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一、于所诠空性断诤分三

《般若品释•净水如意宝》 ︱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 ︱ 益西彭措堪布.译 ︱

若想:轮回是依于实有的依他起识,否则应成如虚空般空无,生彼轮回显现不应理,无依处故,如无泥之瓶、无线之衣。
驳:若轮回实有,彼与心为一?为异?一则不可分,异又失坏唯识,故应许轮回无实。然而以无实轮回无作用故,轮回依于实心,岂有系缚、解脱的作用?如兔角依手也不可能掘地。无实者,于何者亦不依,若有依,则应成实有的因果。
对此句“否则如虚空”,也有视为破他方文句而释,然以上释为妥。所谓的“无实”有两类:一、名言中亦无的毕竟无;二、无实如幻之无。实事师不明了“无实然可显现”极为应理,而执取为如毕竟无。以上是按此义答复。
如是,由无事轮回与有事识何时亦不相连故,唯识师汝心无有所取助伴,应成自证自明的独一体。何时如是心离所取,尔时能取亦空,而现前二空,此时即现前真如,由此应成一切有情无始即成如来,而不必观待正道勤作。如此,观察万法唯识而立唯识宗有何功德?即虽许以唯识之“唯”遮心外有义,并立二空真如,然不必遮现二,亦不需立二空故,以彼道有何作用?因此,若许无相,则应成轮回显现无事,由此应成断灭一切领受。
戊二、于道断诤
虽知法如幻,岂能断烦恼?
何时于幻女,幻师亦生贪。
幻师于所知,未断烦恼习,
故见幻女时,见者空习弱。
习于性空故,当断实有习,
由习何亦无,彼亦后当断。
若时全无事,不见所观事,
无实离所依,云何住心前?
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
尔时无余相,无缘极寂静。
若想:虽了知内外诸事如幻,然以此不能断烦恼,譬如何时幻师了知自己所变的美女仅是幻相,然于彼犹生贪心。
驳:幻师于任何所知均未断烦恼习气,不曾以对治智慧稍许制伏执著二我的分别故。由此,幻师见幻女时,因见者相续中的对治——空性习气极弱,怎能彻断贪心?心中无有与实执状态直接相违之空性故。然而,由见无外境真女,亦不发起追求幻女及接触等。因此,欲之源为虚妄分别,彼从戏论生,彼等虚妄分别的戏论则以空性断除。亦即:诸遍计由唯见真谛如了知绳上无蛇般断除,诸俱生则由串习对治渐次根除,最终识全分成为对治体性时,微细种子也以永不复生的方式而断,如日光前毕竟不住黑暗。
若想:如此的话,耽著有事与耽著空性都未脱出虚妄分别的戏论,如大象洗澡般反复堕入分别网中的你如何能遮止虚妄分别?无可遮止。
驳:由串习诸有无自性的空性,便能断除与其相违行相的计执实有的习气。尔时,“计执无实”也仅是一种遮遣他法的分别,于诸法实相中不成立,以缘起理抉择后,由串习实与无实何者亦无真实成立,后时也将断除耽著彼无者。如云:“有无二者乃无法,菩萨知此当出离。”
若想:如是有事以“无”而遮,彼能遮的“无”者如何遮呢?若遮彼又成有,即遮无为立有故;“无实”者,是对治等故。
驳:首先在无始以来串习耽著实有的众生前安立“无”者而串习,因为:若不了知有事无自性,则于实相离戏毕竟无机会引生定解。然而,仅此“无”者并非究竟实相,因为:何时抉择无色等事,即所观事名言中不得生等自性,尔时依于彼之无实,离所依有事故,云何心前住所缘境?即不可能住。如石女儿未生,则不见彼死。故“无”唯是依“有”而立,并非不观待而自性有。
若想:那么,遮有后立无,复遮无而立有,二者轮番替换有何用?
驳:于依识不依智而随见世间量的寻思者而言,生起此种大象洗澡式的分别极为正常。因为:不可思议的法性本是诸无善缘者最为惊怖之处,以故不知其相,说“无”即执为空无,说“有”即执为实有,说“双融”复执为如黑白线搓于一处之义,说“不可思议”又执为何者无有,如和尚见外,余无所现。复次,若此甚深究竟之法易为大众了知,为何说彼超越一切世间、为难见之圣者行境及难证不可思议?因此,龙树阿阇黎云:“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非钝根所及,是故不欲说。”因此,并非遮一法后另立一法,遮一切边后终将入于远离遮立之法性真如故。
对此从本于无生同时显现、空与缘起从本无离无合的法性大平等,乃至未起彻底定解,应需勤集资粮,及亲近具相殊胜善知识,长期串习真实之关要。所谓“以听闻骄慢及以见世间量的诸多观察,纵经百劫精勤,亦不能通达少许”的此一上师教言,求解脱者应持为心宝。
如是,何时实、无实诸法何者亦不住心前,尔时无其余谛实之相故,即无一切耽著所缘而无余戏论极为寂静,此即唯各别自证智所立、不可言说、如虚空中央般的大平等性。究竟实相如是之故,《般若摄颂》云:“尚执蕴空行于相,菩萨未信无生处。”《中论》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于空,诸佛所不化。”如是,如同为遮遣耽著种种有事、无事之相而宣说十六空,此寂灭一切戏论之双融法界,即是大乘殊胜证悟的特殊之处,对此也称为大中观。此亦如云:“若人见有无,见自性他性,如是则不见,佛法真实义。”“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故依如是空性将戏论尽消法界后,无余断除二障,能证无住涅槃。如云:“业惑分别起,彼由戏论生,戏论空能灭。”本论亦云:“唯空能对治,烦恼所知障。”
戊三、于果利他断诤
譬若摩尼宝,如意树满愿,
此由众生善,愿力现佛身。
如成鹏咒者,供处成已逝,
彼逝虽久远,能作灭毒等。
相应菩提行,成就佛供处,
菩萨虽入灭,能作一切义。
由供无心者,云何有福果?
供住世涅槃,经云福等故。
世俗胜义供,咸依教承许,
如供实有佛,如何有果般。
如是一切虚妄分别尽消法界的正等觉地,无有为利所化而起作之戏论故,以彼如何能作有情义利?
答:如摩尼宝、如意树等,虽无利益祈祷者的分别,然能满足所愿,如是于所化前由宿愿力显现相应的能调伏佛身,以说法等方式恒作利乐事业。
此处,一切学道功用极为寂灭而获得安住法界恒无动摇的究竟涅槃时,无功用分别而入利他事业。对此,以摩尼宝等喻表示,帝释影像等八喻亦同。
主要宣说发愿者:如来色身、眷属、刹土等彼彼显现之因的主要者,即是学道发愿这一俱有缘。实际上,彼种性如来藏或实际、法界、现空双融的真如,当以圆、熟、净三者究竟之力显现清净时,即称为不可思议智慧身,彼身由所化善缘和往昔愿力,显现彼彼调伏神变,相续不断。如《宝性论》云:“诸佛法身如虚空,圣者六根受用因,令见非大微妙色,令闻清净微妙音,令嗅佛戒净妙香,令尝大圣妙法味,令受三昧妙乐触,令知甚深微妙理,细思令受胜乐者,佛如虚空离诸相。”
又想:现前无有以能化彼彼神变于彼彼所化作彼彼义利的如是功用,由宿愿力岂能如此成办?
为何不能?譬如修成大鹏咒者,以咒语、三摩地对大鹏像、灵塔、石塔等作加持后,不论谁见、触等,悉能息灭龙等毒害。作者虽已逝世久远,但在此塔存在期间,能以此直接息灭毒、鬼等害。因此,现前虽无功用,然由宿愿力牵引,云何不能利他?是故,相应于菩萨求大菩提二资大行所成就的殊胜供处也是修者菩萨入灭于无住法界后,现前寂灭功用和能所二取戏论,然能普作一切有情一切暂时、究竟义利。《入中论》亦云:“如具强力诸陶师,经久极力转机轮,现前虽无功用力,旋转仍为瓶等因,如是佛住法性身,现前虽然无功用,由众生善与愿力,事业恒转不思议。”如是于能作所化义利已作如理建立。
又说:若供者有心献供,受者亦有心纳受,供养将生福德,然佛无心或无分别,供佛岂有福果?
答:若供养无心者定无果,则供养佛舍利与佛塔也不应有果。然《层花经》等一再说“供住世佛与供佛涅槃的舍利及舍利塔,得福相等”,故说此过不应道理。因此我承许佛与供福唯是世俗幻相,你则许胜义中有,彼此对供佛有大果都依教量承许。如你宗许供实佛能得果是依教而说,我宗也许供无实佛能得无实果。因此“境、物、意乐等无实,供养则无果”的辩难,于我毫无违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