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二、种性分三

《大乘庄严经论释(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庚五、种性之分类

决定及不定,不退或退堕,

遇缘如次第,品类有四种。

种性的品类略说有四种,即①决定;②不定;③不退;④退堕。如其次第,决定者遇缘不退,不定者遇缘退堕。

于声闻、独觉、菩萨三者中任一决定的种性,即是三乘各个的菩提,在未得前,再如何作亦不得其他菩提果,如石矿有些藏金,有些含银等,其所具者不会变易;而不定种性,即三乘之中任遇何者,即可成为彼种性,如同某些石矿通过洗、炼以及某些药力的作用,石头可变成金、银、铜等一般。如是,诸决定种性不会被诸缘所转,亦即以阿阇梨宣说他乘之法,但由决定种性之势力,彼仅取自乘菩提,不接受他乘菩提,故决定种性者遇缘不退。相反,诸不定种性则会被诸缘所转,如同白布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不论大小乘何种阿阇梨,传何种法,彼等值遇便会依彼道修行而得其果。如是归纳而言,一般有四类种性成立。

此处侧重于大乘决定种性以及不定种性以顺缘趋入大乘,因为本品是讲大乘种性故。

庚六、障碍苏醒种性之过失

应知菩萨性,略说有四失,

习惑与恶友,贫穷属他故。

此处宣说虽具种性然不修行善法等的四种过失(障碍),应知即是①习惑,贪嗔痴等烦恼久习坚固;②恶友,以接触恶友之影响力,行持不善;③贫穷,以无有财产不入善法而造作罪业;④属他,为王贼所制,不想作恶、想行善也无自主,受人控制故。

庚七、大乘种性之殊胜功德

功德亦四种,虽堕于恶道,

迟入复速出,苦薄及悲深。

应知,具有菩萨种性者即使堕入恶道亦有四种功德,即①迟缓堕入;②速能出离;③感苦微薄;④见苦悲深。

声缘种性与无解脱种性之一阐提等,若造五无间等猛厉罪业,死后无间须入无间地狱等,而菩萨种性,若造五无间罪等,在间隔数劫多时之后,虽堕于恶道,但不象其他众生,并非很快成熟,其根据是:以大乘种性之力,在造不善业的同时,具足惭愧、后悔心等,对不善业不会欢喜执著等,故与其他众生不同,不善果报不会很快成熟。(虽堕迟入)

再者,如果是其他众生,转生恶趣如地狱等时,其寿命乃至未圆满之间,须要长久住于彼处。但菩萨种性则不必久住,很快便可脱离,且仅需感受轻微之苦便可从恶趣解脱,譬如,未生怨王曾将得预流果的父亲杀害,然其受报,于地狱中如拍皮球般随落即起,很快即得解脱。(速出、苦薄)

又,菩萨在感受恶趣痛苦之时,受业力支配的众生不自在地感受痛苦,对这些痛苦厌离,以此厌离作因,推己及物,菩萨发起大悲,唯愿与自己遭遇相同的众生脱离痛苦,并安置彼等于善根中,且成熟相续。例如世尊因地转生地狱,与同伴嘎玛热巴同拉马车时,因力小难拉,惨遭狱卒锤击,当时世尊即发心:愿独自拉车代同伴受苦。以此善心力,转生于天境。又有一世,转为商主匝哦,以不孝恶行感受铁轮旋顶、脑浆喷射的剧苦,当时世尊即发愿轮回中所有以脚踢母头同样须受此苦的众生,彼等一切痛苦都成熟于自身,由己一人代受。由此善心,立感铁轮飞空,顿脱苦厄。(悲深)与上述相反,不具菩萨种性的众生,他们须感受业力招感的恶趣所有剧苦,且在受苦同时,反更生起嗔恨等烦恼。

庚八、种姓之黄金譬喻:

譬如胜金性,出生有四种,

诸善及诸智,诸净诸通故。

犹如殊胜金性所出有四种义,即①极多;②光明;③无垢;④调柔。菩萨种性是无量善根、无量智慧、一切二障得清净以及一切神通变化之所依止。

应知大乘菩萨种性如同殊胜的金矿,二者有何相似之处呢?殊胜金矿具有四德:①为极多黄金之依处;②为黄金光明之依处;③为黄金无垢之依处;④为黄金调柔之依处。同样,菩萨种性是度、地、力、无畏等无量善根的生源,如同殊胜金矿中可开采出无量黄金一般(诸善);再者,殊胜金矿中可产生黄金色泽晃耀,同样菩萨种性亦为通达诸法共相与自相的智慧光明所依止(诸智);又,以巨大殊胜的金矿中所出之金不为银、铜等所杂,毫无垢染,故愈烧愈显明其无垢之妙色,同样,菩萨种性也是具足没有烦恼、所知垢障之涅槃的依处(诸净);又,如同黄金巨矿中所出之金如何锤打亦不分裂,很调柔一般,菩萨种性堪为一切神通力的依处(诸通)。

庚九、种性之珍宝譬喻:

譬如妙宝性,四种成就因,

大果及大智,大定大义故。

犹如妙宝性为四种成就之因,即①真成就依止;②色成就依止;③形成就依止;④量成就依止。如是菩萨种性亦为①大菩提因;②大智因;③大定因;④大义因。

再以譬喻说明,应知大乘菩萨种性如同琉璃等妙宝性一般,二者有何相似之处呢?①妙宝中无有铁等普通宝珠,唯一成就琉璃宝、金刚宝等,同样,菩萨种性不会成为声缘菩提的依处,它是金刚喻定后无间远离一切障碍之大菩提果的生因;②妙宝色泽清澈妙好,同样,菩萨种性具有大圆镜智等智慧光明,故为成就广大智慧的依处;③殊胜妙宝形相圆满,同样,大乘菩萨种性是首楞严大定、虚空藏等殊胜三摩地的来源;④妙宝中可出生无数种宝珠以及无价妙宝,故依靠它许多人得以存活,同样,菩萨种性是能对无量众生赐予暂时、究竟利乐的源泉(大义)。

戊二、宣说不具种性:

一向行恶行,普断诸白法,

无有解脱分,善少亦无因。

不具种性位共有两种:①时边般涅槃法;②毕竟无涅槃法。前者有四种人:①一向行恶行;②普断诸善法;③无解脱分善根;④善根不具足。毕竟无涅槃法者以无因故,无有般涅槃性。

所谓的不具种性之位,有两种情况:①一段时间内暂时不具解脱之因,故无种性者;②何时亦不得解脱,故无种性者。前者又分四类,应知彼等并非已彻底远离解脱的种性,但暂时与无种性相同,无法生起解脱之道,故由其微劣,用否定词说其无般涅槃法或无种性者,如一家有子无能可说其家无子一般。

再说,无种性之四类各是何种?一者一向行恶行,即有者虽具大乘种性,然为猛利烦恼所使,一向造作五无间等罪,由此彼等虽具种性,然暂时无缘得涅槃果,故同于无种性者,亦以无种性名之;二者普断诸白法,即某者被恶知识摄受后,执著无因果无解脱,以邪见力,普断或压制一切白法善根,而被断善根乃至未脱离邪见之间,无有解脱种,故于此期间称之为无种性者;三者无解脱分善根,即某者仅为求得些许轮回所摄的人天乐受,造作有漏善业,而寻求解脱、以出离心所摄的随解脱分善根则丝毫无有,故历经多劫也无法现前涅槃,基于此点,亦称为无种性者;四者善根薄少,即某者仅具微少的随解脱分善根,在以福慧二资聚合具足势力能生上上功德的殊胜善根方面暂时不具,所以在此期间说其无有种性。

如是四类,虽具大乘种性,然被有力违品所摄持,或仅具微弱之因,或未苏醒种性,故于长时间内尚无法得菩提果,此类情况以其微劣,故从否定说为不具种性。相比之下,后者不同,是由于已彻底远离得解脱之因,故说为无般涅槃法或阐提的。

戊三、以赞叹大乘种性的方式摄义

广演深大法,令信令极忍,

究竟大菩提,二知二性胜。

以演说甚深智慧及广大行持利他故,于所示大乘教法现时未善知者亦当生极广大信解;又于成就利他中安忍不退;及彼诸具大乘种性者最后际得胜彼声闻缘觉和世间二者之圆满大菩提。是中三者任何皆是具种性之大义。彼初二是菩萨之自性之种性,由相应彼功德而出生。后者当知是由增广之种性出生。

甚深空性法以及地、度、力、无畏等广大法二者,是为了饶益有情而宣说的大乘法要,对此等意义虽不了知,但仅作听闻,便可生起广大信心,对行持六度之苦行可以极其堪忍,依靠此等因圆满二资后,可获得超越世间及出世声缘二果的殊胜圆满菩提果,亦即应知,是从诸菩萨具足自性住种性的功德力以及修持清净善法的清净修习之种性而出生的。

增长菩提树,生乐及灭苦,

自他利为果,此胜如吉根。

如是,犹如茎与花果等般日益增长,以大乘种性能增长十力等极广功德大菩提树;又如树荫遣除热恼,给众生身心带来清凉的安乐,以大乘种性使一切众生得到无漏大乐,寂灭大苦;又如树结累累硕果,以大乘种性能成就自他利乐的大果报。因此,殊胜的大乘种性最为第一,它就如同未失坏的吉祥树根一般。

《大乘庄严经论·种性品》释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