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丁二(真实还净方法)分二:一、龙猛菩萨之观点;二、圣者无著之观点。
下面讲还净的方法,即犯戒了之后应该怎样忏悔才能够清净堕罪。
犯戒有四个原因,也就是四种堕罪之门:
第一,不知道。因不知道这些学处和取舍之处而犯戒。很多人虽然皈依了,却不知道还要受持皈依戒,因此而犯戒。有些人受戒后,不知道戒条,也不知道怎样受持,因此而犯戒。还有很多人到处求灌顶,却不知道在密宗里灌顶就是受戒,灌顶后要守护誓言,守持很多戒律,所以违犯了誓言。
第二,不相信。虽然知道这些戒律和内容,但是没有深信因果,没有深信这些道理,因此不注意而犯戒、失毁誓言。很多人犯戒都是这种情况,主要是不相信,没有深信。
第三,烦恼。虽然也知道,道理上也明白,也深信,但是烦恼生起的时候却无法对治,因此而犯戒、失毁了誓言(密宗里主要讲的是失毁誓言)。一旦嗔恨心生起来了,就开始说恶语,甚至杀生。比如,打蚊子、苍蝇等,都是因嗔恨心犯戒的。贪心生起来的时候也是很难对治的。嗔恨心是突然性的,很难对治;贪心则是慢性的,一旦对某些对境产生贪心的时候,也是很难对治的,这是烦恼。
第四,习气。很多人习气特别重,在不知不觉中就犯了戒,这都是无始劫中的串习。我们对这些功德是需要特意学、特意做的,但是对这些过失以及不好的事情,不用学自然就会。有些小孩子,不用教他怎样偷东西,他自然就会偷,而且有的特别擅长偷;不用教他怎样杀生,他自然就会杀生;还有说妄语或恶语等骂人的话,根本不用学,自然就会。这些都是无始劫的串习,很多东西不用学就会。我们现在也是,很多戒都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就会违犯。比如说绮语,根本就不用特意说和表达,在因缘和合的时候,自然就说出来了,还没完没了地说。再如恶语,我们经常开口就骂人,开口就说一些难听的话。之所以强调“要以正知正念守护自己的三门”,因为若是不去对治,这些习气自然就会出现,而且根本无法对治,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出现,所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犯戒。
前述是四种堕罪之门,也是犯戒的四种原因。一般人肯定会犯戒的,犯了戒怎么办?造业了怎么办?犯戒、造业了,通过忏悔可以恢复、清净。最好不犯戒、不造业,一旦犯戒、造业了,要立刻忏悔,这样还有机会,还可以解脱、成佛。下面讲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以后,一旦犯错、毁坏了戒体怎么办,甚深派和广行派都有一些不同的方法。
戊一、龙猛菩萨之观点:
越时失毁黎明时,祈祷圣者虚空藏,
梦中堕罪得忏悔,余罪昼夜诵三遍,
三聚经而得清净,此乃龙猛之观点。
这是龙树菩萨的观点,也可以说是甚深派的观点。
讲别解脱戒的时候也讲过舍戒。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之后,相续中就有了戒体,这个戒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舍弃、不存在了?
舍戒失戒之缘:
第一,舍愿菩提心。愿菩提心没有了,行菩提心也就没有了。就像没有墙,也不会有墙上的图案。愿行菩提心没有了,相续中就没有了菩萨戒的戒体。
第二,犯违品根本罪。违品有根本罪和支分罪,这里主要指的是根本罪。根据龙树菩萨的观点,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犯了根本罪,且越过期限,即越时了,这样就会毁坏、失去菩萨戒的戒体,就要重新受戒。其二,若没有越时,虽然犯的是根本罪,但也不会失去戒体。
第三,还菩萨戒。若是自己不愿意、不想继续受持这些戒,可以舍掉这个戒体。前面讲别解脱戒的时候也讲过还戒。比如,你受了菩萨戒后,相续中就有了菩萨戒的戒体,但若是不想继续受持,不想学修大乘佛法了,可以舍掉戒体。如果舍戒,戒体就会被舍弃,戒体就不会在相续中存在了。
《三戒论释》中讲:“初终二种是即刻菩萨戒就根本不存在的因与缘。”“初终二种”指的是舍愿菩提心和还菩萨戒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是菩萨戒即刻不存在的因与缘。若是有这两种情况,相续中的菩萨戒戒体立刻就不会存在。
还有一种是犯违品根本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越时的,一种是没有越时的。对于没有越时的,直接忏悔就可以,不用重新受戒。因为虽然犯了根本戒,但是没有彻底毁坏相续当中的菩萨戒之戒体,所以不用重新受,忏悔一下就可以了。若是已经越时,它会彻底毁坏我们相续中的菩萨戒之戒体。毁坏戒体后,只忏悔是不行的,还要重新受戒。
在前面讲了,你受了菩萨戒,就要守持戒律,包括根本戒和支分戒。前面讲了很多根本戒,比如说甚深派所讲的十八条根本戒(国王容易犯的有五种,大臣容易犯的有五种,平凡人容易犯的有八种),再加上舍愿菩提心和舍行菩提心两条,共有二十条根本戒。若是犯了这些根本戒,有越时和没有越时两种情况。越时的“时”一般指四个小时之内。若是犯戒一般不要过时、过夜、过月、过年,发现得越早,越容易忏悔,忏悔得越早,越容易清净。若没有越时,虽然犯的是根本戒,但是不会彻底毁坏相续中菩萨戒之戒体。
“越时”,就是越过了时间,比如说过了四个小时了。这样,虽然所犯的戒是一样的,但是会彻底毁坏相续中菩萨戒之戒体,所以只忏悔不行,还要重新受戒,即使忏悔了也很难清净,这是有差别的。所以,忏悔不能往后拖,要立刻,越快越好,越早越好。自己发现了,就要立刻忏悔清净。怎么忏悔呢?这里讲了三种方式。
第一,中根者在本尊面前忏悔。
自己有自己的本尊,在自己的本尊面前忏悔。此处讲总的是密主本尊,指的是虚空藏菩萨。比如说,你可以在虚空藏菩萨面前忏悔。你若是自己有本尊的话,在自己本尊面前忏悔。自己没有本尊,就可以在虚空藏菩萨面前忏悔。
做忏悔时,要沐浴、清洁、供灯、供香、顶礼、一心祈祷:“祈求圣尊为我显现,令我的罪业得以清净。”
对于境界比较高的人,虚空藏菩萨就会出现,告诉你罪业清净了。对于一般人,自己若是一心祈祷,虚空藏菩萨可以在梦中出现,告诉你罪业清净了。总的来说,要有验相。也许对有些人来说,虚空藏菩萨也很难在梦中出现,那就要靠感觉了。比如,自己感觉罪业已经清净了,这样也可以。
若是没有出现任何验相,在黎明之前早早起来,沐浴、清洁、供灯、供香,一心祈祷、诚心祈祷:“黎明啊黎明,当您在南瞻部洲出现时,愿立即以大悲心关照我,把我的话迅速传给大慈大悲的虚空藏菩萨,在我的梦里,显示快速忏净堕罪,获得大乘圣者之方便与智慧的方法。”这也是一种方便。通过黎明传信,再次向虚空藏菩萨祈求,加持自己所犯的堕罪能得以清净。这样虚空藏菩萨也许就会出现,在梦里告诉你。
这是在本尊面前忏悔,要出现验相。
我们现在的忏悔都是在口头上,没有出现什么验相就OK了。其实,在本尊面前忏悔,要出现验相,或者本尊直接显现告诉你“你的罪业清净了”,或者在梦中告诉你“你的罪业清净了”。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很多业障清净的验相。
自己忏悔时是否出现了这些验相,自己要看。比如,犯错误或犯戒了,就要忏悔,直到出现验相,这时就说明自己的罪业已经清净了,之前没有清净。如果在还没有清净的时候就放下了或停止忏悔了,这个堕罪仍然和你的相续在一起,这样忏悔就不会圆满,不会真正到位。
忏悔必须要出现验相。业障清净要有验相。比如,在梦中本尊告诉你业障清净了,梦中有人给自己穿白衣服,或是梦中有人给自己沐浴等等。这些都说明自己的业障清净得差不多了。如果没有出现验相,说明忏悔还是没有圆满。
在此处讲的是在本尊面前忏悔,必须由本尊提示说“你的业障清净了”,这样才能放下。否则,还要继续如理如法地忏悔。就如同我们看病一样,只有检查结果出来了,各种指标都正常了,这时才会放心,若是没有结果,不放心啊!同样,忏悔要看到结果——验相,这是很重要的。但是现在谁注意这些啊?谁有这种认真劲儿啊?谁也没有!很少有!
前述是中等根基的人,在自己的本尊面前做忏悔。
第二,下根者可以通过四种对治力做忏悔。
所依对治力有外在的所依对治力和内在的所依对治力。外在的所依对治力,就是在大乘善知识面前或在殊胜的佛菩萨像面前做忏悔。内在的所依对治力,就是皈依和发心。
现行对治力,在这里是指诵读值得赞叹的大乘经典,还有陀罗尼咒等。比如说通过念经或者持咒忏悔,罪业可以清净。
厌患对治力,就是对自己所犯的戒、所造的恶业有追悔之心。内心思维:自己不应该做这种事,不应该犯戒。犹如刚才不小心服了毒,现在发现了,肯定心里特别后悔或是害怕。同样,刚才犯戒了,造恶业了,现在知道若是不忏悔,今生来世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灾难,心里有一种后悔之心,“我不应该做这些”,同
返回对治力,就是纵遇命难也不再犯、不再造的决心。这个决心很重要。“我再也不犯戒,再也不造业,再也不这样了……”这种决心叫返回对治力。
四种对治力是忏除罪业最好的方法。其实所有忏罪的方法都包括在四种对治力里。通过四种对治力做忏悔,让罪业得以清净,这是下等根基者做忏悔的方式。
第三,利根者,以如梦如幻的方式在遍布虚空界的佛菩萨面前做忏悔,最后安住于真实义中。这是比较高的忏悔方式。在佛菩萨面前忏悔,但佛菩萨是如幻如梦的,忏悔的过程也是如幻如梦的,最后安住于究竟的真实义中,也可以说是大空性中。这是利根者的忏悔方法。如果自己有见解,可以在见解中安住,这也是一种最好的忏罪方法。
这里讲了三种忏悔方法,这三种方法大致上都是一样的。大家看自己的根基和意乐在哪里,然后通过相应的方法做忏悔。
若是犯了根本罪,就要按前述的方法忏悔。如果犯了其他的支分戒(恶作),要通过昼夜各诵三遍《三聚经》以及奉行善法进行忏悔。诵《三聚经》,这主要是显宗采用的忏悔方法。它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是顶礼,顶礼三十五佛;第二是忏悔;第三是回向,所以叫《三聚经》。昼夜各念三遍《三聚经》,通过这种方式忏悔,可以令这些恶作、堕罪清净。其实,密宗里的金刚萨埵除障法也是比较殊胜的忏罪方法。
按照龙树菩萨的观点,我们每天念仪轨发菩提心、受菩萨戒,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令我们所犯的一些戒律、堕罪清净,令相续中菩萨戒戒体的功德日日增长。这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说“日日”,其实是越多越好。比如说早上、中午和下午,每天念诵三次或六次,六时中都通过仪轨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第一,可以对治所犯下的堕罪,令相续清净;第二,我们的菩提心,相续中菩萨戒的戒体、功德能增长。
此处要强调的是:若知道自己犯了堕罪,造了恶业,要立刻忏悔,越早越好,越快越好,不能拖,比如说犯戒后心想,“等晚上再忏悔吧”“等明天再忏悔吧”,或“等到殊胜日再忏悔吧”……殊胜日是好,但是忏悔不能往后拖,必须立刻忏悔,越快越好。有的人特别爱骂人,实在无法对治,那就边骂边忏悔(大众笑)。忏悔必须要彻底。猛厉忏悔,直到出现验相,才可以放松。忏悔不是给别人看的,也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令自己相续变清净。相续能恢复原状,这是忏悔的真实意义,大家一定要记住!
戊二、圣者无著菩萨的观点
行四黑法舍众生,则已舍弃愿心戒,
不间断行无惭愧,以此喜悦视为德,
乃大束缚毁戒律,称为他胜小中非。
这是无著菩萨的观点,也可以说是广行派的观点。
“行四黑法”,也就是在前面讲过的断除四黑法,行持四白法,这是愿菩提心学处的根本罪。若是行四黑法,就会毁坏愿菩提心戒,同时也毁坏了行菩提心,这样在相续中就不会存在菩萨戒的戒体,即菩萨戒就不会在相续中存在了。此外,若舍弃了愿菩提心,就会舍弃愿行菩萨戒。第三,“舍众生”,就是存心舍弃众生。如果你存心舍弃众生,同时也舍弃了愿菩提心。
第一,行四黑法;第二,存心舍弃众生;第三,舍弃愿行菩萨戒。这三种行为都会彻底毁坏相续中的菩萨戒之戒体,不会在相续中存在菩萨戒。这是讲舍菩萨戒的原因。
前面讲了广行派的很多根本戒,诸如为了利养而赞叹自己、诽谤他人等。这些根本戒分为大束缚之堕罪、中束缚之堕罪和小束缚之堕罪。尽管所犯的根本堕罪是相同的,但有的是大束缚之堕罪,有的是中束缚之堕罪,有的是小束缚之堕罪,会变成三种堕罪。
广行派讲了根本堕罪的四个支分。
第一支分,“不间断行”,即屡屡再犯。比如说一次、两次地犯戒,造恶业,罪过不会太严重,不会彻底毁坏戒体。但如果天天犯,经常犯,罪过会非常严重,会彻底毁坏戒体。
我们现在做不到不犯戒、不造业,但是要尽量少犯少造,越少越好,不要经常犯戒、造业。但有的人却认为,既然已经犯了,那就随便了。不能这样!一点都不注意,这样不好。虽然犯了戒、造了业,但还是要尽量少做,不能毫无惭愧。
第二支分,“无惭愧”,即一点惭愧心都没有。无论是杀生、偷盗、邪淫,都当成本事。有些世间人就是这样,把吃喝嫖赌、坑蒙拐骗当成本事,这样罪过就严重了。
心里有惭愧也行,“哎哟,烦恼太难对治了……”虽然断不了,不造不行,但是得有惭愧心,心里觉得“太不好了,不应该啊!”这样罪过不会太严重。若是没有一点惭愧心,罪过就严重了。
第三支分,“以此喜悦”,即以此为乐,心生欢喜。将偷盗、邪淫等恶业为乐,心生欢喜。做了这些事,心里很得意、很欢喜,这样罪过就严重了。不应该这样!不能以此为乐,不能生欢喜心啊!心里应该觉得“这都是不应该的”“这都是不能做的”。
即使有些缘分躲不过,有些事情没办法,只能去面对,但是也要有惭愧心啊!比如,有的人从事杀生等不好的事情,暂时没办法,无法远离,但是要有惭愧心。有的人有抽烟、喝酒等不好的习气,但是要有惭愧心啊!
若是有了惭愧心,罪业就不会太严重;若是一点惭愧心都没有,还以此为乐,心生欢喜,就严重了。
第四支分,“视为德”,即将此事视为功德、本事。
若是具足了上述四个支分,犯根本堕罪,就是大束缚之堕罪。这里说的“束缚”指烦恼。这样相续会彻底毁坏,相续中的菩萨戒之戒体会彻底毁坏,只忏悔不行,还要重新受戒。
我们讲别解脱戒的时候,讲了他胜罪。他胜罪是别解脱戒里最最根本的堕罪。“他”指烦恼。“他胜”指烦恼胜利了。我们要对治烦恼,要跟烦恼作战。若是烦恼彻底胜利了,相续彻底被毁坏了,这叫他胜罪。这里讲的是菩萨戒的他胜罪,即大束缚堕罪。一旦犯了根本堕罪,如果具足了四个支分,每个堕罪都是他胜罪,相续会彻底毁坏,相续中的菩萨戒之戒体也会彻底毁坏,还要重新受。
《三戒论释》中讲:若是任何一支均具足,但对此生起强烈的忏悔心,并不观待他缘,自己快速中止而行,则为小束缚,即小束缚之堕罪。“并不观待他缘”,是指不是在他人劝请的情况下忏悔的。生起了强烈的惭愧心,不是别人让自己忏悔或提醒自己忏悔的,而是自己自觉地忏悔。这是小束缚之堕罪。
若是支分具足,但略生忏悔,即这种惭愧心不是很强烈,且不是自觉忏悔,而是师父或道友让自己忏悔的,称为中束缚之堕罪。比如,有的人犯戒了,虽然略生一点惭愧之心,但不是很强烈,而且是经人规劝而中止恶行、忏悔,也许是师父让他忏悔的,或者是管戒律的人让他忏悔的,这是中束缚之堕罪。
中束缚之堕罪和小束缚之堕罪并不是真实舍戒,不会直接彻底失毁戒体,也不是舍菩萨戒戒体的因缘。但是大束缚之堕罪属于他胜罪,会彻底毁坏戒体,是舍戒的因缘,所以要重新受戒。
下面讲忏悔堕罪的方法。
犯他胜者重受戒,中等者于三人前,
下等者于一人前,以说罪体而忏悔,
无相合者意念戒,广大行派无伦比。
《三戒论释》中云:如果出现以舍愿心、大束缚他胜根本堕罪而舍菩萨戒的情况,则在具足大乘戒的四个人以上之前励力忏悔戒犯,积资净障,再度受戒。
若行持四黑法、存心舍弃众生、舍弃愿行菩提心,以及具足四个支分犯根本戒(即他胜根本堕罪),若要忏悔,要以四位以上具足菩萨戒的人为对境进行忏悔,积资净障。忏悔后要重新受戒,因为相续中的菩萨戒的戒体没有了。根据广行派的要求,重新受戒的次数不能超过三次。广行派要求比较严,但是甚深派就没有这样的要求,没有次数的限制。
《三戒论释》云:以中等束缚引起的所有相似他胜,在三人以上之前忏悔。若犯中等束缚堕罪,要在具足菩萨戒的三个人以上的所依对境面前进行忏悔。好好忏悔就可以,不用重新受戒,因为他相续中的戒体还没有彻底毁坏,戒体还是存在的,通过忏悔可以彻底清净,可以恢复。
《三戒论释》云:以下等小束缚所造的根本罪以及除此之外的四十六恶作,根据是否具有染污性发心也有成为无堕的。无论如何,犯这些罪如果在一人以上前言说罪体而忏悔戒犯,则可清净。
对于小束缚根本罪,以及四十六种恶作,一般在一个人面前,说清楚自己犯了什么堕罪,以这种方式忏悔。
《菩萨戒二十颂》中云:“大缚罪当重受戒,中缚三人前忏悔,余罪于一人前忏,有无染污依自心。”
在无意当中犯的一些戒律、造的恶业,在别解脱戒里是无罪的,但是在大乘佛法里,在菩萨戒里则有罪业。比如,在别解脱戒里,在梦中杀人或者做一些不好的事,不会犯戒,没有罪业。但是,在大乘菩萨戒里,在梦中杀人,虽然不犯根本戒,不算严重的罪业,但也是有罪业的。对于这样的罪过,只要在心里转一下念就可以了。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前面讲了要分别在四人以上、三人以上或一人以上的大乘善知识或者具足菩萨戒的人面前进行忏悔,但若是实在没有这个条件,找不到这样的善知识和具足菩萨戒的人,也可以观想佛菩萨,然后在佛菩萨面前忏悔,这样也是可以的。
广行派要严格一些,关于忏悔的时间、方式等讲得比较细,与甚深派不太一样,所以叫“无伦比”,就是特别殊胜的意思。比如,此处讲了要在四人以上的所依面前忏悔,忏悔也要分很多时分,要在这些时间中忏悔。在这里只是略讲,没有详细讲,若是详细讲,还有很多内容。在《三戒论》里,无论是菩萨戒还是别解脱戒,都讲得比较粗略和笼统,没有细讲。
前面讲了还净方法。通过这些方式方法忏悔,可以清净所犯下的堕罪,也能够使自己相续中的戒体恢复。
其实忏悔的方法有很多,尤其是密宗里面讲了很多。比如,无论你犯了何种堕罪,无论你造了何种恶业,包括显宗里讲的五无间罪等定罪,若是用金刚萨垛除障法忏悔,都能清净。密宗里是没有定罪的。业障没有功德,通过忏悔可以清净,这是它的功德。堕罪也是如此,无论是何种堕罪,通过忏悔都可以清净。
现在是末法时期,众生的烦恼重,很难做到不犯戒、不造业。但是不要经常犯同样的错误,不要经常犯同样的堕罪,也不要经常造同样的恶业。
此外,我们是深信善恶因果的人,心里应该有一些惭愧心。但有些人真的没有惭愧心,总是滔滔不绝地说别人的坏话,还当做一种本事,这样是不好的。“我皈依佛门了,穿上袈裟了,不应该说别人的坏话,也不应该再伤害他人……”尤其是我们当着佛菩萨的面,已经发了菩提心,已经立下了誓言:从今开始我们要利益众生,再也不伤害众生。但是自己所发的誓言,在佛菩萨面前承诺的事情,怎么都忘了?怎么一点都不履行呢?所以大家应该好好地反省反省。
所谓的修行,所谓的学佛,都是为了改正、纠正自己的错误,没有别的。修就要修自己,念就要念自己。念什么佛?念自己就是念佛。修什么法?修自己就是修法。真正的法就是自己,真正的佛也是自己。你要念就念自己,你要修就修自己,没有别的。归根结底,佛也是自己,自己的自性才是真佛;法也是自己,自己的自性才是真正的法。
第三,不能把犯戒、造业当做一种快乐,当做一种功德。若是颠倒,把假当成真,把苦当成乐,这叫世人。我们不能跟一般世人一样,假就是假,苦就是苦,应该时时保持正念。
伟大的佛陀真得太慈悲了!无论给我们讲别解脱戒、菩萨戒,还是密乘戒,都先讲它的来龙去脉,让我们生起信心;然后讲通过什么方法得戒;再次讲得到戒体之后怎样守护,让我们明白很多取舍之处;最后,一旦你破戒了、造业了,又给你讲忏悔、恢复的方法。还能怎么办啊?已经把方法都教给我们了,都告诉我们了,这叫佛!这叫做大慈大悲!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好好修持佛法,这个很重要的。
丁三、如理护戒之功德:
若为菩提心摄持,眠等放逸亦不断,
生福德力成佛子,三七卅三劫成佛。
这部分主要讲发菩提心、受菩萨戒有什么功德,能得到什么利益。
第一,善根持续产生之功德。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之后,功德可以连续不断地增上。“如果瞬间生起了愿菩提心,那么产生暂时增上生之果的功德利益也永远不会灭尽,并成为究竟获得菩提之因。”“暂时增上生之果的功德”即世间人天的福报。如果相续中产生了愿菩提心,就可以获得人天福报,永不会灭尽,再也不堕落,生生世世都可以享受人天福报,最终能成就无上菩提,
“若在愿菩提心的基础上,被行菩提心摄持,除了造不善业时以外,即便是在睡眠游乐散乱放逸的状态当中,也会接连不断产生福德力,那果报不会穷尽就不言而喻了。”在愿菩提心的基础上,还可以生起行菩提心。若是造不善业,就没办法了。除此之外,若是在愿菩提心的基础上,有行菩提心的摄持,在睡觉、游乐,散乱,吃、睡、玩等情况下,也会连续不断地产生福德力。如果愿行菩提心在相续中都具备了,不用说我们上课、念咒的时候能增长福德力,即使是睡觉、吃饭,甚至在外边玩游戏的时候,都会不断地增长福德力,且果报无有穷尽。
发菩提心的功德在《入行论》里讲了很多。《入行论》第一品里讲的全部是菩提心的功德。佛在《华严经》中讲了更多的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大,受菩萨戒的功德非常大。《入行论》里讲:“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福德力即时产生,量等虚空,即以虚空为容器也盛不下。
第二,名句转依之功德。我们每天都念“乃至菩提果……”这个仪轨来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在你没有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时候,你还是个凡夫,是个普通的俗人。当你念仪轨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了,一下子就变成了菩萨、佛子了,成为人天的应礼处。不用说人,那些帝释王、梵天王都顶礼你,供养你,你成为了人天的供养处,成为了人天顶礼的对境了。《入行论》云:“生死狱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你如理如法的发菩提心了,你受菩萨戒了,不如理如法的那就不算了。若是你如理如法地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你就成为人天的供养处了。为什么?这是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功德和利益。
在《三戒论释》中讲,不要说戒律守持得特别清净,即使是犯了一些戒,因为相续中的菩萨戒戒体还存在,也远远超过了声闻缘觉。声闻缘觉虽然是有境界的,已经超脱了轮回,属于圣者,但是他们的相续中没有菩提心,没有菩萨戒。而你有菩提心、菩萨戒,所以就超越了他们。
《弥勒菩萨传记》中云:“善男子,譬如金刚宝虽破损,亦胜过诸金饰且不失金刚宝之名,亦能遣除贫困。同理,精勤遍知菩提心之金刚宝者亦胜过声闻缘觉一切功德并不失菩萨之名,亦能遣除轮回一切贫穷。”金刚宝虽然损坏了,但因为它是金刚宝,所以也会超越、胜过金子。黄金做的项链、耳环等等东西,虽然是黄金做的,但是和金刚宝是没法比的。不用说没有损坏的金刚宝,即使是损坏的金刚宝,仍然胜过金子、银子等珠宝,也不会失去金刚宝之名称。金刚宝可以遣除世间的贫困,就是无价之宝。同样的道理,菩萨是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人,若是他没有违犯戒律,相续清净,肯定超越声闻缘觉;即使破戒了,相续也不是很清净,只要他相续中还有菩萨戒,他的功德也超过声闻缘觉的功德,他还是菩萨,这个名称也不会失去。他还可以遣除轮回一切贫穷。
可见,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功德是非常大的。现在有的人还喜欢小乘佛法,还学《阿含经》。每个人的根基和意乐不一样,我们也不能说人家不对。但是我们遇到了大乘佛法,能发菩提心,这真的是宿世修来的福报。二者能比吗?自己一定要珍惜!这是佛亲自讲的:若是你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了,没有违犯戒律,没有毁坏菩提心、菩萨戒,那你的功德超过声闻和缘觉的功德;即使你犯了戒律破坏了菩萨戒或菩提心,你的功德也超越声闻缘觉的功德。
第三,获得无上菩提果位之功德。若是能好好发菩提心、受菩萨戒,断除自私自利,全心全意地利益众生,则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福德自然圆满。
也许很多人会产生怀疑:我发菩提心了,也受菩萨戒了,但是功德、福德一样也没有得到啊!这样的结果,有两种原因:第一,也许是自己的问题;第二,也许是刚开始,还不到时候。如果是自己不如法,若不改变,永远都很难。如果是还不到时候,就需要过程。
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就可以获得无上菩提之果位。“菩提之果位”,即佛的果位,也就是福德圆满、智慧圆满。还可以站在断二障的角度解释,即断证功德圆满。“断”是断疑惑、断烦恼。“惑”指业障、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若是断惑了,福德资粮自然就圆满了。“证”是证菩提。若是证了菩提,就能了知一切法的实相和真理,这叫智慧圆满。
发菩提心,受菩萨戒,是获得究竟果位的方法。
《三戒论释》云:“总的来说,在资粮道中通过修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而获得五通与法续等持等。尔后加行道暖、顶、忍、胜法位在四顺抉择分前二分时修五根、后二分时修五力而减弱一切能取所取分别念,功德也大大超过资粮道。一地通过现量见到法性真谛而根除遍计所摄的二障,获得一千二百等功德,修道九地依靠再三串习现见的法性智慧之力,而在一至六地次第断除俱生二障,三清净地灭尽烦恼障后渐次断除细微所知障。在此等地之时,一万二千等世俗功德愈加增上,到了十地末际以金刚喻定摧毁细微习气,从而现前圆满正等正觉果位。”
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最后无修道——佛的果位。资粮道分大、中、小——大资粮道、中资粮道、小资粮道。在资粮道的阶段,就是修四念住、四断正、四神足,通过这些获得五种神通(天眼、神足等),主要是获得法续等持(一种禅定),以此在心相续中出现加行道的境界。
加行道分暖、顶、忍、胜法位。四顺抉择分前二分和后二分,前二分修五根,后二分修五力,通过这些修炼,减弱一切能取所取之分别念,功德大大超过资粮道。
见道。为什么说见道呢?这个时候是第一次现量见到诸法的实相真理。之前只有相似的见解,没有真实的见解。在见道位,现量见到法性真谛,而断除遍计所摄的二障。“二障”是指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障碍解脱,所知障障碍成佛。二障有遍计所摄的二障和俱生所摄的二障。这个时候也会断俱生二障,但是不彻底;这时彻底断掉的是遍计所摄的二障。这个时候会出现很多功德。
修道。一共有十地,第一地是见道,剩下有九地。在见道位,已经现量见到了诸法的实相真理(法性真谛)。在修行道里,再三地串习现见的法性智慧。以此之力,在一至六地次第断除俱生二障。见道位已经将遍计所摄的二障彻底根除,但是还有俱生二障。一地到七地菩萨之所以叫不清净地,因为他们还有烦恼,但是这个烦恼是俱生所摄的二障,不是遍计所摄的二障。一地到七地要断俱生所摄的二障,到八地的时候,已经彻底断掉了烦恼障和粗大的所知障,但是还有细微的所知障。八地、九地和十地三清净地断掉了细微的所知障。到了十地末际,快要成佛了,这时通过金刚喻定(一种禅定)摧毁细微的习气,从而现前圆满正等正觉果位。
只有在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基础上,才会有上述这些功德,才会产生这些境界,最后可以成佛。否则都是空中楼阁。
利根、中根、下根菩萨证道之理。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就成为菩萨、佛子了,暂时可以得到人天的福报,最终要得到无上菩提果——佛果。这个过程,分利根者、中根者、下根者,分别不迟于三大阿僧祇劫、七大阿僧祇劫和三十三大阿僧祇劫成佛。
此处所讲的是诸多说法中的一种。为什么有很多种说法呢?因为众生的根基都不一样,众生的福报都不一样,所以差异特别大,有的快,有的慢,这都是不一定的。
发心的方式有很多。我们讲发心的时候,讲了三种发心:一种是如牧童般的发心,一种是如舟子般的发心,一种是如国王般的发心。这三种发心主要是人的心的力量不一样。有的心力大,有的心力小。
有的是心力强,心量大。如牧童般的发心是先将众生安置于佛果,自己再成佛,这是文殊菩萨的发心。牧童放牦牛的时候,牦牛走在前面,自己走在后面。同样,因为众生重要啊,所以先将众生安置于佛果,自己再成佛。这就是如牧童般的发心,即先让众生成佛,自己再成佛。
如舟子般的发心,即自己和众生一起成佛。犹如渡河,自己和客人一起过河。
如国王般的发心,即自己先成佛,然后再让众生成佛。犹如国王,先自己夺取王位,然后让这些臣民享受安乐。
实际上只能有最后的这个发心,即先自己成佛,然后让众生成佛,但是发心的方式有很多,心力有大小之差异。
有这三种发心,所以成佛的过程有三种。
如牧童或称不可比喻发心的利根者,不迟三大阿僧祇劫成佛。即第一大劫究竟资粮道和加行道,第二大劫圆满不清净七地,第三大劫究竟三清净地,最终得果。也就是说资粮道和加行道需要一个阿僧祇劫,一到七地不清净地需要一个阿僧祇劫,八至十地三清净地需要一个阿僧祇劫。
称为如舟子或具殊胜智慧发心之中根者,需要七大阿僧祇劫。资粮道和加行道各经两大劫,见道一大劫,修道两大劫,最后究竟证道。
如国王或具大意乐发心之钝根者,需要经历三十三大阿僧祇劫最终成佛。资粮道和加行道要经三大阿僧祇劫,十地每一地要经三大阿僧祇劫,最终获得菩提果。
三大阿僧祇劫者是利根者,七大阿僧祇劫者是中根者,三十三大阿僧祇劫者是钝根者。这是一种说法,也可能有这种情况,但也不一定,有的也许更快一些。
在座的各位不一样,我们遇到了大乘佛法,尤其是遇到了密法,成就特别快。大家为什么今生今世能够遇到无上密法呢?这也是宿世修来的,已经修到这个层次了。对大家来说,成佛是非常快的。比如修大圆满,若自己真有根基和福报,快者七个月即成佛。因此,看到这段偈颂时,大家不要有一些失落或失望,我们有所不同。既然大家已经有了极大的福报与善根,若是真能精进,能珍惜,成就会非常快。
我们讲述了《三戒论》里的别解脱戒和菩萨戒,后面还有密乘戒的内容。如果以后机缘成熟了,会继续讲;若是机缘不成熟,暂时先不讲。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