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三戒论》讲记(十九)居士勿闻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继续讲比丘尼的僧残罪。前面已经讲了五种,这五种都是为贪欲有情所犯的。

六,小屋僧残:
比丘未经僧团开许,便在多生物、有诤、有灾等三种不净之地,私自或令他人营造房舍,度量超越长十八肘、宽十肘半所成之罪。盖屋顶时,即犯此僧残。

基,即对境:其一,在三种不净地盖屋。第一,多生物,小含生比较多的地方。第二,有诤:有争论的地方,比如和外道接近,或跟其他人有争论的。第三,有灾:容易出现灾难的地方,比如不太稳固的地面上。若是生物多,会伤害很多众生。若是有争论的话,过后容易有事,这样的地方也是不允许盖的。出家人事要少,行为也是要少。若是有争论的话,跟其他人打官司,会有很多事情,要去处理很多事情,浪费时间,影响自己的闻思修,这样的地方是不允许盖的。若是不太稳固的地方,比如在悬崖、沙滩等不太稳固的地方,盖完以后随时有倒塌的可能。其二,地、资具、盖房屋的材料、费用等是特地跟别人要来的,不是自然而有的。其三,没有经过僧众的同意,若是经过僧众允许是可以的。若是存在前面两种情况,僧众是不能同意的,若是僧众同意,僧众也会犯恶作,也是有罪过的。若是经过僧众观察,不是三不净处,而且这些材料、费用是自然来的,不是特地化缘来的,这样也要经僧众同意的。

此外,“度量超越长十八肘、宽十肘半”,必须是这种尺寸的小屋。

意乐,即动机:不是为僧众,而是为个人;思想上不能有错乱,整个过程他都了知,整个情节他都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继续盖房屋。

行为:自己亲自盖或雇人盖,都是一样会犯戒的。

结果:所有的墙都盖起来了,盖房顶的时候,就会犯僧残罪。

当时佛就是这样规定的,这都是有来历的。

这里主要强调“地”。为什么要经过僧众的同意呢?僧众是要观察的。否则,通过僧众同意也没有什么意义。僧众要观察:这个地方若是生物多,这样对众生有很大的伤害,因此不能盖;若是有争论也是不行的;若是不太稳固之处,会发生灾难,在这里盖也不行,主要是怕伤害众生。

出家人事要少,行动要少;事不能太多,行动不能太多。做为出家人,就是少事少行,不要总到处跑。现在我们这些出家人行动多,经常坐汽车、坐火车、坐飞机到处跑,事也多。

大家在山上修炼,简简单单就行了。自己盖房子也是,盖一个简简单单的小房屋,生活用具越简单越好,否则事就多了,哪有时间闻思修啊?主要是怕没有时间闻思修,所以事要少,行动要少。应该要知足少欲,这是小乘里讲的所谓的净基,若是要解脱、成就,必须要知足少欲,这样的人才能解脱,才能成就。而有些出家人,考虑的事特别多,“病了怎么办?”“死了怎么办?”其实考虑这些都是多余的,一切随缘,该有的都会有,不该有的不会有的。该遭受的痛苦、灾难,怎么都要遭受;不该遭受的痛苦、灾难,怎么都不会遭受,无论在哪里都一样。所以,没有必要考虑那么多,主要是自己把握当下,把目前的事做好就OK了,就没有别的事了。

七、大屋僧残:
使用不如法的清净地基、材料,营造可容纳四位比丘以上的大房舍,用墙围绕,盖屋顶时,即犯此僧残。

基,对境:其一,房屋盖在三种不净地处,没有通过僧众的允许。这也是必须要通过僧众的允许。其二,这里对地、材料和费用没有要求,无论是原有的还是现要来的都一样会犯戒。这一点和盖小屋不一样,小屋僧残中要求材料资具等必须是自己努力找,或者跟别人要来的;而大屋就不分这个了。其三,尺寸方面的要求也不一样,能在里面进行行住坐卧四行为这样的空间,达到这样的量,就会犯这个戒。

意乐,动机:不是为个人,而是为四人以上的团体,比如四位以上的比丘僧众,但不仅是比丘,沙弥、包括居士都一样。思想上不能有错乱,自己对整个过程、情节都非常清楚,比如明明知道这是三不净之地,心里很清楚没有得到僧众的允许等,在这样的情况下,若还要继续盖,就会犯戒。若是不清楚、忘了,或者不知道、不了解这个过程,就不会犯僧残。

行为:自己盖或雇人盖都是一样会犯戒的。

结果:墙围起来了,盖屋顶的时候,就会犯一个完整的僧残罪。

小屋僧残和大屋僧残有四种不同之处:第一,人数的差别。若犯小屋僧残,真正的主人是一个人;若犯大屋僧残,真正的主人是四人以上的团体。第二,利益不同。若犯小屋僧残,需要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若犯大屋僧残,是为了一个团体的利益。第三,对地、材料和费用要求不同:若犯小屋僧残,这些是特意去化缘、要来的;若犯大屋僧残,不要这个支分,无论地、材料、费用是找来的、要来的还是团队自有的,都不进行区分。第四,尺寸不同:若犯小屋僧残,越过长十八肘、宽十肘半的尺寸才会犯僧残。若犯大屋僧残,只要在这里能做行住坐卧四种行为,即能躺下,能坐下,能走动两三步,就会犯戒,不用达到前面的尺寸量。二者一共有四种不同之处,这是差别。

这两种是贪执外资具所犯的堕罪。

八、无根谤:
既未见到也未听到又无怀疑的根据而对其他比丘以四他胜任何一种的方式明说诽谤之词,他人懂得其义即犯此僧残。

基,对境:必须是比丘或比丘尼。若是沙弥和沙弥尼不会犯真正的僧残罪,而是其他的堕罪。诽谤的时候,以比丘四他胜罪或比丘尼八他胜罪进行诽谤,若是以其他僧残等堕罪来诽谤,只犯其他的堕罪,不会犯真正的僧残罪。

意乐,动机:主要是想诽谤。自己没有真正听见、看见,也没有明确的怀疑,就是想诽谤。若在亲自见、闻或疑的情况下,可以说,但也不可以随便说。当一个界限里的僧众都聚到一起之后,开许对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明确有怀疑的关于戒律方面的可以提,这时可以说。如果自己没有听见、没有看见,也没有明确怀疑的,不可以随便提。

行为:自己“明说诽谤之词”,不是不明白地说,而是明说,直接说。若安排别人说,应该也是一样的,但是书上对此没有明确说,我这次也没有参阅那些大部的资料,但是应该也有详细的说明。

结果:对方听到了,明白意思了,就会犯僧残罪。

可见,诽谤同修、诽谤僧侣等,罪过都是非常严重的。若具足前述四个分支,在别解脱戒里属于僧残罪。

九、假故谤:
假借稍有根据而以旁敲侧击的方式妄加诽谤其他比丘犯四他胜中任意一种,他人明白其义时,即犯此僧残。

这条戒也是有其来历的。当时,有两位比丘扎沃和沙利吉,不喜欢叫加沃诺的比丘,于是就诽谤他。他们看到加沃诺,也看到一个叫扎莫的比丘尼,又看到两个动物在做淫行,他们就说,看到加沃诺和扎莫了,看到在做不净行了。其实没有这样的事,他们就是想以这种方式进行诽谤。若“明说诽谤之词”已经不行了,因为佛已经制定了前面那条戒,如果直接诽谤就会犯戒,怎么办啊?所以只能用其他方式诽谤,所以他们两个就用这种方式诽谤加沃诺,佛于是又制定了这条戒,确定这种方式也不行,也是诽谤。

基,对境:必须是比丘或比丘尼,也是用四他胜罪或八他胜罪进行诽谤。

意乐,动机:就想诽谤,并非自己真正看到了、听到了或者特别可疑,若是真有这样的事也可以说,该说的时候说,不叫诽谤。虽然没有亲自看到,没有亲自听到,但若是已经有合理的怀疑了,也可以提出来。如果不是这些情况,而是想侮辱对方,想诽谤对方,以这种心态去进行这种诽谤,这是动机、意乐。

行为:主要是自己亲自说或让别人说。没有明说,假借稍有根据,以旁敲侧击的方式说。这一条和前面无根谤一条都是没什么根据,但是二者诽谤的方式不同。

结果:对方听到且明白了其义,就会犯僧残罪。

假故谤和无根谤虽说是两种形式,其实都是诽谤。佛规定这两条戒的时候,只是当时诽谤的方式不同,人都是一样的。由于诽谤的方式不同,所以定成了两条这样的僧残罪。

这两条戒的意乐就是想诽谤,以这些方式去诽谤,尤其是用他胜罪来进行诽谤,这就犯了僧残罪。沙弥和沙弥尼若是犯了同样的戒,果报也是非常严重的,但对他们来说犯的是一个恶作,是很小的一个罪业,尽管名义上小一些,但是实际上还是很严重的。在大乘佛法里面,尤其对境若是个菩萨,结果就更严重了。《极乐愿文》里讲,若杀菩萨,就等于杀害三界众生。《入行论》里也讲过,若杀一位菩萨,比你亲自杀害三界众生的罪过还严重。

你诽谤一个菩萨的罪过是非常严重的,所以不能轻易评价别人,不能轻易说别人的是非。如果真发现对方有什么事了,可以跟上师讲,或者跟戒律师讲,这不是诽谤他,而是为了道场,为了僧团,这是必须要说的,若自己知道有人犯戒,但是不说,这也是犯戒的。刚才讲了,若是亲眼看见、亲耳听见,或者有合理的怀疑之处,在这些情况下都可以说。但是若真有这个事,也不能随便跟谁都说,没有必要,这样会染污对方的相续,同时对犯戒的人来说也是一种伤害,所以没有必要;而且对自己来说,也是犯戒,也会造业。不能跟谁都随便说这说那的,若真正有这种情况,就跟上师讲,或者跟戒律师等部门负责人讲,那是可以的。

十、破僧:
在一个界限内本人不包括于其中的持戒比丘,对数目均已足量的双方僧众,以非法见进行挑拨离间,僧众以五遮加以制止,但该比丘仍不作罢,即犯此僧残。当时是因为提婆达多破和合僧,而制定的此戒条。

基,对境:数目均已足量的双方僧众,即不包括自己在内,甲方有四位以上的比丘,乙方也有四位以上的比丘。己方是比丘或比丘尼,若自己在两方中间挑拨离间,让两个僧团不和,就是破和合僧。

意乐,动机:就是想破坏僧团的和合,就想挑拨离间。这种挑拨离间不是在个人之间做挑拨离间,而是在团队之间做挑拨离间,自己心里很明了,而且是故意的。

行为:自己亲自做,让别人做,支持别人做都一样会犯戒。

结果:僧众通过五遮进行制止,若自己还不放弃,就会犯真正的僧残罪。

所谓五遮:刚开始要“婉谏”,语气等都要温和,给他讲规矩、劝导,让他放弃这种行为。所以发生什么事情后,即使是戒律师、管家,也不能张口骂人,开始要很温和地沟通,给他讲规矩,跟他讲道理,让他放弃这种行为,这是“婉谏”。然后是“启白”,若是他不听,就要告诉僧众了。比如说戒律师进行了劝导,若他不听,这时就要跟僧众说了,把僧众聚到一起,先磕三个头,然后告诉僧众:有这种情况,通过劝请也不放弃,现在怎么办?若是这个时候,犯戒比丘放弃了,会犯一些堕罪,但是不会犯僧残罪。如果还不放弃,僧众要给他做一个羯磨仪轨,也是为了让他放弃这种行为。羯磨仪轨有一量、二量、三量三个阶段,若是第一量末尾放弃了,也可以;在二量末尾也可以放弃;若在三量末尾,仍然不放弃,就会犯完整的僧残罪。一共是五种方法:婉谏、启白,以及一量、二量、三量这三个阶段。

“前四种末尾时均犯一堕罪”,比如说第一次婉谏的时候,若没有放弃,就犯堕罪、粗堕;在启白的时候不放弃,也是犯一个堕罪、粗堕;在一量、二量的时候不放弃,均会犯堕罪。如果到第五羯磨完毕时仍不放弃,则犯此僧残。下面还有三种僧残罪都是如此,即通过五遮的做法让他放弃,但是他不放弃,就会犯戒。

破僧僧残罪和五无间里的破和合僧,这二者是否有差别?有差别。破和合僧所分开的是僧众,挑拨者要是比丘,结果是僧众必须分开。但是破僧残就不同了,即使僧众未能分开,也会犯这个戒。只要他做了这种行为,尽管没有真正分开僧团,也会犯戒。只要以五遮制止,在末尾仍旧没有舍弃行为,就足已够构成僧残。破和合僧必须是比丘;而比丘尼也一样会犯破僧残,挑拨者不一定是比丘,比丘尼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十一,随顺破僧:
自己没有破和合僧,但是随顺他人破和合僧,对破和合僧的比丘进行相助,僧众以五遮制止,最后仍不放弃,则犯此僧残。当时提婆达多破和合僧的时候,有五位比丘随顺他,僧团给五比丘进行过五遮法,但他们没有放弃,犯了僧残罪。

基,对境:犯戒的必须是比丘和比丘尼,甲乙双方都是四位以上的僧团、团队,对此进行挑拨离间。

意乐,动机:想破和合僧。

行为:随顺、相助他人破和合僧。

结果:僧众做了五遮制止,这个比丘或者比丘尼仍不放弃,就会犯完整的僧残。

十二,比丘因与女人一起嬉乐等违犯学处的恶行而使在家人生厌恶、起邪见,僧众去劝导,此比丘便以四非理的诬蔑之词妄加诽谤僧众,僧众以五遮加以制止,仍不放弃,即犯此僧残。

对境:比丘与女人在一起嬉笑打闹,坐在一起嘻嘻哈哈,或者比丘尼跟男人在一起有这些行为,在家人肯定会生厌恶,起邪见。僧众知道后,派戒律师或者派个人去劝他不要这样,让他回来,他不听。现在很多脾气古怪的人,不好劝,劝了不听,容易犯这种罪业。该比丘以四非理的诬蔑之词,对戒律师或僧众派来的人说:“你们无非是贪心者、嗔恚者、愚痴者、畏惧者,我是好是坏,跟你们没有关系,不要管我。”以这种诬蔑之词妄加诽谤僧众。

意乐:不想听僧众派来的人的劝请,也不想放弃这种行为,这是意乐和动机。

行为:不听劝阻,诽谤僧众。

结果:僧众通过五遮制止,不让他这样,末尾时他没有放弃,就会犯戒。五遮制止中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的时候他没有放弃,均会犯堕罪、粗堕,第五次整个羯磨做完了,若还不放弃,就犯完整的僧残。

十三,恶性拒谏:
自己犯了堕罪,别人说其过失,僧众按照戒律劝其还净时,该比丘心怀不悦地说:“你们无论是好心还是恶意,都不要说什么。”僧众以五遮制止,到了末尾仍不放弃,即犯此僧残。

佛在世时,僧团每个月都有一次仪式,这个时候一个区域内的比丘(尼)僧众都要到场,开许可以说他人过失,若亲自看到、听到,或自己有明确怀疑的都可以说。以前有这种形式,现在很少有了。当时佛在世时这样安排,就是看看有没有犯戒的,若有犯戒的必须要忏悔,要还净。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如果自己真犯戒了,应该接受。如果真有犯戒的,或者是有明确怀疑的话,当着僧众的面要处理,这也没有什么可生气的,这也不能生气,更不能跟他争论或什么,就事论事,这是为了僧团内部的清净,也是为了个人相续清净。

这个时候如果有人不接受,说:“你们无论是好心还是恶意,都不要说什么。”他不接受,不让说。僧众通过五遮法进行制止,末尾时他还不放弃,就会犯完整的僧残罪。如果他在一段、二段、三段、四段放弃自己的行为,则会犯一个粗堕。

如果自己真犯戒了,别人说就应该接受,都是为了自己好。有事就有事,犯戒就犯戒,就是为了你能好好地忏悔,也没有别的。另外,说者不能以恶意说,比如若是自己喜欢的人就不说,若是自己不喜欢的人就说,不能有这种分别,否则就犯戒。无论是与自己好的还是不好的,自己喜欢的还是讨厌的,都一样。这种特殊的方式,也是佛规定的。

男众共有十三种僧残,主要是针对比丘而讲的,也有的针对比丘尼,大部分对比丘尼来说也是僧残。

《别解脱经》中所说的“有遮静处坐”讲了二不定。比丘在无人陪同的情况下在有遮掩的静处与女人坐在一起,这种行为也许是犯他胜罪,有的也许犯的是僧残,也许是一个堕罪(单堕),都包括在这里,所以没有单独列。这里有三种情况,有淫行的话,是他胜罪;若以贪心触摸,是僧残;既没有做不净行为,也没有抱触,就这样坐着,也会犯堕罪(单堕)。这是一种不定。

若是比丘尼,则是指在没人陪同的情况下,在遮掩的静处与一个男人在一起,也许犯的是他胜罪,也许犯的是僧残,也许犯堕罪。如果在大庭广众面前,不会犯。

对比丘来说,对方必须是女的,对比丘尼来说,对方必须是男的,都是正常的可依男人或女人。

还有一个不定是指距离上的差别。若一米之外的距离一起坐,若是比丘则存在两种情况:一个可能犯僧残罪,虽然两人距离比较远,但是说鄙语、赞供养都可能犯。如果单单是坐着,没有其他行为,会犯堕罪,但是不是完整的堕罪,是堕罪的一个恶作,但也包括在单堕里。因为若是跟异性在一起而犯堕罪,这里有距离的要求,要在一米之内。如果是比丘尼则存在三种可能,除了会僧残或堕罪之外,若以淫心在男子面前仰卧会犯他胜。

我们实修中心现在男女是分区管理的。根据清规,即使是工作人员、管理人员要在一起做事、谈事,也尽量在大庭广众面前,若是在办公室或有遮掩的地方,必须有第三者在场。男女众如果要接触,必须保持至少一米的距离。昨天我看到有人在图书馆里,根本就没注意,距离太近了。要保持一米的距离,大家应该都能听得懂吧。尽管也许双方没有恶意,但规定一个比丘和比丘尼若是这样就会犯堕罪,是要保持距离的。必须保持距离,有人陪同,至少三个人在场。

以后异性之间少说闲话,有事说事,没事别找事。工作人员说这说那,话多了就聊天,不能这样,这方面一定要注意。因为条件限制,男女众距离都还很近,难免会在一起,所以这方面必须严格管理。戒律师在这方面不能睁只眼闭只眼,其他方面该紧紧、该松松,在这方面绝对不能松,只有紧没有松。现在还很好,但是还要完善,还要严格,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其实,刚开始肯定谁都没有恶意,但是慢慢接触的多了,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其他的想法。

我们讲《赞戒论》的时候讲过,互相少看!若是以贪心互相看一眼,将来要下地狱,要向眼里撒烧红的铁屑、铁砂,感受这样的果报。再看、再看、再看,然后就开始有其他的想法了,所以还是少看、少接触吧!

同性之间有时候一起聊聊天,玩玩儿也可以啊。男众那边有那么多人,出去散散心,都是可以的;女众这边有这么多人,也可以一起玩玩儿。心情有时候也需要放松,不能总紧张。当时佛在世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三个月结夏安居结束了以后,僧众可以到处游览。结夏安居三个月中是不能出界的,固定在一个地方修法,结夏安居三个月结束了以后是可以走的。佛当时讲,不能太紧张,心情是要放松的,可以出去看看景色,看看外边的世界,游览一下,这都是可以的。

现在我们的时间安排得都很紧,有时候初一、十五有时间,该休息要休息。工作要安排好,休息时间里不要工作。你们往往是工作时间不工作,用休息的时间来做工作,那能行吗?晚上也是,该休息得休息;白天也是,该散心得散心,绕大殿,到草坪上坐一坐呀……我们以前最喜欢到草坪上坐了,那个时候小,随便坐。你们现在可能会担忧随便坐对身体不好,那就拿个垫子在草坪上坐一坐,或者爬爬山,都可以啊,就是散散心嘛!这样对修行或对工作都有帮助。不能太紧张,也不能太放松,不紧不松,这是度。

我以前讲过的,我们现在做不到不犯戒,但是主要是不能犯那些重罪,不能犯根本戒;我们做不到不造业,但是可以不造重罪。如果犯了小的戒律、造业了,就要忏悔了。我们每天都在修法,都是忏悔,这样忏悔一下就可以了。所以讲戒律,心里不能有压力,“呦!这样一讲,我真是太差了;这样一讲,我犯的戒也太多了。是不是现在不可救药了?是不是我现在没用了?”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走极端。这也是舍弃解脱的机会,也是舍弃自己生命的真正意义,这样也是不好的。

所以,大家要尽量调整心态。我们得到了人身,闻到了佛法,这已经够有福报的了,已经是大福报了,然后慢慢来。通过忏悔,什么样的罪业都能清净,所以心里不要有压力,但是一定要明白这些学处,然后尽量去取舍,尽管有些地方我们可能现在还做不到,好好忏悔一下就可以了。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