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乙一、暇满难得

《系列三.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讲记一-听闻轨理》 ︱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

依止四想是学法的首要因素

在受取行为之先,要具备一种方式或者心里的想法,这非常重要。方式正确,我们一路的学法都会入于正轨,每一分学习都能得到利益;方式不对,也许始终都无法达成利益。

方式是什么呢?如前所说,以病人想为根本,其他一切的心态、方式、做法或行动等都将由此产生。譬如树木有根,枝、叶、花、果也随之产生。然而我们从未在依师学法上达到扼要、进入状态,同时听法也一直没入状态,听后思维、修持也没入状态,其实都是因为缺少了这一根本的缘故。

因此,学前行法之前不必忙其他,建立这一根本因至关重要。如同种树,没有根或者根基薄弱时,后面的一系列都会很薄弱,再如何进行调整也都非常困难。俗谚也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对刚过门的媳妇要及时教导、调整,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教他正确的观念。最开始没学好规矩,以后就很难纠正。

本论所说的“学规矩”是指,我们要理智地观察到自身状态,了知学法应如何契合法道要求,以及如何在自身上发生定解,这也是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艰难的一个关键。一旦在这方面得到扼要,后后的学法就都能转成良善,自己成为一个非常贤善的学法者,乃至步步提升自己的殷重心、恭敬心、践行心等等,使自己的修学逐渐稳固而受益一生。

如果媳妇刚过门时没教育好,以后就很难管教,她的做法都是以自我为主,任由自己的习性发作,可能给家里带来诸多不便。又譬如小孩最初就要养成好的习性。又好比一棵树的根部如果端正,后后的茎干等一路都会端正;否则,整棵树都歪歪扭扭,且不易纠正。

我们学法时,如毒般的行为如果没有断除,就会一路蔓延,不仅得不到实益,还会导致无数种衰损;如果没有“服用”如药般的行为,也无法立即有益身心。但是,如今自由化的时代中,人们崇尚个性、尊严、以自我为主,一般都不愿承认自己是病人,甚至有病也掩饰不谈。同时,他们以为依师学法跟世间上学校没有两样,只是学一些知识而已,没觉得自己是病人、是个一定要依靠医生治疗的严重病人。

只有知道自己已经患上不治之症时,他的心态才可能变得特别痛苦和恐惧;他会想方设法地寻找能救治的医生;一旦找到,那种喜出望外的虔诚也必定难以形容,对医生绝对有恭敬的态度、语言来绝对服从,他会将医嘱牢记在心,一丝不苟地去照办。这些都基于他已经承认自己病情深重,承认医生治病是对自己最大的恩德。

其次,他会把拿来的药视为最宝贵的东西。其他可有可无,命才最重要,这副药一旦丢失,病就没得治。于是,不必别人强迫,他也会毫不懈怠地天天按时服药、定期去看医生。他知道自己再不服药,或没按医嘱去做,病情就不会好转,反而会一天天加重。所以,一定不能耽误施治,医生说什么自己就做什么,不折不扣地谨遵医嘱……一系列的行动都自然能做得出来。由于承认自己是病人,才想要求治、想要服药、想要遵行医嘱、想要付出一切恭敬、柔顺、行动等。

在施治过程中,医生说须要用一些很猛利的疗法,开刀、切割、针灸、喝苦药或者做复检等等,他都会非常配合、非常听话。医生说东他就往东,说西他就往西,一旦出现效果,他马上变得非常主动。他恐怕忘记医生的吩咐,每次都牢牢地记在心里或本子上,并主动照办、时时检查:医生交待的事我是不是全做到了?

可以看到,病人跟治病的医生之间,心很贴近。原本没有任何感觉,等病治愈时,再看到医生,自然就生起恭敬心、感恩心,自己的态度、行为也完全不同。他绝对不会再产生轻视、毁骂、不敬等,也不会再把医生看成陌路人,反而对医生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每次提起都感恩不已,因为是医生治好了自己的病。

对照病人反观自己,我们是不是真正把法看成妙药,并把听法以后的殷重修看成治病呢?如果不是,怎么可能出现好转乃至痊愈的效果呢?譬如,心里不认为自己是病人,认为听课可能跟听个讲座差不多,只是学习知识。我没有患病,我跟法师平起平坐,法师说的话可听可不听,基本可以不听。散场之后就拜拜,谁也管不着谁,最多给他一个微笑——如果感觉讲得不怎么合自己胃口,就连微笑也免了。怎么讲得这么烂?下次不来听了。想想看,这种态度与病人相差多远!

如果我们最初没把态度纠正过来,之前在世间养成的种种习气,什么民主、自由、个性、尊严等等,就很容易障蔽自心。结果殷重寻求、恭敬承事、依教奉行等等,在现代人身上显得极其缺乏,很难实际做出来。他有的只是自尊、狂傲,一再讲究的就是所谓平等,绝不愿贬低自我。以此缘起,学再多的法也不会发生任何利益。因为首先对法没有尊重,之后就不可能切实奉行。

譬如对父母没有孝心的孩子,对父母说的话就从不当回事。他不会想:“父母说的话不敢违背,我一定马上去做。”而且,父母说多了他反而更不愿意听,会产生各种逆反心理,产生各种忤逆的心态、行为,比如轻慢、不放在心上等。如此一来,父母的话也就起不到任何作用、效果。父母为此也会很苦恼,因为说什么孩子都不听,再怎么说都没用。

同样,我们在学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生起四想,尤其是病人想,就必定得不到扼要。一路学下去,好一点的能保持一个基本态度,不至于造下大罪,但实际上,或多或少还是处在一种轻视、不重视的状况。所以,当今时代,说起来也很悲惨——他还算是上等的,相比之下,中等、下等就尽是造罪,从前到后根本没有一种“我听法后要励力修持、取证”的想法。传法者往往也发现,一直到一部法讲完,或者几年过后,座下的人基本没什么反应。说过的话全当耳边风,教导的事根本不去做。

为什么呢?因为深刻的观念他并没有生起,这个最关键的难点,必须经由每个人亲自在根源上用心扭转。否则,态度、心念没调整好,缘起上就与法师的智慧合不拢,法师也就没办法直接传递下来;自己不间断地听法,也只是以一种不良的方式在受取。浅薄的内心乃至尚未扭转之间,都没有办法去如法地受取法义,因为已经违背了佛法中施教传授的轨则。

《道次第》中说,噶当派特别重视讲闻轨理,因为开头不对,就会从初一错到十五,不发生任何利益;一旦得到关要,不必说修,只要听一座法,都能在行者相续中发生极大的饶益。由于用心恳切、尊重,师徒之间心能契合的缘故,听一次法转动自心的力量,会比一个人努力很久强得多。可能过去很多年都没有发生的事情,在一座法当中、一个小时或者某个契机点达成的当下,就能转变心、转变观念。是什么原因呢?无非是在缘起上契合、接通信号的缘故,有法流传递的缘故,与以往不同。

如果这方面的缘起没有开通,就必定是全部堵塞、逆反,状况非常不理想。如果还硬要传法,就像妈妈跟孩子之间的沟通已经出了问题,无论妈妈再如何苦口婆心地说上几十年也没有一点作用。可见缘起至关重要!缘起上没有契合,哪怕从最开始的暇满一直传到最后,也不会产生任何效果,而且“如天成魔”,正法反而变成烦恼的助伴。为什么呢?关键在缘起。

并不是说冠冕堂皇地立个大招牌,做很大的广告,就能达成什么利益,也不是一个殿堂里面有非常庄严的佛像、非常殊胜的法,我搞到一个入场证进去,坐在里面就能得到利益等等,这些都是外在的形相,不是关键,关键还是在于内心的缘起。

具足缘起的情况是师徒心心相契,即使住在简陋草棚,穿得衣衫褴褛,吃的是青菜豆腐,也没有任何知名度,然而利益也会顿时发生。四句话所产生的利益,胜过心不相契时百千万句话的利益;徒弟能够对四句话依教奉行,超过听百千万句而不奉行的利益。这是很明确的。

如果在态度上不认为自己是病人,也不认为法师是医生、所说法是药,又怎么可能依法实修?没有什么切身感,不是为了解决自身的问题,所听之法与己无关,只会感觉像是在听一些比较新鲜的知识而已。但是,只是凭感觉、听知识,就必定无法保持长久,因为听正法不一定像看大片、看炒作那样,需要层出不穷的新鲜、刺激感觉。

佛法都是深度的修心教授。譬如,一般人年轻时听不进父母的话,等上了年纪,才感觉父母当初所说很有道理。他以年轻时的幼稚,自以为远远超过父母,其实只不过是自己的分别识比较活跃,气脉比较旺盛,能接触到一些新鲜信息、说一些新鲜名词、知道最新潮流等等。父母说话不可能都像电视节目,有各种各样的新鲜感,各式各样的风味,他们的话也许很平常,很平和,但实际上,这些才是金玉良言,是真正能起到帮助的人生经验,只是年轻人往往听不懂而已。

同样,把法师捧成明星一样,让他整天做表演,口才、资料、信息、故事等等拼接起来,这些事他并不是做不到,而是认为并不主要。所说法能否如良药一般,起到医治徒弟心病的作用才是关键。往昔莲池大师参遍融老人,老人说的话很简单——让他不求名利,一心办道。一般人听后抗议拒绝,认为这些道理我老早就懂。其实他不应该如此。鸟窠禅师教导白居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起初还认为太简单了,有必要说吗?禅师就告诉他:三岁的孩子都知道,但八十岁的老翁也做不到。

由此可知,如果观念没转换,四想没生起,后后的行为也就难以接受和做到。即使听法师讲过,自己表面上也不反对,但内心并没接受,所以不叫“受行”。真正的接受需要“时刻不离”地依止四想,否则,就不必再谈什么具足六度、依止威仪了。即使能做,也只是迫于压力,担心会挨骂,或者在这种场合里过不去而已。他不是出于自发,也不是出于四想。

具足四想,自然会出现六度的行为,之后威仪也非常恭敬、欢喜,由此使整个缘起变得非常善妙,从头到尾都具足利益。他在行为上不仅做得到恭敬供养、敬献,还会主动持戒,身语意庄重严谨、禁止恶行,对师、对法起敬信,一心专注地闻法,不敢散乱等。之后如果有疑惑,为了断疑去恭敬地请问等,这些事他都能自发地行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