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三戒论》讲记(五十一)[菩萨戒]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达真堪布宣讲于2015年7月6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讲《三戒论》。

全论分三:一、初义;二、论义;三、末义。

甲二(论义)分五品:一、总说三戒基之次第;二、分说别解脱戒之次第;三、大乘菩萨戒;四、密宗三昧耶戒;五、三戒圆融。

乙三(菩萨戒)分四:一、缘起;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三、已得戒者不失护持之方法;四、失而恢复之方法。


前面已经讲了别解脱戒,一共有七种,加斋戒一共有八种。这些是菩萨戒的基础。大乘显宗分两派——甚深派和广行派。

以广行派的观点,发菩提心,尤其受菩萨戒必须有别解脱戒的基础。也就是说,若要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必须首先要以除斋戒之外的七种别解脱戒之一种作为基础,而且是通过仪轨而受的别解脱戒。斋戒不能作为上上功德的基础。

菩萨有两种身份,即在家和出家。以在家身份发菩提心,尤其是受菩萨戒,首先必须有居士戒之戒体,而且是通过仪轨受的。出家身份的菩萨,则应先有沙弥戒、比丘戒的戒体,这些也是通过仪轨受的,这样才可以发菩提心,尤其是受菩萨戒,才能得到菩萨戒的戒体。其他都得不到菩萨戒的戒体。这是广行派的观点。

甚深派认为,受菩萨戒之前可以有前行,但并非如广行派所说的“必须要受别解脱戒,尤其是通过仪轨受”。他们认为,菩萨戒里已经包含了别解脱戒。可以直接受菩萨戒,也能得到戒体。菩萨戒包含别解脱戒之戒条,也是要受持别解脱戒的。

按甚深派的观点,菩萨也有在家和出家两种身份,要受持的别解脱戒的戒条是有不同的,但无论以何种身份受持菩萨戒,都是要受持别解脱戒的戒条。

虽然两大派有不同的观点,但二者在意义上没有什么差别,都要有别解脱戒的基础。比如说甚深派,虽然不是必须通过仪轨受别解脱戒,但是受菩萨戒的时候,同时也包含别解脱戒,也要受持别解脱戒里的这些戒条。

前面讲的是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之间的关联。

发菩提心、受菩萨戒是三宝的因。

佛通过发菩提心、受菩萨戒而获得圆满的菩提果,所以佛是从菩提心或菩萨戒里产生的,这是成佛的因。

菩萨只有发菩提心后才可以进入真正的菩提道,相续当中才可以产生十地的功德,所以菩萨也是从菩提心、菩萨戒中产生的。

菩提心,尤其是菩萨戒,是大乘佛法的前提或者基础。若是没有菩提心,尤其是菩萨戒,大乘佛法是不会存在的。大乘一切的佛法都要有菩提心的摄持,这样才能变成大乘道、菩提道。所以,大乘佛法也是从菩提心、菩萨戒中产生。

佛法僧三宝是我们唯一的皈依处,一切都是从菩提心、菩萨戒当中产生。

小乘佛法、声闻缘觉也是从菩提心、菩萨戒当中产生。

也许有些人会有疑惑,“小乘里不是不讲菩提心吗?声闻、缘觉不是不用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吗?”的确如此,但是小乘佛法、声闻缘觉都是从哪里生的?是通过佛,从佛那里产生的。佛有身子、语子、意子,声闻缘觉是佛的语子。也就是说,他们是通过佛的教言,通过佛所讲的真理,最后获得成就的。所以,他们是依佛产生。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讲:“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声闻”指声闻,“中佛”指缘觉,“能王”指佛。声闻和缘觉是依佛产生的。“诸佛复从菩萨生”,佛是从菩萨里产生的。一切佛初次发菩提心的时候都是在文殊菩萨菩萨面前发的,都要先做菩萨,一地到十地,最后才圆满成佛。一切佛都要经过这样的过程,所以可以说是从菩萨里生。菩萨从哪里生的?从菩提心里生。菩萨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后可以成为菩萨。从菩萨里产生佛,从佛里产生声闻缘觉,所以小乘也是从菩提心、菩萨戒中产生。

这都属于是出世间的,一切功德成就都是从菩提心中产生的,都是从受菩萨戒中产生。

站在世间的角度,若是发菩提心、受菩萨戒,无论是人间还是天界的福报、功德都会具足。在人间会有诸如健康、长寿等福报,在天界有诸如财富、神通神变等功德,这些也都是从菩提心中产生的。

若是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利益都自然圆满。

这里也有辩论:发菩提心和受菩萨戒二者可以分开,也可以一起。以甚深派的观点,发菩提心的同时可以受菩萨戒,二者是一起的。按广行派的观点,先发菩提心,然后受菩萨戒,二者是分开的,但最终还是都是一致的。

此处在讲什么?菩提心、菩萨戒的功德和利益。通过讲解这些功德利益,让大家生起欢喜心,生起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意乐。

我们讲《入行论》的时候,第一品就是《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为什么先讲功德和利益?主要是让大家生起欢喜心,让大家都有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意乐。若是不了解、不知道这些功德和利益,大家不会生起欢喜心,也不会去受菩萨戒。因此,这样宣讲也有这样的意义。

丙一(缘起)分三:一、真实缘起;二、所得戒之本体;三、分类。

丁一、真实缘起:


首先讲缘起,即菩萨戒主要是谁宣讲的,谁告诉大家的?

菩萨戒主要是释迦牟尼佛宣讲的,他告诉大家的。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第四佛。我们所处的劫叫贤劫,此劫中会出现一千尊佛陀。现在已经出现了四尊佛,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前面出现过三尊佛陀:拘留孙佛、迦那迦牟尼佛、迦叶波佛。第四佛的释迦牟尼佛也是我们的本师,是这个教法的教主。

释迦牟尼佛在哪里出现,以什么方式出现的,他做了什么?他是什么时候宣讲这些大乘佛理的,是什么时候宣讲菩萨戒的?

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菩提树下成道。小乘和大乘对此有不同的观点。

小乘认为,释迦牟尼佛没有出家时是个凡夫,他出家后苦修了六年,最后相续稍微成熟了,到菩提树下入座的时候还是凡夫,他在一个坐垫上圆满了五道。他一入定,在一座上,圆满了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他成道后就开始转法轮。这是小乘的观点。

大乘与小乘观点不同。大乘认为,释迦牟尼佛在不可思议的阿僧祇劫前已经成佛。很早很早就已经成佛了。在哪里成佛?在密严刹土成佛。但是,他为了度化、引导末法时期的众生,再次以十二相等方式于此贤劫中示现成佛。他在菩提树下是示现成佛。“十二相”,即诸如入胎、诞生、继承王位,最后出家成道等,一共有十二种经历。以大乘的观点,这都是表法,告诉众生:本师释迦牟尼佛刚开始也成家了,后来他出家了,经过苦修最后成道。大家若有出离心,去精进学修,最后也可以成就。佛陀给众生这样示现,也是一种表法。他早就成佛了,很早很早就已经成佛了,在印度是示现成佛。之所以如此,也是他自己曾经发过愿“在印度示现成佛,要度化末法时期的众生”,因此他以自己的愿力示现成佛。然后次第转了三次法轮,利益了无边的众生。

佛是这样度化众生的,众生无量无边,佛的化身也是不计其数,各种各样的。在印度菩提树下示现成佛是其中一个度化众生的形象而已。他的形象无边,化身也是无边的,这里有清净的、不清净的,有形的、无形的,什么样的都有。在印度示现成佛是佛陀度化众生的一种形象、方便而已。

佛转了三次法论,也讲了无量无边的法门。《功德庄严王经》中云:“我未说何法,众生前遍现。”佛自己讲,我没有说过一句佛法。但是“众生前遍现”,这是佛的一种功德、特点。这是什么意思?他在法身当中不动摇,他在法性当中没有动摇过,但以悲心照见一切。他有悲心,以悲心能照见一切。众生有福德,因此显现了各种各样的佛相,有愤怒的、寂静的;有红色、绿色、白色的,有拿莲花、宝剑的……因为众生的根基不同,福德不同,显现的这些相也不一样,法门也是各种各样,诸如大乘、小乘,显宗、密宗,密宗也是有外密、内密等法门。这些都是依众生的根基,依众生的福德而显现的。

我们现在也是如此。如果自己有信心、福德,显现就会是清净的,自己也能认识到这是佛的一种摄受。但若是你自己没有善根、福德,显现的就是不清净的,同时你肯定也就不会意识到这是佛的显现,也根本不可能认识到这是佛在摄受自己,这样对你来说,还是跟没显现一样,无法能够起到作用。

总之,主要是要看你自己。如果心清净,显现的就是清净的;若心不清净,显现就是不清净的。若心清净,形相是清净的,就能得到摄受,也可以得到利益。若心不清净,形相就是不清净的,你可能没法能够得到利益。主要是看你自己的心清净与否。

一切清净或不清净的显现都是佛的幻化,是佛的化身。在平时,当眼前有一些不清净的或心里有一些烦恼的时候,也可以当作是佛,或者是佛的一种化现、化身。这是因为自己的相续不清净,自己有业障,所以就显现这样不清净的。若是自己没有业障,这些就是清净的。所以,一转念就可以转变这一切。这也是一种修行嘛。

前面讲佛是怎样成道的,在哪里成道的。佛在印度以十二种相成道。按大乘的观点,佛陀之前在密严刹土早已成佛,在印度只是示现成佛。无论是真实成佛还是示现成佛,佛陀就是在印度成道。

佛陀成道以后,次第转了三次法轮:初转四谛法轮,中转无相法轮,末转广分别法轮。那么,大乘的这些教法是属于一转法轮、二转法轮,还是三转法轮?第一转法轮主要宣讲的是小乘,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宣讲的是大乘。第二转法轮以定学为主,主要讲的是大乘的教理。第三转广分别法轮以慧学为主,主要宣讲了如来藏。二转法轮为什么称“无相”呢?二转法轮里主要讲的是空性,重点讲的是空分。第三转法轮里主要讲的就是如来藏,重点讲的是明分。二者就是这样的差别,但是都是属于大乘佛法,其中讲了很多菩萨的学处,也讲了很多大乘的一些戒律。

三转法轮归纳三藏:一般的情况下,第一转四谛法轮属于律藏,主要讲的是戒律方面的内容;第二转法轮属于经藏,主要讲空性的真理以及佛菩萨的境界,是通过佛和菩萨之间,或者菩萨和菩萨之间交流而抉择的。第三转法轮属于是论藏。

大乘也有三藏。律藏、经藏、论藏各自都可以再分为经、律、论三藏。比如,第一转四谛法轮属于律藏,也可以再分为律藏的律藏、律藏的经藏、律藏的论藏。同样,第二转法轮属于经藏,也可以再分为经藏的律藏、经藏的经藏、经藏的论藏。第三转法轮属于论藏,也可以再分论藏的律藏、论藏的经藏、论藏的论藏。无论是二转法轮还是三转法轮,都可以分出三藏。

佛当时以五圆满的方式宣讲了极为广大的大乘三藏。

本师圆满:释迦牟尼佛,贤劫第四佛。

法圆满:大乘佛法,即二转无相法轮、三转广分别法轮。

眷属圆满:大乘种性者。什么是“大乘种性者”?能接受大乘见解者。大乘佛法里主要是讲空性,也讲光明,但光明讲得少,只在第三转法轮讲如来藏时提到了如来藏光明。显宗主要讲空性,光明讲得少。若能够接受空性见,对这个法能生起信心,这叫大乘种性者。

当时佛在二转法轮、三转法轮时,身边的众生、眷属都是大乘种性者。这些眷属里,有人,也有非人,诸如龙王、帝释王等;有出家的,也有在家的。总的来说,都是大乘种性者。

住处圆满:当时佛二转法轮在鹰鹫山等地。

时间圆满:佛陀刚开讲的小乘佛,后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宣讲了诸多大乘教法,但没有太公开地讲大乘佛法。正因为如此,龙树菩萨后来弘扬大乘佛法的时候,很多人诽谤说“龙树菩萨是魔的化现”“他所传的法是邪法”,很多人反对或制造障碍。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佛当时的眷属大部分都是小乘种性者,公开宣讲的是小乘的法。大乘佛法,即使是显宗,也没有特别公开地讲,更没有很广泛地弘扬。

大乘佛法是佛宣讲的,之后是怎样结集的?

有一种说法,由文殊菩萨、弥勒菩萨、金刚手菩萨三大菩萨结集。

但是,按二大车轨的说法:佛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时,讲了很多大乘佛法的理念以及学处。其中甚深部由至尊文殊菩萨结集,广大部由弥勒菩萨结集。

甚深派的传承:文殊菩萨传给龙猛菩萨。龙猛菩萨解释佛二转法轮的密意而著《中观六论》,讲的是第二转法轮的空性;之后他又著有赞颂集,包括很多论典,主要是解释第三转法轮的内容。当时龙树菩萨是在印度广泛弘法。佛当时讲的时候也是在印度,但是没有太公开,没有广泛弘扬。后来由文殊菩萨作了结集,然后传给了龙树菩萨。龙树菩萨做了解释,广泛弘扬并传了下来的。清辨论师、月称论师解释龙树菩萨密意的时候,都有不同的观点,后来成立了两大派:自续派(清辨论师)和应成派(月称论师)。他们又再次进行了广泛弘扬,也造了很多论典,这样传承下来。

文殊菩萨传给了龙树菩萨,龙树菩萨传给了月称论师和清辨论师,他们又往下传,他们的派叫甚深派。甚深派里又分成自续派和应成派。月称论师传下来的是应成派,清辩论师传下来是自续派,都属于甚深派。

甚深派的仪轨是寂天菩萨传下来的。我们现在用的发菩提心的仪轨是从《入行论》中摘录下来的。《入行论》是寂天菩萨所著。

在藏地,由希哇措堪布传下来。他和莲花生大师是同一时间到藏地的。藏王赤松德赞建桑耶寺的时候,先邀请了希哇措堪布。因为有很多鬼神捣乱,桑耶寺没有建成。堪布让藏王赤松德赞邀请莲花生大师,莲花生大士到藏地降伏了这些鬼神,桑耶寺顺利建成了。希哇措堪布的传承就是寂天菩萨的传承,也就是甚深派的传承,用的是寂天菩萨的仪轨。

前面讲的是甚深派的传承,下面讲广行派的传承。

广行派是弥勒菩萨结集的。文殊菩萨主要是甚深方面,弥勒菩萨主要是广博方面。之所以称“甚深”,主要讲的是空性;之所以称“广大”,主要讲的是地道(五道十地)等功德。

弥勒菩萨传给了无著菩萨。我们在讲加行的时候都讲过无著菩萨的事迹。无著菩萨到鸡足山修弥勒菩萨。无著菩萨和世亲论师是兄弟。他们的母亲是一位比丘尼。当时印度佛教遭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她想保护佛教,但是却没有能力。后来她想:我还不如还俗,然后生孩子,让他们学佛理,去弘扬佛法。她还俗后生了两个儿子。按印度的传统,儿子长大后要继承父亲的事业。二人问母亲,父亲的事业是什么,他们要继承。母亲告诉他们:你们不是为了继承家业而生的,你们是为了复兴佛教而生的。所以你们一定要去学习佛法,将来要弘扬佛法。当时世亲论师到另外一个地方依止了一位上师。无著菩萨选择去鸡足山修弥勒菩萨。

无著菩萨修了很长时间也没有见到弥勒菩萨,就放弃了。他在下山的路上见到了一只狗,那只狗的下半身都已经腐烂了,里面有很多虫子。当时他生起了无比的慈悲心,想办法要把那些虫子拿掉。如果他用手拿掉虫子,就会伤害它们。因为他是婆罗门种姓,爱干净,所以他不敢睁眼睛,于是闭着眼睛去舔虫子。结果,他没有碰到狗的身体,却碰到了地上。他睁开眼睛,看到弥勒菩萨显现了。他说:我这么多年修您,特别想见您,但是为什么您一直不显现呢?弥勒菩萨说:我不是不显现,从你到鸡足山的第一天我就在你身边,但是你看不到,因为你有业障。刚才你发了慈悲心,业障基本清净了,所以你就看见了我。如果不相信,我可以坐在你肩上,你到街上问问那些人就知道了。无著菩萨到街上到处问,看看我的肩上有什么?大部分人都说“什么也没有”。很多人都把他当成了疯子。只有一个普通的老妇人说他肩上有一条腐烂的狗。这个人业障稍微轻了一点,但是也只看见了这样的景象,没有看见真正的弥勒菩萨。其他的人什么也没看见。

无著菩萨虽然当时也消除了很多业障,但是还没有境界。弥勒菩萨通过神通,把他带到了兜率天,给他传法。当时他不是通过自己的神通去的,是通过弥勒菩萨的神通去的。弥勒菩萨在兜率天给他传法,他据此造了特别著名的《弥勒五论》,也叫《慈氏五论》。为什么叫《弥勒五论》呢?无著菩萨回到人间传这些论典,说是弥勒菩萨亲自给他传的,所以叫《弥勒五论》,也叫《慈氏五论》。

广行部是由弥勒菩萨结集的,然后传给了无著菩萨。无著菩萨回来以后,世亲论师也回来了。虽然世亲论师也很精通佛法,但是比不了无著菩萨。无著菩萨是由本尊亲自摄受并且传法的。后来无著菩萨把法传给了世亲论师,世亲论师又做了《八品论》。《八品论》里讲的全是与此相关的内容。

无著菩萨和世亲论师主要持的是唯识宗的观点,但是他们内心的境界是中观。他们为了有缘的所化众生而主要传的是唯识宗的观点,唯识宗的法。一直这样传下来。

在藏地是怎样传承的?阿底峡尊者到了藏地,有他传下来的。阿底峡尊者对藏地的影响特别大,他当时弘扬的就是无著菩萨和世亲论师传下来的广行派传承,弘扬的特别广泛。阿底峡尊者用的仪轨是广行派的仪轨。

甚深派是由文殊菩萨结集,由龙树菩萨、月称论师等传承下来。广行派由弥勒菩萨结集,由无著菩萨、世亲论师传承下来。在藏地,希哇措堪布是甚深派的,他传下来的是甚深派的仪轨,即寂天菩萨《入行论》里的内容。阿底峡尊者到藏地,传的是广行派的仪轨。希哇措堪布、阿底峡尊者都是印度的大德,受邀请而到藏地来的。现在藏地就有两大派的仪轨。我们旧译宁玛派是甚深派,我们现在用的仪轨也是甚深派的仪轨,即寂天菩萨《入行论》里的仪轨。其他格鲁派等是属于广行派,用的是阿底峡尊者传下来的仪轨。阿底峡尊者等是旧噶当派,宗喀巴大师则是新噶当派。虽然都是噶当派,但是旧噶当派和新噶当派是不一样的。新噶当派现在叫格鲁派,旧噶当派是另外一个派。格鲁派的传承还是广行派的传承,仪轨是阿底峡尊者传下来的的仪轨。

自宗宁玛派是莲花生大士开创,有很多种仪轨,也有发菩提心、受菩萨戒这些内容,里面讲的都是跟甚深派特别吻合,这些戒条的界限、支分也跟甚深派特别吻合。所以旧译宁玛派的传承就是甚深派,我们现在用的仪轨也是寂天菩萨《入行论》里的仪轨。

下面讲偈颂,现在念一下就行了,内容已经都讲完了。

贤劫众生导师佛,于鹰鹫山等圣地,
为诸大乘种性者,宣说无边广三藏。
文殊结集龙猛释,寂天弘扬深见派,
弥勒菩萨作结集,无著世亲作诠释,
阿底峡弘广行派,莲师自宗同龙猛。


“深见派”,指甚深派。“龙猛”就是龙猛菩萨。由他做了很多解释、论典。这个仪轨主要是寂天菩萨弘扬的,

广行派的仪轨是阿底峡尊者传的。阿底峡尊者弘扬的是广行派。

“莲师自宗”就是宁玛派。旧译宁玛派的传承主要是甚深派的传承,也是寂天菩萨的仪轨。

这段偈颂的内容已经在前面讲完了,此处不再重复。

丁二:所得戒之本体

现在讲得戒之戒体。这里主要是讲的是菩提心,也讲菩萨戒。

大乘佛法是通过甚深派、广行派传承和弘扬的。他们传承下来的大乘佛法,其核心、根本就是菩提心、菩萨戒。

下面首先讲菩提心。主要讲菩提心的定义、法相。

本体慈悲润相续,以及为利他众生,
欲求获得菩提故,断除三门罪之门。


这里主要讲三个方面:前行、本体和作用。通过这三方面不同的含义、内容来断定菩提心。

菩提心有胜义谛菩提心和世俗谛菩提心,这里主要讲的是世俗谛菩提心。因为胜义谛菩提心不是通过仪轨而受,是通过实实在在的修行而最后证得的。通过仪轨而受的是世俗菩提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第一,前行。

“慈悲润相续”: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之心,这就是菩提心的前行,即生起真正无伪的菩提心的因。“我要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心里有这样的意念、决心,这就是悲无量心。“我要给一切众生安乐”,心里有这样的意念、决心,这是慈无量心。

首先必须要有慈悲之心,由慈悲之心来滋润相续。若是相续当中没有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菩提心是不会产生的,愿行菩提心是不会存在的。

我们讲加行的时候讲过,慈悲心的基础、前提条件就是知恩报恩。对一切众生有知恩和报恩的观念,才能产生慈悲心。这也是生起慈悲心的一种方法,也可以说是产生慈悲心的前提条件。

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是发愿行菩提心的基础,也是前行。

第二,本体。

“以及为利他众生,欲求获得菩提故”:这是本体。它有两个特点,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为一切众生,其二是求佛果。也可以说,以悲心为众生,以智慧求菩提,即“上求菩提,下济众生之心”,这就是世俗菩提心的法相,以这个法相可以来断定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二者都要具备这样的法相,才能成为世俗菩提心。

这里讲菩提心的本体。菩提心要具备两个特点:第一,是为一切众生;第二,要成佛。为什么要为众生成佛呢?只有成佛,才能度化一切众生,才有度化众生的能力。“我要度化众生,所以要成佛;我成佛,是要度化众生。”若是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就是世俗菩提心。

《现观庄严论》是《慈氏五论》里的一部论典,也可以说是弥勒菩萨著的,由无著菩萨传的。在人间来说,是无著菩萨著的,他是由弥勒菩萨传给他的。《现观庄严论》里讲到世俗菩提心的法相:“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世俗菩提心要具备这两个条件。

在此处讲的“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没有这个法相。在此处讲的是世俗菩提心的法相。是不是菩提心,就以这个法相来断定,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

第三,作用。

菩提心的作用是断除利他之障碍,断除圆满菩提之违缘。什么是利他心之障碍、圆满菩提心之违缘?就是三门罪业——由身口意造的罪业。

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作为前提条件,由此引发相续中真正产生了利他菩提心——具备两个特点的菩提心,同时也可以得到戒体(刚才讲过,两大派对此也有一些不同的观点,但是一般情况下也可以这样讲)。戒体是有力量的,它会禁止身口意造罪业。若是相续中真正产生了菩提心,真正有了戒体,就会禁止身口意造罪业,不会让身口意造罪业。这是菩提心的作用。

前行、本体、作用,通过这三方面的意义来说明世俗菩提心,这是特别准确、特别无误的。大家应该这样去了解和掌握,这是很重要的。

很多人都在发菩提心,如果问“什么是菩提心”,都不知道。都在发慈悲心,如果问“什么是慈悲心”,都不知道。如果问“以什么方式发慈悲心”,也不知道。如果问“以什么方式发菩提心”,也不知道。就这样一问三不知,然后还在那装修行人,“要发菩提心啊,要多发慈悲心”……到底什么是慈悲心、菩提心?很多人都不知道。只知道在口头上说,这叫鹦鹉学舌。

这些心不可能无缘无故产生,都是有方式方法的。以什么方式发菩提心,以什么方式发慈悲心,这些都要掌握,都要明白。在本论中,接下来就会讲以什么方式发慈悲心,以什么方式发菩提心,再讲慈悲心的学处等。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后有很多戒律,有该做的不该做的等很多取舍之处,这些都要清楚。所以,闻思很重要,研究这些经典、论典也是非常重要的。若是不明理,都是盲目的,不会成就的。

现在学佛人很多,但都特别盲目;现在修行人很多,但内心都是愚痴的。在这样的一种状态和条件下,能解脱吗?能成佛吗?自己应该问问自己,应该反思自己。

发慈悲心、菩提心,说起来都很轻巧、容易,但若是要真正明白,真正生起这些心是非常困难的,不是一般的困难。若是大家真正想做大乘修行人,真正想具有菩提心,一定要按这些方法去学修,才能够达成这样的愿望。

菩提心之本体,有的说是心王,有的说是心所。佛法讲心王和心所,心王有六种,心所有五十一种。此处辩论很多,不仅是藏地的大德,一些印度的论师对此也有不同的观点。比如,解脱部和狮子论贤师认为,菩提心的本体是心王。无著菩萨和世亲论师认为,菩提心之本体是心所。藏地也有很多的辩论。全知龙钦巴大士讲,这两大观点都不矛盾,是一致的。发心的时候,心所自然产生。菩提心之本体,既是心王也是心所。发心王的同时,心所自然就有了,所以既是心王,也是心所。

这些著名的论师都持有不同观点,后来出现了很多的辩论,在印度和藏地都有很多辩论。但是全知龙钦巴大士是这样总结和解释的,他认为:既是心王也是心所。发的是心,但是心所自然就有。比如,五十一心所中,有五种是所有的心王都有的,也有其他一些心所不是全面存在的。一些论师们认为菩提心这种心所是一个欲乐,这在发心的同时,也自然产生、存在。所以,既是心王也是心所,都是不矛盾的,最后都是一致的。

在此处,讲的就是发菩提心,也讲了菩萨戒的本体,但它们是心王还是心所,对此有不同的观点。根据龙钦巴大士的观点,既是心王,也是心所,自宗也可以这样承许。但是自宗有些论师也有不同的观点,并不是完全照龙钦巴大士的观点进行承许的。在此处,就这样承许就可以了。

如果大家要全面研究这些论典,这些观点都是要明白和掌握的。如果只是去实修,这些内容就无所谓了,无论是心所还是心王,只要能发出来就OK了!但是,如果大家要真正研究论典,要全面掌握,还是需要明白这些内容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