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着讲《三戒论》,讲所修十七事。失而还净事,即破戒了,怎样通过忏悔得以清净。还净事分为两种:犯罪还净和诤论还净。其中犯罪还净有四种:即红黄事、行履别住事、时非时所摄事、中止教诫长净解制事。
十、红黄事。
因为佛是为红黄地方的诸多比丘制定的,因而共称为红黄事。“红黄”是个地名,佛当时在此地给诸多比丘制定的这些,所以用地方的名字来命名的。红黄事又分不愿忏悔者与愿意忏悔者两种。不愿意忏悔者,即不认罪,心里没有这种想忏悔之心。愿意忏悔者,即自己认罪,愿意忏悔。
第一种,不愿意忏悔者。自己犯了错误,犯了戒,却不承认,也没有那种忏悔之心,对这种人要严厉责罚和惩处。
对不愿发露忏悔者进行呵责、惩罚的方式有五种:
1、威慑治罚:对于斗殴者以役使的惩罚,并严厉警告说:如果再不放弃,就要将其摈除僧团。
斗殴是一种;另外,犯戒严重,没有忏悔之心,还对僧团不恭敬,有这种态度的人。还对僧团不恭敬,有这种态度的人,对这种人先让他放弃五种尊胜行,做五种低贱之事,这是对他的一种惩罚。然后,要告诉他:若是再不放弃,继续一错再错,这样犯戒,就要把你摈除僧团。这些也可以说是一种严罚。
2、呵责治罚:对于违犯僧残罪者令作迁悦等事,如果仍旧屡教不改,则通过轻的对治方式呵斥说,去其他地方居住。
对犯僧残罪者,要迁悦,让他忏悔。然后告诉他:如果再不改,一而再、再而三地犯戒,就去别的地方居住。这也是一种呵斥方式,口头这样讲,但不是真正的摒除。如果他真正能改过,好好忏悔,可以不让他离开。
“迁”,即迁移。他犯了僧残,且隐瞒、覆藏自己的犯罪行为。若是有隐瞒的行为,覆藏了多少天,就要迁移多少天。比如这种犯戒行为覆藏了十天或二十天,忏悔的时候,就先要调座位,调到最后的末位。在十天或二十天中,就要在这个位置进行反省忏悔。以这种方式让他忏悔。
“悦”,即迁移后,还要愉悦。比丘是六天时间,比丘尼是半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内,要侍候、供养僧众,让僧众愉悦——高兴、满意,僧众高兴、满意了,罪业就能清净,然后恢复原来的位置,结束这种惩罚,就可以清净这种堕罪。
若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就要告诉他:若是再这样做,就要到别的地方住,不能再在这里住。若再不听,就要呵责;若再不改,还有很多方法,先用这些方法处置。最后若还不改,就要摈除僧团。
3、暂摈治罚:为了避免他人生邪见,而摈除令在家人生厌恶心者。
在僧残罪“污家摈谤违僧谏戒”里讲过:在在家人住的地方,若是有一些不如法的行为,让那些在家人生烦恼、邪见,这时僧众要先对其婉谏,再不听就启白,再不听就做羯磨,一量、二量、三量……共做五次,若再不放弃,就要摈除。这是暂时摈除,不是永远摈除。若他以四非理的污蔑之词诽谤僧众,僧众则以五遮法加以制止,末尾仍不放弃,即犯僧残。
此处指比丘(尼)到在家人住处,在居士家里做一些不如法的行为,让那些在家人生烦恼生邪见。这个时候,僧团安排人先委婉地跟他说,再不听就启白,若是再不放弃,僧众就要做羯磨了,一量、二量、三量,第三量结束后再不放弃,就让他从那个地方离开。暂时摈除,主要是让他从那个地方离开。
4、疏远治罚:对于轻侮在家人者,僧众不与之友好,令其悔改。
有的比丘或比丘尼轻侮在家人(无论是不是修行人),对这种人也要进行疏远责罚。先要劝,如果不放弃,僧众要对他不友好,也不跟他一起,这样对他也有压力,目的是让他悔改,这也是一种方法。
佛陀对堂弟难陀也使用过这种责罚方法。当时,难陀出家是为了生天。他的妻子叫本扎日嘎,是个很漂亮的女人,他对妻子特别执着。佛让他出家,他不愿意出家,佛通过神通把他带到了天界,然后让他自己看。他看到有很多宫殿、天女。所有的宫殿里都有男人,只有一个宫殿里没有男人,他就问是怎么回事。有个人告诉他,释迦牟尼佛有个兄弟叫难陀,他出家修行,将来要生天,这是为他安排的。他很高兴,回来就答应出家了。佛是以这种方式让他出家的。之后,佛告诉僧团不要理他,也不要跟他一起吃饭、聊天、修法、化缘。他很孤独,就问大家为什么都不理自己,为什么这样对待自己。有人告诉他这是佛陀安排的,我们是为了解脱而出家的,而你是为了生天而出家的,我们志不同道不合,不能一起。
疏远治罚,也是一种惩罚的方法。
5、永摈治罚:这是最严重的治罚,是要永远摈除僧团的。受到此治罚的有七种人:
第一种,本来已经犯了堕罪却说没犯,则为强说不见自曾犯罪者。
他已经犯戒了,但是不承认,说自己没有犯戒。对其可以先通过五遮法制止,若是还不放弃这种行为,可以摈除僧团。
比如他犯戒了,有一些不如法的行为。首先对其婉谏,很客气地跟他说;若再不听,就启白;若再不放弃,也要用其他的治罚方法;若最后还不放弃这种行为,就摈除僧团。
实际上他犯戒了,但自己就是不承认。对这种人也可以用五遮法劝,若最后还是不放弃,就要摈除僧团。
第二种,明明众所周知此人已犯僧残等罪,不肯悔改者。
众人都知道他犯了僧残等罪,但他自己就是不忏悔,也不想改过。对其可以通过五遮制止;若最后还不放弃,就要摈除僧团。
第三种,口口声声地说饮酒无有罪过等怀有恶见者。
“恶见者”,也可以说是邪见者。若说“喝酒、抽烟没有罪”等等,佛在经中说有罪,而自己说没有罪,这是持恶见(邪见)者。对其也要劝,通过五遮法进行制止。若最后还是不放弃这种行为,就要摈除僧团。
第四种,躬行斗殴之事不加悔改者。
斗殴,即做一些不团结的事,经常跟其他比丘(尼)争斗,骂人、打人。对这种人也要通过五遮法做制止,最后若还不放弃这种行为,就要让他永远地离开僧团。
第五种,暂时身语装模作样如理如法,紧持斗殴之事不放者。
僧团里有比丘(尼)有不团结的行为,有争斗等事情,僧团通过做羯磨的方式,平息了这种争斗,解决了这种不团结的事情。但是有些人当时说自己错了,按僧团的意思去忏悔了,但他是装模作样的,看似忏悔得挺好,答应再也不搞不团结、斗殴的事情,实际上还在背后继续做或者有这种想法,这也是非常不好的,发现了要做制止。如果他最后还不放弃这种行为,就要永远地摈除僧团。
现在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所以忏悔要彻底,再也不能搞不团结的行为。虽然忏悔了,但如果心里还有痕迹,找机会还要接着搞这些事情,这是特别不好的。对这种人也要做制止,最后若还不放弃,就要永远地摈除僧团。
第六种,与比丘尼淫荡杂处者。比丘到比丘尼住的地方,和比丘尼一起聊天,一起玩。或者比丘尼到比丘住的地方,跟比丘一起聊天,嬉笑打闹,玩耍,如玩类似打水仗,打雪仗等。这是非常不庄严,也是非常不好的行为。对此应先劝,让他放弃这种行为。通过五遮制止,最后若还不放弃,就要永远摈除僧团。
第七种,依教评论仍旧不息诤论者。僧团里出现不团结、诤论等事情,通过做羯磨的方式,已经平息了这种诤论,解决了这种不团结的事情。有后来的比丘(尼)不了解这些情况,讲“这个对某人不公平”“这样不对、不如法”等,做这些事情,令已经平息的事件再发生。对这种行为也是要制止的,最后若还不放弃,就要摈除僧团。
一共有七种情况,可以永远地摈除僧团。
此七种人被摈除僧团了,但如果他真正后悔而想忏悔,也要给机会的。最后也是通过做长净这种方式使其恢复如初。
十一、行履别住事:要想使真正犯的僧残罪与覆藏罪得以清净,就必须在半月等期间奉行迁悦等,因此共称为行履别住事。
犯僧残没有通过忏悔得以清净的人,这样的僧人当然算不上是殊胜的修行人。
犯僧残了,不能覆藏,覆藏多少日就要迁移多少日。主要是为令覆藏罪得以清净,要做迁移。比如他覆藏了十天,如果想忏悔,首先迁移位置,调到末位,时间是十天。如果他正在迁移的时候,又犯了僧残且覆藏了五天,这时也要给他机会,再让他迁移。在这个过程中,若又犯僧残,还要给他机会,还要再迁移。若又犯第四个,那么就必须作呵责治罚。指责他说他让他改,若再不改,也有可能摈除僧团。
为了清净真正的僧残罪,还要做愉悦。比丘是六天,比丘尼是半个月。在此期间,要侍候、供养僧众,让比丘(尼)僧众高兴、满意。就是要取得原谅嘛。
如果在愉悦期间又犯第二僧残,则给他机会让他重新愉悦;若犯第三个僧残,再给他机会让他重愉悦;如果又犯第四个僧残,则作呵责治罚,让他改。若再不改,就摈除僧团。
此外,比丘尼有八难断法,若犯八难断法,也是要这样做的。比丘没有这个规定。对比丘而言,若犯僧残,就要做迁悦法治罚。
比丘(尼)行履迁悦期间,应当戒除五种尊胜行,履行五种低贱事。
所要戒除的五种尊胜行:
1、承受清净比丘所受事奉。清净比丘可以接受信众的供养和侍奉。受治罚者犯僧残罪了,要做迁悦,这个期间不允许接受供养和侍奉,不能受他人的礼拜和供养。
2、伴随清净比丘同寮敷座。受治罚者不能跟清净比丘在一个寮房里住,也不允许和清净比丘坐在一个垫子上,要戒除这种行为。
3、诘问清净比丘堕罪。受治罚者不能说其他清净比丘犯戒的情况。以前印度有这种安排,有时候比丘(尼)聚集,经开许可以举其他比丘犯罪的情况,若是自己听到的、看见的、有怀疑的话,都可以讨论。但是接受治罚的这个比丘(尼),不允许参与这种事,也不允许说别人犯戒的情况。
4、治罚惩处清净比丘。受治罚的比丘(尼),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允许治罚和惩处清净比丘,不允许对清净比丘进行治罚、惩处。若是清净比丘,当其他比丘有犯戒的情况时,可以对其进行治罚等,但是受责罚的比丘不允许做这些。
5、清净比丘同行。受治罚的比丘,不允许跟清净比丘一起走。让清净比丘先走,自己后走。
此外,还要履行五种低贱事:
1、早上要比其他比丘起得早,打开经堂的门,如果经堂里需要供水、供香、供灯、打扫,就要做这些事情。比如,如果僧众要到经堂上课了,他要先去,把经堂的门打开,如果需要打扫或做其他事情,他要做这些事。
2、有人要讲法,僧众要去听,接受治罚的比丘(尼)要先去,把法座、垫子铺好,打扫干净,一切准备好,等法师来讲法,等僧众来听法。在印度,天气热,所以还要打开扇凉扇,这些都准备好。
3、僧众集聚要诵经,这个时候打扫经堂、供灯、烧香等这些事情都由他来做。
4、午后,吃完中午饭以后,须用适宜之水洗净诸比丘(尼)足,给清净比丘(尼)洗脚。
5、一切时处皆须一心向善,自居僧伽末座。一切时处,要做善事,做好事,自己做在最后的位置上。
接受治罚的比丘(尼)就要做这些事情。比如犯僧残了,迁悦的时间里要做这些事情。如果是犯了四他胜且没有隐瞒,还可以继续留在僧团,但是他要接受这些治罚,一辈子都要这样做。直到他真正修到见道的时候,才可以不做这些事情,之前都要做。这也是一种清净业障、堕罪的方法。
解除迁悦:犯僧残的比丘比丘尼先做迁移,然后愉悦,都圆满了以后,可以解除迁悦。
比丘二十人,比丘尼四十人,至少这么多人,首先要痛斥其恶行,说他的过失、犯戒的过程,讲他怎样怎样不好。然后,再赞叹其改邪归正的行为,说他已经改邪归正了,现在也是清净的,也是好的,赞叹他怎样怎样好,做了哪些忏悔,做了什么什么善事等,现在他已经超越了堕罪,建立了正念善念。于是,他又成为恭敬处。他可以恢复原状,可以调回原来的座位,可以不用做那些低劣之事,也可以跟正常清净比丘一样,接受供养、侍奉、礼拜等等。
佛陀慈悲,讲了很多制止的方法,很多遣除堕罪的方法,这些都是一种摄受弟子的方便。现在我们建立僧团,有时候也同样要进行一些惩罚,这是有必要的。若是不这样做,僧团怎么能保持清净呢?这也是一种保护僧团的方法。希望大家能理解。
十二、时非时所摄事:宣说覆藏与未覆藏的差别以及简明扼要地说明清净堕罪的时间与所有堕罪的本体,故共称为补特伽罗时非时所摄事。
此事分六:
1、覆藏。若犯了僧残且覆藏,就要迁移。自己认识到或怀疑自己犯了僧残,应该忏悔,而且也有殊胜的对境,自己却还是不忏悔,过夜了,这叫覆藏,这是第一种情况。
2、未知。自己到底造罪了还是没有造罪,造了什么罪,无意还是故意,对此一无所知,这种情况也要忏悔。
3、再行:正在进行迁悦还没有结束时还俗等,如果后来又受比丘戒,则再继续前面的迁悦。比如,他原来犯过僧残,正在进行迁悦,迁悦还没有结束时还俗,之后又成为比丘,这时还要继续进行前面的迁悦。
4、不记:不记得覆藏的时间以及堕罪的量。
5、五事:迁移、再迁移、愉悦、再愉悦以及解除迁悦,这些是五事。
6、多数:不记得覆藏犯罪时间与堕罪的量,如果大致记得,忏悔要超过它的量,时间也要较其记得的时间长,比如,自己记得覆藏了三个月,就要以四个月等为准而忏悔。
十三、中止教诫长净解制事:依靠许多罪过而必须作中止教诫、长净、解制,故而称为中止教诫长净解制事。
若有斗殴、犯戒等事,让他忏悔,他不忏悔;让他改过,他不改过,在这些情况下,就要做这些。
1、中止教诫。不让他听法,也不给他讲法。
2、中止长净。告诉他若是你不改或不忏悔,我们就不做长净了。因为你而不做长净,这个罪过要由你自己要承担。
3、中止解制。结夏安居快要解制的时候,若他不改过、不进行忏悔,也可以中止解制。对他讲:若你不忏悔、不改过,我们中止解制,不做解制事。以这种方式让他改过、忏悔。
这些都是忏悔堕罪、清净罪业的方法。若仔细讲,这些也有很多内容。此处,我们只是大概地讲了一下。《三戒论》里只是略说而已,没有讲十七事,主要是讲所断,没有讲所修。《三戒论释》里对所修事有简单的说明,我们也借此让大家简单地了解了一下。如果要详细学,以后可以再通过其他教材更细致地讲解。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