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认定所证二谛
《般若品释解义疏》 ︱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释︱ 智圆法师.疏解 ︱
如《中观庄严论》云:“无有生等故,则无无生等。”
这两句的意思是:真实中没有“生”,也就没有依它安立的“无生”;没有“住”,也就没有依它安立的“无住”;没有灭,也就没有依它安立的“无灭”。总之,生、住、灭等属于有边,以没有有边的缘故,就没有依它安立的无边。
又如《中观二谛论》云:“真中无遮遣。”
这一句的全颂为:“许遮色等法,与真实相似,以无所遮故,真中无遮遣。”意思是说,虽然暂时需要遮生而立无生、遮住而立无住等的单空见,但真实当中没有“生”、“住”、“灭”等的缘故,就没有“无生”、“无住”、“无灭”等。而没有有边和无边,也就没有双亦边和双非边,因此远离四边。在这样的真实义中,显然没有任何要遮遣的法(本无之故),因此说“真中无遮遣”。
由此抉择可知,真实中没有“有边”和否认有的“无边”,因此真实中无任何遮遣。而单空见否认“生”后执取“无生”,内心既然有这执著,就还没有契合真胜义。所以自续派到最终也不承认单空为真胜义。
尽管如此,暂时抉择道时,胜义中虽然无生,却否认不了世俗中似有生的显现。因此,以观名言量 [1] 成立诸法于世俗中持其自相,
尽管胜义中完全没有生、无生等戏论,但在暂时抉择道的阶段,胜义中虽全然无生,却否认不了世俗中有缘起生,无论染净哪一种法,因缘和合时就会如同真实有那样显现。比如胜义中虽然无苦、无乐,但现相上否认不了众生心中有苦、有乐。
所以,以观名言量成立诸法在世俗中持有自己的相状,比如水持有湿相,火持有热相等。尽管胜义中没有火的热相,但是世俗中手一触及火就热得烫手,所以由名言的根识现量成立火有炽热相。又像由烟推知有火,是由比量成立有火;以自证识证知有苦、乐受,由根识证知有色、声,都是由现量成立。总之,由名言中的现量和比量能成立诸法持有其自相。
然胜义中如彼显现则全无成立,故于所破加胜义简别 [2] 而说“胜义中无、世俗中无欺有”,如是不坏二谛各自之处。
然而在胜义中像这一类显现,一无成立。比如由眼识现量成立眼前有一座高楼,但是用离一多因等胜义理审察,将它析为许许多多的微尘时,楼房的粗相就消失不见了,继续将微尘分析为空,就彻底不见有任何法可得,说明胜义中并没有高楼。
像这样,世俗中有的现相,在胜义中无有,为此自续派对所遮的法加胜义简别说:“胜义中无有,世俗中无欺有”(比如遮遣“生”时,加胜义简别说:胜义中无生,世俗中有生的相;遮遣“住”时也说:胜义中无住,世俗中有住的相)。如此加简别,即是“不坏二谛各自之处”。
世俗中缘起的现相,有生、住、灭等,胜义中无生、住、灭等,像这样对二谛各作安立,叫做“不坏二谛各自之处”。而且这“各自之处”,并非指事物本身有像东、西二山那样分开的二谛,而只是指分别心所分执的二谛各自之处。也就是说,分别心一刹那取一个境,先取“世俗中有现相”,再取“胜义中无现相”,前后两刹那是分开的两个心,也因此所取的境是分开的两个,所以叫“各自之处”。
如是于初业者 [3] 前极为适合,
像这样分开二谛而安立,在初业者心前非常适合。
对初修胜义的人,先教他如何做呢?先要教他分二谛,随顺二谛做两方面的抉择、串习和运用。“极为适合”,指初业者最初只能分别心缘相而修,即要有所缘才能相应,所以就设立“世俗中有”、“胜义中无”这两种所缘,使他的心能够缘取而修。虽然这并非真实胜义,但用它能够消除粗分的常见和断见,也就是以“世俗中无欺有缘起”能远离断边,以“胜义中无有”能远离常边。这样借它消除掉粗分的实执,再为他指示真胜义,就很容易相应。所以说“极为适合”。
如清辨云:“无诸正俗梯,欲上真楼阁,于智不应理。”
“世俗”指名言中无欺有显现以及胜义中无(单空假胜义)这二者,都是分别心所取的境,故是世俗;“梯”就是上楼阁的阶梯,比喻能趣入胜义谛(指真胜义)的方便;确实,首先以心分开缘取“有”和“空”这两分,就能趣入真胜义,所以是能上真楼阁的阶梯。“正”字是区分假梯子。“真楼阁”则比喻真胜义。
“于智不应理”:对智者来说,不依世俗谛的阶梯而直攀胜义谛是不合理的,也就是无法趣入胜义谛。就像没有架设通向楼阁的梯子,妄图顿时飞上楼阁那样,不仅飞不上去,笨拙的人还会摔坏身体。所以要架设“世俗谛”的梯子,以趣入胜义谛。
接下来讲解应成派演说胜义的方式。
然而,就究竟实相而言,“世俗中有、胜义中无”此有、无二相实非各自偏堕而住,因为:彼所现色等即是空,空的同时即是彼色等显现。
这意思是说,虽然自续派针对初业者作了区分二谛的安立,是一种善巧应机的做法。但是就究竟实相而言,“世俗中有”和“胜义中无”这两种相,并不是各自偏住,如兔角的无和牛角的有那样分立。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现即是空,空即是现,现外无空,空外无现,现、空本来不二。就像水月正显现时无自性,无自性时显现水月。又如声音正显现时无自性,无自性时显现声音。形显、声音等色法,及受、想等心法,一切相都是如此。因此,世俗中有缘起的生、住、灭,胜义中无生、住、灭,此有、无二相本自不二,而不是各住一边。
所以究竟的实相即是现空双融。这是相对“不融”而说“融”。“不融”指现、空隔别(分立、分张)。融通无二,称为“双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