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二、明示关要相同

《辩答日光论选要讲记》 ︱ 全知麦彭仁波切.著︱ 智圆法师.译讲 ︱

若作是念:如是实相乃是圣者智慧内证之境,于凡夫前毕竟不容现。

如果想:这样的实相是圣者智慧内证的境。在未达见道的凡夫心前不可能显现它。

回答:现证真实胜义自相,除圣者外定非凡夫,然以凡夫定解,对离言实相总相分有知解及觉受。对此,显教称为“顺法忍”,密教则称为“喻智慧”,无论如何,实际即是与究竟胜义近似之识。

当然,现证胜义的自相是圣者而不是凡夫分上的事。但凡夫以定解可以对离言实相的总相分有知解和觉受。也就是说,在大乘资粮道,主要从见解方面,对于诸法的实相——远离一切戏论、超越言思的胜义生起确认的知解;而在大乘加行道,主要以无修而修的方式,心安住于实相不动,从而生起如哑巴领受糖味般的离戏觉受。

对此,显教中称为“顺法忍”,密教中称为“喻智慧”,不管怎样,就是指与究竟胜义接近的、相似的心(“顺法忍”:顺即随顺,法指胜义法性,忍是不怖畏而持。密教所说的“喻智慧”通常在大乘加行道生起,以比喻而言,见道的“义智慧”如同真月,“喻智慧”则仅如水月,与真月有少分相似)。

有人认为:真实胜义是圣者的行境,并非凡夫的行境,因此为了抉择真实胜义而宣说教理毫无意义。

其实这是非常错谬的观点。在凡夫位可以依据圣教的甚深法义,以正理破除一切所缘四边,进而对远离一切所缘的实相离戏之义生起定解。正因为如此,很多经论抉择离边之义,主要是针对凡夫宣说;圣者们已经亲证,没必要对他们宣讲。

譬如虽然能以手指示月,但手指并非月;同样,虽然由教理途径能了知离戏,但教理文字或以理观察之心无论如何也没有超出戏论。以此原因,诸大经论中既说到法性离戏之义并非语言、比喻、推理之心的行境,又说到依于教理、比喻等方式抉择离戏胜义,认识这两者不相违非常重要。

如是“现出彼离戏近似分”仅仅由观察定解也能引发,然成极久耽延,此亦需联合积集殊胜资粮的门径而得以生起。若依止密乘殊胜方便、特别是依直指心性要诀而正中要害,则以窍诀力也有仅凭少力,而速获亲证。

那么,此离戏近似分通过什么途径现出来呢?有如下两种途径:

途径一:以教理观察而引发定解。唯由观察定解也能引发离戏近似分,但这需要很长时间,而且要联合布施、持戒等殊胜资粮才能生起。

途径二:依靠密乘共通的殊胜方便(如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特别是依于具证量上师直示心性的要诀,从而正中要害。以此窍诀力也有只需很少功力就速获亲证的情况(这里所亲证的是离戏近似分,而不是已经登地)。

如是,于实相生起觉受时,其人若由先前闻思的观察,对空性缘起无别之义引生殊胜定解,想其从前观察时的觉受,及今不依观察、了无执著自住时的觉受,此二者以“空性缘起无别之实相”为境虽无差别,然观察时的彼者如闭眼后心中作意面前事物;无执著时 (指密乘喻智慧时,不是圣者位) ,则如开眼后亲视彼物,有此差别。

这是说二种觉受的无差别处和有差别处。

观察时的觉受和不依观察、没有执著自住时的觉受,在“以空性缘起无别的实相为境”上当然无差别,而觉受的状况却有差别:观察时的觉受如闭上眼睛、内心作意面前的事物;无执著时的觉受如睁开眼睛、亲眼见到事物。

对此自领受时了无执著的体会,随作任何破斥,也将如同亲尝的糖味,任由余人说为其他,也不生起疑惑。

对于这亲自领受时了无执著的体会,无论别人说什么破斥,都不会有动摇。好比亲自领受了糖的甜味,不论别人说什么糖是辣、酸、苦的等等,自己都没有任何怀疑,糖就是甜的!

宿世于实相少有修学, (按教乘) 未以理引生定解或 (按密乘) 不具要诀的众人,纵然心无改而住,也无任何“知此、生彼”,如此岂能稍许趣近离戏之处?

假如宿世善根栽培不深,没有很多修学、串习,对于实相未曾以理引生定解,或者按照密乘来讲不具修法的诀要,这两种人纵然内心无改而住,也不会有任何“知此、生彼”(就是没有任何所谓的“认识了什么,生起了什么”,心只是处于无记、昏昧、迷茫的状况),又怎能趣近离戏之处呢?丝毫不能!

而由观察实相义已臻圆满,或以安住方便之要诀,当显一时顿离一切边的明现智慧。

反过来说,宿世有大善根、修学深厚的人,今生之中或由观察实相义已达至圆满,或者遇到具证量的上师教授自己安住方便的要诀而心领神会。这两种人进修时,必将现前一时顿遮一切边的圣者无分别胜观智慧,也就是现量亲证。

如此以定解解了真实胜义,也需总的立为“悟得胜义”。

如果不是现量亲证,而是仅以定解了知真实胜义,对此也需要总的安立为“解悟胜义”(须知此“悟”仅是解悟,不是证悟)。

即如同以理认知有前后世、以教了知有业果、以烟因了知有火等一切比量,虽是以总相方式了知境,然也需安立彼等了知彼境般。

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有两种途径,一是自己亲证、亲领受;另一种没有亲证、亲领受,而是由比量以总相的方式了知。“悟得胜义”便属后一种情况。再举例来说:所谓了知有前后世,不是自己以神通现量见到前后世,而是依靠名言正理推知有前后世,从而生起认识,这也是“以总相方式了知有前生后世”。

又如“以教了知有业果”:即因佛是现见一切因果的量士夫,依于佛语教量而了知有业果(比如造十善业或十恶业者,将按业力轻重得生人天或堕落恶趣、造有漏业或无漏业将会感召世间或出世间之果……诸如此类整个一套业果定律并非自己现量了知,而是依靠教量了知,也属于以总相了知;

又如看到前面冒烟,就知道房屋里有火,虽然推断与实际相符,但并非亲自见到房间里红红的火焰。不是现量证知,而是以比量推断了知。

如同上述比喻,此处以定解解了真实胜义,虽然是以比量推断而了知,但也称之为“悟得胜义”。

文间偈云:

吾饶益心所出语,尽皆正直无倒视,

如来密意甚深义,愿汝无难顺利知。

以上,我发自饶益心所说的话,希望大家以正直之心无颠倒地领取。所说到的如来密意——离一切戏论、无任何所缘的甚深胜义,愿你无有困难地顺利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