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龙钦宁体是怎样一部大法
《系列三.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讲记一-听闻轨理》 ︱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
宁玛派把佛的教法分判为九乘,即因乘的声闻、缘觉、菩萨乘三种,果乘的外密三乘——事部、行部、瑜伽部,以及内密三乘——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其中最殊胜的即是阿底约嘎大圆满乘。
仅就此大圆满教法中续部的量而言,即有二万二千种,合计六百四十万偈颂。通常将这些教法归类为三部,即大圆满心部、界部、窍诀部。窍诀部又有外、内、密和无上极密四部,无上极密部又有十七大续(如《声应成根本续》、《雄狮力圆满续》、《法界六续》等)和《护法忿怒佛母续》,总共十八续部。把这些甚深密意合集为一体的法类,即广大班智达类和甚深古萨里类。前者的代表作是《龙钦七宝藏》;后者包括二母、二子四部大法,“二母”指莲师的《空行宁体》、布玛莫札的《秘密宁体》,“二子”就是《空行仰体 [5] 》和《上师仰体》(其中两部宁体是如“母”般的根源;遍知龙钦巴对两部宁体的解释,则是如同所生“子”般的两部仰体)。将两部宁体合集为一的法类是《甚深仰体》,而《大圆满龙钦宁体》则是摄集了以上这一切母子宁体的甚深密意,也就是晋美朗巴尊者发掘出的心髓大法。
我们可将大圆满分为基道果三种,其中道的大圆满包括能成熟的灌顶和能解脱的教授两部分;对于已经得受诸多能成熟灌顶的人来说,能解脱的教授即是此部大圆满龙钦宁体引导法,它又分为前行引导和正行引导两个部类;其中正行引导包括共和不共两分,共同的正行是生起和圆满二种次第的引导,不共的正行又包含懈怠者无勤解脱的本净立断的引导,以及精进者有勤解脱的圆成顿超的引导。此处即是讲解本部正行法之前行的引导文。
也就是说,大圆满窍诀部十八大续的甚深密意无不摄于广大班智达类的《七宝藏》和甚深古萨里类的《四部心髓》当中,而《七宝藏》和《四部心髓》的甚深密意又无不摄于龙钦宁体大法当中。龙钦宁体的前行即是以上所有大法的前行,因此,修习一切大圆满法正行的基础,全部摄于本部前行法当中。
阿格旺波尊者的解释
阿格旺波在《龙钦宁体乐空风之圆满次第之亲训·遍知口诀》中说:诸佛以无量悲心不舍有情界,以无量事业演说契合所化众生的界、根、意乐的法门,尽其所有演说中的最殊胜者,即是果乘。其法轮的定量、种类都难以思量,然而藏人们由翻译的差别而立名为新旧密乘中的前译派,则建立经、幻、心三大宗义(经——集密意续,幻——大幻变网吉祥秘密藏续,心——十八母子续)。此处以“心”的大宗义的心要为主而立宗之故,共称为“大圆满龙钦心髓”,此即是所说之法。
学习这一段首先要抓住它的整个脉络:佛陀所说的一切契机法门中,以果乘法最为殊胜。果乘法的数量和种类都难以思量,翻译到藏地的有前译和新译两派,本法属于前译密宗的法。在前译密宗里,又建立了经、幻、心三大宗义,本前行法是属于“心”范畴中,而且是其中窍诀部极密类的法。因此它是心髓中的心髓大法,称为“大圆满龙钦心髓”。
以下逐段作解释。
“诸佛以无量悲心不舍有情界,以无量事业演说契合所化众生的界、根、意乐的法门,尽其所有演说中的最殊胜者,即是果乘。”
诸佛的悲心没有所缘、范围、数量、偏向等局限,因此是“无量大悲”。以这种大悲,不是只度化某些种类的人,而是对任何有情都不舍弃,普度一切众生。只要众生有心接受教化,诸佛就契合其根机而传授相应的教法,使人人都能修行佛法、离苦得乐。以众生界无量的缘故,诸佛所作的利他事业无量,但无论演说多少契合所化界、根、意乐的法门,佛陀也都不是为自己,佛陀是纯粹为众生着想,以利益众生的心,随顺众生的实际情况,设立无数教法。
通常把无量佛法归纳为三乘:小乘、大乘、金刚乘。小乘常被称为基础乘,以求个人解脱为宗旨,主要的修法是四谛。由了知轮回纯粹是苦,而发起希求真实安乐的心,开始随顺离苦得乐的正道来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持戒避免外境的干扰;修九次第定等;在定中起观,生起无我慧,由此获得解脱。作为一切显密法的共同基础乘,它首先需要行者本身做到息灭贪嗔痴,不自损损他,然后才能修持更上层的大乘法和金刚乘法。
相比而言,大乘是针对一类有救世之心者所设立。这类人见到众生的深重苦难时,很容易生起怜悯心,想一一援手救度。佛陀就针对性地教导他们发起菩提心、摄受一切众生,以修持六度四摄来完成佛果。大乘的重点是发愿成佛,以求息灭一切众生苦难,将他们全部度往解脱和成佛。
菩提心有世俗和胜义两种层次。其中前者是指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以修持六度作为方便;后者是指已经证得空性的菩提心。由修持二种菩提心,能获得福德和智慧二资粮,圆满福德资粮能成就他利色身,圆满智慧资粮能成就自利的法身。
大乘中又有显乘和密乘两种。以此表明并非在大乘之外另有个密乘,而是在大乘中由于见地、方便等差别,才分为因乘和果乘。也就是在佛陀契合诸多根器而施设的法门当中,相比而言,显密二乘的菩提心和胜义空性见并无差别,而在方便上却有很大差别。密乘采取的是能速疾圆证空性和大悲的方便,因此是适合大根器者修持的法门。
为什么分别称为“因乘”和“果乘”?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别?显乘的见地以为,众生位只有成佛的因(种子),却没有果。要想成佛就首先需要建立能成佛的因,故而注重在心上持戒、修定、修慧或六度等,进行种种修持,从而产生果位。只有依靠不断修因并辗转增长,才有可能在最终一切因缘完具时,新生一种佛果。由于不是直接在果上修,注定得果较为缓慢。
密乘的见地是,众生心中本有佛果,但是现前被无明和烦恼蒙蔽,只要借用殊胜的方便,就可以显发出来。对于能信受的大根器者来说,可以让他直接从果起修,以果作为修行的道,不是建立成佛的因来求得新生的佛果,所以能够很快与果直接相应,由此密乘标定的宗旨是即身成佛。
从以上的比较可知,在诸佛所演说的无量法门当中,最殊胜者的确是果乘密法。
“其法轮的定量、种类都难以思量。”
金刚乘的法轮是由法身佛和报身佛针对高位菩萨和世间具根性的凡夫而设立。它也因所化机的种类、根性、意乐等差别,而有无量无数的方便,譬如各种手印、种子字、咒语等。所施设的法门、显现出的寂怒圣尊相,都有数量极多的幻变游戏,无法以分别心测量其边际或种类。譬如阿底峡尊者听闻十万多颂密续后,自以为博通密续而生慢心,这时,空行母们在梦中为他展示前所未见、不可思议、极其广多的密续法门,从而无余摧伏尊者慢心。
“然而藏人们由翻译的差别而立名为新旧密乘中的前译派,则建立经、幻、心三大宗义。”
金刚乘在印度并没有前译和后译的分类,是后来传入西藏,以翻译时间的早晚而分为前译、后译派。前译或宁玛派是古派之意,依据早期由梵文译为藏文的密续来立宗。译师是从毗卢遮那等开始,直到第十世纪末的念智称为止,称为“古译派”。后期的噶举、萨迦、格鲁等被称为“新译派”,他们采取后期从梵文译来的密续而立宗并修持。
那么,前译自宗到底有何种不共宗义?
在密教当中,外三续——事部、行部、瑜伽部的续典通于前译和后译两派,宁玛派不共的法类是内三续——玛哈约嘎、阿努约嘎与阿底约嘎,以此建立经、幻、心三大宗义。“经”,指阿努约嘎教法的《集密意续》;“幻”,指玛哈约嘎教法的《大幻变网吉祥秘密藏续》;“心”,指阿底约嘎教法的十八母子续。
“此处以‘心’的大宗义的心要为主而立宗之故,共称为‘大圆满龙钦心髓’,此即是所说之法。”
龙钦宁体法在前译不共宗义当中是处于何种地位呢?
它以“心”之大宗义教法范畴中的心要为主而立宗,因此称为“大圆满龙钦心髓”。意为在“经、幻、心”当中,龙钦宁体法属于“心”,在“心”当中又属于心髓或者窍诀部里的极密部。这是它的立宗之处,也是整个法门的重点所在。我们修持本部法,就要全力以赴,以求到达它的核心。也就是说,修共和不共前行,无非是为入正行,而正行就是大圆满龙钦心髓法。
[5] 仰体:藏文音译,意为心髓中的心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