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未修中间应如何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三)》 ︱ 宗喀巴大师 造丨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

取行相者,谓于非应观视色等,正为境界,或现在前,即便作意彼等行相,现前往观。

现在我们要了解,所谓守护根,如果用要点来说,就这一句话:一、不取行相,二、不取随好。要牢牢记住。

什么叫不取行相?什么叫不取随好?了解了以后,就按这个天天对照自己,天天审判自己。取行相,就是指不应当看的色、不应当听的声等,特意想要去看,想要取这样一个行相。或者它已经现在前面了,就立即作意这些行相,然后就往那里去看,这种就叫取行相。这就是在发生问题的最前位的事,在这上面要护住。

这样才知道,经论里面讲的修行人为什么那样谨慎地护根,他一点不敢马虎。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知道轮回很难解决,这个心的势力太强了,不好好去防,马上就出问题。这样的话,他就会一直看着这个心,一有什么不良的引动,马上就要断除。另一种情况是心里的欲望已经贪婪成性了,喜欢的东西一出来,虽然不应该看,但还是要去看,有一股瘾。现在就要对治这个。例如这颗心已经在怦怦怦地狂跳,像个色鬼、酒鬼、贪欲鬼已经出来了,这个时候就要制伏它。一旦有一个非常有引诱力的、特别想要的境界出来的时候,那个欲望就迫不及待地要去抓,这个叫“正为境界”。他非常想要取到那个境界,人生贪欲的时候就是这个相。男女之欲,如果真正已经到了热恋程度,这是非常难遮断的。如果谁要遮挡,甚至杀人他也要求取。可见,内在的心是非常厉害的,所以人心惟危就是这个道理。或者一个球迷,今天正是世界杯足球赛决赛的时候,你想他的心是不是一心要取那个境界?

以这两个譬喻就懂了,我们心上的习气是很重的,每个人的反应不同。总的来说,明知是不应当看的东西,但是非常有瘾,那这个时候就要控制了。所以修行确实是要征服自己,有本事的话就能把它伏住,本事再大一点能把它断掉,就叫做胜利了。相反,它一出来就跟在它后面走,那你完全就是个奴隶,就表现成一个十足的凡夫,将来的后果苦不堪言。

刚才就是瘾劲一起来,要想去的时候截断。就跟抽烟、吸毒的时候,知道不应当再吸了,但瘾劲太大,一到时间他就想要去吸毒或者到处去找,这个时候要有很大的力量截断它,不然就会出问题了。人在淫欲起来的时候,或者求名利的心起来的时候,或者各种嗜好,食欲、影视观赏欲,甚至于一种看书的瘾都包括在这里面。我们好好地观察一下,到底是哪些合理不合理,都得清算一下。这些瘾劲一起来的时候,一定要在这个关头把它切断,这个叫“不取行相”,就是不让它去取了。再取,它就发生得很厉害。就像家长说:你才十五六岁,不能谈恋爱。家长是有经验的,就会把打过来的电话切断,不能再跟这个女同学谈话。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会取行相,所以就助长贪欲。或者说这个球赛不能再看了,为什么呢?因为发展很厉害。

刚才是境界没有现前,由于瘾劲、惯性他要主动去取,要把它切断。他要去看,要去听,要去上网等等,马上切断。其次,境界已经现前了,这个时候自己已经处在这里面了,心里这一大团妄动的习性都蠢蠢欲动。不要认为这是小事,在任何境界里它都有可能再发动,所以时时要关注,正念不可少。正念要很强,要很能够明辨,知道这是不该做的,如果记都记不到,哪还能防呢?这个是不该做的,不能去看,才能够护好根门,不让识溜出去。总而言之,在这些不应当去取行相的地方,全部都要禁止。

取随好者,谓于六识起后,能引贪嗔痴三之境,意识执持,或其境界虽未现前,由从他闻分别彼等。

取随好就是境界已经过了,或者境界还没有出来,但是第六意识在那儿不断地浮想联翩,或者不断地想着可恨的、可爱的东西,主要就是你的心不要去取影像。

这里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六识已经起完了,但他的心还一直在抓着,一直在执持能引贪嗔痴的各种境。譬如说掌声已经过去了,但是他在回家的路上一直想着自己得奖的情景,实际上那是能够引贪的境,所以他就不断地沉浸在所谓美好的回忆里。这是世间的词,其实不是美好,这种东西鼓励人生贪,其实它是落在妄想境里。或者所爱的人已经走了,他仍然坐在那里遐想,一直不断地执持。或者是一个可恨的人,那事情已经过了,但还在不断地想他不好的地方。一想到了以后,心里还是非常气恨,这些都是叫取随好。或者境界还没来,别人在你的耳边说:他怎么对你不好,想迫害你等等。这个时候虽然没有见到境,但是还会一直缘着这个不断地动分别。这叫取随好。就是指一个人坐在那儿的时候,他往往会坐在那儿傻乎乎地想,这种东西就是取随好。

这个的关键是要护住意根的门,不然意识会像潮涌一样,不断地出现。当它一出现的时候,不能让它发展。这个时候直接站起身来,或者干其他的事,或者猛利地持咒、念佛等等,把它截断掉。如果它一来了,你还跟在它后面不断地想,那就会妄想成性,它就会搞坏自己的心。如果还在执持它的话,它会越来越强。以后一动起来,幅度更大。

再说什么是防护的体性?总的一句话归纳:

防护为何者,谓从杂染守护其意,令住善性或无记性。此中所住无覆无记者,谓威仪等时;非是持心住善缘时。

防护,就是在杂染里守护自己的心,使得它住在善性或者无记性当中。换句话说,我们要在杂染中保护自己,不要让心受到污染。或者说,不要让心掉到这些染污里面。

这里说到的“无记性”,指的是无覆无记。比如行走等的时候,只是肢体的运动,既不是善也不是恶,这就叫作无记性。但这里不是指正持心住善所缘的时候。正在修法的时候,心住在善所缘上,那是善性。

总而言之,在威仪等的时候,就要保护,不要缘着境界起各种贪嗔。最起码的状态就是不要去造恶,不要起烦恼,你就单纯地走路。如果本事更大,还可以把它转为道。而在此外的情况里,有可能的话,你应当让它住在善性当中,就是当下的身心状态是善的性质。这样护住心不受染污,这就叫做防护。好比你到了一个地方,正是传染病盛行,马上就会想:我一定要杜绝任何可能传染的途径。所以保护措施马上就来了,比如说戴口罩,或者是吃一些预防的药。目的就是想保护身体的健康。我们现在的重点是守护心,因为它处处都会受感染,所以处处都要有防护措施。有些是在之前的防护,有些是在之后的防护。总而言之,一定要加强防护措施,这样才不受染污。

思维心中的法道

1、 思维守护根的方法,修行人应如何守护根?

2、 思维以六根防护的方法,修行人应如何以六根防护?

3、 思维守护根和以六根防护对修行人的益处。

4、 思维防护的涵义。

5、 思维明确密护根门的具体步骤,并在座间如实行持。

正知而行者有二:何为所行事,于彼行正知。

正知而行包括两点:一、什么是以正知所行的事;二、对于这些所行的事要安住正知。

这里说到正知而行的事有十个方面:五种行动业和五种受用业,其实涵盖了一切日常的行为。首先做这种剖析,是要让它具体化,切合到日常的每一个细节上。之后,自己就开始认识到在每一项里都必须要安住正知。最终要使得正知贯穿在生活的一切时处、一切行为中,使它成为一个稳固的习惯。要知道,所有的法都要完全融会在心里,会归在生活里,这样法和心就成了一个。所以学法都要求消归自身,都要合在心上来修,不能法和心分离开。

初中有二,谓五行动业及五受用业。

正知所行的事就是十种事业,首先五种行动的事业,也就是任何行动都要有一个正知去看着它。要用正知去监察它,不然它就会脱轨,跑到险路上去。就像一辆机车的行驶必须要有驾驶员掌握,不然就会出现危险。从这个比喻就知道,一切行动旁边要有一个监视者,它就是正知。没有监视者,那就会违反规则,就像没有人控制的机器或者车子那样。

五行动业,包括身、眼、支节、衣钵业、乞食业。

其中初五之身事业者,谓若往赴所余聚落、余寺院等,若从彼还。

身事业就是要去其他聚落、寺院等,或者从那里返回,这就是身体的行动业。

眼事业者:一若略睹,谓无意为先,见种种境;二若详瞻,谓动意为先,而有所见。

眼事业包括略睹和详瞻两种。略睹是先没有动心,无意间见到的一些境;详瞻就是先起了心,有意要去看什么境。这已经包含了眼根的一切行为。比如走在街上,无意间见到的各种人、境,从眼前一滑而过,这就叫略睹。或者坐在火车上,无意间眼睛就见到窗外各种的景象,假使忽然注意到什么事物,这个时候心里有意要去看看,他就会仔细地去看,这就叫详瞻。无论是略睹还是详瞻都要安住正知,不然就会失去约束和掌控。

一切支节业者,谓诸支节若屈若伸。

支节业就是身体各个支节的弯曲伸直等等。四肢叫做“支”,支上的分支叫做“节”。这个身体都是通过支节来运转的,对于支节都要有正知安住,这样才不会伤害身体。有的人走路没有正知,走着走着忽然就走到坑里去了。或者跌一跤、拐到脚等等,或者头撞到门上。这都是没有安住正知导致的。

衣缽业者,谓若受用及其受持三衣及缽。

衣钵业就是出家人受用和受持三衣、钵等等。

乞食业者,谓饮食等。

乞食业指喝水、吃饭等。

这五种业主要是去城市里的行为。出现这些行动的时候,都需要用正知来监察自己的状况,以便于及时调整。没有正知,那就会误入歧途,而且经过很长时间也不能发觉,那就损失大了。所以,修行人没有正知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非常危险。而且它很快就会踩坏很多的庄稼。或者会陷入到泥潭、深坑,出现各种的碰撞等的事故。

而有了正知,尤其能够非常细心、谨慎地调控行为,那事故的发生率就少多了。没有正知就象喝醉了开车,因为已经丧失正知了,他不晓得自己什么是状态,狂开一气,那有多危险。

那么去城市里,要在什么上安住正知呢?就是在一切的行动业上,这个分成五类来解释,因为它们非常显著,马上就能体会到。

总的要有去那个城市、那个地方等身体往返的一个行动。在这个过程中,眼上的作业是非常频繁的。有的时候,不经意间偶尔见到的,很快就过去了;有的时候起了心,特意想去看。这样会仔细地盯着那里,看那些细节。在这些上面有生贪的、感兴趣的、幸灾乐祸的、想玩一玩的等等。如果没控制的话,眼睛会乱看一气,这是要管理的。

再说行动主要是身上四肢百骸支节等,这些会不断地运转。假如是开车,更加要手脚准确的运动。走路也是,对自己的手脚等都要坚持管理。你不能走到街上像猴子一样乱蹦,或者站没站相,坐没坐相,或者忽然之间习气来了摇头晃脑,这都违背威仪,所以都要管理。

这里针对出家人有衣钵业和乞食业。在家人也有,虽然不是这里的乞食,但是要到别处去,吃饭的问题是很重要的。上某一个餐馆,或者到某一家去吃饭,吃的时候要安住正知。对自己的威仪和心态等等都是需要用正知来照察。不然,吃个饭呱啦呱啦的,像猪吃饲料一样,声音很大,也是很不雅观的。或者吃的时候,贪心起来了,眼睛盯在那个好吃的菜上,然后手不断地夹那个。这样看一看,一不注意,对境来了,贪得无厌就出来了。他是根本没有理智的,不会“思考”二字,贪欲总是过头。

所以,必须要有正知在那看着。有了正知,就好像有母亲照看的孩子一样。现在我们一个人要分成两个人,要晓得自己是个幼稚的小孩,时时出现正念正知,就好像母亲带孩子那样。法王的教言是“常作自心之善师”,就是要分成小学生和老师两个角色,自心是小孩,善师是好老师。好老师来指导他,来监督他,时时照看他,告诉他应该做哪个。就好比老师教学生,你应该这样做,你应该那样做。状态不对就喊停!状态正确,就让它继续做!确实就像幼儿园的老师带三、四岁的小孩,每一样都得教。但我们何尝不是幼稚的小孩,要是不经过这一番的管理,就没办法时时如法地修行,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纯粹的修道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