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二、明示关要相同

《辩答日光论选要讲记》 ︱ 全知麦彭仁波切.著︱ 智圆法师.译讲 ︱

(二)名言中讲 “见胜义”实际表达的是无所见

1、比喻

就如同说虚空无所见时,对世间中的目视虚空,不需说连此点亦无,也不需说有,不说也明知故。因此,世间中虽说“注视虚空”,然以虚空全无色故,是说无所见义。

如果还觉得“见胜义”和“无所见”两者矛盾,那就再用“见虚空”的比喻来解释:

在说到虚空无所见时,对于世间人“眼睛看虚空”,不必说连这一点也没有,因为世间约定俗成地把“眼睛往虚空看”的现象叫做“见虚空”;也不须说有“见虚空”,因为实际上没有“见虚空”,一般世间是以能见和所见安立为“见”(比如眼睛见到东西,称为“见”;耳朵听到声音,叫做“闻”),而衡量“见虚空”时,既没有所见的虚空,也没有见虚空的心,就不必说有。对此不必说太多,大家都能明确认识到。

虽然用世间的名言可以说“注视虚空”,但真实衡量时,虚空没有形状、颜色,不是所见的对象。所以名言上说的“见虚空”实际表达的就是“无所见”。

2、意义

如是胜义,无有所缘境,故说胜义非心所取之境。经中以“有情自言见虚空”、“见胜义即无见”等而诠表。

胜义如同虚空,没有任何所缘的相,因此不是心识能够缘取的境。

前面“见虚空为无所见”是比喻;此处“见胜义即无所见”是意义。虚空没有形状、颜色,世间讲“见虚空”,实际说的是“无所见”。以此能够贴切地比喻“见胜义”。胜义也是无有所缘的相,“见胜义”也就是无所见。

对此如何诠表呢?这与世间的形式逻辑不同。世间的看法是“见”就必须见一个东西,什么都没见就是“没见”。所以没办法用一般的事物来做比方,唯一能诠表的比喻就是“见虚空”。世间都声称有“见虚空”,其实“见虚空”就是无所见。同样,见胜义即无所见。当你有见此法、彼法的时候,就未见诸法的胜义;当一无所见的时候,才能见到真实的胜义。

再引经文具体认识此理:

《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以色而见佛、以音声而求佛,这是以有所缘的方式来见佛!但如来是法性,法性非所缘,怎么能以有所缘而见到呢?所以真正的见佛是无所见,而不是见了有形象的佛。

当年,佛为了报答母亲的恩德,成佛之后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等到佛说法圆满从忉利天回来时,大家都竞相迎接。其中有位具神通的比丘尼,想到这样排下去很晚才能见到佛,就变成转轮圣王排到迎佛队伍的最前面。

这一天,须菩提在山中静坐。他想:今天佛要回人间,我去不去接呢?转念一想: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既无来去,又何必接送呢?结果,变成转轮圣王的那位比丘尼确实是第一个见到了佛的色身。但佛却对她说:“你没有最先见到我,须菩提才最先见到我!”这就显示出《金刚经》中“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涵义。

至此应知:说“胜义非心境”并不会遮止名言上假立“胜义是境”,因为假立“见胜义”的名言就是在表达“无所见”。所以,说“无见”不会成为遮止立“见”的名言,说“非境”也不会成为遮止立“境”的名言,就如同说“未见虚空”不会成为遮止立“见虚空”的名言一样。

(三)教诫不应轻毁分二:1、引经证成此是说甚深义;2、教诫不应轻毁。

1、引经证成此是说甚深义

《宣说菩提分经》云:“文殊师利!谁于诸法平等、无二、无别而见,即是正见。”

此“正见”指如实现见胜义,即无不平等、无二、无别而见。既然无二,就没有能、所;有能、所,即是世间的妄见,如同翳眼见空花。“无别”指没有差别相。所以这“无二无别而见”实际指无所见。

世间的见都是有二而见,例如眼见色、耳闻声等,心与境相对;又都是不平等而见,比如见到“男”就不是“女”,见到“高”就不是“低”,见到“一”就不是“多”,“男、女”、“高、低”、“一、多”都是不平等相!而这里的“见”与世间妄见不同,因此就用“无”字来表达,即无不平等、无二、无别而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