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二、明示关要相同

《辩答日光论选要讲记》 ︱ 全知麦彭仁波切.著︱ 智圆法师.译讲 ︱

为什么只说到“胜义非境”

第一番解释

如是胜义也仅是立一“是心之境”的名言罢了,此处不必观察它,无疑之故。

寂天菩萨说到“胜义非心境”中的胜义不是指假胜义——“无实分”,而是指真胜义。

对于这样无缘离戏的胜义,也只是立一个“是心之境”的名言而已。意思是说,虽然教法中说到“胜义是心之境”,但这并非指圣者心前有个“胜义”的境相,只是随顺世俗安立“是境”的名言。对于这样假立“胜义是心之境”的名言不必观察,因为大家不会怀疑。

何以故?此处是为现证胜义而抉择胜义时故,“名言中亦非境者”谁也不能了知故,不能抉择彼故。虽说到了胜义非心境,然不会理解成遮止“名言中假立彼为境”。

为什么说不必观察?原因有以下三个:

第一、在本论的此处,是为引导学人现证胜义而对胜义作如实抉择之时,因此要说“胜义非心境”。

众生迷失本性的原因,首先是妄认境相为实有,由此念念向外攀缘,深著在妄相中不见本性。现在要引导他回头现证胜义,若只是肯定地说“胜义是心境”,则仍与他一向取境的习气相合,必定难以休歇狂心!他以前一直习惯于取境,当听到胜义、空性、光明等时,以取境习气仍然认为这些都是境、是很殊胜、不可思议的境!如此将妄识前的影像执为真实,也同样背离了本性。因此要说“胜义非心境”才能相应于胜义。

第二、世间的认识习惯是:如果说某个事物不是心的境,那心就无法认识它、抉择它;相反,如果说是心的境,就成了心能认识它、抉择它。在随顺这种表达习惯时,对胜义应该说“是境”还是“非境”呢?当然说“是境”。因为众生听后就会认为:胜义是心的境,因此我们能抉择胜义、能证得胜义。由此会为趣向胜义而渐次抉择、修习,乃至终归现证胜义。相反,如果在名言上说“胜义不是境”,那就成了无人了知,成了“不可知论”,成了心识无法抉择。所以在随顺世间名言时,又要说“胜义是境”。

第三、在抉择现证胜义的情形时,根本没有心前的境和缘取的心,因此说“胜义非心境”。而这样说不会被理解成即使在名言中也不能假立“胜义是境”。

第二番解释

一、疑问

此时又想:那是怎样呢?

如果仍不清楚上面的解释,可能还会有两个疑惑:一、抉择胜义时,为何要说“胜义非境”呢?二、以上说的“胜义非境”并不遮止在名言上假立“胜义是境”,这是怎么回事?

二、解释分三:(一)为何在抉择胜义时要说“胜义非心境”;(二)名言中讲“见胜义”实际表达的是无所见;(三)教诫不应轻毁。

(一)为何在抉择胜义时要说“胜义非心境”

回答:在抉择胜义而以理建立实空时,对于宗义 —— 空性取 所缘行境后,难证离绝戏论的胜义,故作此说。

(“实”是谛实、真实之义。人们认为一切有事是真实的法,这是谛实;认为无、空等是真实的法,也属谛实。“以理建立实空”是指此《般若品》依据正理破尽一切实法而建立实空,其所立之宗即是万法皆空。)

《般若品》此处是在抉择胜义,并以正理建立实空之时,若学人将所立宗义——空性取成心所缘的境,之后就难以证到离戏胜义。为了预防这种后患,寂天菩萨一开始就作出“胜义非心境”的断言。

如果扣到寂天菩萨撰写《般若品》的目的和开初就说“胜义非心境”的本意,并在这一要点上识得大义,就能一举抓住全品的纲宗,抓住“应成派着重抉择真胜义”这个最大重点,由此使得后面一轮轮的抉择实空都归于“无所得”。

寂天菩萨的本意是要让我们的心朝离戏无缘上认定,而不是把空性执成所缘的行境,这是最要紧之处。开头不明白这点,往后说此法空、彼法空时,就都取成了心所缘的境(比如,以正理建立无人我时,很多人就将它取成所缘的“无人我”境相;建立无身体时,又将它取成所缘的“无身体”;乃至将无受、无心、无法……一个个都取成所缘的“无受”、“无心”、“无法”等境相)。这样一来,学习《般若品》最多理解成无实分的假胜义、将空性取成所缘的境相,导致难以证到离戏的真胜义!

所以这句“胜义非心境”可谓最紧要,它是在提持全品的纲宗。此处关要吃得准,往后才会随顺应成派教轨,往真实胜义、往圣者根本定中亲证的实相上抉择,才算是随学中观应成派的教典。起初就以此“棋高一着”,随后在破任何实法时,都是破后无立,归于离戏。这种见解才是“荡若虚空,丝毫无寄”。随顺这样的见解来实修,必将趣证离戏的胜义。

因此,寂天菩萨劈头一句“胜义非心境”,是为避免学人将空性执为实法、执为心的行境,才一概而遣荡;否则,取证的目标一旦出了差错,就会导致“把影像当成实相”。学习“胜义非心境”之后,本该对于一切诸法都抉择到无所得、都建立为实空,因为所谓“空性”即指无所得;然而学后还认为有个空性的东西存在,就是把空性当作实法、入歧途了!

在这最关键之处,寂天菩萨不是在名言上辨别什么“世俗是二取识的境,胜义是无二取识的境”。因为人的分别心已经攀缘成性,遇到什么就抓什么,再听到“是境”就和他的执著习气相合,又会把胜义执为境,那就冤枉了!如是把空性认取为心所缘的境,乃至未纠正之前,会一直执假为真,难以证到离戏的胜义!所以,为预防这个根本上的错认,需要提前就否定说“胜义非心境”,以此杜绝将空性取为所缘境相、防止与无缘胜义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