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戒论》今天是第二品,别解脱戒。
乙二(分说别解脱戒之次第)分四:一、缘起;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三、得受者不失护持之方法;四、失而恢复之方法。
丙二
(
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分二:一、旧仪轨;二、现行仪轨。
丁一,旧仪轨:
初未得戒得受法:受法分二旧仪轨:
自然证智传信圆,承认本师许八难,
善来四白问答等,受者心净圣者师。
“初未得戒得受法:受法分二旧仪轨”:
关于受戒,最开始佛没有正式做规定,基本上都是在佛面前受戒的,后来出家的人越来越多。有一次,有一个人想出家,他所住的地方离佛很远,还没有到佛面前,就在途中死亡了。由于这件事,佛规定可以通过僧众受近圆戒,在中土(如当时的印度)必须要在十位以上的比丘面前受戒,在边地(佛法不是特别兴盛的地方)必须在五位以上比丘面前受戒。规定通过僧众可以受戒,这是现行仪轨,也就是新仪轨。之前,出家受戒的方式、相续当中得戒的情况有很多种。
可见,受戒有无勤作圆满的旧仪轨和有勤作圆满的新仪轨两种受法。所谓“无勤做”,就是不需要具备太多的条件,没有太多的规矩,得戒的过程很简单,很容易就能得戒。旧仪轨中,三次第学(居士戒、沙弥(尼)戒、比丘(尼)戒)是同时受的,一下子都能得到。而新仪轨里是次第要受的,先传授居士戒,再传授沙弥(尼)戒,最后传授比丘(尼)戒。
最初本师成佛之前、成佛之时、成佛后不久以及涅槃之前受近圆戒的仪轨,称为旧仪轨。
“最初本师成佛之前”,比如说佛陀当时出家时是自己给自己剃头,以这种方式出家了。再如,独觉佛的出现是佛不在世的时候,没有佛教,也没有这些仪轨,但是独觉佛证果的时候得到了戒体,所以在本师成佛之前就有这个仪轨。
“成佛之时”,佛陀证得究竟果位的时候,是自然得到了一切戒体。佛当时到森林里自己给自己剃头的时候,仅是出家,还没有得戒;佛成道的同时,才得到了戒体。
“成佛后不久”,是还没有对受戒做规定之前。
“佛涅槃之前”,佛趋入涅槃之前都还有这些方法,但是很少用到,因为佛已经做了规定了,但是当时也有以这种方式得戒的。
“近圆戒”,受比丘(尼)戒才是近圆戒。昨天有一处提到“近圆居士”,这个用词不太准确。“近圆”的藏文音译为“聂作”,意指受比丘(尼)戒。居士五戒可以说是在家的圆满戒,若称“近圆居士”,在意义上没有什么错,但是用词上有点不合适。
“仪轨”,这里讲的仪轨是指受别解脱戒的仪轨,严格来说就是白四羯磨;不严格地说,这些方法都可以是仪轨。这里有很多辩论,但其实也不矛盾。不严格来讲,仪轨就是方法,得到戒体的方法叫仪轨。严格来讲,真正的仪轨是指白四羯磨。
“自然证智传信圆,承认本师许八难,善来四白问答等”:
旧仪轨有十种分类。
“自然证智”:
佛与独觉由证尽智及无生智,证大菩提,从而有二种获得近圆。五比丘生起见道,由内证智而得近圆。此三者(独觉、佛陀、五比丘)是在自相续中自然生起胜义比丘戒而得近圆戒的。
佛与独觉在证果的时候得到戒体。按照小乘的说法,得到最究竟的证果的时候是“尽智”及“无生智”,尽智是灭尽烦恼,无生智是从根本上灭尽了烦恼,再也不会生起。灭尽、再不生,这两种力量叫两种智慧。
五比丘证果的时候,得到胜义比丘戒,都成为了胜义比丘。佛第一转法轮的时候,所化的眷属就是五比丘。五比丘没有刻意出家受戒,佛给他们传四谛法门,他们得到了阿罗汉的果位,同时得到了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这三戒的戒体。
“传信圆”:
供施女(乔辛玛)因未获父母允许,由佛遣使比丘尼邬巴往告音讯,依僧传信而得近圆。
供施女要出家,她的父母不同意,她被关在院子里无法出去,是通过她的朋友邬巴比丘尼传讯的方式而得戒的。僧众在那边给她传授戒律,通过“代言人”传信,告诉她仪轨念到什么地方了,需要她回答的时候,把她所回答的传给那边……以这种方式出家受戒的。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如果她出家修行的话,很快就会成道,所以以这种方式给她传戒,她得到戒体以后修行,没有多久就成就了,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一示现神通,她的父母就同意了,也没有这些违缘了。其实对此也有很多辩论,这应该是现行仪轨,不是旧仪轨,但是旧仪轨当中也可以有这种情况,所以旧仪轨里也讲了这种方式。
“承认本师”:
大迦叶等由承认“您是我的导师,我是您的声闻”而得近圆。
当时大迦叶对佛承认“您是我伟大的导师,我是您虔诚的声闻”,佛当时很高兴,这样一说,他们就得到了戒体,不用再传戒了。
“善来”:
舍利子等由佛说‘善来’持梵行而得近圆。
舍利子等人当时发心要出家,佛说了“善来,持梵行”这样一句话,他们就得到了戒体。
“四白”:
僧伽会众,中土十人、边地五人,具行白四羯磨而得近圆。
这是比较正规的方式,通过仪轨得戒。“白四羯磨”指“合一度之白,三度之羯磨”。
“一白”就是一个告白,即告诉僧众,让僧众明白这个情况。比如,今天若是有个人发心出家的话,专门安排一位比丘去观察他有没有违缘障碍,若是没有违缘障碍,没有问题,这个比丘到僧众面前磕三个头,告诉僧众“某某人要出家,没有违缘障碍,僧众能不能允许他出家”。如果刚才那个人若不是僧众安排的,僧众就再安排一个人,若是行,僧众再同意。如果刚才那个人是僧众安排的,僧众可以相信他,可以答应。因为这是件很重要的事,佛把这件事情交给了僧众,僧众就要看看这个人是否合格出家,是否没有那些违缘障碍,若是没有,才可以答应。当时是这样的,同意出家后,先去见堪布,在堪布面前剃头出家,然后去见羯磨师,在那里受沙弥戒。这是“一白”。
还有三次羯磨,一般仪轨里都有皈依诵、自诵、他诵三个阶段,这叫三度之羯磨。一个告白、三个羯磨,一共是四个,这叫白四羯磨。这是一个完整的仪轨。
“问答”:佛问善施:“何为唯一善法?”彼答“解脱”。又问“解脱需何法?”答“信心”。彼以问答令心喜而得近圆。
对于一个人来说,什么最重要?解脱最重要。对解脱来说,什么最重要?信心最重要。这样一问一答,佛当时非常满意,“回答的太好了!”佛一高兴,他就得到了戒体。
“许八难”:众生主母由承许修学八难断法而得近圆。
佛陀由其姨母杰贵达摩养大,当时她要出家,佛不同意,后经阿难跪着恳求,佛没办法就答应了。之前没有女众出家,由于女众出家,佛教住世的时间减少了五百年。所以,你们女众要好好考虑啊!现在有这样的机会也不容易,要好好精进修行,报答佛的恩。
佛当时说,你们要是出家,必须承许八种比较难断的事情。众生主母答应了,她承许修学八难断法的同时得到了戒体。
所谓“八难断法”,《律词品》中云:“亲从比丘受近圆,半月比丘处受教,于比丘处许夏住,僧尼二众作解制,犯此于二众迁悦,不言比丘犯戒戒,不得轻侮诸比丘,顶礼恭敬新比丘。”
第一,比丘尼从比丘僧团处得受近圆戒。受比丘尼戒的时候,必须要通过大僧,从比丘僧团面前受戒才能得到戒体,不允许比丘尼自己组成僧团传具足戒,这是不如法的。
第二,每半个月从比丘处听受教诫。最少半个月,要从比丘那里听受教言。
第三,在具足比丘处立誓安居。不能自己单独结夏安居,要在有比丘的地方结夏安居,但是要离比丘僧团至少一公里远。若周边没有大僧、比丘僧团,自己单独安居的话,也是不如法的。
第四,在僧尼二众前解除夏安居。结夏安居要三个月,三个月以后就要解除安居,这个时候要经比丘和比丘尼僧团,才可以做解除安居的仪式。比丘僧团:四位以上的比丘;比丘尼的僧团:四位以上的比丘尼。
第五,如果违越了难断法,就要在僧尼二众前履行迁悦。如果违反了这八条戒,就要在比丘、比丘尼两个僧团面前做忏悔。“迁悦”就是直到他们满意,之前一直要忏悔,做一些如扫地、扫厕所、伺候、供养等下等的事情,一直到他们满意。
第六,不能谈论比丘破戒。比丘尼没有资格谈论比丘破戒的事情。僧团每半个月聚一次,这个时候,可以当着大家检举其他人破戒的地方。比如你自己看到了、听到了,哪怕是有怀疑,都可以提出来,这是佛当时制定的。但是这要有固定的时间,不是随便可以说的。但是比丘尼不允许说比丘犯戒、不如法的事情。
第七,不能对比丘轻视、侮辱。即使是再不好的比丘,比丘尼也不能说,不能侮辱他。
第八,对新比丘也要恭敬礼拜。新比丘要给老比丘行礼,老比丘不必给新比丘行礼。但是比丘尼就不一样了,即使是老比丘尼也必须给新比丘顶礼。
这就是八难断法,是不是不爱听啊?我们这里比丘尼多,也许不太高兴:“怎么这么不公平呢?”不是不公平,这是佛规定的。
当时众生主母杰贵达摩答应了,佛很高兴,当时跟她一起出家的有五百女众,没用受戒就得到了戒体。
“等”:指六十善群比丘由许三皈依而得近圆。
他们受三皈依就得到戒体了。
除了白四羯磨与传信以外的五种是由本师加持而得的近圆戒。当时佛高兴,一加持就得到戒体了。有观点认为:八种是假立的,传信是现行仪轨,但旧仪轨中能如是出现,说明仅仅是安立而已,并不是完全固定的,这些都是一种方法而已,不是真正的仪轨,受别解脱戒真正的旧仪轨是白四羯磨。旧仪轨的法相是白四羯磨,这是真正的仪轨,除此之外还讲了很多得戒的情况,这都是假立,即不是真正的仪轨,但是通过这些方法得到了戒体,这些也是得戒的方法,但不是仪轨。旧仪轨的白四羯磨和新仪轨里的白四羯磨有什么不同之处?僧团等其他都一样,旧仪轨里三次第学是同时受的,新仪轨里是次第受的,这是差别。
“受者心净圣者师”:
由于以前的所化众生业力、烦恼、异熟三障轻微,智慧、相续与根基成熟,内心清净,当时能传近圆戒的上师也绝对是圣者,因为具备这些特点,故而十分容易得戒。当时那些人,思想比较单纯、专一,和现在的人不一样,现在的人不专一,思想复杂,所以成就慢。
丁二、现行仪轨:
现行轨离五择定,石女等生之障碍,
国王不允等住障,不能驱乌等胜障,
以及发为黄色等,庄严障碍皆无有。
旧仪轨之后制定的白四羯磨仪轨及其从属,即是现行仪轨。
斋戒。
别解脱戒里为什么讲斋戒呢?别解脱戒有时戒和终身戒。八关斋戒是一天一夜一时所持的戒,这是时戒。
如《俱舍论》中云:“居于低位重复说,不佩装饰明晨前,具足斋戒之分支,清晨于他前受戒。”传戒的人要坐在高一点地方,受戒的人要坐在低一点的地方,受戒人必须要重复传戒人所说的话,以这种方式受戒,不是跟他一起念。以后你们传戒的时候,必须以重复的方式传戒,这样才能得到戒体,一起念得不到戒体。但是也有这种方式:带领大家观想佛菩萨,在佛像佛塔面前受戒,也可以一起念,一起受戒。如果不是这样,而是给人传戒,就要以这种重复的方式,不能一起念。
关于受戒者的身份,有部宗认为七种别解脱种姓,都应该是人,是三洲(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的男女,还要求是真正的男女,要遣除石女等。这是小乘别解脱戒里讲的,所以区分身份了,但这也有不同的说法,此处介绍的是有部的观点。我们现在受八关斋戒的时候,所用仪轨是《修观音仪轨事部精华》,这是密宗事部里讲的大乘法,不是小乘里讲的八关斋戒,因此是不分人和非人的。小乘经部和有部的观点也有不同,经部认为旁生的身份也能生起戒体。
关于受戒的对境:有部与经部均承认依次从受比丘戒者乃至具居士戒、斋戒以上者前受戒。传授斋戒的人,最好是由具比丘(尼)戒的人传授,要么居士也行,若没有受居士戒者,在当天受持了八关斋戒的人面前受也可以。特殊情况下,承诺每月十五、初八守戒人,后来每到那时也需要受持,但以前一次性受戒也可以。这些以前我们都讲过。按照有部宗的观点,饭后受戒也能生起戒体。有部要求受持八关斋戒必须要有阿阇黎在场,在他面前受。经部则认为,也不是必须要在阿阇黎前受,在佛像等所依前受戒也能生起戒体。经部里就有这种规定,在唯识宗和中观里更是允许的。经部以上的这些宗派认为,自己在佛像面前或观想佛菩萨受戒也是可以的。
终身戒。
观待各自学处的违缘,比丘需要真正远离五择定,沙弥也需要相似远离五择定。
若是要受比丘戒、比丘尼戒,就要远离五种择定:
环境择定。
认为在顺缘具足的此地能守戒而于他处不能守戒,此为境择定。地方有选择,在具足顺缘、条件比较具备的地方可以受,否则就不可以受,有这样的发心就不行。比如,若认为“我在山上,在寺院里能守戒,但是下山了,到家乡了以后,不一定能守戒”,这是不允许的。
时间择定。
诸如认为仅在此年此月等期限内才能守戒,此后不能守戒,此为时择定。应该是一生一世守戒,不能在几个月、几年之内守戒。在有部的传承中,这是不允许的,其他的传承就不好说了。听说在汉地有短期出家,也许这是一个方便的做法,不是真正的出家,这个不好说,肯定是其他的传承,可能是在其他部中有允许。
时期择定。
诸如认为在战争期间以外的其他时期能守戒,此为时期择定。其实无论是战争、饥荒还是灾难来了,都要守戒。“在战争时期、饥荒时期等不能守戒,其他时期能守戒”,不能有这种想法,否则是不如法的,得不到戒体。
众生择定。
诸如认为不会害怨敌之外的其他人,此为众生择定。比如,对杀生戒,若认为“其他的众生我可以不杀,但是我有敌人,将来有机会了也许会杀他”;对偷盗戒,若认为“其他的我不一定犯戒,但是我有敌人,我要报仇,为了报仇我可以去偷抢”;对淫行戒,若认为“对自己的妻子或者老公之外的其他众生可以不犯这种戒”。这些都不可以,也得不到戒体。
分支择定。
认为除了个别粗的学处以外,所有细微的学处不能护持,此乃分支择定。这些根本戒、粗大的戒律可以守,细微的就不守了,这是在戒条支分上有选择了,这也是不允许的。都要去守,万一守不住就忏悔,必须要这样。
此外,不能有一些障碍。
对石女与犯五无间罪等人虽传戒,但他们不能生起戒体,这是生之障碍。
对石女与犯五无间罪的人不能传戒,即使给他们传戒了,他们也得不到戒体,不能生起戒体,这是生起戒体的障碍。这是小乘有部的观点,但若是按大乘,尤其是密乘中,就没有这样的要求,他们也能得到戒体,这样也许更能接受一些众生。
由于未得到国王与父母的允许,虽得戒,但因无有自由,故而戒体不能持久,这是住存之障碍。
有想出家的,但是如果国王不允许他们出家,即使他们出家了能得到戒体,但是戒体不会持久,不会稳定,怕有障碍,所以最好不让他们出家。父母或家人不同意,不能传戒。若传戒了,能得到戒体,但传戒的人会犯恶作(最小的一种戒)。若无有自由,父母丈夫不同意,如果自己能保证不会有严重的违缘的情况下,也没什么,虽然现在没同意,相信将来他们能同意,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否则,要慎重考虑,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先不出家为好。这是住存之障碍,即相续当中戒体住存之障碍。
未到驱乌之年,或因病苦缠绕等,虽受戒,但不能守学处,不能学到殊胜功德,这是殊胜之障碍。
“未到驱乌之年”指年纪小,连驱赶乌鸦等鸟类的能力都没有。现在规定八岁以下不允许出家。刚开始规定是十二岁以下不能出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帕吉多国王出兵,把夏迦族所有的人都杀光了,阿难有两个侄子,父母在战场上被帕吉多国王军队杀死了,当时他们特别小,没人带,阿难就带两个小孩。当时规定不出家不许接受供养,阿难每天去化缘,化到的食物三个人吃,很困难,阿难瘦得特别厉害。以此因缘,佛重新规定,八岁以上可以出家。其实太小了出家也不好,比较成熟的时候出家比较好一些,尤其是对社会有一些经验,这样的人出家好一些。有特别严重的疾病,病苦缠绕,或七八十岁以上年纪特别大者,也不能出家。出家以后是要精进修行的,若是年纪太小或太老了,或者重病缠身,就不能精进修行,受戒的功德则无法增长。这些人若受戒,也能得到戒体,但传戒的人犯恶作戒。因为在这些情况下,不能守学处,不能学到殊胜功德,功德无法增长,所以也可以说是功德增长之障碍、殊胜之障碍。
黄发等色有缺陷者、断手等形有缺陷者以及屠夫等种姓有缺陷者,虽能学戒,但由于成为他众不信仰佛法之因,故是庄严之障碍。
当时印度人和我们差不多,头发是黑的。当时佛教里有很多黄头发、绿头发,比较特殊的,还有一些相貌不庄严、六根不具足的人出家,外道就开始诽谤了,说释迦牟尼佛教法里什么样的人都有,屠夫、妓女等种姓者都可以出家,所以当时佛对此作了规定。
受比丘(尼)戒的时候,都会问是否有障碍,如父母是否允许,自己身上是否有这些缺陷等,受戒者必须如实回答,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如果都没有障碍,就会告诉僧众,这样传戒也能得到戒体。如果说的情况不属实,传戒的人就会犯戒,这是第一。第二,对整个佛教来说,当时有这种规定,有缺陷的人不能出家。现在不一定,现在我们更要同情他们,因为我们是大乘修行人,不能抛弃众生,尤其是对这些残疾人、重病缠身的人,更要特殊照顾。而当时佛传的是小乘,加上社会上也流传说“佛教中缺陷之人影响庄严”的缘故,才有上面那些要求。
无有此等障碍,还要具足五圆满顺缘:
境圆满:所在地必须有三宝(佛法僧),还要有亲教师、轨范师。
相续圆满:自己的相续具备出离心等,且未破戒律,外貌须已剃净须发。“未破戒律”是什么意思?之前受过沙弥或比丘等戒,若犯了根本戒,已经达到破戒后无法恢复的程度,若相续当中还有已毁坏的戒体,也得不到戒体。
资具圆满:袈裟、钵、手杖都齐全,该具备的资具都圆满。
意乐圆满:意乐须具因位等起,就是有想受持戒律的意乐和发心。
仪轨圆满:仪轨须具足加行、正行、后行。
总之,要远离上述障碍,有佛法僧三宝在,具备前述种种条件,然后再受戒。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