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一、认定所证二谛

《般若品释解义疏》 ︱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释︱ 智圆法师.疏解 ︱

有者说:“圣者智慧是真胜义,离绝戏论,而凡夫修空都仅是修相似胜义——无遮。”

有人说:圣者的智慧是见了真实胜义,远离一切戏论,圣者当然能修真实胜义,而凡夫修空性只是修相似胜义,也就是只能修无遮。

然而此处说空性时,遮色等唯是无遮,因为:若非遮而遮,终究成为耽著有事,以此不能成空义。

这是要我们看出:所有的《般若经》和龙树中观论诠说空性时,唯一是以无遮的方式宣说。比如《心经》从“不生不灭”开始,“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乃至“无智亦无得”,是一路“无”下来的。又比如遮色法时,说色是无生、无住、无灭、无有边、无无边等,也唯是无遮。

那么,为什么唯一以无遮的方式来遮呢?因为:如果以非遮的方式遮,即遮了一法又引出另一法,那就终究有对事物的耽著,不能成为空义。譬如遮一辆车时,车放在一边不遮,而只遮车的实有,留下来的车就不能成立为空性。

因此,是于无遮的同时、缘起无欺显现而现空双融,故需灭除遮立的执著。

所以正当无遮,即遮到无丝毫可得的同时,缘起无欺显现而现空双融。(譬如丝毫得不到水月自性的同时,无而显现水月,即是遮至不可得的同时,缘起的水月宛然显现,现与空双融。)以此缘故,需灭除遮立的执著。

“遮立的执著”指“非遮而遮”的状态,即遮了一个法后,又立一个法。比如遮了一法的实有,又立这个法自己不空。“需灭除遮立的执著”,即务必要灭除这种“遮后有立”的执著。因为:不遮除它,就始终留有不空的法,而无法与空双融;相反,若只遮不立,遮到一无所得时,就领会到现即是空,空即是现,由此悟入“现空双融”。

如云:“了知诸法空,业果依缘起,此为最甚奇,此乃极稀有。”

这一颂是赞叹:若了知空性与缘起双融,则极为稀奇。

内外诸宗总的分为中观宗、实事宗两类。二者的区分处是“是否承许一切法空”。中观宗承许从色法至一切种智间的万法都是空性;其余外道及内道小乘有部、经部、大乘唯识等诸宗,都承许有实事,总称为“实事宗”。

内道实事宗承许有谛实现基。比如小乘宗承许极微和刹那为实有的现基,即由实有的微尘和刹那积聚与相续,便现出粗分的根身器界及其相续的假相。唯识宗则承许别别分离而有的能、所二取相纯属虚妄,变现二取相的现基——依他起识则谛实不空。总之这些宗派都承许:只有从实有的现基,才能显现业果;不然,若无实有的现基,则决不可能显现,就如无线则无衣一样。

而中观宗不承许实有的现基,断定一切法都空无自性。正因是空性,才成立缘起,即由一切法空之故,才有因果决定显现。这样的中观见,任何实事师都没有获得,任何世间智者都没有梦见,所以说“此为最甚奇,此乃极稀有”。

《五次第论》 [1] 云:“显现与空性,通达各分已,若时融为一,于彼说双融。”

《五次第论》说:对于现、空每一分各自通达后,何时现、空融为“一”,就称之为“双融”。

“通达各分”,即:现分上,了达是无而现的虚相;空分上,通达无有生等诸相的真实性。“融为一”,就是了达现空不二。

总结:

要知道,般若经和龙树中观论唯一是宣说现空双融的真胜义,而这些又是针对凡夫宣说的,目的是让凡夫得到正见后,依止正见修持。如果凡夫根本不能修真胜义,那对凡夫讲说就成了没有大的必要。按这样观察就知道,凡夫也能修真胜义。

又有说:“此乃密乘道修行,非教乘所行。”

有人说:虽然凡夫也能修习离四边的双融法界,但这唯是密乘道的修行,不是教乘所行。

“教乘”,指依据圣教和正理抉择到实相后,依分别心观察而修的宗乘。

然此离四边之双融,除有观察修及由方便强令智慧现前之差别外,于法界则无差别。

答复:这二者除了现前智慧的方式有差别之外,在所知法界上并无差别。即:教乘是在依据教、理抉择之后,以分别心观察而修;密乘则是以生、圆次第或金刚上师的窍诀指示等强力方便,迫使智慧现前。无论以哪种方式趣证,所知法界总是一样,并无二致。

接下来再以“所知法界无差别”为根据,推出在大乘资粮和加行道中须修离四边的双融法界。

因此,虽然观察实相的凡夫以观察修并非同时遮四边,但若未做到以轮番而作的方式次第遮四边后,于无缘义双融法界了知而生起觉受,则圣智也不会如麦种生稻芽般无因生起,因此于资粮、加行道中为何不修?

这一段文是由果推因,即由“果位所证是离四边双融法界”,推定因位资粮、加行道须修相应的因行,因为未修随顺因,则定不能得果之故。

具体言之,凡夫以分别心观察实相时,虽做不到一时同遮四边,但仍须渐次修习离四边,也就是以轮番方式,先串习空性遮除有边,随后抉择:以“有边”没有的缘故,观待有而立的“无边”也就没有;以有、无二边都没有的缘故,“亦有亦无边”也没有;“非有”即无,“非无”即有,“非有非无边”同于“亦有亦无”,也不成立。这样次第遮除四边后,便对无缘义双融法界得到了知,随后由观察修和安住修引生觉受。即是现见双融法界的正因。

如果在凡夫地做不到这些,那么圣者的智慧并不会像麦种生稻芽那样无因生起。也就是说,圣者的智慧不可能由不相应的因生起,若是从不相应因生起,那就要承认麦种能生稻芽了。

所以,在大乘资粮和加行道中,一定要修持离四边双融法界。而且要作为根本来修,其余的修行都是为此积聚顺缘。资粮道位,主要须依圣教和正理抉择现空双融,即通过闻思引发正见。加行道位,要现出现空双融的总相而修习。

总之,在大乘胜解行地须修、而且能修离四边双融法界。


[1] 《五次第论》:龙树菩萨所造,为无上瑜伽续部《密集金刚》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