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二、法无我
《般若品释解义疏》 ︱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释︱ 智圆法师.疏解 ︱
答复:这只是先前在心前不显,后来显了,如同暗室中瓶,由灯而明现。
面对这个“恒时有果,何故没恒时见到”的质问,数论师答复:因为果有隐、显二态,所以不是恒时见到。也就是说:先前果不显在心前,因此没见到;后来显在心前,所以就见到。因此“没恒时见到”不代表“没恒时存在”。就像暗室中的瓶子,开灯时显在眼前才见到它,不开灯时没显在眼前则见不到它,虽然不是恒时见到它,但却是恒时存在。
破斥:如此则失坏了你的根本理由。为何呢?因为显了者因位无有而新生,纵然你不许或不欲,实际成如此。若因位有显了,则未立隐显之别,应成最初即显了,与自许相违。
中观师破斥:你们成立“因中有果”的根本理由是:“如若因中无果,则不可能生果,以毕竟无故,不能生少许。”但是由你们说的“果先前不显,后来显”,则失坏了你的根本理由。因为这个显了的果成了因位没有,也就成后来新生的,虽然你不想这样承许,实际上成了这样。
总之,如果因位已经有显了的果,那就没有安立隐、显的差别,成了自许相违。所以只能承许显了的果是因位无有而新生。这样则失坏了你宗“先前无有,必无产生”这条根本理由。
复次,与理也相违,即:若因上真实有果,则应成你进食即是啖不净粪,此外应以买布钱去买棉花种子,从中取布做衣服穿,如此方能成立你的自宗。
再者,你们“因上有果”的立论显然与道理相违。如果因上已经有后时显了的果,那应当你们吃饭就是在吃大便,因为因位的饭上存在它的果大便。而且,你们应当用买布的钱去购棉花种子,在种子上取出布来做衣服穿,原因是:种子上已有它的果——棉布,而买种子便宜得多。
实际上,你们吃饭时并没有吃到大便,也从不会用买布的钱去购棉花种子,来取布做衣服穿。这充分证明了因上没有果。
回应:实则因上有果,然因世人眼目为愚痴翳所染,故无所见。
数论师回应:实际因上还是有果,但因世人的眼目被愚痴翳染污,所以见不到真相(“眼”比喻心;“翳障”比喻愚蒙)。
这是对方一贯主张的“凡夫心仅见到妄相,而见不到真实性”。
驳斥:知此“因上有果”真实性的数论诸师立世人也有知真实性,既有其因,云何不见之?即按你宗推论,总的彼果——知真实性之识,一切有情都须持有。
这样,中观师就顺对方的立论而破斥。所破是:世人有愚蒙之故,见不到“因上有果”。能破为:一、对于“因上有果”此真实性,数论师如实见知,无有愚蒙,故其所说堪为依据。二、数论师立世人也都能在修成之后了知真实性,未修成之前的识为因,修成后了知真实性的识为果,因上有果之故,因位识上已经有了“见真实性之识”的果,如此为何不见真实性呢?即就你宗观点推出,“了知真实性的识”应当在一切有情心识上持有。
复次,若有人实际已承许“因上有果”的数论宗义,岂不见彼等也只进食而不啖秽粪,求衣也只购衣而不求棉花种子?一切时处,未见如你所立的真实性般受用,故有违害。
中观师继续破斥:凡夫愚人未见到真实性,可不必谈它。单说那些承许“因上有果”并且修学有成的人,在其身上也没有见到受用因时即是受用果(如进食即食大便),以及为了得果只寻求其因(如求衣只求棉花种),所以你们的立宗有正理违害。
若说:因世间见并非正量,故以此无害。
如果对方答复:没见到并不代表没有,因为世间见不是正量,故不成为违害。
驳斥:如此,“世人现见果之自性显了”也应成虚妄。若其虚妄,则“因上有此果,后来显了故”的立宗也应成无义。
中观师驳斥:如若世间的见不是量,那么你们说的世间人见到“后时果的自性显了”也应成虚妄或错觉。如果世人见到“果显了”是一种错觉,那么以“后时果显了”为依据而成立“因上有此果”便毫无意义,因为错觉并不能用来立宗。例如“错觉者说空中有二月,以我见二月故”无法成立般。
(四)断除“能量识虚妄,则量果空性不成,修空亦成不合理”的诤论
若说:倘若由能量虚妄便不成立量果,则中观师你的能量识也在胜义中不成立量,以此衡量所立的宗义岂不亦成虚妄?如是,彼能观虚妄之量对真实性或胜义中空性衡量而判断后修习空性,也是依据彼故,应成非理。
如果数论师发难说:既然你们说到“以能量识虚妄之故,由此衡量得出的结论则不成立”,那么同样,你们的能量识也在胜义当中不成立是量(既有能量、所量的对待,则是虚妄的二取识,但虚妄的识是无法衡量到实相的),以此妄识对于诸法衡量后所立的宗义不也成了虚妄吗?再者,观察者的识并非如实了知,用它来衡量真实性,并判断诸法为空性后修习空性,也是依据它之故,应成不合理。
其实,中观师所说的真实性或“空性”,仅仅是由观待而假立,并非谛实成立。但是对方误解为中观师也承许真实中有“空性”,便发难说:你们的能量识也不成立为量,这样一来,量果的空性不也成为虚妄吗?空性既是虚妄,修习空性不就成了盲修吗?如此一来,不但成立不了你们的立宗——“真实中诸法为空性”,并且修持空性之道也成了盲修。
对此,中观师分成两段答复:首先说明自宗并没有安立空性为实法;其次指出“有事无有”这种单空也是虚妄。即运用观待道理,说明“无”仅是观待“有”而立出,因此所立的空性仅仅是分别心所立,并非有个“空性”的实法存在。
此处,我等依理成立的结论——所谓空性,并未承许所缘为实有境而立宗义。为何呢?未触或未依所观的瓶等事,则何时也不能单独取“瓶等无”彼事之无。因此,譬如无瓶或瓶空的同分或少分空性,也仅是遮其他有事或遮遣分故,如是承许某事体性虚妄,则“彼事无”也显然或决定是虚妄的。
中观师说:首先要申明的是,虽然我们以正理成立了 “诸法是空性”,但我们并没有承许所缘的空性为实有之境而立宗,所以你们所说的“量果——空性也成虚妄”并没有违害到我宗,因为我宗同样承许这种“空”是虚妄。
那么,为什么说它是虚妄呢?因为:如果不依靠所观的事物,则无法单独取“此事物的无有”(例如:必须依靠所观察的瓶子,才得出“瓶子无自性”,及随后以心执取“瓶子无有”,不可能不观待瓶子而独立生起取“瓶子无有”的心。又如须依于“生”,才生起否认“生”的心而执取“无生”,不可能不依于生,独立生起取“无生”的心)。因此,就像“无瓶子”这样的同分或少分空性,也仅是自心对“有瓶子”作出否认。
像这样,既然某事物承许是虚妄,那么“此事物的无”也一定是虚妄。就像没有“空花”,观待“空花”而立的“空花之空性”则必定虚妄,或者说本不存在。
释文中的“同分空性”是指分别心所缘的单空影像与真实胜义有一分相同,即在否认有边及能对治“执有”这一分上相同。“少分空”则指这仅是否认有边的单空,并非离四边大空性,故说“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