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乙一、暇满难得

《系列三.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讲记一-听闻轨理》 ︱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

己二、六垢

六垢者,如《释明论》云:“慢及无正信,于法不力求,外散及内收,疲厌皆闻垢。”谓于法师思维我胜而起骄慢,于法法师不起正信,不励力求法,心散外境,五根内收,由法期过长等而起疲厌。此为六垢,皆当断除。

所断的第二部分,是学人心中的六种不清净状况。按照世亲菩萨的《释明论》所说,第一是骄慢,也就是对于说法师,思维自己比他更高明,功德更殊胜,从而生起骄慢之心。二、无正信,指对于法和法师不生真实的信仰或信受。三、不力求,即不愿励力求法。四、外散,指心驰散于外境。五、内收,即诸根内收过度。六、疲厌,指由于讲法时间延长,内心生起疲厌。如果被闻法时的此六种垢染覆盖内心,必将导致无法领受佛法甘露,因此我们须要励力断除。

首先,一旦生起“我已经超过法师”的这种慢心,会障碍道业而无法领纳佛法,因为慢心是高举的心态,如同甘露无法向高处倾注,我们的心态也必须低下、谦卑才能容受佛法的注入。

其次是不能发起正信。就如同烧焦的种子般,缺乏信心者不会生起希求、恭敬、精进修等一切白法,或者说,无论听闻何种法都无法发生功德。

三是没有希求。坐在闻法场所,犹如画中人一般,不肯用心,也就不可能产生学法的利益。教学是一种互动,师长传法是希望学人能够依法修行,然而“强按牛头吃草”的方式并非上策。学人自身具足非常踊跃的求取之心,才能在法师传授时积极执取法义并且纳受于心。希求,就具备了取受的意向或者缘起;对于不希求佛法者,哪怕法师为他传授再多,也如同在狗的面前放青草般,他不肯受用一分。而且,此后的一切学法、修法也都不成立。譬如世间人如果希求学拳,愿意了解行拳的方法,听受老师的传授以后,他会希求实证拳法的境界。同样的道理,我们如果希求学习修心的法拳,特别想要得到最珍贵的修心之法,自然还会特别希求付诸实践、亲身修持,从而达成离过证德的所愿。

总之,希求即是希圣希贤,特别向往圣贤之道。希求,使佛法直接纳受于心;否则,听闻再多也不过是领受一些知识而已。就本部前行法而言,作为修正行的前驱部分,作为一种基本功,它能够使我们顺利进入大圆满的正行,因此需要特别重视、希求。不仅希求得到法要,还要特别希求依此实修,打下基础,使自身成为大圆满法的真实法器。

第四心散外境,是指心神无法专注于正法,从而根本不可能领会佛法;第五诸根内收,是处在紧张或者昏沉、睡眠等的暗昧状态,使内心无法显现法义,也就收获不到法益;第六是听闻时间延长导致产生疲厌,也就没办法再纳受法义。

总而言之,内心如果存有以上障垢,就会障碍受取正法,所以叫做垢染。譬如一个容器有很多污垢,无法盛装干净的甘露。又如镜面上有很多脏污,无法显出影像。同样,我们去除六垢的清洁心地,才能更富有吸收力、更充分地接受佛法甘露的倾入,并由此发生极好的作用。又像是肠胃清净的人,稍吃一些东西就能完全吸收;如果是肠胃已经被各种各样的染污毒化、破坏的人,即使吃得再多也难以吸收。因此首先应当净除六垢。

此复,诸烦恼中,慢嫉二者极难认取,故当精详观察自心。若自己于佛法、世法上随有少许功德,便念“我亦有此有彼”,特别执著,则不见自身过失,不知他人功德。故须断除骄慢,常处卑下。

在诸多烦恼当中,骄慢和嫉妒非常难以辨认,所以应当在自身上仔细观察、反省。譬如自己在佛法、世间法方面有少许功德,就想:我跟他彼此彼此,他所具有的功德我也同样拥有,法师不过如此,我为什么要听他的?我为什么要俯首称臣?——他难以认识自己的过失,难以认识法师的功德。如是不产生信心和恭敬,甚至以为自己比法师更行,就没有受教的机会,也根本没办法领悟佛法。

以我慢的遮蔽,无论听闻多少法,都会成为他发起骄慢的因素,由此招致大量罪业。毕竟对法和法师不敬,是失坏善法的根本。而且以此骄慢状态将会沉没正法的缘故,暂时拥有的一些功德,会很快丧失,未生的功德,也不会生起,所以是一种极大的障碍。

若无有真实信心,则绝入正法之门,故在四种真实信中当持不退之信。

其次,“信为道源功德母”,具有信心才会真实发起欲乐,发起恭敬,发起精进等等。十一种善心所本是以信为首,通往解脱的五根也是以信为开端。作为打开功德之门的信心如果缺失,实际上就已经断送了趣入佛法的门径。所以,我们首先应当具足信心;而且在正信的四相——净信、欲信、解信、不退信当中,应当持不退信。

法道上的关系其实非常重大。譬如世间既定的母子关系不可改变,或者伦理上的夫妻关系也极其郑重,同样,师徒既然有佛法上的授受,学人领承法恩,或者需要求法,这条路就如同皈依般,永远不应改变,对于佛法、对于法师的信心也永远不应退转。哪怕面临断头的威胁,也要在信仰的原则上排除任何变动的危险。

励力求法是一切功德依处,故由上中下三品励力,而成上中下三品求法者。若不励力求法,则根本不能成就法。世间谚语也说:“法本无主人,看谁勤奋大。”所言极是。

第三种垢染是对法不希求,这一点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解释。对于正法励力寻求是一切功德的依处,以学人心中的上中下三种策励或者希求程度,判断为上中下的三种求法者。如果上中下三品都不是,其实就不算是真正的求法者,也不可能有任何正法上的成就。世间谚语也说:法没有主人,就看谁勤奋大!意为正法谁都可以修持,就像大海的水谁都可以饮用;同样,按照每个人的希求可以决定受用正法的多少以及得益的大小。上等希求能得上等利益,中等希求得中等利益,下等希求得下等利益,没有希求便不得利益。譬如毫不希欲饮水的人,当然不肯去饮用,只有具希求者才会开怀畅饮、获得利益。

我等导师也每为求得四句法故,于自身上剜肉成疮、插千灯芯,及身跃入火坑、于身上钉千铁钉等,是依百种难行之门而求请法。故应如颂云:“纵遇火聚刀刃亦直越,乃至趣死仍勤求正法”,需如此大励力而求,不顾一切艰苦寒热而闻法。

再举出本师释迦佛因地求法的例子:《贤愚经》第一品中说,世尊因地为了求得四句法,在自己身上剜肉成碗,放置灯芯,以及以身跃入火坑,将身钉入千枚铁钉等,历经各种难行之门来求法。如同《二十誓愿颂》所说:“纵然遇到火海、刀刃也一定要越过,乃至死亡之间都要寻求正法。”

依照偈颂所给予的最大量级的一种描述,我们也应当励力求法,不顾一切艰苦寒热。

接下来是第四外散。对于此段引导文的涵义,我们可以从四方面契入,也就是产生四个方面的认识:一、外散的体性;二、外散的种类或差别;三、外散的过患;四、发起断除外散的决心。

一、外散的体性,指六识向外发散,著于六尘的假相上,而不住于法义,这种学法过程中的不清净心态,即外散的垢染。换言之,如果听者的六识耽著在其他虚假的境相里,就无法住于所闻法义,以此垢染的状态不可能住持正法,因此必须净除。

二、外散的种类或差别相是如何呢?可以分成两段来描述。首先,五根识向外著取五境,即眼识著色,耳识著声,鼻识著香,舌识著味,身识著触。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第六识,它充满了幻想能力,往往耽著于过去或现在的影像境,或是著于未来的假想境。一旦自心沦落其中,很容易造成外散的障垢,再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受持法的障碍。

有些人常常闲逛,到欲尘的海洋里,眼睛喜欢著色,耳朵喜欢著声等,自心完全随之散乱,处于极为杂染的状态。再说,人们的幻想能力也很强,可以坐着打几个小时的妄想,有时不断地回想过去,有时幻想未来,有时又对现前的事情耽著不已。心的散乱导致根本无法专注法义,成为受法的违品障碍。尤其当今物欲增盛,加上各种各样的杂染境引诱六识在境相上耽著、狂奔,增上妄识的力量,对于人类来说,缺乏住于正法的心力是最为迫切的问题,如果不消除这些障碍,学法不免仅仅成为儿戏。

第三外散的过患,也是需要断除的部分,它需要我们对此产生深刻的认知,并由此下定决心。尤其是当代尊崇自我、张扬个性的人们普遍不愿听受现成的教导,他们只有通过自己的理智分析,直到自心认可时才能发生相应的转变。而且多数人甘愿跳入欲尘的海洋,唯恐陷得不深。我们应当从这种可怕的状况中认识到,心识驰散于外境是一切轮回迷陷的根本、是一切苦恼的根源。我们要说服自己回心转意,切不可听从现代邪说的蛊惑,使自己也陷入危险境地中。

实际上,现代人以为的幸福快乐、生活意义等等,无非是一种散乱。但是愚昧的人们意识不到这散乱的法相,更洞察不到现相的本性、作用、导致的结果等。我们只有通过全盘的深刻观照,才能在观念上发生极大的变化,对于所见的五彩缤纷的现代生活,意识到是一大苦海,自己的投入只会导致葬身其中,万劫不复。一旦发生观念上的转变,自然就会发起断除外散的誓愿,并截断相关的错乱行为。

以上总说以四分义契入“外散”的法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