如入花园

自严及自食,园地与戏喜,

如是有四事,悲者非余乘。

无著释云:“菩萨以自功德而为自严,以利他欢喜而为自食,以作意生处而为园地,以神通变化而为戏喜。如此四事,唯菩萨有,于二乘无。菩萨既有此四事,云何当退菩提心。”

如同人天众生欢喜入于花园,彼等是以四事而欢喜入园,四事为何?即①沐浴洗净庄严自身;②享用种种喜筵佳肴;③前往悦意园林居住;④尽情歌舞娱乐嬉戏。因有如是四种欢喜,故欲入花园而享受,且入园后亦不会反悔、生退失心。同样,诸菩萨于数数转生受身之间,自身的功德——布施、持戒、陀罗尼、三摩地、般若等以日益增长的方式庄严自己(自严)。在转生期间,不论身处何地,只要能对众生作利乐,菩萨内心如享喜筵佳肴一般极为欢喜(自食)。不论何地,菩萨随欲自在转生受身,均如安住喜乐园般(园地),且于该地以五神通显示种种变化,犹如幻化游戏(戏喜)。如是(好比世间有情入花园作四种事享受悦意欢喜),诸菩萨数数转于轮回,以功德庄严而欢喜,如享美食般以利乐有情而欢喜,如住欢喜园般入于利乐有情之殊胜地而欢喜,如游戏般以神变巧施化度而欢喜。

以大悲为自性的诸菩萨由于具足以上四种欢喜,非世间普通众生、声闻缘觉能有,因此,发起菩提心的菩萨们功德诚为殊胜超越,故吾等亦应发无上菩提心,如是而教诫也。

己六、菩萨于施身等苦不生疲厌退转之心

极勤利众生,大悲为性故,

无间如乐处,岂怖诸有苦。

无著释云:“菩萨以大悲为体,是故极勤利他,虽入阿鼻地狱如游乐处,菩萨如是于余苦中岂生怖畏、因此怖畏而退心耶?”

菩萨因为证悟了诸法无我,故已断除贪著自利之心,并且为了把未证诸法空性的众生安置于暂时究竟的殊胜安乐,会特别精进恒时修持六度而利益众生。以众生受苦,菩萨亦感同身受,故大悲为体的诸菩萨于某时若见能成办利他,即便须入无间地狱亦安乐、欢喜,无有丝毫厌舍,何况于轮回中为利有情施身手足等诸余痛苦,如何会生怖畏呢?此即宣说菩萨能安然顺受猛厉的痛苦。

如是菩萨具有希奇功德,故于轮回中任遇何苦不仅无有怖畏,且全然欢喜而顺受,是故菩萨何时亦不会失去欢喜,永无疲厌地纳受着菩提的殊胜之道。以上是本颂对行人所作的教诫。

己七、未经俗交菩萨成众生不请之友

大悲恒在意,他苦为自苦,

自然作所作,待劝深惭羞。

无著释云:“诸菩萨大悲阇梨常在心中,若见众生受苦即自生苦,由此道理自然作所应作,若待善友劝发,深生极重惭羞。”

因为并非以往昔曾作供养、作事等的缘故而生欢喜,亦非以今生之亲缘而作利益,唯一依于自性对众生具足慈悲之相,故而心系众生之利乐,不待他人劝发,菩萨自然而然会尽心去成办。以比喻说明,好比世间老师教导学生时有益之事令其求取,无义过失则令舍弃,如是与育人之师一样,相续恒时安住于大慈大悲的菩萨,见众生受苦即自生苦,其悲心胜过慈母爱怜重病之独子,因此,为拔众生之苦且安置彼等于安乐及善根之事业,菩萨份内当为之事,如不主动成办、尚须待人劝发,则是极为惭羞之处,因为它与菩萨道的精神完全相违。又如,孩子已成富豪,虽见母亲处于饥渴贫困之中,却不作丝毫供养,这时有人劝道:老母生养你身,恩重如山,务必供母衣食。就如此例,须待他人劝导方才供母,即便在世间也成羞愧之处,假使他人劝导仍然无动于衷,则应算是世间中的下劣恶人,为人所不齿,同样,大悲阇梨就如忠告者一般,菩萨若未依照慈悲去行持利益之事,则将愧无脸面。 [1] 如是诸菩萨以自性成为大悲之深心,故不必劝发,只要能利乐众生,自然会尽心去作。因此,绝不可能舍弃对众生的利乐事业。由以上意义教诫行人应主动精进对众生作利乐之事。

己八、教诫菩萨须百倍精进

荷负众生担,懈怠丑非胜,

为解自他缚,精进应百倍。

譬如世间负重之人须走漫长之路,彼须精进加速前行,否则如果懈怠缓慢,则很难到达所欲之地,同样诸菩萨既然为利有情已发无上菩提心,故顶荷众生事业重担的殊胜菩萨,若欲不违誓言,谨守自所承诺而趋至大菩提果地,则须行持菩提之因的六度万行。如是发心菩萨,倘若实际并未入于猛厉精进之行,反倒懈怠退惰,则非为庄严,极不应理。因为声闻仅为自身断除业惑,尚知此事应如两木须不断摩擦方能生火一般,故发精进,于三生或七生之间获得菩提果。相比之下,菩萨须断自己与一切众生相续中的业惑,而今自己与一切众生尚束缚在各种不同的业、惑、报障之中,故更应百倍于声闻的境界而勇猛精进。

《大乘庄严经论·发心品》释竟。

[1] “如是”以下是颂词间接所显示的菩萨之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