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二、明示关要相同

《辩答日光论选要讲记》 ︱ 全知麦彭仁波切.著︱ 智圆法师.译讲 ︱

世俗心不能测度胜义

如是,以有相的所缘行境之心 —— 世俗者,不能衡量胜义自相,说此亦无过。即:自前有相的行境之心,未远离二现戏论之故,于亲证胜义,全无心与境相,或无取与能取自性,是说此义。如是以观察实相正理也能证成故。

像这样,凡是有所缘境相的心,即是世俗的心,而以世俗的心不能衡量到胜义自相,这么说并没有过错。因为:自己面前有境相的心并没有离开能、所二现的戏论;而亲证胜义时,没有任何心与境的相,或者没有任何取与能取的自性。也就是落在有所缘中,就衡量不到无所缘;落在二取的错乱中,就衡量不到无错乱。“世俗不能衡量胜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无论承认任何境或所缘相,都能用胜义正理抉择为远离四边戏论的空性。所以说“以观察实相的正理也能证成故”。

总之,心前立了一种境,就有一种与境相对的心,这种有所缘的心正是落在二现戏论当中。好比用手取一本书叫做“取”,所取是书,能取是手。然而如果没有面前的书,哪里还能安立取和能取呢?同样,亲证胜义时,心境皆消殒,没有能、所二现,没有取和能取。以世俗有心、境二相的心,怎么能测度无有二现、无有二取的胜义呢?无法测度!

又如正坐在椅上时,能举起椅子吗?不可能!只有离开椅子,才能举起椅子;同样,正处在妄心中时,能亲证胜义吗?绝不可能!只有远离妄心,才能见到真相。又如正陷于迷梦时,梦心能衡量觉醒的事吗?绝不可能!只有脱离迷梦,才能衡量觉醒的心;同样地,正落在有所缘或者二取当中的心,就是正陷于轮回迷梦的心,它能衡量不二的胜义吗?也不可能。因此说“世俗心不能测度胜义”。

太虚大师曾讲过这样一件事:光绪年间,有位昱山禅师在慈溪西方寺阅藏,不间断地阅了七、八年,整部大藏经顺看倒看,看了多遍。出家前学问就很好,出了家又专门阅藏、不做其它事,所以受益非常深,写的阅藏心得有一柜子。

后来专看《肇论》《中论》《百论》,觉得要成立一个“能破一切,而不为一切所破”的决定理,终究立不牢,不免常常烦闷。

有一天散步到门外放生池边,见一只乌龟想从池壁爬出,快爬上壁时又跌下,再跌再爬,再爬再跌,终究爬不出石砌的池壁。当时他见了,忽然打破多年的疑闷,作了一首偈:“休!休!休!乌龟休想爬上壁,名想分别非无功,毕竟不能得真实。”(到这里他就算明白了,虽然“名想分别”不是没有功用,但凭着名想分别毕竟证不到真实义。)这时昱山禅师才觉悟到毕竟无一法可立,就把以前写的心得稿子全部烧毁,到普陀山闭关住茅棚,专门究心于向上之事达二十年。印光大师赞叹他是现代真正对禅宗有所得的人。

此公案对于我们理解“胜义非心境”很有帮助。胜义根本不是心所立的东西,名想分别也永远达不到胜义本身。到一定程度就应当超出分别,趋于实证。

如果有人想:世俗的心无法衡量胜义,不就没有心能衡量它了吗?胜义岂不成了毕竟无?再者,没有胜义谛的话,不就毁坏了二谛别别安立?但龙树菩萨的《菩提心释》中说“二谛一体,观待为异”,就像所作和无常那样。与这里的说法岂不是相违吗?

还有,以胜义不是任何心的境,应成圣者也不能衡量胜义了。但这又与经教所说相违。因为《父子相见会》里说:“诸佛世尊于空性善见善知善证。”《入中论自释》云:“胜义谓现见真胜义智所得之体性。”《显句论》说:若没有它,诸菩萨演说般若波罗蜜多之道则应成无义。

这里稍加解释“(现、空)二谛一体,观待为异”的意思:名言上安立世俗与胜义不同,叫做“异”,但并非像瓶子和柱子那样互不观待,而是如同一个物体上的所作和无常那样的“异”,即“一体观待为异”。也就是:现、空这两者是观待而安立。现是观待空而安立,离空并无独立的现;空是观待现而安立,离现也无独立的空。因此《菩提心释》中说:“异于世俗谛,真谛不可得,说俗谛即空,唯空即世俗。离一余亦无,如所作无常。”

以下是对上述疑问的答复:

此外虽承许:“若是世俗谛,则以彼不能衡量胜义”,但于此宗并无“胜义谛成毕竟无”、“无二谛别别安立”及“胜义成非圣者能量”等任何过失。因为:总凡安立二谛的方式,诸大经论中说有二种不同轨则,是何者呢?(一)观察实相胜义量和观察现相名言量所得之义,分别立为二谛;(二)实相、现相不同的境与有境,立为世俗谛;实相、现相相同的境与有境,立为胜义谛。如是二轨中,彼宗许后轨故。

虽然在解释《般若品》中“胜义非心境,心者是世俗”时,说到“只要是世俗谛,就无法衡量胜义”,但宣说此点的宗派,并没有应成“胜义谛毕竟无有”、“无二谛别别安立”、“圣者不能衡量胜义”以及与经教相违等的过失。

原因是:总凡安立二谛的方式,在诸大经论中说有两种不同轨则。第一种:对于以观察实相胜义的正量所得的空义,安立为胜义;对于以观察现相名言的正量所得的现义,安立为世俗。第二种:实相、现相不同的境与有境都是世俗谛(虚妄);实相、现相相同的境与有境,都安立为胜义谛。这两种轨则中,当宣说“胜义非心境,心者是世俗”时,唯一是承许后者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