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三)》 ︱ 宗喀巴大师 造丨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

(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第二,破除于此修轨邪执分别者。

“修轨”是指道次第的修法轨道,其中以思择修为主。首先讲讲对方的邪执分别,然后以理加以破除。

心未趣向圣言及释诸大教典现教授者,

心没有趣向“佛的圣言和菩萨的释论这些教典,全部现为修心教授”的境界,这里说到了产生邪执分别的原因。也就是说,如果在自己心前,经论已经显现成修心的教授,或者已经趋向这种看法的话,那已经在认同“经论中所说的都是指导止修和观修的教授”,除了止修之外的那些内容就全都是在指导观修的方法,这样就不会否定数数观察修这种修心方式。这种人之所以会产生邪执分别,只认止修而不认观修,就是因为他内心里并没有趣向“圣言现为教授”的境界,对于修的看法太狭窄了,他在无量的修法内容中,就只承认止修是修。

以面先看看对方的邪执分别。

作如是言:正修道时,不应于境数数观察,唯应止修。若以观慧数观择者,是闻思时故;又诸分别是有相执,于正等觉为障碍故。

这一句话里讲到了对方的立宗和他提出的两个理由。

立宗:正式修道时,不应当再缘着境数数观察,而只应当止修。这由两个理由可以成立:第一、以观察慧数数观察思择,只属于闻思时候的做法;第二、诸分别都是有所缘相的执著,对于正等觉成为障碍。

其中的第二个理由在讲止观时会具体地破斥,因此下面就只破斥第一个理由。破斥的要点是:在修的时候,有很多方面的修心,都是以数数思择而展开,因此说它“只属于闻思时的做法”,这是不成立的。下面对此具体地解释:

此乃未达修行扼要极大乱说。

“修行扼要”,是指透过闻思的抉择,已经决定好了所修的法义后,就按照所决定的法义数数地在自心上串习,由此观念或心态就会转变而修成无颠倒的心,这就是思择修的要点。也就是说,很多内心颠倒的调正都必定需要透过数数思择来达成。“未达扼要”是指这种人并不了解转变自心的原理或者缘起,他在种种转心的要领上一窍不通,才出现了这么大的胡说。

现在要注意到:心是怎么颠倒的,以及该怎么纠正过来。比如,我们心里颠倒地认为“世间的万法是恒常而住的,是有真实安乐可得的,这里面有个常一自在的我,还有各种清净的法”,这样心缘着常乐我净这四种错谬义,数数不断地计执分别,串习到量后就出现了颠倒心;随着这些颠倒心而不断地运转,不断地起惑造业,就一直陷在轮回的苦流里出不来。这就成了必须修正过来的地方。

那么,到底该怎么修正呢?就是要把这种内心错乱的缘起方式纠正过来,这种纠正就叫做“转心”。它的运行方式要和过去完全相反:首先要由闻思发生智慧,确认到世间法的确是“无常、苦恼、无我、不净”,内心认定了这些真实义毫无疑惑,就叫作“取得了定解”;之后的修,就只是按照所确认的真实义而数数不断地串习,当心观察不断地了解真相后,就不断地发生正确的观念,这样就能从根源上停止颠倒的分别,由此就把颠倒心转成了无颠倒心。无论是修厌离心、悲心、信心、断恶修善的心,都是要这样经由思择来转变观念,再依靠串习来变成正确的心,塑造成稳固的品德,由此就会达到离过证德的实效。这就是修心的扼要。

《庄严经论》云:“此依先闻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义境智生。”此说从其思所成慧如理作意所闻诸义,修所成慧真义现观乃得起故。故所应修者,须先从他闻,由他力故而发定解。次乃自以圣教正理,如理思惟所闻诸义,由自力故而得决定。如是若由闻思决定,远离疑惑,数数串习,是名为修。

这一段是确认修的涵义,《庄严经论》里说到发起修慧的进程,这里先要依靠闻慧而生起对所闻法义如理作意的思慧,又从思慧串修如理作意,也就是经由串习决定好了的修行内容,才生起现证真实义境的修慧。这就说得很清楚,从思慧如理作意所听到的修心的法义,由这条途径,修慧真实义的现观才得以生起。

由此可以明确所修的内容,先要从他人处听闻,也就是说先要去听一位合格老师的讲解,因为他很清楚修的内容是什么,能直接传给自己,由于老师有认识的力量加进来,自己会很快明白所修的内容是什么,这叫做“由他力故而发定解”。但这还不够,因为这只是老师心里有定解,以他的力量使自己明白起来,但是这还不够,因为毕竟自己心里还没有出现断定,所以在听了老师的讲解后,自己还要用圣教和正理如理地思维所听到的法义,由自己的力量来产生决定的认识,这叫做“由思自力故而得决定”。

这样已经决定好了所修的内容,就好像已经确认了该走的路那样。之后数数串习这个所决定的法义,就叫做“修”。就像决定了路线以后就去实行那样。

所以就清楚了:修的内容就是闻思决定的内容,修就是指在自心上数数地串习这个内容。

故以数数观察而修,及不观察住止而修,二俱须要,以于闻思所抉择义,现见俱有不观止住及以观慧思择修故。是故若许一切修习皆止修者,如持一麦说一切谷皆唯是此,等同无异。

“故”字是指确认了所修是闻思所抉择的法义之后,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数数观察而修”和“不观察止住而修”这样两种修的方式都需要。理由是:在闻思所抉择修的内容上,现量见到有不观察止住而修和用观察思择而修这样两种方式。因此,如果承许一切修习都是止修,那就像拿着小麦说一切谷物都唯一是小麦一样,或者拿着一只鸡说一切动物唯一是鸡那样,显然是偏见。

总的来说,修习的内容就是闻思所决定的内容。而闻思决定的内容又有两种:一是数数观察而修的内容,二是不观察而止住的内容。举例来说,修暇满这一分法,首先要由闻思来决定暇满的体性、暇满的难得和义大这三种内容,然后,修就是不断地思择这三种内容来引发取心要欲。这个欲一旦引发出来,就修出了一分德相。像这样,显然要用思择修来发展修心。而修寂止的方式又不同,同样要由闻思来抉择修的内容,比如修寂止的加行和正行,该怎么依次第修,有哪些要点,都要由闻思来抉择好。正式修的时候,就放下观察唯一住在止当中。像这一分闻思所抉择的义就要止住修。所以认为“一切修唯一是止修,观察只是闻思时的事”,显然是一种偏见。

复如闻所成慧以闻为先,思所成慧以思为先,如是修所成慧亦应以修为先,以其修慧从修成故。若如是者,则修所成慧前行之修,即是修习思所成慧所决定义,故说修慧从思慧生。

这一段是用道理来证成“修慧从思慧生”这个结论。

大家首先要知道闻思修三种智慧是怎么成就的。依次要看到:闻慧是由闻的因缘成就的,也就是由如理的听闻才成就闻慧。比如,听闻法师讲某个无常的现象和原理才得到这些方面的认识,这些闻慧显然是由闻而成就的。同样,思慧是由思的因缘成就的,也就是说,数数地思维所听的法义才出现思慧,比如听了无常的法后,自己以各种道理和事实来思维是不是无常,最终出现了确认的智慧,这就是思慧。同样地,修慧也是由修的因缘而成就,也就是修慧的发展是以修为前提。这样的话,修慧的前行就是修,修又是串习思慧所决定的义,因此“修慧是从思慧生”。

这里要慢一点看清楚这样三层因果关系。一、修慧从修而来;二、修从“思慧所决定的义”而来;三、“思慧所决定的义”又从思慧而来。因此,修慧是从思慧而来。这样就能把握好闻思修三慧次第生起的轨道。

以是若有几许多闻,亦有尔多从此成慧;此慧几多,其思亦多,思惟多故,从思成慧亦当不尠;如思慧多,则多修行,修行多故,则有众多灭除过失、引德道理。故诸经论,皆说于修,闻思最要。

再看三慧的关联或者决定的关系。这都是要透入缘起,这个上有决定缘起的规则,就是你有多少多闻,就有这么多成就的智慧。闻慧有多少,思就有多少。思维多的缘故,从思成慧也就不少。就像思慧有那么多,修行就有那么多。修行多的缘故,就会出现很多除过引德的功效,或者会有很多这种状况。所以诸经论都说,对于修,闻思是最重要的。

现在在因果上确认,这很好明白,我听了多少就有多少闻所成慧。比如说听闻轨理中讲了怎么出现闻法的意乐和加行,只听了一点就只知道那一点,只有那一点闻慧,听得很多,那闻慧就很多。全面地听了,就有全面了解,这是显然的道理。由于闻慧多了,思维就多了。如果闻得不多,坐下来没得思维,也不可能自己去发明是。所以必须得缘着所听闻佛的教导,各经论里讲述的道理、做法,然后坐下来才去想:这个闻法的意乐怎么发起?闻到底有多少功德?有什么意义啊?它为什么是极其重大的事?为什么说用自己的肉去买都合理?以闻法怎么断器的三过、具足六度?怎么出现闻法的贤善的意乐、加行等等。

这样一个一个想下来,就思维得很充分了。这样思维多的缘故,思慧也就不少。这样思慧多的缘故,他决定下来的融通的智慧、行为的做法就很多,那么他的修行就很多。如果思慧没有,就感觉没有什么可修。但是思慧多的缘故,主动性就根本不一样,他在修上开发了很宽阔的天地,开阔性很大,在任何处他都知道该这么做,该这么起该这么串习,该这么练习,都做得来,而且非常绵密地在进行。真正的有了思慧,那么一天二六时当中,时时刻刻都在修当中,一切处他都在修当中,不会感觉没什么可修。

处在一种被动、受困惑的状态,那是思慧没打开的缘故。就好比要实验一个东西,首先把原理搞通,至少没有疑惑。如果搞不通,你问这该怎么做?还是做不来,那是因为没思慧。思慧已经有了知道怎么做,但是他表现出来不熟练,他没有掌握,那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他不肯练习。思慧开启得很多的时候,修就一定多。由于修多的缘故,除过引德就多了。

也就是具修的人,在他身上看起来,那就表现得很明显。过去学了一年就是那个样子,还增加了过失。现在看起来很不同了,学一点,他就已经在变一点、改一点。改一点叫除过,变一点叫引德。智慧一定要打开。由于心打开的时候,你的人生境界已经开始在变化了,已经变得非常开阔、非常明朗,处处时时他的主动性全部从这里出来了。你就看到,他确实在不断地进步。怎么他一下子就在改就在做了?那是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他开了思慧了。

过去有句话叫“愚昧就是挨打”,确实就是这个道理,是被自己烦恼所打、无明所打。因为你愚昧只有坐在那里,根本没有主动性。但是,智慧一开了,眼界一开了,他就开始做得来,他方方面面都知道怎么处理,这个过应该怎么把它去掉,怎么避免,那个德应该怎么修集。他能够很快速转入,按照这个轨则来进行。之后,心就能不断地趣入了。

就像过去的农民由于见识小,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只能够耕那三亩地,根本不知道发财之道。但是见解一开了:哦!这边可以赚,那边可以通。然后他就做得来,可以打通天大拳,这个人的活路就大了,处处都赚钱的道。但见识没开的时候,他就根本干不来。那是为什么呢?被愚昧障住了,就是因为闻慧没开、思慧没开。

闻慧就是他孤陋寡闻,从生到死都局限在很狭小的境界里。思慧没开,他就不明白各种道一一怎么样进行,怎样转入。这些不懂,也因此愚昧就是被动挨打,愚昧就是举步不前,愚昧就没有开拓。但是只要闻思慧一起来,他就开始知道:哦!原来有这么多修的地方,发展余地太大了,时时处处都有修的。而且不会像一潭死水一 样不活动,开始有主动力了。之后,他知道这必须得自己去修,等是等不到的,也不可能等上十八年,立地成圣人。

这样,闻思修这条路给激活了。激活了以后,这个人的面貌就不一样了,已经开始真正进入正轨了。这样只要接上这条正轨,闻思修就是一步步地在发展心,而且它是次第相生的。就是在缘起上有这么三步,而且串联起来后,按第一个键时候,马上就转到第二个键的运行里,再转到第三个键里,然后就进入修行的流水线了。这样的话,每当一个法义过来的时候,经过闻思修三环节,就出来一个成品。这个成品就是心上的证德,就能除过引德。这样的话,修行就很有希望,那你确实就是天天都在改换生命。

只有这样进行,才能最快速地转变掉我们的气质。日有日进,月有月进,年有年进,不应该举步不前。上品的修行就是天天都会变,下品就是一年才有变,那就是主动性太差了。

前面说的闻器三相里讲一个希求,就是这个道理。世间上也是有志者事竟成。有欲求的心他就一定会做,关键看意乐大不大。很喜欢打拳的人,他学了一招马上就练。他开始模仿,开始练了,他就喜欢这个。如果你很喜欢法,那你一学了什么法,就开始练了,他就转得快。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全部到了二十年以后才去修,这是个错谬的观点。法是很大的,一直到成佛为止,所以必须切合自己身上,从该做的这一步就开始修起,不然一辈子也没得修的。

常常打比方,就像一个人小学开始学写字,应该是老师教一个字就应该开始学着写了。他说:不行,等我全部都看完了你们怎么教这些字,而且我想清楚该怎么写,然后我再来写。这样的话,中国文字有无数。同样,虽然有闻思不转入修,也不可能实证,那就成了好笑的事了。就好像那个人几十年后一个字都不会写,但是他谈得来,他也听过,每个字是什么样的笔画,而且看到了板书,还能讲出一番道理来,这个第一笔怎么写,第二笔怎么写,记得很清楚。我们写字的姿势如何,怎么用腕,怎么用劲等等。人家说:你自己写一个。他说:我只是闻思。这样到了八十岁也一个字都写不来。

所以,一定要循着道次第,是由下到上一级一级进行。当前一步,闻思决定好了就进入修持,这样他就有一分改变。再进入上一层,他再继续进行修持。你已经到了道次第圆满的修心教授里,这已经很方便了。不必要自己再去想,我怎么样把它排成一个修心次第?怎么样来组织我的闻思修?

其实,整个菩提道的修行全摄在这一个程序里,你就按照它一步一步进行就完了,这样就更加有底了。每一次都是闻一分、思一分、修一分,这就来得快,不致于常年举步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