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一、暇满难得
《系列三.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讲记一-听闻轨理》 ︱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
二、教诫在一切闻法时、修法时都须珍重如是等起
如是 等起, 于一切闻 法时、 修法时, 皆须 珍重。 原因是:随 修 任何 大小善根, 由 方便 摄 持善根 ,即是加行发心殊胜;其善不 为 他 缘 所 坏 ,即是 正行无缘 ; 善 根 能 令 辗转增长 ,即是 结行回向印持 ,此即由 三殊胜摄持,无 有可缺方便 。
“如是等起”以下,整段都是开示,在缘起上,广大意乐菩提心的等起至关重要。如是从上到下一气呵成,钩索连环般能让我们把握住理路的连贯性,从而发起深刻的定解。
“如是等起,在一切闻法时、修法时,皆须珍重”作为所立,是修法的宗旨。“原因是”以下,作为能立。即总的来说,无论修持何种大小善根,都要以三殊胜来摄持,缺一不可。又从正反两方面去证成:正面来说再多不必,反面来说少则不可。
因为一个修法无非是初中后三环节,最初要以方便来摄持自心引入大乘道,也就是在缘起上,用菩提心的意乐来摄持一切善法入于大乘道轨。中间行善的时候,心住在无缘中。无缘包括两种情况,真实的道体是离相而行一切善法,以免善根被分别识的执著所破坏;最低来说,也需要心专注于所缘法,而不缘于其他非法,才能保护所修善根。行善完结时,要使得所修善根辗转增长,又必须依靠结行回向印持,也就是依靠祈愿的力量来印持善根。心上的祈愿、印持可以决定缘起的方向,使所修善根朝往内心祈愿的方向发展;否则,善根不可能无缘无故去成就菩提。如是把握修善的三环节,就把握了整个过程,不必再多。
从反面来看,假使介绍更简要的办法,譬如缺少三殊胜方便中最初的发心环节,其实根本就不能入大乘道;缺少中间的无缘,也无法护持善根;缺少最终的结行回向,也不能使善根辗转增上、无尽增长。所以,没有可缺少的方便。
此处是总说,要修大乘善法,必须以三殊胜摄持,才是真正的殊胜。否则在缘起的轨道上即已残缺不全、不完善、有所缺漏。
以上总的成立了“在一切修法时,对此菩提心的等起都要珍重。”以下,“是故,闻法时……”是再推展到此处的闻法轨理上来说明这一点。
是 故 , 闻法 时也应先 以闻法轨理为主,其中又以等起为至要。如 颂 云 : “唯 依 内心善恶之差别,善恶不随影像大小定 。 ” 依据此义,若以自求地位、名声等励力求此生世间法之等起,则无论闻多少法,都不成为真实之法。因此,先向内返回调正自心等起,至关重要。若 知如 是 调正 等起 , 以 方便 摄 持善法,则 成无量福德上士道之入径 。 若 不知 如是 调正 等起 , 则纵 外现种种闻法 、 修法, 亦唯成 法之影像。
只有透视、掌握了缘起的这种运行方式,才能发起菩提心而达到大乘善法的高度,使善法成为成佛的正因。此处的闻法作为缘起,当然不是以外在形相为主,而是以内在的闻法轨理为主。闻法的轨理包括意乐和行为,也就是心和行为的轨道。以闻法轨理决定果报的缘故,需要我们切实地把握。闻法轨理又是由最前因作为缘起而引动,所以它以等起最为至要。最开始的等起意乐决定着闻法的走向,决定着从初到中到后的所有进程。可见等起如同种子,或者就像射出飞箭的起始,又像司机初踩油门的第一下运作,它决定着方向、前途。总之,闻法要以内在的意乐和行为的轨理为主,在这一套意乐和行为中,又以最初的等起为极重要。
进一步引《功德藏》来说,缘起不是观待外在影像的大小,而是观待心的运作,因为心才是作者。心是善,一切结果就善;心是恶,一切结果便恶。善恶不随外在影像的大小决定,而随内在善恶的内涵或差别来决定。以“唯依”两字断定,缘起只在于此。
由此推知,假使自己是以希求现世名利、地位的等起来求法,在缘起上就已经决定是去往实现现世法的轨道,而且多数是导致恶趣。以这种方式无论听闻多少,都不成为法道,因为法道有三种,下士、中士、上士三种道,下士道要以求后世义利为主,之后才有真正的法道,然而以希求现世之心无论学什么,缘起都是去往追求现世法的方向,连下士道的内涵都没有,也就能断定无论如何都不成为真实的法。法的真实性不是以外面的形相,或者口中所念,或者姿势如何来决定,它关键在于内心。
因此,我们应当向内返回,调正自心的等起,这一点至关重要。最下等也要具足求来世义利的下士道等起;进一步要希求解脱生死,这是中士道的等起;进一步要发起把一切有情救出生死、安置在正等觉佛位的求一切种智佛果之心,这就是上士道的等起。只有生起上士道的等起,才可能通向大乘佛果;等起一旦偏离,无论听闻多少、行持多少,也都是行驶于非法之道。
之后,我们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观察。如果能够超越上述求现世的等起、求来世的等起和求一己解脱的等起,从而调整自心发起本法广大意乐菩提心的等起,这就是所谓殊胜大乘法的等起。之所以称为“广大”,是由于不为自己,而为一切众生;不只是为他们求一种现世或来世的利乐,而是希愿去除尽虚空界一切父母三有轮回的一切苦因苦果,之后将他们安置在一切种智佛的果位。当内心已经开拓出如是广大意乐的时候,在缘起点上便已经进入无量福德的上士道。
“入径”意为进入的途径,也就是心上一旦生起广大意乐的等起,直接就入于上士道。等起是一种关口,譬如码头、渡口,仅在此处,船能入海。同样,从菩提心的缘起点上才能进入成办无量福德之上士道。所以,只求现世名利是对缘起愚昧的一种表现,我们应当真正深透地认识到缘起的开发点,以及它将来所呈现的果相。也就是在此上士道中,乃至以菩提心摄持少许善行,所出现的广大福德量是尽虚空界所无法容受的。所以,我要从高速公路入口般的此等起处,入于上士道。
相反,如果我们不懂得调正等起,即使外在的闻法、修法什么都会做,那也只是法的影像而已。因为法取决于内心,内心取决于当下的缘起,在缘起上落于求现世的等起,或者求离怖畏、得现世名利,其实丝毫也不具有法的内涵,就叫做法的影像,意为虚假。譬如龙多上师讲的几个比喻,人的影像不是人;狗踩着人的足迹走出来的不是人的足迹等。也就是说,没有调正的等起只是一个假影子,它不是法,因为法最低也要具足下士内涵。
是 故 , 闻法 时、 修法时, 或修圣、或诵咒,或 礼拜 、或 右绕 ,乃 至 称念一句 嘛呢 时 , 以此等起 菩提心 摄持,至关重要 。
由以上从正反面的缘起都透彻观察以后,不难获得定解:缘起上关键的是,要以广大意乐菩提心的等起来摄持。无论修何种善,有此等起就成为无量福德上士道的入口,否则就是落在道外。因此,闻法时、修法时,或者修本尊时、修密咒时,或者礼拜时、右绕时,下至一句念嘛呢时,都要以菩提心的等起来摄持,它作为缘起的要害,无则不可。因此最后下结论为“至关重要”。
戊二、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等起
分为三分引导:一、缘起理趣的引导;二、操作方法的引导;三、以教理证成是如实观。
一、缘起理趣的引导
其二、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等起者,如《三相明灯》 [11] 云 :“ 一义亦不昧,方便多不难,依于利根故,秘密乘最胜。”谓此秘密真言金刚乘中,入门之道多,积集资粮之方便多,有不需自行甚大难行而能证果之甚深方便,究其根本亦在于变换欲乐。如云:“诸法唯缘性,枢要在欲心。”依此,说法处所及导师等,不应如彼庸常不净之相而观,而应明观五圆满后谛听。
祖师引导的理路,按照《三相明灯》所说,以方便多不难,成为秘密乘殊胜的要点。
“一义”指显密二乘在求果上相同,都是要证达圆满的正等觉佛果(,然而在成办佛果的方便上却有着许多差异)。若以见、修、行、人四分来解释,密乘的见有不昧的殊胜,修有方便多的殊胜,行有不难的殊胜,人是利根。以此四点成立密咒乘殊胜。
见“不昧”又有法性见和有法见两分。首先,通过显教波罗蜜多乘仅仅能够了达离四边的空义,对于界智双融的自性仍有愚昧,相比之下,密乘则直接宣说了界智双融的法性。也就是,万法的根源是法界与智慧不二的自性,并非仅指空分,而是透露出心的本性实际是明性或智慧性。彻始彻终都原本是明性,但迷失了明性,就现起轮回的假法;一旦证达,就还归于涅槃的本性。其次,在有法见上,显教仅仅抉择一切由假立因缘而幻起的假法、现法都是如梦如幻,但并未彻显根源,且区分净秽,将此现法判为不净显现。金刚乘则直接指示其实一切都是身智的游戏。之后确立不二见——有法和法性并非两种,而是色身与法身本自无二的金刚体性。这就是见不昧的殊胜。
“方便多”,指金刚乘有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各种修法的方便。
“不难”,指不断五欲,直接利用五欲来行道等等。
为极“利根”所修,指行者善根深厚,能够在见行两方面堪忍堪受。见解方面是慧根明利,对于金刚乘的甚深见地明了抉择,产生胜解。行为方面,是以极利信根,对于甚深金刚乘的超越行为毫不畏惧。
总之,人是极利根;在成就佛果的方便上,见、修、行都具有殊胜,因此金刚乘成为速疾完成佛果的妙道。
既然密乘殊胜的一大原因在于其中有很多入门之道、很多积资粮的方便,以及不必自行大难行便能证果的甚深方便,推究这些方便的根源、根本,也无非是变换欲乐。如教典所说,诸法是一种缘起性,道果也由缘起而来,而缘起的关键在于内心,内心的关键在于欲乐。譬如车子的运行关键在于驾驶室,驾驶室里关键在于司机。如是左右缘起的关键要素是内心的欲乐,也就是自身的一种习惯性。
内心喜欢做什么就叫“欲”,这种欲或者心里的喜好、习惯性没有变,就是仍然停留于旧有的缘起。譬如认为自己现在只是成佛的因,自己在实相当中非常不清净,要通过修心变成清净,就不免落于因乘的缘起。这种欲如果没有转换,就会一直跟随着旧有的习惯,导致在三大阿僧祇劫当中都要去化解这一路的习性。把根身器界看成不清净,认为真的有种不清净,我们通过不断修行,最终能修成一种新的清净法,这种见解和欲乐其实与密乘并不契合。
如果要运用广大方便来契合密乘,关键是变换欲乐,也就是变换过去的心理习性。自己的心一贯随顺错乱的想法,已经把万法看成是不清净,认为自相续、根身、处所,甚至所传法也并不清净等等。随着这种缘起而转,以自己的错乱尚未合乎法界实相的缘故,最多落在因乘当中。
趣入金刚乘的关键在于缘起,缘起在于内心,内心在于欲心,欲的重点又在于转换过去不符合实相的心理习惯。首先,是胜解一切本来清净而生起真实信心。由此调动欲心,希求回到如实了知的状态,恢复如来的知见;不愿再迷失、不愿再落于虚妄的见解。这种欲心就成为缘起上的要点,开始去往恢复本来心性的方向,这就是金刚乘的等起。
[11] 三相指真实性相、波罗蜜多相、密咒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