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乙一、暇满难得

《系列三.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讲记一-听闻轨理》 ︱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

我们既然学法,就一定要注意避免这种现象。从暇满开始,每一句话都需要对照自身来琢磨、思维其中涵义。真正的领会法义决定须要经过仔细寻思,如同采得精华然后才能酿成蜂蜜,又譬如通过搅拌牛奶来提取精华,都需要精细、深入的功夫。忽略这种功夫,只在表皮上学一学、唱一唱、背一背,无法起到真正的作用。

五不取当中,首先强调取文不取义的偏差,意在劝导学人结合暇满一直到末后,整个前行教授的进程当中,必须要一句一句探究到它的意义。由此,才容易进一步发现、领悟真实义。相反,如果不做审察,随随便便滑过字句,或仅作表面的重复、运用华丽的文句等,不但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浅薄,也无法使领悟更加深刻,反而容易形成自我欺骗,以为自己有多么多么了不起。

此处说到,光凭嘴皮上的功夫,喜欢表面的文学、修饰、逻辑等等,只要尚未取得法义,它就不可能利益自相续。任何一段法义都是如此,比如目前闻法轨理的任何一句话,都须要通过仔细琢磨才能探究、领会法义。当然,其中可能会历经很多过程:一开始左思右想拿不准,很难获取法义;或者尚未对于法义获得定解时,起不到转化观念、行为的作用。但是,一旦探究到内在涵义,就能很快发生作用。

譬如我们学《此世现相厌患歌》,一定要懂得,这是法王金刚句的指示,若能按照语句所指示的线路去寻找,就能找得到法义,从而使每学一个偈颂都将发生很大的作用。真正会找的人,从一个偈颂找到突破口以后,就能看到一大片世界。也就是说,智者容易触类旁通,认定面前见到的都是假相,认定追逐假相是非常可怜、无意义的事情。从一者类推到无数,就可以真正受取道歌的意义;此后,便能够自然利益相续。我们会发现过去的观念完全错误,为此付出的行动也很盲目,就连执持自己的观点,都叫做“见取见”——观念本身就是错误、邪谬的。

我们的心相续染有很多错误观念,既有世间的,也有错解佛法的,还有两相混合的。所以,只有取得法义才能产生作用,光是听闻不一定起到作用,因为法师是法师、自己是自己,法师说得好不好是来自法师的心相续,自己有没有取得法义则是自己相续的事。同样,光是表面上的效仿也无济于事,必须探究佛法深层所要表达的心意。一旦会得此心意,自己也就豁然开朗,这时才算真正得到利益。

庚二、取义不取文

二、取义不取文,就是心想:言说唯是空皮文句,空无实义,依文字干什么?遂轻视文句,唯取深义,然不依文则不起义,导致文义脱离。

第二种偏差是取义不取文。一些学大圆满、大手印、大中观、禅宗等的佛教徒,因为听多了“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语言只是戏论”等等,他们很容易发生这种偏差。甚至很多人心中都已经沾染上了这种偏差,不明白道的次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离开语言文字,什么时候还要借助语言文字,或者到达圆融的境界时有语言文字也无妨等等,以佛法的见地都可以轻易、圆融地解释这些状况。

此处我们首先要反观,自身上有没有这种如毒的行为?它是什么状况?用一句话说出这种病相,其实就是持一种错误观点,认为所有的文句只是一种表皮,如同尸体没有灵魂、没有实义,因此我不必执取它,天天背诵、辩论、讲经说法,嘴皮上的功夫我都不要。于是他轻视文句,舍弃看书、念经等一切与文字有关的法行,认为只须取得甚深义。但是,对于稚童般的初学者,不依文就必定导致丧失意义;心中如果没有法义,相续当中依旧空空荡荡,不能明了。作为初学者一定要经过佛法的教育,从底层步步提高,使自己的相续真正成熟,这就需要依靠教典一步一步的指示。也就是说,在初步阶段,没有比它更好的引路者,否则,连文句都记不住,又如何能受持意义呢?

发生取义不取文偏差的人,只是空空洞洞地呆坐闻法,导致文义脱离,也就不可能领会每句经文所表达的真谛,或者修道成佛的方法。

尤其前行法,一直都需要按照文句的指示去逐句思维,而不是脱离文句。通过文句才能载托意义,从而指示此世的真相、来世的真相,以及解脱道的真相、三宝的真相、菩提心的真相、菩萨行的真相、积资忏罪的真相、与上师相应的真相等等。这些都是透过一句一句的文字来表达。修禅、修大圆满、大手印、大中观的人,如果在方式上出现取义不取文的偏差就只能堕在愚痴状态当中,如同盲人走在路上,辨不出东西南北。所谓愚人修大手印多数转旁生,也是这种道理。

这种成见其实很多人都有,他们一听到前行法,一听到闻思,或者传什么教法,就藐视不顾,认为:根本没什么心要的文字,学它干什么?有的老和尚说:你们闻思派学那么多有什么必要?他以实修派自居,误认为一开始就要切中要义而修真实法,闻思派只能学一些表面的虚假法。相续中的这种偏差导致他坐井观天般地狭隘、幼稚,或者沾染满身的过失还不认识,自己长时间当中都得不到长进等。

佛法的意义如果长时间不在内心运转,最后就变成连最基本的知识都不懂。譬如数不出八暇十满,也不清楚为什么要用人身摄取大义、人身有什么功能、为什么难得等等。暇满尚且如此,再后来的无常等也都是处在无知、偏执的状况。由于脱离文,所以取不到意义;取不到意义,就得不到定解;得不到定解,就无法运转自心,无法发生观念和行为的转变等等。教法的文句就是最好的指示者,离开了它,我们如何来获取意义呢?譬如,连母亲的话都记不住,哪里还能按照母亲的意思去做呢?

而且这第二种偏差还会产生一些厌学、不学的心态,会不断地发牢骚:这些文句又不是大圆满法,整天思维、围着文句转有什么意义?照此下去恐怕要学几年吧?应该让它干脆三个月就完;三个月也太长了,干脆一个礼拜完事;一个礼拜也太长了,干脆用一天时间得个传承就搞定。文句都是尸体、糠秕一样的东西,没什么精要,我只要取得精要的大圆满、大手印等就可以了。

但是,发生偏差的地方也正在于此。如毒的行为,会完全固闭内心,使这种错误观念带来一生的错误。不通过文句掌握本部“大圆满前行”法,怎能进一步趣入正行呢?

所以在学任何法之前,自己观念、行为、等起的调整最为重要。它关系到后后的进程是否一帆风顺,或者是否获得利益、不犯过错等。学习三过、六垢、五不取,都是要断除如毒的行为,并贯彻在以后每一步的学法当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不应以为这些只是无关紧要地走个过场,甚至一心盼望:快点结束吧!快点学完暇满,就可以轻松地将那些文字甩在脑后。其实这种想法真的很愚痴!总体需要注意的行为,必须放在前面,不可能插在中间,或者末尾再讲。譬如提前就要了解路上需要注意的问题、需要避免的歧途等,而不是后来再听取交待,否则一路都会不断地出问题,自己也往往感觉措手不及。

庚三、不会义而取

三、不会义而取,即对于种种了义、不了义、秘密、意趣的语言,不领会所表诠的义理而取,则未契合文、义本身,导致与法本义相违。

没有听懂话语就叫做“不会义”。同样的一句话,可能有的人听懂了老师的意思,之后再按照意思去做就不至于出错;另一个人理解错误,也就是他理解的句和义两者没有相合。

譬如我说的话有了义、不了义,有各种秘密意趣等,那么学人就要很聪慧,能够听明白意思,知道是哪种意趣或秘密,或者哪种是了义、哪种是不了义,某种说法是在哪一阶段、是为了对治哪种过患等等。如此一来,他所领解的意义和说者的本意才不会脱离。对于佛法当中一路的教导,对于文句的场合、秘密、意趣,他都会一一明了,从而能够相合于导师的用意去领会,不至于因为理解错误而发生修行过程当中的种种问题。

做领导的人大都会有这种体会:开会发言的时候,台下许多人的耳朵都在听,结果再由他们向下传达,往往是十个人里面九个出错。为什么呢?不外是因为领导说话时“秘密”、“意趣”很多,对某个部门稍作批评,对另一个部门又捧一捧,刚刚说完现阶段如何,接着又要说后阶段如何,这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自己的声音表述,结果被不同的人传达成五花八门,都是因为会错了意思。如此一来,经过几级的传达,岂不是错漏百出?再按照自己错会的意思去做,岂非更加不可想像?与开会时的精神、内容,与领导所说的本意可能已经是天壤之别。

其实,从暇满到前行末后都是一系列的口授。譬如领导在大会上说:你们要如何如何做,现阶段做什么,哪些方面需要断除,哪个方面急需行动,重点是什么。有时会强调目前最重要的是什么,过了一段时期,又说另一者最重要等等,不同时间,所说往往不同。佛法也是同样,从三乘一路上去,很多事情必须要靠我们的用心思维和智慧来听明白、搞清楚,以免和传法者的本意相违。

以前行为例,从始至终的过程当中作者会传授种种不同法句,有的是要求,有的是评判、量度等等。到了上层修法还会贬评下下修法,有时又对学人大加鼓励、赞叹,这些我们都要一一分清。譬如本部前行法首先提倡在世间做好人、断恶行善,后文又说世间法没有利益,应当完全舍弃等等。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前期告诉我们要以世间法打好基础,考虑自己的来世,后期则劝诫不要再去留恋世间的一切,它们毫无意义等等,各阶段有各阶段的说法,有各阶段的强调之处。我们一定要正确领取心意。

整条线路、整个过程当中,每个地方都有其必要性、权巧性。如果学过《原人论》,就会有很大好处,因为从外到里一路都在给我们指点本源在哪里。通达以后,对于了不了义等的辨别,应该说就没有任何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