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乙一、暇满难得

《系列三.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讲记一-听闻轨理》 ︱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

己三、依余威仪

依止其余威仪者,如《毗奈耶教》云:“不敬不说法,无病而覆头,持伞杖凶器,缠头等皆尔。”又如《本生论》云:“处极低劣座,发起调伏德,以具笑眼视,如饮甘露雨,当倾心闻法。”依此等文,当断一切不敬威仪。

再说依止其余的威仪,这些都是缘起上需要注重的地方。佛法是由恭敬才能得到利益,不恭敬则不可能得益。就闻者来说,要守持恭敬的礼仪、态度、表情、心理等,这一点非常关键。

此处着重提到恭敬。因为六垢的第一个障碍就是高慢,作为闻法最大的障碍,首先要遣除它,才能相合于闻法的缘起。闻法是一种受法状态,必须处于低下处;心高气傲者不可能得受法益,只会将自己堕落下去,乃至粉身碎骨。凡是对于法和法师起高慢心的人都没有好下场,这是事实,从古至今无一例外;凡是守持恭敬就必定得利益,这些都是由法的缘起力决定,不是由某个人决定。因此我们应当理智地守持恭敬的贤妙行为。

世尊在《毗奈耶》教法中讲到:对于不敬的人不可以为他传法。“不敬”表现在外就是,没有病却用头巾覆裹头部,或者拿伞,或者手持刀杖、凶器等等,有各种表现。如果他表现出任何一种不敬的状态,法师就不能再传,否则等于是降低了法、亵渎了法、出卖了法,这些在原则上不被允许,也不可能为因果律所包容。否则,即使勉强传法,也会导致双方不得利益,甚至因此吃亏。在这一点上我们万万不可怠慢,不可违背传法的原则,拿现代人的小自尊、小我慢主义、自由主义、骄慢状态等进行抵对,由此导致毁坏自相续。

反之,应当按照《本生论》所说而行持。世尊因地求法的状态,即如《贤愚经》所说,他贵为国王或者其他显赫身份,却仍然是坐在很低的地面。跟法师平起平坐或者坐得比法师还高,都不算是如法。在佛教当中,往往都是迎请法师登上高座,以鲜花、曼陀罗等献上供养,而且还要行礼拜而祈求。

坐在低下处是弟子承受佛法的方式,所以一定要发起调伏的德相,调伏好自己的身口意,当然其中最关键处是调伏高慢。怀有高慢的人绝对无法接受传授,他会反弹,会造下很大的罪过。

同时,表情不能是冷漠、无动于衷。在世间对长辈尚且不能双眼瞪视、面无表情,或者出现任何不礼貌的表情,何况对于如此尊贵的圣法和法师?所以,一定要以带笑的眼神看着法师,以这种方式接受佛法就会很通畅。愤怒、漠视、不满的表情,都是接受佛法的阻碍,根本不符合闻法的缘起。而且,对自身来说会是最大的损伤。很多人对因果律愚昧,为了虚假的自尊常常抵对法师,或以自心的好恶来对待,其实是非常不如法。每一次的不如法都会损失大量功德福报,甚至自己都能感觉到,内心似乎马上沉陷下去、低落下去。由于以不恭敬会沉没佛法的缘故,心中已有的功德法失去,没有的也不会生起,后果竟是如此严重。譬如对待母亲的态度非常重要,一旦失礼、违逆孝道时,运势、心态等马上变得低沉。这些都是缘起上面的关键所导致的缘故。

再者,对于所听到的一句句佛法,要如同渴饮甘露一般:法师是世上最优秀的引导者,我来畅饮无比美妙的佛法甘露,比饱食满汉全席还要营养无数倍!佛法都是求之不得的如意宝,现在能装到我的心里,真是太欢喜了!如是产生特别的欣喜,并时时给自己打气:我要特别努力地闻法,圆满一次次法行。这种如法的心态,必定使外在的威仪没有不恭敬,他能自然做到贤妙如理。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闻法中最大的魔障是不敬、最能受益的是恭敬。无论法师如何,只要他传授的是诸佛的圣教,我们内心又有恭敬,就决定得大利益。法教当中一再要求对于师要观成佛,也不外此理。内在有信心、恭敬,并发起承事、供养等行为,就很容易马上相应。当然,作为法师不可有贪求利养恭敬之心。师徒双方都各有本份上的事,做好自己的本份就可以。按照佛陀在《毗奈耶》中的教导和《本生论》所做出的示范,我们应当“见佛思齐”,随学佛,或者听佛的教导,每一次闻法都断除一切不敬的威仪,注意自己的举止、心态等任何一点,不让自己落于慢心而失去法益。

行为、威仪如药,有一分恭敬就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就得十分利益。如同每次服用良药,都能得到相应的一次利益,同样,恭敬的闻法威仪能利益自身的善根、学法的受用、得法的程度等等。通过理智抉择以后,自己应当发起一种欲乐:我一定要行持恭敬的威仪。之后最好反复阅读常啼菩萨的传记,效仿常啼菩萨,即使一时无法完全做到,也可以学着做,一点一滴地积累,不久就必定能做到。前提是不以下流为标准,而要见贤思齐,随学诸佛菩萨,一心修学善心、善行为、善威仪。

总而言之,以上四想、六度、威仪三方面,是我们应当受取或者守持的贤妙行为。对于应断和应取两方面,通过避免负面因素、积聚正面因素,能使我们一路的学法无往不利,日日时时都摄取极大的利益。因此理应如是殷重行持。

思考题

36、四颠倒想中,“我要实现自我价值”的猎人想有哪些情况?你属于哪种?打算怎样去破除?

37、闻法时如何具足六度?思维每一度的体相、必要、行持方法,准确掌握后,在四想的摄持下如是而行。

38、为什么闻法时必须守持恭敬的态度、表情、威仪等?结合本师、常啼菩萨等传记,从正面反复思维,产生定解后如是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