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一、暇满难得
《系列三.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讲记一-听闻轨理》 ︱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
所以,像印度当巴桑吉也说:“闻法时,需如野兽乍闻声;思维时,需如熟手剪羊毛;修习时,需如愚夫尝美味;修行时,需如饥牛食野草;得果时,需如杲日出层云。”
闻法的时候要像野兽乍闻琵琶声。它们特别喜欢这种乐声,一旦听到,马上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地谛听。
思维应如熟手剪羊毛。生手剪得有高有低、有多有少,不一定整齐;熟手却能剪得又快又平,一层一层,清清楚楚。以此比喻我们思维的时候,需要条理清晰、层层理顺、明了而断定。只有对于全论法义都梳理得清清楚楚,才容易取得定解。
修习犹如愚夫尝美味,进入一种如痴如醉的状态,一心沉浸其中,全然忘却其他;或者犹如酒鬼品酒般格外有欲乐,一次又一次地串习、品味佛法的味道。
修行的时候像饥牛迫不及待地想吃野草般,马上要去实行和修持,不肯等到以后。
得果的时候要如杲日出层云,各种烦恼、以及执著虚妄相状的能所二取当下消失,自心的光明真正透达出来。
把握住这几个要点,才会真正入于一心闻思修的行者行列。
谓闻法时,需如野兽爱著琵琶之声,猎人在旁刺以毒箭犹不觉知,怡然而听,需身毛悉竖、目泪满盈、双手合掌、不被其他异念间断而谛听。此外身体虽住说法之场,心却分别外境而驰散,开绮语藏门、做了口眼散乱后听闻是不行的。故闻法时,须放下念诵、数珠等善行之相而谛听法。
闻法时,譬如野兽爱著琵琶的声音,即使猎人从旁边用毒箭刺它,它都不晓得,只是一心欢喜地听法;或者譬如音乐迷以一种超级的欢喜心爱著音乐,完全陶醉其中,听得不亦乐乎。我们闻法时也一定要发起真实意乐,乃至身毛竖立、满眼泪水、双手合掌、一心不乱地一直谛听。相反,身体待在讲法场所,但是心已经跑到外面去分别各种外境,甚至打开了绮语库,口眼都处于散乱当中,这种闻法其实毫无利益。
人最关键的是心,只要一心住于虔诚受法的状态,对于无比重要的法十分恭敬,那么双手合掌、一心谛听,高度的诚敬等,这些态度和行为自然而然就能做到。以恭敬的缘故,也不肯懈慢佛法,或者无所谓地掐数念珠来散乱,或者跟旁边的人说一些世间杂语等,各种杂乱的行为都决不去行持。此处作者强调,闻法时即使是口中诵咒、念经以及掐数珠等等各种善法加行,也要统统放下。只为缘取法义,使每字每句都入心。
意不持如漏器过
再说,漏器是什么状态?该怎样避免呢?其实还是要按照此处当巴桑结所说“野兽乍闻声”般的闻法状况,才能区分真实闻法和虚假闻法的差别,并发现自身一向以来所具有的大毛病,发现自己心态、行为、表现等各方面的缺失,以及将导致何种过患、是如何走入歧途等。继而有意识地调整,才能发生明显的进步。
此处是前期最关键的闻法引导,它牵涉到从始至终的一切学法是否产生利益,所以极端重要,因此需要再度重复、强调。其中意不持的过患非常典型,很多人即使有这种毛病也很难发现。虽然长期闻法,而且每一次都似乎明白,但实际上往往是,根本还没有掌握到法义就已经放弃了。
每一次讲法都有其要义,闻法时的关键便是把握要义。但是很多人似懂非懂,处于一种表面化的状况。更糟糕的是,他会不自知地以为已经学到、听懂,由此错失了做一些努力、弥补或者调整的机会。意识到自己尚未受持法义的人,还有可能会去询问,再三思维、补救或者关注;如果长期以来认识不到自己的状况,哪怕闻法十年,也只能发现都是在盲目自欺中度过了,珍宝般的佛法就这样在自己手上溜走,自己并没有把握到什么。到真正要“实修”时,才发现和未闻法的人都同样不知该如何修行,因为在见解上尚且不知,更何况去真正做出来呢?这些都是未能意持正法的过失。
照理来说,闻受每一部法,只要能受持在心,到达一定量时,内涵会越来越深广。他好像是安装了一枚随时可用的如意宝,跟没学过的人运用起来根本不同。譬如对于闻法轨理,自己学过、意持以后,就知道该如何以广大清净的意乐来发心,如何发起广大方便的等起。同样,无论对于慈悲观、菩提心观或者清净观,自己都应该了达观修的要点,并很快安住于法义。学习闻法轨理中的断器三过、离六垢、五不取等也同样,每一次都需要意持法义、通达要点。毕竟自心的理解与说法师心中想传递的密意完全一致,才叫持法。
圣教是获得道果的无上如意宝,我们对此理应极为珍重,丝毫不可夹杂散乱、轻浮、骄慢等状态,这一点在缘起上十分重要。如《贤愚经》所说:世尊因地请法、闻法极度恭敬,总是一心住于正法而谛听。又如佛说法时往往首先提醒弟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也是意在劝导大家安住于专一闻法的心态当中。
如果我们能远离器的三过而一心正住,以无比的希求、高度的诚敬来受取胜妙佛法甘露,就一定能得到极其殊胜的利益。每次听闻,都会使佛法真正流入心田。
如是闻法后,还须将所闻法义持在心中而不忘,随后常时修持。世尊也说:“我为汝说解脱法,当知解脱依自行。”依此意,师长为学徒解说引导,即是教导其闻法之相、修法之相、除罪之相、修善之相、修持之相等等,故学徒也须不忘此等教导,谨记于心,随后修持实证。若心中并未持到法,则仅仅容有闻法利益,而于法之句义丝毫不知,故与未闻法无有差别。
听闻法师讲授以后,一定要将所闻记存于心,恒时按照所指示的法义发起修持。如释迦牟尼佛说到:我为你解说了解脱的法道,要知道解脱是依靠自己的精进修行。上师的任务只是给弟子解说、引导,包括闻法的轨理、修行的轨理、除罪的轨理、修善的轨理、修持的轨理等等。弟子则应当对于所说法轨恒时记忆、修持,在心上一一实证法道,这一点才是最关键的。
如果不能意持、不了解佛法义理的缘故,虽然可能稍微有些闻法利益,但是跟不闻法时并没有多少差别,自己的心相续并没有更高尚之处。遇到问题时,不见得有更大的处理能力,或者表现出更多的理智、贤善、心力等等。是什么缘故呢?一向以来只是处于一种简单的闻法状态,以为只要来听就已经完成任务。然而如果闻法不能打动内心,学法不能转变心态,长此以往,也就只能停留于简单的例行公事。
很多人学法如同听论坛,认为只需猎取一些知识,或者当作娱乐消遣,根本不必要修心。这种方式无论学多少都记不住少许的修心轨则,甚至连一种“我要受持这部法”的念头都没有,更何况听法以后内心尊重、视为妙药,并励力求证呢?由此导致即使一一听过从最低到最高层之间的所有法,但是心相续却似乎比以前更为恶劣。这就是没有真正以意摄持佛法,并为求实证而恒时修持的缘故。
再者,法虽持在心中,但若与烦恼相杂,则仍然不成真实之法。
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法道行者,发心必须非常清净、纯洁,在任何时处都是为法道而闻法、学法,敬重法和法师,敬重从诸佛传来的教授。以无比的尊重将佛法印持于心,继而励力发起修持,才会得到佛法上的进益。期间,如同《贤愚经》里世尊因地求法那样,唯一以法为求,认为诸佛的法道哪怕用生命来换都值得,一心专注于佛法而行持,不夹杂烦恼,不去观察法师的过失,不对正法起邪分别,也不在听法过程中生起骄慢、诽谤或者各种不清净观想,由此就能很快成就无上佛道。
相反来说,无论秉性如何聪明,记忆力强,或者能够受持于心、有辩才等等,这些都不是根本。如果心中杂有贪、嗔、骄慢等烦恼,就不能真实行法。再高尚的法在染污心中最多成为知识,甚至只成为贩卖佛法者、借佛法炫耀自身者。这种人不但没有佛法的味道,反而造下堕落恶趣的因。
所以,在闻法过程中,绝对不能以毒器之过染污自心,使无比胜妙的佛法甘露被自己转化为毒药。佛法虽不是毒药,但因心器有毒,任何法也就变成了毒药。心如蛇蝎般邪恶狠毒的人,学佛以后必定会发生更大的问题。(上文也一再强调,无论学习何种法,只要是心地恶劣,所作也就恶劣。)除非听闻佛法后便励力改过,否则不可能耳朵里听到几句法音,就突然改变恶毒习性。晋美朗巴尊者也说:善恶唯一按照内心的差别来确定,而不是依照外在影像的大小,也不是以所听的是什么、外在做了什么、显示了什么等来确定。因果的判定唯一依随于内心。
从历史公案中不难看出,一个很不起眼的人最终获得成就,完全是因为心地贤善、纯正;另一个人暂时看起来风光显赫,结果却堕入地狱,往往是由于心地的邪恶。往昔善星比丘在佛前侍奉了几十年,他虽然非常聪明、能宣讲三藏,却沦为饿鬼,原因何在呢?心不清净。无论世尊传哪种法,他都认为没什么了不起。如此一来,不可能真实行法。他学习、听闻再多的法,都只能辗转增长他的骄慢、邪分别。提婆达多也是同样的例子。诸如此类,值得我们特别警惕。
尤其是当今的知识分子,学法越多就越傲慢。起初了解较少的时候,还有一种虔敬,对于法和法师能做到恭敬、感恩、谦下。渐渐到过一些大道场,接触到不少有名气的上师,学了不少佛法以后,反而连最起码的恭敬心都没有了,其实这种人很容易堕落。
要想断除器的三过,先应认识到三者分别是何种状态,在学法时,自己应该怎样避免等等。譬如,能一缘专注聆听法音,就排除了覆器过;一心缘取法语所表的义理,把握所指示的修心要点,并付诸实践,就除去了不持法的过失;再者,等起清净,不求名闻利养,唯一为法、为众生,就排除了毒器过,或者一心诚敬,聆听佛法,就排除了闻法中的懈慢、散乱等各种恶行。如是需要我们在听后一一把握要点、产生定解,并有意识地努力实行,才能使学习每一段法都相应地受持在心。
相反,如果每一次都像赶场一样,表面化地听一听,声音、词语都是汉语的缘故,当然能听得懂,但是学过多年,就很容易学成法油子——会运用很多词语,唯独不在心上用功。这种从来不在自心上反观并修习的人,无论听多少,都无济于事,走出闻法场就跟普通人没有两样,甚至比普通人更加自以为是,多了一层骄慢而已。这种学法能带来什么利益呢?没有利益,只有漏器之过。
如塔波尊者云:“若不如法而行法,依法反成恶趣因。”谓上于上师、正法起邪分别,中于道友讥讽、骄慢、轻蔑等,有诸不善分别的话,则法反而成了恶趣之因,故须断除诸烦恼。
无等塔波仁波切一再强调:如果你不如法行法,佛法反而会成为堕落恶趣的因。
此处“依法反成恶趣因”,主要有几种因素:上,对于上师和正法生起各种邪分别,以为上师没有功德,正法有错谬,或者看法和上师的过失等等;中,是对于同学讥毁、侮辱、骄慢、轻蔑等。诸如此类,生起各种不善念。在讲法场所,在殊胜的对境面前,造下很多堕落恶趣的罪业。鉴于这些,我们需要励力断除詈辱、骄慢、轻蔑等烦恼。
制止烦恼的方法在于,最初就防护自心,不起邪分别,关键是依照前文所述的清净观,把上师和眷属观成佛,以观为佛的缘故,唯一成就念功德、不念过失的最佳缘起,也就容易由此得到法益。也就是说,清净观对于我们而言十分重要。
思考题
16、对于器之三过,一一反省自心是否具有,如果有,思维其过患和原因,并如理遣除。
17、闻法时,意未持法是何种状况?有什么过患?以“听闻轨理”为例,阐述怎样才算意持佛法?有什么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