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于自等离八法
《般若品释•净水如意宝》 ︱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 ︱ 益西彭措堪布.译 ︱
如是诸空事,有何得与失?
有何他敬事?有何他轻凌?
苦乐从何出?有何喜与忧?
“如是”就是像上面这样抉择到身、受、心、法都是自性本空,这不是由因缘使得不空的法变成空,而是指诸法当体即空,所以是“自性本空”。“性”是指事物本身就是空的体性,不管你知道或不知道,它本来就是空性。只不过不知道时,心始终耽著在上面,颠倒地妄想、执取,造成生死轮回;而认识了万法皆空后,就不再执著假相,而停止起惑造业。所以众生的根本无明就是把万法执为实有,心在上面不停地攀缘、取著,是这样导致轮回的。十二缘起也是讲流转的根源就是无明,叫“真实义愚”,也就是对万法空无自性愚蒙不知。所以了知诸法无自性的空性是学佛的关键。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息下向外攀缘、逐取的狂心,才能认识本有的真心,才能得到真正的休息。
在一切虚幻的事物中,有什么可得到的吗?有什么可失去的吗?有什么别人的恭敬、承事或者轻慢、凌辱吗?所谓的苦乐是从哪里来的?是生了实有的苦、乐吗?有什么实有的欢喜、忧愁吗?……因为万法是平等一味的空性,所以就能平等地远离八法。
一切现相都没有微尘许的自性,都是虚妄不实的影像。在这样的影像当中,能得到什么呢?连自己的身体都得不到,何况身外之物呢?就像梦中显现了各种境界、遭遇、感受,里面能得到一丁点实法吗?得不到的!因为这只是梦、只是虚幻的影像,所以什么也得不到;既然什么也得不到,哪里有什么失去呢?我们会说:“我失去了名誉。”名誉是什么东西呢?能不能拿出来看看!既然拿不出,那就是没有啊!这只是自己的一颗痴心死死地执著虚妄的名誉不放手。我们还会说:“我失去了尊重。”尊重又是什么东西?能拿出来看看吗!既然拿不出,又失去了什么呢?实际上什么也没失去。
如果真的有所得,容许你努力地去求取。既然毫无所得,就不必要太在乎,硬要去求取什么。如果真的失去了,也有理由为此而悲伤,既然没失去什么,也就不必悲伤了。
我们凡夫都喜欢别人恭敬、奉承,不喜欢被人轻慢、侮辱。如果有人在语言上、态度上对我们非常恭敬,就会生起被人尊重的乐受,而且会不自觉地贪著这种滋味。其实没有什么实有的恭敬、承事,除了只是幻影之外,再没有别的了!比如别人说奉承的话,这些话能得到吗?我们听了却心里美滋滋的。别人马前马后地服侍我们,我们也觉得这种滋味蛮好,但这也只是假相而已!反过来,别人的脸色很不好看,轻视我、挖苦我、排挤我,就觉得受不了啦。其实他的这些表情、态度、声音,也只是虚妄不实的影像。如果你的心不著在这个假相上,能像看电影一样不当回事,就不会感觉备受屈辱了!
再看“苦乐忧喜”,苦、乐受实际上也是假的,因为你接受了,执著在上面,才有这样的幻受,如果你不领纳色、声等的影像,就不会有什么苦乐受。像我们穿衣、吃饭、待人接物、做种种事、受用种种境界,总是心里在耽著这、耽著那,才从中生出各种各样的苦乐。比如穿衣服本没什么苦、乐,但自己很在乎形象,认为穿上这件衣服很漂亮、很时髦,别人很欣赏,穿在身上就觉得快乐;穿那件衣服很土气、很难看,让人瞧不起,穿了就觉得浑身难受,见不得人。但衣服只是一个假相,上面没有什么苦乐自性,是你这么计较、耽著,才感觉到有乐有苦。吃东西也是这样,很挑剔、很执著饭菜的味道,饭菜合乎口味就吃得高兴满足,不合口味就吃得难受、生气,这就是心被虚假的味道转了!如果心里没有耽著味道的相,吃什么都是一样的!
其实,对于身体、对于自己的相貌、对于生活条件、别人的看法等等,都是心里领纳了影像,才导致有苦、乐的感受。心里不领纳影像,事物本身有什么苦和乐的自性呢?
又比如我们的身体只是个幻影而已,哪里有什么自体呢?这样的空性之色,原本无相,哪里有东西跟它接触呢?有实在的自体,才有彼此的接触!身体和境界都没有自体,哪里有彼此的接触呢?既没有触,哪里有受呢?所以受是不可得的幻受,只是自己心里生的幻觉,不是真有什么可得到的受。
喜和忧也唯一是我们的心自现的,真实中得不到喜和忧。比如正当欢喜和忧伤时,我们去寻找它,能得到它的实体吗?其实什么也得不到。如果正在欢喜时,我们认识到没有什么欢喜,这只是自己的心做出来的心情,就不会执著在里面了!忧伤也一样,要跟亲爱的人分离,刚生起忧伤的心,马上警觉:这是假的。就可以转掉,所以人都是自作多情啊!真正知道这世间的事都是假的,没有什么可忧伤的,真正知道的话,就能停止忧伤!
真性中观察,谁贪于何贪?
观此存活世,谁于此处亡?
谁生谁已生?谁为亲与友?
“真性”就是诸法真实的体性。心安住在实相当中观察,就见到一切诸法都是空性,就不会著在相上。如果不安住在真性中呢?心马上就迷糊了,就认为一个个都是实有的人、实有的境界,就觉得世间很真实啊,就开始在里面颠倒梦想,执著烦恼。所以要在真性中观察,不要被眼前的幻相蒙骗,不然就会冤冤枉枉地烦恼受苦,非常不值得!
“谁贪于何贪”,一说贪者,一说贪境。我们正贪著财富、名誉、享受等时,到底是谁在贪呢?是身体在贪?眼睛、耳朵等在贪?还是心在贪?实际上,身体不可得,眼、耳等不可得,正起的贪心也不可得,所以得不到贪者。又问这是在对什么境界贪著呢?有没有所贪的境界?比如贪某个人、某种色声等的境界时,实际上所贪的境丝毫不可得,我们是在莫名其妙地贪著啊!
观察这存活的世间,就是一切正存活在世上的有情。如果我们没有仔细观察,会误以为从无始以来,经过了多少劫数、多少世纪,期间一代又一代的有情生了、又死了。其实这一切有情是怎么来的呢?是实有的一个个有情存活于世,然后又死去吗?还是只是由众生的妄想幻现出一个个有情的假相呢?对这一点须要仔细观察!这比世间任何学术课题都重大,因为它观注的是一切有情现相是真还是假的问题!
实际上这是众生的妄想不止息,如迷梦一样,由妄想而现出各种各样空花泡影般的有情假相。那么观察这个存活世间这么多的有情,实际上有谁在这里死去过呢?真实观察,没有谁死去,因为这只是假相的息灭,而不是实有的有情死了!就像梦中的有情消失了,并不是真的有什么人死掉。又像眼睛有翳障时,会见到有空花,实际上得不到空花。针对眼前现了“空花”,可以说有“空花”的息灭,真实中没有空花,怎么有“空花”的灭呢?就像这样,虽然心前显现很多很多的有情出生在这个世间,后来又一个个地死去,但这只是虚幻的假相。真实中没有什么实法生过,又哪里有死去呢?
当年佛给波斯匿王指示佛性。问你小时候跟母亲过恒河去拜神庙,你当时见恒河跟你现在见恒河有没有两样?他说没有两样,虽然有漏的身躯是在衰老,这是有为法的规律,凡是有生的法必然就要灭的,所以经过岁月的推移,就从原来的小孩变成现在白发苍苍的老人,头发白了,皮肤皱了,色身的精力、容貌大不如以前。但当年见恒河的见性和现在的见性有没有变过呢?会衰老一点吗?会皱一点吗?没有啊!所以会变的都是假的,都是幻影。实际上死的是虚假的躯体,佛性既不是生出来的,哪里有什么灭呢?
过去无数劫当中,真的有哪个有情生过吗?这只是无明迷梦中的虚妄境界,实际上没生过任何一个有情。但众生的迷乱没有消失之前,就会以迷乱的力量不断地显现生的假相。这样以十二缘起不断地幻起幻灭、相续不已,也就是从无明开始,生行、生识、生名色等,一环扣一环地变现下来,轮回的迷梦就这样辗转不断地变现着,也就有一段又一段的幻现的生命。但从真实看来,未来有谁将出生呢?绝没有将出生的有情。
再说,谁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呢?亲人和朋友只是自己的分别心假立的。这个人合我的意,就认定是亲友;那个人不合自己的意,就认为是怨敌。或者,拥护我的、顺从我的,就认他做“朋友”;破坏我、不顺从我的,就立他为“敌人”。这也是自己的心这么认为、设立,而现起亲友和敌人的假相。实际上,对方本身并没有亲友或怨敌的自性。但我们的耽著太重,自己认定是亲友,就感觉真的是亲友一样,这是妄执太深而让心落在错觉里出不来。
真正的佛法是平等的,没有亲怨之别。真正的慈悲是因为不忍众生在迷幻中不停地受苦,所以油然生起想帮助他脱离苦恼、得到真实安乐的慈悲心。
一切如虚空,当如我受持。
“一切如虚空”,是对以上这些话的总结。包括一切有情、一切法的现相,都是毫无自体、了不可得的。意思就是:分别心前有这样、那样的显现,但这只是因缘和合而现的假相,原本没有自体,所以就会在观察寻觅时了不可得。而证入空性时,也的确是一切犹如虚空。
“当如我受持”,就是大家要像寂天大菩萨一样受持空法。“受持”,就是用观照实相的智慧来受持,使心在一切虚幻境界里没有染著。这以后再不能让虚妄的分别心做主,而要让明见空性的智慧做主,因为前者只会让你迷惑,一迷进去就在境界里攀缘,颠颠倒倒地分别执著。如果能一切时用观实相的智慧受持,在幻境中不迷失,就能平等远离世间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