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未修中间应如何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三)》 ︱ 宗喀巴大师 造丨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

此与密护根门二者,如圣无著引经解释而正录取。若能励力修此二事,则能增长一切善行,非余能等。特能清净尸罗及能速引止观所摄无分别心胜三摩地,故应勤学。

正知而行和密护根门这两项,是按照无著菩萨在《瑜伽师地论》里引经解释那样,摘录过来的。如果能努力地修这两个方面,就能增长一切善行,根本不是其他能等同的,所以这个法非常殊胜。如果缺少这两样,一切时处都会造业。就像妈妈带孩子,一切时处都得照顾好,才能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增上作用,不然就会发生问题。懂得这个道理后,我们应当极小心地照顾自己的心,一切时处都必须要有密护根门和正知而行。如果能天天这么照顾,这个修道的小孩就会成长得很好。而且由于这样细心的照料,使得心不断地在增长善行,这是对自己最大的护持。所谓的取舍之道全在这里了,有了这个,无论做什么,都以正念、正知、不放逸治理自己的心,常常做自己的好老师,引导自己的心,令一切所作都具义。所以,每一个自尊的人,应当在这里努力,真正自尊是向上仰望、处处都要学好的心。而护惜自我情面的烦恼心是傲慢,不要把它们搞混了。

如果能这样照顾自己的心,只允许它在法道上走,就是真正依止法的人。过去那种随着种业果愚、非常狂妄的做法是非常危险的。所谓的文化,从制定“礼”就开始约束人的心往安乐正道上走。最彻底地开显这条路的就是释迦本师。我们接受了佛法的教化以后,应当做一个新人,过去的那些颠倒的心态和行为都是业果愚的产物。所以,一一忏悔以后,重新做一个归依法的人。每天的誓愿是以法为道。所以,自己的心是走在法的道路上,念念都是按照缘起的法则来行进的,这样才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这才是真正的自尊,才是真正向上仰望的人。

我们会发现,修心以后自己确实变得不一样了。有什么好的表相呢?那太多了,下至起一念心、说一句话、身体的一个动作都变得如法如律,这样就看得到修行的效果了。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两条必须要努力去修持。真正修好了,它能够细致入微地贯彻到一切的心行、言语、活动当中,会使你成为一个彻底的修行之士、高尚之士,跟没有得教化的野蛮人完全不同。这里我们说的是现代野蛮人,是以现代的伪文明包装起来的假人。因为根本不晓得为人之道,无非就是饮食男女、放纵贪嗔,时时处在一种没得教化的境地。因为放纵自己心里的这些野兽,凶残就是虎狼,散乱就猿猴,愚痴就是老猪,狡猾就是狐狸等等,那是真正的野蛮。蛮就是一种刚强、坚固的漏劣习性,那些都是兽性,必须把这些兽性除掉,才能转到人天的道。而且还要进一步升华,使得自己的佛性发挥出光辉。

所以,所谓菩提道的修心之路,就是这样在心上不断地循着法道,日夜不断地修。虽然心里的行相从外面看不到,但是决定会有很不同的表现。所有的成道者都有这样的内涵,无论参禅、念佛,如果没有这两个,就不会成就。所有成就的人,他们都是认真修行的人,在很细小的方面都很认真地遵循法道去做。不要只看到他最后的潇洒自在,那是已经超越了以后的事,你没看到他前面是如何认真的。

这样做特别能清净尸罗,以及能快速地引发止观所摄的无分别心胜三摩地,所以应当勤加修学。这都是宗喀巴大师的慈悲教诫。

就成就三学而言,就是能够清净尸罗。因为这么精严地防护,时时都在做善的引导,时时都是引着自心循法道行进,心不被犯戒垢扰动,当然就清凉了。如果没有这个防护,一碰到电视马上就犯戒了,一下来心非常地杂乱、扰动。其他方面都是如此。只要失去了密护根门和正知而行,那是高速度、大幅度地增长业行。因为连造业的门都没有防住,那一天二六时中,分分秒秒不断地遇境起识,而且随着就起各种烦恼,这样是守不好戒的。而且没有正知去把握的时候,凡夫心非常地刚强,习性非常坚固,马上就到非法的境里去了。

所以,没有母亲细心照料的孩子往往就会很糟糕,无论是身处的环境、结交的人、做出的事,全都一塌糊涂,很小就开始犯罪,锒铛入狱,原因就是没有人照管。自己任性而为,那是一种凡夫性、劣根性,这必须得有自知之明。所以,这样从反面走完全是一种放纵贪嗔痴的情况。

所以,一再强调,根门就是生识的门,一切的惑业都是从这里出来的。如果不能很严密地防护,就会发生很多的事情。正知而行也是这样,一旦记不清法义,不能时时照看自己,就会出现各种颠倒。反过来,如果这两条做到了,就能清净尸罗。每一天都很清净,戒护得很好,没有犯罪的行为,因为在最初的门上就已经防护住了,或者时时都在正知当中,假使有那么一点点的违反,立即就能觉知而停止下来,所以要有非常强的自律性。

然后能够快速地引生无分别心胜三摩地。古来参禅成就的人,时时都在观心,观照的功夫都很好。如果能时时关注自己的心,看看在不在,以此作为前方便。从业果上来说,每一时都不造恶业,而且励力地积集善资粮,又常常处在这样的正念清明当中,久而久之,没开悟的就容易开悟,开了悟容易保持。所以,能够很快地引生无分别心胜三摩地,因此应当勤学。

勤学是什么?法的规范已经拿出来了,就按照那个模子一板一眼地去学。这个上面怎么说的,先是一条一条地了解它,然后每天都按照这样去模仿,这就叫做勤学。学熟了久习成自然,不用再看每天也都是在这样的心行当中,就把散漫、任性、放逸的习性扭转过来了。原先的这些颠倒心全部淘汰掉,这叫除过。这样的正知而行,成为自己心上的品德,就引出德来了。这一分法证到了,在自心上得到了。

所以,这里的学就是历练,它贵在行履,重在尊德行。在这上面如法地学,学一分表示做了一分作业,练了十分表示做了十分作业。这上面全部练好了,一点都不会走调,那就表示你已经得了一百分,可以交一个满分的答卷。这就叫做证到了佛法。

卷面上的考试只是一种学艺上的考试,行为上的考试是要看有没有做到。学了正知而行就要看你走在街上的反应如何,心是不是还在道上,这才是真正修行的考验。如果时时都没有正知,那就考不及格,或者考十分、二十分。所以,要观察现在什么时辰?该不该行动?是在什么地方?能不能去。自己是在取行相还是取随好?这个心行是不是要停掉?这都是考试,时时都在考试。

所以生活就是修心的考场,每天的行为都是在考试,都在练心。在这里养成一种不变的法的性格,在任何境界里都不变到非法里去,就是真正及格了。你就开始有修道人的骨格了,有僧格、有人格了。

饮食知量者,谓具四法。

“饮食知量”,就是在饮食上要懂得量,量要很合适。包括:不要太少食,不要太多食,相宜消化而食,非染污心中量食。

任何事情,知量很重要,量多、量少、不合适、有染污心,都会对修行造成障碍。饮食和睡眠每天都要经历,对于身心有直接影响。身心没有调好就不能很好地修行,所谓身安道隆。所以一方面要防止贪,另一方面也不要做无意义的苦行。总的原则是中道而行,一切的作为都要有利于修法,所以用理智来判断的时候,就应该首先做出一个非常合理的抉择,之后如理地来调配自己的饮食和睡眠。

什么叫“知量”?无非就是生理上的量、心理上的量。但又要知道身心是分不开的,身体一旦不安稳了,心识也没办法安顿。心里一旦有染污,就会造很多杂染的业。所以必须要注意到,尽可能是一种清净、非常适合修道的饮食。

非太减少,若太减少,饥虚羸劣,无势修善,故所食量,应令未到次日食时无饥损恼。

首先饮食不能太少。如果太少,提供的营养不够,身体就处在一种饥饿、虚弱、羸劣中,没有势力修善,这样会严重影响修行。譬如一天饮食不到量,饥饿难忍,就会坐立不安。身体像个机器,一定要给它注油,然后才开始运作。如果一定要控制在很少的量里,结果油不够就发动不起来。我们闻思修都要用很大的心力,如果气力不够,思维无法运转,就只能坐在那里发呆。修持的时候也要精力充足才能修得好,才见功效。

懂了这一点,就知道饮食的作用是给我们这个修行机器提供能量,因此应当份量充足。那依什么来判断呢?就是直到下一餐期间不发生饥饿的恼乱障碍修行,就以这个量为标准。

非太多食,若食太多,令身沉重,如负重担,息难出入,增长昏睡,无所堪任,故于断惑全无势力。

我们平常都有数到底能吃多少,只要你不以贪欲过分地受用,自己都会知道到哪儿结束了,那是恰好。但是如果过量,就成了过患。这就是第二个。本来只需要加这么多油,结果大量地加进去,多出来的就成为身体的负担。我们的身体是一个软体结构,不像硬件的机器。一旦饮食过量了,就会堆积在肠胃里面,需要大量的心血去处理它。结果人就会非常昏沉,因为你的血全部要下到胃部,这个时候,身心的能量全部转到处理这个事情上,就会导致身体非常不平衡,四大不堪能,昏昏欲睡。要做个什么事情,根本启动不了。

这样就会晓得,连身体的正常运转都不行,何况是很轻盈地住在止当中明观法义,那就更加不可能了。不必说入座修持,就连看书,也是两眼发直,一点也不反应。这是极大的障道违缘。如果一顿多吃了很多,恐怕一个下午全部都荒废了。如果你当时修得很好,一顿贪吃以后,境界就没了,所以在饮食上要有严密的控制。能否控制,也是在于我们有没有力量把握住自己。

相宜而食、消化而食者,依饮食起,诸旧苦受,悉当断除,诸新苦受,皆不生长。

第三,要注意相宜而食、消化而食。就是饮食非常适合自己的体质、身心状况。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一样,而且得了病以后更要注意饮食,有很多要忌口的地方。如果不相宜而食或者不消化而食,马上就造成病变。过去由饮食起的各种老病又会复发,甚至增长,或者过去没有的病也会新得。

很多的疾病都是从饮食得来的,所以我们必须要照顾好这个身体,不要做无意义的苦行。为什么呢?因为暇满人身具体就是指这个躯体,它有六根,有非常大的修法的能力。把这个身体维护好了,每天都能够保持一个长时间的、高效的修行。所以,我们还是要珍惜人身,在饮食上要很好地调理,不要去损坏它。现在很多人都是未老先衰,年纪轻轻就一大堆病,那全是自己糟蹋身体的结果。一次暴饮暴食胃就报销了,或者成天吃很多垃圾食品,得了很多病。这样把身体给搞坏了,还有什么力量修行呢?整天跟药罐子相随相伴,这就没有很大的意思。

如果我们能够相宜而食、消化而食,就是每一顿吃得非常适合你的身体,不造成障碍,吃的东西都能消化,转成身体的营养。因为饮食上护持得非常好,那么以饮食起的旧有的苦受都会断除,新的苦受也不会生长。

所以这上面要非常有智慧,修行是要有全面的智慧,因为任何方面都涉及到修法的状态,或者资助你或者妨碍你。而我们这里说的座间,不光要有密护根门和正知而行,同时还要很好地调理饮食和睡眠。如果这个调理不好,就会成为障道的因缘。如果处理好了,就成为顺缘的资粮。这些都是修行要照料的地方,不是一个修道人糊里糊涂,连生活都不会处理。

现在尤其要提的是,很多的垃圾食品不是在土地当中天然生长的食物,很多都是经过化学合成的。尤其是很多商人以营利为目的,因此他只需要骗过食用者的舌头就可以了。这些食物会制造一些口感,但是口感不代表有营养,甚至很多都是有毒的。吃了之后,在我们的感受上,无论是舌头、喉部、胃里都会有明显的感觉,会发现它不自然。这是因为食物有毒,我们的身体没办法处理它,所以在体内堆积,很难排出,这样会毒化身体。所以,要尽量避免吃这些零食。修道人应当只吃一些很简单的饮食,又是很天然的,能够资助身心,吃了很清净,不发生妨碍的。

另一方面,修行人是一心在心上修道的,不是去忙吃喝的。但是现在这种潮流,即使修行人的群体也喜欢聚餐,搞吃搞喝,这种地方非常容易发生问题。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种群体贪欲、互相资助的杂染事件。在这种场合里,人会没有理智,基本上都是顺着贪欲放纵胃口,这就相当不合适。吃来吃去就吃出问题来了,有老毛病的因为这一顿就吃坏了,那是没有什么选择的。尤其一个火锅放在那儿,显然就跟知量的学处处处相违。平时自己用碗来吃的话,很有量,知道自己吃多少。火锅一放进去了,不晓得要吃多少。而且摆了那么多显然是过量的,放到锅里拼命吃,没完没了的,这个相当不好。

其实,作为一个修行人,应该远离这些庸俗的贪欲事件。什么聚在一起吃饭,在一起看大片,应该感觉到很羞耻。教法从第一步就说了珍惜人身,这完全是违法而行的,背道而驰的,还能得到什么法的利益?恐怕一万辈子也不可能的。首先在行为上根本就是置法道于不顾,最有热情的就是这些贪欲。懂了以后才知道为什么你修不好,因为连现前一点生活上的事情你都没办法把持,很愧对这样一个修行者的名称。

非染污心中量食者,谓不起众罪安乐而住。

所以,饮食最好独自,不要混在一起。一来增长贪欲,各种浪费时间,聚在一起无非谈论一些世间的新闻、名人、绯闻、政坛人物,除此之外没什么别的。在当今时代,人们聚在一起真正谈论佛法的是很稀少的,庸俗化的倾向是很明显的。

再说,我们要注意饮食的初中后会发生什么。修行人都要明鉴机先,首先就在缘起上把它看得一清二楚,然后就可以理智地决定自己的行为。显然忙吃的就会花很多精力,无非是制造一点味、色丰富的欲尘。我们说的量食不是搞这些名堂。为了做一餐要花好多时间,之前要买很多的食物、配料,然后洗、烧、煮等等。所以在求食的时候,就已经有贪欲的动机,进食的时候也会起贪心、散乱等等。比如说贪心发作得很厉害,什么正知正念都会丧失,完全就迷在这个食物里面,一旦吃下去就比较染污了。

所以在心里要知量。当然欲界凡夫要想一点贪欲没有也是很困难的。不是圣者,碰到好吃的,肯定会起一点贪。但是必须要很快觉察到,然后及时改正在适合的什么度里进行。

又于饮食爱著对治者,谓依修习饮食过患。

就欲界的人来说,一般对于饮食都有很大的爱著,这个非常难。对衣服还容易一些,但是没有不爱吃的,它在生死的增上缘里排名第一。所谓“食色性也。”就是指饮食欲和性欲是人的俱生烦恼,这叫做性。人饿的时候也不考虑性欲,主要是填饱自己,要满足自己。可见,饮食的爱著非常容易发生。在这里把它列为四资粮当中的一个,非常关键。这个没有处理好,就可能发生很多问题。自己一个人独处时还好一点,主要是群居聚餐的时候,很容易发生问题,一般很难把持得住。因为做的菜都很好吃,难道你能在那儿正襟危坐、筷子都不去沾?这样比较困难。有理智能控制的人是很稀少的,他确实是要训练有素才行。没有这份修行,一到了这种场合,很狼狈的相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