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戊三、生起菩萨戒体之所依:
生戒所依天与龙,罗刹女等罪业者,
亦能生戒龙猛宗,无著则说彼所依,
需具别解脱戒者。总之信仰佛与法,
亦信无上菩提果,信奉如海佛子行,
则能生起菩萨戒,此乃宝灯经中云。
前面讲了菩萨戒的很多戒条,此处主要讲菩萨戒的戒器。
前面讲别解脱戒的时候,讲了别解脱戒的戒器。在这里讲菩萨戒的时候,也要讲菩萨戒的戒器,也可以说是菩萨戒体的所依身份,即何种众生具备何种条件才可以受戒。
甚深派和广行派各自的观点也有不同。甚深派认为,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所依身份不仅仅是人类,非人也可以发菩提心,甚至受菩萨戒。佛在《宝积经》中云:“尔时,说此法已,天龙、非天、大鹏、大腹行不可计数之众生皆发无上真实圆满菩提心。”佛宣讲菩提心时,不仅有很多人,很多非人也同时发菩提心,得到了圆满的菩提心。
佛讲大乘妙法的时候,曾经有很多的眷属,当中也有非人,他们也得到了一定的法益。以此可以推知,非人也可以发菩提心,甚至可以得到菩萨戒。尽管这里对此没有明确的说明,但是间接也可以了知。并非所有的非人都能发菩提心,得到菩萨戒。只有极少数有缘、具有善根的众生可以发菩提心,甚至得到菩萨戒。
非人当中有很多是佛菩萨的化现。当时佛传法的时候,很多来听法的无论是天人还是非人,都与佛有特殊缘分。比如说表面上看是天王,但实际上是佛菩萨的化现,这样也可以受菩萨戒,甚至得到菩萨戒的戒体。
前述是甚深派的观点,也可以说是龙树菩萨的观点。
下面是无著菩萨的观点。根据广行派的观点,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是分开的。发愿菩提心和受愿菩提心戒的时候,不需要把七种别解脱戒作为基础或者前提条件;但是发行菩提心和受行菩提心戒的时候,必须要有七种别解脱戒中的一种作为基础(能够作为上上功德基础的别解脱戒共有七种)。也可以说,只有受七种别解脱戒其一的人才可以发行菩提心,受行菩萨戒。
这是广行派的观点。根据广行派的观点,发行菩提心和受行菩提心戒的时候,必须要有别解脱戒的基础、前提条件。因此,菩萨戒体所依身份只有人类,尤其是三洲(东胜神洲、南瞻部洲和西牛货洲)的正常男女,才可以成为别解脱戒的戒器,才可以得到别解脱戒。
按甚深派的观点,非人也可以得到菩萨戒的戒体,还有造无间罪的下劣身份的众生也可以发菩提心,得到菩萨戒的戒体。并非所有的非人都可以发菩提心,得到菩萨戒的戒体,只是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是这样的,一般的非人也很难有这样的福报和机缘,只有极少数的非人才可以发菩提心,得到菩萨戒的戒体。造五无间罪在显宗里是定罪,很难忏悔清净。按甚深派的观点,如此下劣身份的众生也可以发菩提心,得到戒体。但是按照广行派的观点,仅仅发愿菩提心和受愿菩提心戒是没有要求的,若是发行菩提心和受行菩提戒则是有要求的。这是两大派不同的观点。
《三戒论释》中讲:其实两大派(两大宗规)表面上所依的大小、入门的广狭等方面有所不同,实际上都是不矛盾的。也就是说,一般的众生都可以发愿菩提心;若是发行菩提心,则按广行派的观点,都同样是很严格的。这是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说法而已,但实际上二者是否有不同,究竟上是否一致,这还是有一些不确定和辩论之处的。
尽管两大宗派都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总的来讲,若是信仰佛,对佛有信心,对佛所讲的法有信心。对无上菩提果(佛果)有希求心,也愿意行持犹如烟海般的菩萨的学处(佛子行),这样的众生可以发菩提心,也可以得到菩萨戒之戒体。不分人还是非人,也不分高贵低贱身份,主要是对佛有信心,对佛法有信心,对无上菩提果(佛果)有希求心,也愿意行持犹如烟海般的菩萨的学处,这样可以发菩提心,也能得到菩萨戒的戒体。
这不是《三戒论》的作者随便而说的,此乃“宝灯经中云”,是佛在《宝灯经》中所宣讲的。《宝灯经》中云:“若信佛佛法,亦信无上果,亦信佛子行,生起菩提心。”作者以此为依据而说。
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时间是“乃至菩提果”,即从发菩提心开始直到获得菩提果之间。得到戒体之后,“若是没有出现舍戒之因,则后世无论生于何处,都具备菩萨戒,由于乃至菩提果之间受菩萨戒的缘故。”舍菩萨戒的因素有很多,如果没有出现舍戒的因,这个众生的相续中会一直有菩萨戒的戒体。
由此看来,以后生生世世中,只要值遇善知识而仅以忆念恢复的方式便可得戒。来世的时候遇到善知识,通过善知识提醒或者通过仪轨,恢复忆念,就可以了。此外,也可以通过念诵仪轨受戒等方式再受。比如说我们每天都念发菩提心的仪轨,发菩提心的同时也就受了菩萨戒。虽然已经受了菩萨戒,也得到了戒体,但是也可以通过仪轨不断地再受戒。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长自己相续中的菩萨戒的功德,即“已生令增上”,有这样的作用。恢复忆念和念诵仪轨受戒不矛盾。
菩萨戒和别解脱戒不同,菩萨戒是可以重新受的。若是相续中没有出现过舍戒的因素,今生来世乃至生生世世中都不用重新受,通过恢复忆念或念仪轨等方式,使它的功德增长就可以了。若是相续中没有戒体,出现舍戒的因素,这时就要重新受。
得到戒体之后,一定要认真守护,认真受持。别解脱戒如是,菩萨戒更是如此。得戒难,破戒易。一旦破戒了,今生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来世还会堕落,在恶趣中感受无穷无尽的痛苦。因此一定要护持戒律。受菩萨戒并且得到戒体之后,若是不好好护持,相续中出现了违品(破戒了),罪过也是非常严重的。
如果因犯堕罪而失坏戒体,则过患无穷,诸如成为谴责之处、令诸佛不悦、众生不喜、失毁自利、失去名义等。你欺骗了佛菩萨,佛菩萨能喜悦吗?你欺骗了众生,众生也不欢喜。此外,还会失去今生和来世的利益,失去自己的名义等等。不止在现世中会感受此等果报,而且也成为后世转生大地狱之因。来世要堕落地狱,感受地狱的痛苦。可见,破坏菩萨戒的罪过是极其严重的。《入行论》中云:“况请众生赴,无上安乐宴,后反欺众生,云何生善趣。”这样怎么能投生善趣呢?若是不投生善趣,就要堕落恶趣,尤其是要在地狱中感受痛苦,就是因为欺骗了佛菩萨,欺骗了众生,违背了自己的誓言,染污了自己的相续,这个罪过是很大的。
这是破戒的过患。在这里简单地讲了一下。
丙四(失而恢复之方法)分三:一、宣说四类堕罪之理;二、真实还净方法;三、如理护戒之功德。
前面讲别解脱戒的时候,先讲它的缘起,再讲获得别解脱戒的方法,然后讲得到戒体之后护持的方法,最后讲戒体一旦被破坏如何恢复的方法。讲菩萨戒的时候,也同样有这些内容。
首先,讲它的缘起,即它的来龙去脉,目的是为了让大家生起信心。然后,讲获得菩萨戒的方法。甚深派通过何种方式得到菩萨戒的戒体,广行派通过何种方式得到戒体。再次,讲得到戒体之后护持戒体的方法。时时提起正知正见,恒时依止善知识,了知取舍之处,然后认真地做取舍,以这些方式护持戒体。最后,一旦众生因为烦恼、习气等原因,没有保护好戒体,破坏了戒体,或者犯了堕罪,能不能恢复?有些能。下面就讲恢复的方法。
丁一、宣说四类堕罪之理:
末说失而恢复法,何者不察理非理,
行止等舍皆堕罪,为大舍小罪形象,
无能为力皆无罪,无力勤行无罪相。
“末说失而恢复法”:最后讲恢复的方法。
何者不察理非理,行止等舍皆堕罪”:任何众生受戒得戒之后,要尽己所能地观察。发了菩提心,得到了菩萨戒的戒体,你就是一个大乘修行人,有很多合理和不合理的事情。合理的不做是堕罪,不合理的做了也是堕罪。“合理”指该做、能做的。对于该做、能做的,若是不去做,是堕罪;对于不该做、不能做的,若是去做了,也是堕罪。
若是不尽己所能地观察、认真地取舍,也是过失。应该极尽所能地观察,认认真真地对待。该做的就要做,能做的就要去做,不该做的不去做,这样认认真真地做取舍。若是不这样做,也是堕罪。
此处以布施为例讲了四种情况。
第一,因为贪心、吝啬而不去做布施,是堕罪。一个大乘修行人要极尽所能地做布施,但若是因为贪心、吝啬而不做布施,这是堕罪。
为大舍小罪形象”:这是第二种情况。
第二,佛在《宝积经》中讲:“何者以喜心,百年做布施,何者一日中,持戒远胜彼。”持戒和布施两个相比而言,持戒的功德大,为了持戒可以舍弃布施。若是做了布施会破戒,不做布施不犯戒,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舍弃布施而守戒。因为布施和守戒相比较,守戒的功德大,这时就要选择守戒,舍弃布施。
这叫堕罪之形象。在表面上看,没有做布施,是一种堕罪,但实际上是不犯戒的,没有过失,没有堕罪。
前面讲了堕罪和堕罪之形象两种情况。
无能为力皆无罪,无力勤行无罪相”:这是无堕罪和无堕罪之形象两种情况。
第三,大乘佛法特别强调做布施,若是众生需要,要以自己的四肢乃至生命做布施。但在资粮道和加行道的初学者,即凡夫菩萨,不能做这样的布施,因为他还没有达到一地菩萨的境界,不是见道和修道位的圣者菩萨。他是有感觉的,若是做了四肢或生命布施,容易生起后悔之心,一切功德就都没有了。
大乘佛法明确讲了,不允许凡夫菩萨做这样的布施的。若是众生来索要手、脚或生命,凡夫菩萨是不能给的,这是无堕罪。
第四,有些人缺乏智慧,不观察,他是初学者(凡夫菩萨),却非要做这样的事情,布施自己的血肉或生命。这是无堕罪之形,表面上看他在做血肉布施、生命布施,很不得了,看似无堕罪,实际上犯堕罪了。
前面讲了四种类型。下面对照实例来说明三戒。
从严禁恶行戒的角度分析:以嗔恨心杀生为堕罪。以饶益心杀生只是堕罪形象。以饶益心杀生,表面上看杀生了,犯堕罪了,但实际上不犯堕罪,只是堕罪之形象。当时大悲商主杀了短矛黑人,就是以大悲心杀的。其一,若是不杀害短矛黑人,短矛黑人就会杀害五百个商人;其二,这五百个商人都是有境界的人,若短矛黑人杀害了五百个商人,他就会以此恶业下地狱。大悲商主了解了这个情况后,就杀了短矛黑人。他不但没有罪过,没有造恶业,甚至还圆满了七万劫的资粮。在表面上看,大悲商主犯了堕罪,实际上不犯堕罪,所以叫堕罪之形象。此外,虽然对利他有利,但却不杀,这为无堕罪形象。该杀的不杀,在表面上看没有犯堕罪,但实际上犯堕罪了,这是无堕罪之形象。以悲心杀人是无罪。这是以杀生为例来说明,共有四种情况。
从摄集善法戒的角度分析:以吝啬心不做财布施为堕罪。以饶益心不施酒等为堕罪之形象。众生要酒、烟、肉,你不给,没有去满足众生的这个心愿,看似犯堕罪了,但实际是为了对方好,因为喝酒、抽烟、吃肉对他不好。你为了对方好而不去布施,看似犯堕罪,实际不犯堕罪,这叫堕罪之形象。以清净心做布施,这是正常做布施,是无堕罪。为害他给予兵刃等为无罪形象。有人要伤害他人或杀人、造业,你布施给他刀枪,表面上看在做布施,满众生的愿,实际对他是有害的,这是无堕罪之形象。表面上看是无堕罪,但这是无堕罪之形象,实际是有堕罪的。
从饶益有情戒的角度分析:不护理患者为堕罪。比如,同修道友生病了需要护理,若是不去护理,犯堕罪。现在有很多这种情况,不要说别的众生,连同修道友生病、身体不好了都袖手旁观,没有这样的菩萨,这是犯堕罪。不用说菩萨戒,在别解脱戒里,生病的人是要特别照顾的,否则就是犯戒。当时佛建立僧团,有明确规定,若是有僧人生病了,僧众要轮流照顾,否则是犯戒的。菩萨戒里讲,不护理患者为堕罪。这与别解脱戒里讲的还有所不同,这里指的是所有的众生。当你看到、遇到生病、身体不舒服的患者,就要做护理,进行照顾,否则犯堕罪。为成大利而不作护理为堕罪形象。如果你有更重要的事情,而且要做的也是众生的事,若是去护理会耽误做更重要的事,这样就不能去护理。若是在这种情况下还去护理,这是无堕罪之形象,实际是犯堕罪的。有分辨轻重黑白的能力,这叫智慧。我们必须要有这种智慧。若是自己有更重要、有益的事情要去做,就可以不去护理,而去做该做的事情。这个时候,表面上看没有照顾病人,没有护理,犯了堕罪,但实际上不犯堕罪。慈心而作为无罪。若以慈悲之心去做护理,是无堕罪。本有大利而舍弃为无堕形象。若舍弃更大的利益之事而做护理,看似无堕罪而实际是有堕罪的。
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主要讲这三种戒。此处仅拿其中的一条戒为例,其余都是一样的。应当以此为例了知这方面的一切道理。
共有堕罪、堕罪之形象、无堕罪、无堕罪之形象四种情况,大家对此要认真地取舍。尽管今天没有讲太多,但是这里所涉及的面特别广,在一切为人处事的过程当中,言行上都要这样去进行取舍。
利他身语七不善,有开许时实为善。
七不善指身和语的七种不善业,即杀生、不予取、邪淫——三种身不善业,恶语、绮语、离间语、妄语——口四种不善业。
对菩萨来说,七种不善业都有允许的时候。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允许呢?第一,以大悲心引发,必须以此为前提,不能有别的想法或念头。第二,无有自私自利心。第三,唯一想到利他。在这种情况下是可以的。
表面上看,这些都是恶业,也可以做吗?可以。下面讲理由:
第一,身语是无记之事。一般而言,身语都是无记之事,是善还是恶要看心。心善就会变成善,心恶就会变成恶。它们本身就是无记,所以就可以。
第二,通过心的牵引可以转变成善不善。身和语的这些事情,通过心的牵引可以转变成善或不善。佛在《华严经》中讲:好比一棵树,如果树根是毒,树枝和树叶也是毒。如果树根是药,树枝和树叶也是药。此处讲,心善则言行也是善,心不善言行也不是善的。大乘佛法里主要讲心,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
身和语所做之事本身是无记之事,通过心的牵引可以转变成善或恶,这是理由。第一,若本身是恶,无论怎样都不应该允许。但是这里讲了,这些事本身不是善也不是恶,而是无记之事,所以可以允许。第二,通过心的牵引,可以转变成善或恶。主要是心,心善都会变成善,心恶都会变成恶。
对菩萨有允许,也是在心善的情况下允许的,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身语之事都会变成善。若是心不善的情况下,是不允许的,因为它们都会随着心而变成不善。
对于比较有境界、有修行的菩萨而言,七不善业是允许的。
诸如诛杀有损于佛法众生之屠夫的杀生。”刚才讲过大悲商主杀短矛黑人的例子。若是不杀短矛黑人,他会杀害五百位僧人。再如,对佛法特别有害的人,若是不杀他,他就会毁灭佛法。对方是对很多众生有害的,若以大悲心,无有私心,完全为了众生,有能力的话去杀害,这样的情况下是允许的。
诸如为了圆满彼之资粮而从富翁手中盗取供养三宝、赈济贫困的不予取。”偷盗(不予取)也有允许的时候。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允许呢?从富翁手中盗取供养三宝、赈济贫困就允许。比如,富翁虽然特别有钱,但是特别吝啬,从不做上供下施之事,为了替他做布施、供养,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允许的。
诸如为了挽救贪欲所逼必死无疑的女人并令彼逐渐行善而与之不净行的邪淫。”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是允许的。
诸如为了挽回他众的生命等而说欺人之谈的妄语。”比如,有一个猎人打猎,猎物跑了,追问你是否看到猎物跑到哪里去了。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说妄语。如果猎物跑到这边去了,你可以说“跑到那边去了”,这是为了挽救众生的生命。以此为例,若是涉及众生的生命,这样说是对众生有利的。他打猎也许是玩,也许是想吃肉,没有更大的意义,为了挽救众生的生命,可以说妄语。
诸如分开被恶友控制的修行者与恶友的离间语。”本来他戒律很清净,却被恶友控制,着魔了一样。若不让他们分开,他就肯定会跟随恶友,肯定会堕落,所以要说离间语让他们分开。这样说离间语是为了道友、众生,不犯堕罪。
诸如为制止造不善业而口出不逊呵责之词的粗语。”恶口骂人是不允许的,是一种恶业。但若是为了制止众生造不善业,制止众生不如法的行为,骂人,甚至打人都是允许的,菩萨就要这样。
诸如为使喜欢言谈者趋入正法而说各种无稽之谈的绮语。”不能说绮语,但若是为了接引众生,感化他人,可以说绮语。有的人爱听一些故事,爱听一些世间的事情,为了让他慢慢地接触佛法,慢慢地精进,可以跟他说这些话题。
身三种不善业和语四种不善业这七种不善业,对菩萨来说都有允许的时候。因为他的心是菩提心,是善的,所以言行也是菩提行,也是善的。
《中观四百论》中云:“菩萨由意乐,若善若不善,一切成妙善,以意自在故。”善与不善,一切都可以成为妙善。
《除心障经》中亦云:“比丘于自父,说速行催促,彼父因此亡,未成无间罪,善心置鞋垫,于能仁头上,他人丢弃之,二者得国政。”这里讲了两个公案,通过公案说明道理。
第一,“比丘于自父,说速行催促,彼父因此亡,未成无间罪。”比丘与父亲一起赶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丘着急了,让父亲快走。父亲年迈,身体又不好,这样死去了。佛说,比丘没有恶业,不犯罪。
第二,“善心置鞋垫,于能仁头上,他人丢弃之,二者得国政。”一个人看到了路边有个泥巴做的佛塔。他就想:佛塔很好,怕下雨淋坏了。于是,他想拿东西把小泥塔盖上。他没有找到别的,只找到了一只破的鞋垫,于是就把鞋垫放在了佛塔上。随后又来了一个人,看到佛塔上放着鞋垫,觉得这样太不恭敬了,就把鞋垫拿掉了。两个人行为是相反的,一个把鞋垫盖在了佛塔上,一个把鞋垫拿掉了。两个人的心都是善的,所以两个人都有功德,暂时都获得了国王的果报,然后学修佛法,最终获得解脱。
此处主要讲,心善都会变成善,心不善都会变成不善,所以这些身语的恶业对菩萨有允许之时。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