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二、思惟所修之六神通分七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神通品 [1] 第八

丁二、思惟所修之六神通分七:一、神通之相;二、神通之因;三、神通之果;四、神通之作业;五、神通之相应;六、神通之分类;七、结赞神通之殊胜

戊一、神通之相

起灭及言音,心行亦先住,

向彼令出离,六智自在通。

众生于何处死殁、转生何处,以及未死之间的情况(起灭),悉皆了知,即是天眼通(生死智通);一切众生种种语言音声,均能闻知,即是天耳通;众生相续八万四千心行差别,均能了知,即是他心通;众生无始以来,转生轮回所造善恶之业,以及前世转生何处、造何业、受何苦、寿命几何等(先住),均能明知,即是宿命通;对任一刹土之诸佛、菩萨、声缘、众生,为了供养诸佛等、利益众生,均可无碍而至(向彼),即是神足通;出离即漏尽智境,能现知轮回之方便(会出离)即是漏尽通。

如是六神通,犹如掌中菴摩罗果,且已得自在之力,故为六智自在通。大乘菩萨的神通超越了世间仙人、出世声闻,为什么呢?因大乘菩萨的神通周遍十方,竖穷三世,一一神通又分多类,且能无碍进入,具有如是殊胜差别,是彼殊胜之相。

戊二、神通之因

第四极净禅,无分别智摄,

如所立方便,依此净诸通。

大乘菩萨的神通,其所依禅定为何种?即第四禅,因第四禅远离八种障碍而清净,且于禅定之往还、超越等均极自在;其助伴为何者?即为无分别智慧所摄受;以何方便修习?即通过对得各神通之因如理作意而产生。经云:欲得天眼,专注作意光明周遍十方,并无碍现见一切色法;欲得神足,专注作意身轻无碍随意变现;欲得天耳,专注作意种种音声差别,欲彼一切现前;欲得他心,专注作意他心种种行相,欲彼一切现前;如是欲得宿命、漏尽智通,于宿生事、后世事,于四谛、三解脱等,分别专注作意,欲其现前。

大乘菩萨住于四禅,以无分别智摄持,再加种种方便,如是修后便得最上神通。

戊三、神通之果

三住住无比,所住善供养,

令彼得清净,是说神通果。

神通有三果:①胜住果,住有三种,即圣住、梵住与天住,其中圣住是圣者安住之处,即三解脱、四谛、地、度等,尤其安住于空性与灭定;梵住即安住四无量心之三摩地,尤其住于大悲无量;天住为色、无色界之四禅八定,尤其是第四禅。②善供养果、③令他清净果:以恒时安住无上故,大乘菩萨以神通力遍行十方后,对诸佛广修供养。且为众生显示种种神变,令生信心,从而使彼等相续中所种善根得以清净。以如是三种根据,故知超越了声闻缘觉的神通果。

戊四、神通之作业

神通之作业有六种,即①天眼业;②神变业;③放光业;④游戏业;⑤化身业;⑥清净业。以下逐一解释。

世生成坏事,见彼犹如幻,

种种他所欲,自在随意成。

此颂上半显示天眼业,下半显示神变业。

(一)天眼业:诸世界及诸众生,如何形成,如何坏灭,均见如梦如幻如阳焰般。

(二)神变业:对六神通能随意自在获得或具十种自在 [2] 的菩萨,众生有何欲求,即随彼所欲自在显现身出火焰、放光动地、出没虚空、纳三千于芥子等种种威仪,不拘一方,可示现种种神变。

神光照恶趣,令信生善道,

威力震天宫,动殿令魔怖。

(三)此颂显示两种放光业。

①救苦:放光下照恶道,地狱、饿鬼、旁生等剧苦众生触光无间即寂灭痛苦,相续中生起信心,生信同时即脱恶趣身、得生人天善道。

②怖魔:无量高广、宝珠严饰、内居魔王及其眷属的天宫,光一照触即为震动,令魔惊怖。

游戏诸三昧,僧中最第一,

恒现三种化,以是利众生。

此颂上半显示游戏业,下半显示化身业。

(四)游戏业:得通菩萨在佛菩萨为首的大众之中,入首楞严、虚空藏、如幻等无量三摩地,显示无量游戏,如经中文殊、观音等由三摩地显示种种相同。

(五)化身业:为利十方一切有情,菩萨并非短时而是恒常示现工巧化身、种种化身以及殊胜化身。

①工巧化身:如佛幻化为琴师度化乾达婆极喜。

②种种化身:即示现帝释、阿修罗、旁生等种种同类身。

③殊胜化身:即自兜率降生直至成佛,示现八相成道之殊胜化身。

智力普自在,刹土随欲现,

无佛令闻佛,悬掷有佛境。

(六)此颂显示两种清净业,上半颂明净刹土,下半颂明净众生。

①具足十种自在的六通菩萨,由于清净智慧已得自在,故可随顺众生所欲显现水晶、黄金等形色各异的清净世界。

②于不闻三宝名之世间,菩萨能令众生闻三宝名,起净信心,生于有佛法僧之世界。

戊五、神通之相应 [3]

成熟众生力,诸佛所称誉,

发语无不信,如是说相应。

以成熟众生、得佛称赞、发语信受三种相应,如羽翼初成之大鹏可无难自在翱翔于虚空,如是六通菩萨无有艰难,以四摄摄受众生后,安置彼等于善根中且成熟相续,具有殊胜的能力。如是菩萨向佛如理请问,佛皆答以:善男子,汝之所问甚为善妙,如是常得诸佛种种赞叹。又菩萨具胜神通,故可了知他心后与其相应,以及显示种种变化等,使众生见菩萨功德,由衷钦服,故任随菩萨如何教诫开示,一切众生均无余信受、无违奉行。

戊六、神通之分类

六智及三明,八解八胜处,

十遍诸三昧,勇猛资神通。

神通有六种分类,即六智、三明、八解脱 [4] 、八胜处 [5] 、十遍入 [6] 与诸三昧 [7] 。其中①六智:即天眼至漏尽之六通;②三明:六通之中,宿命通为前际明,天眼通为后际明,漏尽通为漏尽明;③八解脱:即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净解脱、空无边处解脱、识无边处解脱、无所有处解脱、非想非非想处解脱、灭尽受想解脱;④八胜处:八种能引发胜知胜见以便舍弃贪爱的禅定,因它是引发胜知胜见的依处,所以叫做胜处,即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青胜处、黄胜处、赤胜处、白胜处;⑤十遍入:又名十遍处,即观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等十法,使其一一周遍于一切处;⑥诸三昧:即大乘首楞严、虚空藏、如幻等三摩地。

如是六类,均是菩萨成熟众生之力的自性。

戊七、结赞神通之殊胜

能安不自在,常勤于利物,

行有无怖畏,勇猛如师子。

菩萨神通之殊胜体现在具有三种大:

①自在大:得通菩萨有十自在或智慧自在,然众生被业惑转,今生不自在受身于此,来世仍须不自在于六道投生,何时亦无有自在,菩萨通过神通等调伏众生且安置彼等于善根中,故次第能令众生如菩萨一样得大自在。

②欢乐大:由诸菩萨毫不为己,常勤利他,故得一向欢喜。

③无畏大:获得自在的诸菩萨为利有情安住于三界时,不惧怕邪魔外道,不必担忧被烦恼染污,亦不以轮回痛苦而怖畏,故能勇猛行于三界,如狮子王阔步游行于森林、不怖群兽一般。

《大乘庄严经论·神通品》释竟

[1] 藏译为“力品”。

[2] 十种自在:所谓十种自在者,如《十地经》云:“得寿自在,于不可说不可说劫加持寿量故;得心自在,已于无量无数等持、智观入故;得财自在,已能示现一切世界无量庄严具,装饰加持故;得业自在,应时能现业果加持故;得生自在,于一切世界示现受生故;得愿自在,于随所欲佛刹时分,示现成佛故;得胜解自在,已能示现一切世界佛充满故;得神通自在,诸佛刹中皆能示现神通游戏故;得智自在,已能示现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相好、正等觉故;得法自在,已能示现无边无中法门明故。”

[3] 相应:即契合之义。依瑜伽论之意,有三种相应,一者,一切所缘之境,与心相应,名境相应;二者,行与理相应,名行相应;三者,三乘圣者,所修诸功德法,因果相符,名果相应,此三种相应,摄尽一切法。

[4] 八解脱:又名八背舍,违背三界之烦恼而舍离之,解脱其系缚之八种禅定也。观无量寿经曰:“三明六通,具八解脱。”同天台疏中曰:“能脱心虑,故名解脱,亦名背舍。背者背彼净洁五欲也,舍者舍是着心也。”瑜伽十一卷一页云:解脱者,谓八解脱:一、有色观诸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5] 八胜处:八种能引发胜知胜见以便舍弃贪爱的禅定,因它是引发胜知胜见的依处,所以叫做胜处,即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青胜处、黄胜处、赤胜处、白胜处。——摘自《佛学常见词汇》

[6] 十遍入:又名十遍处、十一切处,即总合一切万有为一对象而观之,其方法有十种:如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是也。若住于水想,则万有自身皆成流动之观。又曰十禅支,十遍处定。

[7] 三昧:又名三摩提、三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智度论五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