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明示关要相同
《辩答日光论选要讲记》 ︱ 全知麦彭仁波切.著︱ 智圆法师.译讲 ︱
二、明示关要相同分二:(一)提问;(二)解释。
(一)提问
云何关要相同?
对方问:怎么说两种解释所诠的关要相同呢?
(二)解释分四:1、现证胜义之心无有二现;2、实相中无有二现;3、于此无二实相,虽迷乱时未见,然修道后证见;4、教诫应将两种解说持为一致。
1、现证胜义之心无有二现分二:(1)正面宣说;(2)反面证成。
(1)正面宣说
即:名言中安立现证胜义之心,各宗都有此,勿需多言;此心无二现之特相,各宗也承许故。现证胜义之心,若衡量其自相,则无境相显现及观待境之心相而绝离戏论,对于此心难以名言如实思维,是说此故。
首先正面抉择:无论前、后代哪一宗派,都承许有现证胜义之心,此不必多说。而且,此现证胜义之心是以“无有能所二现”为其特有的相状(“特相”指不同于庸常心有能、所二现的状况。“无有二现”,即无有能见所见、能闻所闻、能知所知等心与境二元的妄现,亦称为“能所消亡”或“心境双泯”)。
对于这现证胜义之心,如若排除虚妄的总相不论,唯一衡量自相,则其不存在境相以及观待境相而有的心相。对此寂灭一切戏论的状况,难以用名言(“名言”即名、词、句、比喻、比量等身口意之行境法)完全符合真相而思维。前、后代论师无论以何种方式解释,所要表达的即是此义。
总之,胜义自相不同于世俗中瓶子等有事和虚空等无事,后者属于有事、无事法的范畴,以成立和遮遣的方式能够了知并宣说其自性,所以是分别心的行境(例如对有事法瓶子,成立其体性不住第二刹那、否认其常住,由此便能了知而宣说它是刹那灭的体性)。然而对胜义空性无法以有、无、双亦、双非四边,或者由成立、遮遣的方式来真实思维和言说,因此特意指出胜义并非分别心与语言的行境。
(2)反面证成
不然,若在泯灭二现的心自前,仍许有境及心相,又岂能成立无二现?
否则,如果在泯绝能所二现、现证胜义的智慧前,仍承许有胜义的境相及现证它的心之相状,又怎能成立无能、所二现呢?
由以上抉择可知,各宗在承许“现证胜义之心无有能所二现”这一点上完全相同。“无二现”这三字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在现证时没有任何境相以及缘取境相的心相,由此断定:圣者现证的胜义并非语言和分别心的行境。
2、实相中无有二现
若实有二,而仅在其前未现,则不成如实证得实相之心,实相、现相不同之故。
如果说“实际有能取心和所取境这样的能所二现,只是在圣者根本定位的智慧前不显现”,那么圣者根本位的智慧就不成立是如实现证实相的心,原因是:实际有心、境二相,却没有如实照见。
此处说的“实相、现相不同”是指真实的相与心前所现的相不同,好比海螺的白色与黄疸病患者识前所见海螺的黄色不同。如果心前所现的相并非实相,就不能成立是亲证实相之心。但现证胜义之心不是这种情况。
这一段文是以“现证胜义之心无有二现”为理由,来证成实相中本无二现。运用的是反证法,其理路为:如若实相中有能、所二现,而圣者定中无能、所二现,则应成当时圣者心前的现相不同于实相,故不成立证得实相。而事实上,各宗都承许圣者证得实相,所以各宗在承许“实相中无有二现”这一点上也完全相同。
3、于此无二实相,虽迷乱时未见,然修道后证见
是以当知,诸法从本以来于离言真如自性中无二而住,然由迷乱力未如是证得,以修习正道力净除后,时乃现见。
以“是以当知”承上启下,即由上述“现证胜义之心无有二现”以及“实相中无有二现”这两点,应当认识到:
诸法本来无有能、所二相,安住于远离言诠的真如自性中(此即胜义实相)。但凡夫以心识迷乱的力量没有如是证得,反而现起客尘——能、所二现(此即世俗现相)。依靠大乘资粮道和加行道中,缘于无有二现的胜义真如数数闻思、修习教义,至见道位以根本智净除迷乱的客尘障垢时,便现见到无有二现的胜义实相。
现证之时,无有能所二现,此无所见的“见”在名言中称为最殊胜的“见”,因为此时现相与实相已成相同,再没有更殊胜的见了。
以比喻抉择:海螺原本是白色,好比实相中本来无有能所二现;患黄疸病者以错乱因不能见其真相——白色,反而现起妄相——黄色以及取黄色的颠倒心识,好比众生以迷乱力未证无二现的实相,反现起二现虚妄相;黄病患者通过服药等的治疗,退去黄色幻相及幻觉后,现见海螺的真相——白色,如同以大乘有学四道修习之力净除二现障垢后,完全现量见到无二的实相。
总之,名言中可以安立胜义为圣者所证之境,也可安立圣者现证胜义而生起断证功德、可以抉择或修习胜义等。这也是各宗一致共许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