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完结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三)》 ︱ 宗喀巴大师 造丨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

(三、完结)

后时如何行者,应将所集众多福善,以猛利欲,由《普贤行愿》及《七十愿》等,回向现时、毕竟诸可愿处。

在一个修法结束后,应当如何行持呢?就是要做结行回向,把一座修法所修集到的福德善根,以猛利的希欲之心,依着《普贤行愿》或《七十愿》等的殊胜愿文,回向在现时和究竟等的各种愿求之处。

这一句要把握四点:所回向,是已经积累好的各种善根,需要通过回向,使它增长广大,无有穷尽。如果不作回向,就好像把面粉放在风口上,一定会被风卷走。所以,需要把每一次的善根摄集起来,用发愿印持回向,这样善根就不会损耗掉。

如何回向?须要注意心上的所缘和行相。

回向是愿的体性,所以内在必须有猛利的希欲之心。如果只是有口无心的念诵,就不会产生回向的效力。所以,在念诵以前,必须要发起这样的欲,这是行相,没有这个就印持不到善根。

再接下来,以猛利的欲如何行呢?那就要借助殊胜的愿文。比如《普贤行愿品》,这是无上的大愿王,念诵的时候,愿文所说的都转化成自己心中的愿,一念到,马上就起相应的愿心。因此,在修以前,对普贤行愿的义理,要以闻思完全学透。并且要娴熟得一念,就能起相应的心,一念就知道重点在哪里,知道心上应该怎样作意希求。就像我们很熟的归依的含义,每当念到“归依佛”时,与它相应的“永世唯一归依佛为导师”的誓愿心就起来了。

如果你不了解意义,那就不可能起来。其他的方方面面也都是如此。譬如念到生生世世“常得出家修净戒”时,你要先对出家有一个胜解,之后一遇到这句话,就真心地从心里发起来。再说“常令善知识生欢喜心”,也是事先经过串习,已经有这种希愿,一念到的时候,就出现了。然后千百次的串习令他纯熟,以后一遇到这个文句,自然就会起愿心。后面念“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时,这也是自己先有往生的愿力,一念到就开始发往生的愿。

总而言之,普贤行愿是无量菩萨行愿的总汇,极其殊胜圆满广大,是一切三世诸佛菩萨同行的道友,它称为大愿海。也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弘广不可思议的愿经。对每一句都要力求生起胜解信和希欲之心。这样决定好了以后,它就成为你一生修结行的功课。每一次都有这样猛利的欲心,缘着它来回向,就已经包含了一切的涵义。之后,都以它来作印持,它就成为入不思议解脱境界的殊胜的因,所有的善根都回向往这方面成熟。这个愿就已经决定了自己的方向,到临命终时,没有其他的导引,就是以这个愿王引导其前,一刹那即往生极乐世界,而且一往生后迅速现前圆满此大愿,所以这个极其关键。

这个能做好,那每一次的修法结束后,就都具足结行回向殊胜,也使得善根都扩充到无量大,直至菩提之间,永远不会耗尽。所有的善根都用在这样殊胜的圆成菩提的妙道上。因此,以这样的力量,生生世世必然是趣入普贤行。因为在生的时候每天都这样发愿,已经发过几万次了。这个愿一生起来,其他世间庸俗的愿就全都会消失,以后就成了一个普贤行愿做的人了。

所以,颂文里说“善得此人身”,那就真实地已经在因缘上排布了各种普贤行愿的缘起。过去你内心里各种庸俗的现世后世的邪愿、小愿、偏私的愿、自私的愿等等都会被取代,软件系统已经变成了普贤行愿,它已经强大到不会被违品摧坏的地步,它占据了你内心的中心位置,以后就由它来发生无量的普贤行,义无反顾地入到无量大行的妙道中。由此出现怎样的等流果、异熟果、士用果、增上果、离系果,那就不必多说了。所以,这是一个极其关键的地方,强调的就是普贤愿王,因为它含摄了一切愿。这一个已经包含了现时、究竟的各种希愿处,没有一个不包含在里面。

但是,现在最主要的是要对于愿文有深入的研习,对于愿文的大义要有一个非常透彻的了达,要有很深入的观念。之后就要有一个猛利的行愿力。在已经决定好了这样发愿以后,又需要长期地坚持。这样我们就把结行回向的内容决定好了。

如是应于晨起、午前、午后、初夜四次修习。

修法的时间,应当一天分成四座修持,时间点要选在心容易静下来,没有杂念的时间段修持。

晨起:就是早上天刚亮起床,修第一座;

午前:是指上午十点左右修第二座;

午后:就是下午三、四点左右修第三座;

初夜:就是天刚刚暗的时候,大约晚上八点左右,修最后一座。

其他的时间段里,因为生理上的特点,气脉运行的特点或者刚刚吃完饭需要消化等等,因为那些时间段里干扰比较多,那个时候杂念就很多,就可以用来做一些阅读、诵经等等的事。

在刚才说的这四个时间里,会明显感觉到心很容易安静,所以就选这个时间来修法。

此复初修,若时长久,易随掉沉自在而转。此若串习,极难医改,故应时短,次数增多。如云:“有欲修心,即便截止,则于后次心欲趣入;若不尔者,见座位时,即觉发呕。”

初修的时候,如果时间长了,容易随着昏沉、掉举而转。这个如果成了习惯,那就很难纠正。所以,最初应当时间短、次数多。也就是在你还有想修的心的时候,就立即截断,那么到了下一次,你的心还想趣入。这就是要运用我们心上的规律,不要过度。在还想修,但势力还没尽的前端就要把它截断。也就是它最后位的状态是,心里还想要修的时候,就提前结束。以这个作为等起,下一次一上来的时候它就有趣入的力量。

就像说评书的,就是在讲到关键处,大家正在兴头上的时候,他就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了,那当然下一次你就有很浓厚的兴趣再听。所以,要在心态尚好的时候截止掉,要留一点余味,任何事情不要做满了。所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就是这个道理。满了以后,跟着来的就是一个亏损的相。在修法上就是要运用这个道理。

如果不是这样,每一次都一直修到状态非常不好再停下来,搞久了,你一见到座位就发呕。发心做事也是这样,有些人就拼命做,不知道张弛有度的道理。如果过量了还在勉强自己,时间久了对做事就会发呕,再不愿意去做,这就是最初没处理好。

最初实修的时候,时间要短,效果要好,次数要多。就像屋檐滴水一样,虽然每一次滴得少,但滴的次数很多,每次都是小片段、多数量,效果都很好。时间久了,就一定有利益。

若待稍固,时渐延长。

等到修得稍微稳固的时候,就把时间再逐渐地延长。

于一切中,应离太急太缓加行过失。由此能令障碍减少,疲倦昏沉等亦当消灭。

任何时候都应当远离太急太缓的加行的过失,这样做能够使障碍减少,疲倦、昏沉等都会消灭。心态上,一切时都保持安闲的心态非常重要,这样就很容易相应修法,而且障碍也会少,疲倦、昏沉等都会没有。

就像过去佛以弹琴的譬喻启发弟子,琴弦绷得很紧的时候,能出妙音吗?显然不能。那琴弦很松弛的时候,能不能出妙音?那也根本不行。

这个譬喻相当好。也就是我们调节这个心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太紧,人处在紧绷的状态里,怎么可能相应法呢?做任何事情,一紧张,就已经失去那个状态。太松驰,又过于松懈,陷在里面起不来。我们修法要力求每一次都很精彩,能够非常相应,能够奏出修法的妙音。这就讲了这样一个总的原则。就像玛吉拉准空行母说的:“不紧亦不松,彼具正见要。”心不紧不松,就会具有见的要点。

下面再从道理上讲一下为什么这是关要,再举例说明哪些修行不应当缓慢。

身体紧了,是导致疲倦的主因;心太松了,是导致昏沉的主因。所以,常常要观察,如果心已经紧张,那肯定身体也紧。这样去做的话,就会导致疲累,心没有办法处在修法的状态。心太松了就会懒散,就会导致昏沉。所以,修的时候,身体要放松,心要警醒,这就是除障的关要。

不缓慢的加行包括哪些呢?洒扫、乞食、承事上师、照顾病人等,都要依正念马上干好,不能拖延。一没了正念,就想不起来要干什么。譬如说照顾病人,那马上要干,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不能耽误。或者你有紧急的事情时,常常要正念在心。如果不依止正念,就会拖延、耽误。这都是说,如果是有时间性、很重大,必须要提前或者尽快完成的事,都是心里要有正念要尽快做的。

其次,如果有人来探访,不应因闲聊等耽误,说话要适度,不能过多。这也不能松懈,不然马上就卷入到闲话堆里,几个小时停不下来。

再说,必须做的事情要尽快做好,事情做完了马上收心,专注于修行。不然,如果要做的事情耽误了没完成,它会影响修行。这就是说,自己责任上的事情,就是全部要把它做好,这样才能心安理得。这上面处理不好,该做的没做,那肯定会障碍修行,而且也修得不安心。所以,该处理的要全部处理完,心就全部收起来了,就很专注,要这样精勤地修行善法。

而且修道人要依止寂静的山林,这就是要全力以赴,以求能够早日成办所求的果位。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导致死亡的因素太多,根本没办法确定什么时候会死,所以要争分夺秒地修持,不能拖延。

所以,所谓修暇满就是要珍惜人身,尽量用于修法,摄取到人身的大义。而修无常,就是要意识到这个暇满很快就会失去,所以及时修,当天就修,不要再拖,像这样尽快地进入实修。

思维心中的法道:

1、 请思维老老实实依教奉行的殊胜利益。

2、 思维修行依止善知识的数量和次第决定,并以此修心。

3、 归纳结行回向的要点,思维怎么样才能真正做一个圆满的结行回向。

4、在修心时,实行“有欲修心,即便截止”这一方便,体会它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