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二、于能诠大乘教断诤

《般若品释•净水如意宝》 ︱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 ︱ 益西彭措堪布.译 ︱

若断惑解脱,彼无间应尔,
彼等虽无惑,犹见业功能。
谓初无取爱,故定无后有,
此爱非染污,如愚云何无?
由受缘生爱,彼等仍有受。
彼有所缘心,犹于某中住,
诸离空性心,灭已复当生,
此如无想定,故应修空性。
于承许“由见四谛则断烦恼,如薪尽火灭般入于涅槃”,以上成立实无“不证空性而见四谛”。此外尚有它过,由见人无我仅断烦恼障,此非究竟解脱,若仅断烦恼即解脱,应成断尽烦恼无间解脱,许无系缚故。
答:如是承许。
驳斥:虽无烦恼,犹见圣阿罗汉目犍连等宿业功能成熟,故有违害。
回应:无此过失。虽于宿世惑业所引彼身上,见有业功能成熟,然后有初始近取因为爱,以无爱故,定不与后有连缚。
驳:尽管声缘罗汉不为惑业所引而与诸有连缚,然此并非如你宗所许似灯焰相续息灭般的寂灭,其上成就意生身的因缘和合具足,且无违品故。是何因缘?此阿罗汉相续中的爱,虽非以我执所生染污,然如非染污愚即你宗亦许有不知境、时隐密事等的愚蒙般,云何无有非染污爱?由此,以因——愚蒙不退故,其果分亦不退,即:“由受缘生爱”,彼阿罗汉亦有受故,如是以“因聚数量具足”之因得以成立。也即是,未断无明习气地及彼所致无漏业、意生身、不思议变易死故,实非究竟解脱,细蕴相续也未断绝,由此才需从起点趣入大乘,未断极细所断也是由于未证未修圆满法无我故。
对此,虽有释言:“应释为‘仅断现行烦恼即解脱’,不应释为阿罗汉”,然此唯是顺己所欲而说,因为:对方明明不许“仅断现行即解脱”,出此过失,应成无关;其次,印度诸释同以阿罗汉目犍连为例,正颜齐声而说,又是以理证成的论之大要,故不应泯没真义。
又有解释:“虽先断除实我补特伽罗我执所引爱之现行,然云何无有执补特伽罗由自性成立之萨迦耶见所引之爱。”然而,一人心中一时有由多种我执所引的多种爱,显然相违;又,后一所引——十二有支中的爱支,何以有非染污义?
若想:此唯是就对方所许指出其过,故无错。
对方不许有萨迦耶见所引爱故,此亦非理。
又想:针对对方把爱分为二种后,说前者无、后者有,故无过。
驳:未加任何简别而一般地说“非染污”、“如愚”,语气上唯是表达有非染污爱,云何显示有染污爱?不入文义故。即:论中仅以比喻、断疑为前提,“云何无”为立宗句而说,如此误失“有者何”、“有之因”二义的无关语,在大阿阇黎语中绝无机会出现。
又想:岂不是佛也有被尖木扎刺等的业功能?
此唯是于见世间诸凡夫前唯以有必要而示现,因佛寂灭虚妄分别,而化身如影如幻,于此岂有真实业力成熟与苦受?而你许声闻阿罗汉身为苦谛余事,且心未灭尽、无有灭一切戏论之因,刚说故。
回应:“身灭受寂凉,想尽行已灭,识蕴皆隐没,如是至苦边。”即如此说,阿罗汉舍身寿之行时,云何不成断尽五蕴相续而寂灭?由无再生之因故,如油尽灯灭。
驳:彼等虽由无轮回生因之烦恼而不生三有,然未圆证诸法无自性之空性,以此,有所缘之心将住于执轮涅为断治等处或某些戏论中,并非无缘极寂静。是故,有、无等戏论之心,离于遮一切边之空性,虽暂时息灭于灭定中,而仍当复生。即:相续中有意生身之生因——无漏业及无明习气地故,且未获彼之对治——寂灭一切戏论之空性故,如无想定,或其果生于无想天。是故,凡求涅槃者皆应修空性,舍此不得任何暂时、究竟涅槃故。
何语入经藏,许彼为佛语。
大乘经多分,岂非同汝经?
若由一不属,一切皆非经,
则以一分同,一切成佛语。
何语迦叶等,亦无力测度,
谁由汝不解,判彼不应持。
此外,若说:何语宣说定学而入经藏,宣说戒学而现律藏,宣说慧学不违论藏,彼即可承许为佛语,然大乘与小乘三藏不同,故不属佛经。
问:大乘经中岂非多有等同你们的经等?
若说:因大乘经宣说五逆亦不受报、报身常住、不断轮回,及色等无有等,明显与小乘三藏不同故。
回应:若由一经宣说大乘不共义理而不属小乘三藏,一切大乘便成非佛经,则以一分同于小乘经义,其余一切为何不成佛语?因此不必每一分都与小乘三藏相同。若以不违三学为意趣而作此说,则此点大乘亦较小乘增上具足。如《庄严经论》云:“入自大乘经,现自烦恼灭,广大甚深义,不违自法空。”
又言:若大般若等为佛语,大迦叶等应证悟其义,且应得受于未中断传承师前,实则不然,故非佛经。
回应:何等大迦叶等亦难测度的甚深大乘语,谁会以“你未解便说非经而舍弃”为由,即判定彼为不应受取,反将了知大乘甚深因而难证之德。如《庄严经论》云:“不解解不深,深非思度解,解深得解脱,诸怖不应尔。”“由小信界伴,不解深大法,由汝不解故,成我无上乘。”
虽有释曰:此三颂以章节错乱,故非原文,乃他人所加。无论如何,文义即如此。
为利愚苦众,解脱贪惧边,
成就住轮回,此即证空果。
又说:若见空性,则当不住轮回,且于道果当失精勤。
回答:虽于胜义中毕竟无苦,然为利益由自心愚痴而具苦之众生,以见如幻之慧从贪、惧二边中解脱,成就住三有而无染,如泥中白莲般住于轮回,此即是证空之果。反之,若未证得有寂平等性,则以分别三有过失及寂灭功德之心,当堕寂灭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