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未修中间应如何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三)》 ︱ 宗喀巴大师 造丨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

(二、未修中间应如何)

未修中间如何行者,总之虽有礼拜、旋绕及读诵等多可行事,然今此中正主要者,谓于正修时励力修已,未修之间,若于所修行相所缘,不依念知任其逸散,则所生德极其微鲜,故于中间应阅显说此法经论,数数忆持。

未修中间应该怎么做呢?就是这一阶段在修哪一分的法,座间就阅读宣说这个法的经论,使座上修持的热气不散掉。这是最重要的关键。

通过如理精进地正修,会有一种修持的热气,在一座两个小时里不断地观修,会生起较浓的心,那么在座间最主要的就是保护它。虽然也可以做一些礼拜、旋绕、读诵等等,这里的关键是不能让心散到别的地方。就像在封闭的屋子里,烧了几小时的檀香,由于房间是封闭的,所以香气积聚得很浓厚。这种状况就应该保护,如果随便地开窗透气,檀香味很快就消失掉了。

所以我们要护持正修的成果,也就是在座间要有一种保护意识,对得之不易的一点修持的相,要非常细心地保护。这都在于自己的心。如果特别珍惜,就会想:在座下我也要尽可能地护持好它。对这一座所修的所缘和行相,尽量地以正念和正知来维护这个状态。如果不依靠正念和正知,一下了座,马上放野马,心就会缘到别的境界里,甚至做一些染污业,这样所生的德就极其微少,留不下多少。用的词是 极其微鲜 ,所以座间的修持十分重要。

但是一般人还没这个观念,认为上座时很重要,下座就可以放松了。想一想:假设一天只能修两座,那么大部分时间就都是座下的事。下座时的境缘非常纷繁,散乱度很大,干扰的因素也是层出不穷。就像一个人早上修了一座,起了一点心,如果不注意保护,很快就会散尽。他一入到红尘里,心不断在杂染缘上攀缘分别,而且接触很多人,说很多话,甚至起烦恼造恶业。这样回到家里,晚上再修的时候,发现早上修的那个气氛一点也没有了。如果像这样断断续续的,那就非常困难。

前面正修时为什么能起心?因为他就像在一个密封的容器里,不被外缘影响,心一直缘着所修不断,相续越来越浓厚,也因此能够引发这样的心。后面在座下的时候,就处在一个干扰非常大的环境里,这个时候尤其要注意保护。就像烧水,如果能一直不断地加温,水很快就被烧开了。如果没有维持热度,它就会冷下来,然后又要重新加热,这样就很难达到沸点。修法也是如此。如果你特别注意座间的保护,它的进展就快。

那么应该怎么保护呢?在座间的时候,要想尽办法不离开修法的所缘。就好比我们修因果,座间看一些讲因果的书,因为它会引出同类的心,这样直接有益于修因果的法。

大家都有这种感觉,如果我们在一个阶段里,非常单纯地守着一个法,一直学,心里浓浓的都是这个法义。但是一换了主题,即使同样是佛法,前面的心也会一下子就消失不见了。这是因为我们的分别心一次不能缘两种法,缘另一个的时候,它就会变成另外一种心,这样就不容易成熟。

所以,如果你能按次第、毫无紊乱地稳扎稳打,那就进展得快。如果不顾次第的随意缘取,那么欲速则不达,根本没办法凝结成修法的证德。所以,当了解了法以后,要通过长期地在静定之中串习,使它能凝结成实际的证量。

比如学《入行论》,全部都是讲菩提心,不会离开这个主题。在学习的阶段,会在菩提心上不断地起心。但是如果所学改变了,心就随着在别的地方发起。比如正在学《正知品》,每天都在强调这个,所以在这一阶段,正知和正念会提得很强。时时会记得正知,走路的时候也开始注意了。但是因为没强化到量,过了这一阶段,到学《安忍品》时,就发现前面的心没有了。等到下次再学的时候,它又会提起来。

这样就可以明白修行就是应当在一个阶段里,努力地强化,使得它凝结到坚固不退的地步,这样最快。

所以,在本论的教授里,特别强调座间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住座上的行相和所缘。修什么就看这方面的书,不要看其他的,要让正修和助修完全相辅相成。因为座上的精修,使得座下看这个经论的时候,更加相应。座下看这些方面很相应的时候,直接就增长座上的功德。再上座的时候,还是在这上面进展,不断地朝一个方向推进。这就是《四十二章经》所说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关键问题就是不要换所缘。一阶段修一个,这样就来得快。就好像学数学,每一节课学一个内容,然后通过反复地演算,熟练地掌握它,然后再学下一课。这有一个严密的次第,不容逾越。

菩提道修心的教程非常有序、严密,而且次第相生,非常科学。这里说的科学,主要是在心上,它按照既定的缘起规则,一步一步地进行。这也是由于阿底峡尊者是大善巧师,宗喀巴大师继承他的宗风,以文殊菩萨的拣择智,规划了整个修行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这个过程与现代的学科非常相似,它是一级一级进行的。而且前前是因,后后是果,前一节已经修出来了,然后就转到后一节,后一节里比前一节还要发展得更深,逐步地把这个善心转成佛的智慧。这就是逐层地除过引德。

所以,要知道它是一个完整的轨道,需要按照设定的次第,一步一步地去真正做到。前一步没有完成的时候,不要轻易越到后一步。不然就违犯了规矩,那样只会变得更加杂乱和一事无成。

懂了整个座间修法的原则,我们应当如实地照办。采取的是一阶段一单元的修法,而且非常地有秩序和规律,不能乱。比如学一种拳术,它有多少招,每一招要练多少时间,都是固定的。这是因为它在缘起的组织上,需要通过这样才能够完成。又好像练书法,它有一个训练的课程,就像这样进行。

接着讲座间助修的另外两个方面:

应由多门修集资粮生德顺缘,亦由多门净治所有违缘罪障。一切之根本应如所知,励力守护所受律仪。故亦有于所缘行相净修其心、及律仪戒、积集资粮三法之上,名为三合而引导者。

现在要知道修持的三个重点:一、修心,二、持戒,三、积资。要做到座上修心,座下持戒、积资,这就成了正助兼修了。

座上关键是依着这个所缘和行相修自己的心。在缘起上,只要所缘和行相确定了,如是不断串习,结果就成为这样的心。这叫修心,把各种各样的心修出来。它是可以进行的,只要明白了缘起,就知道该怎么做。经过若干次的积累,它就会发生质变,就会修成这样稳固的心。

然而正修必须要通过助修来辅助。也就是要尽量通过多方面的修集资粮,作为引生证德的顺缘。积得越多,本钱越大,心就越开张,越滋润,修的时候就容易出来。

当然,积资里还包括净障。就是要把反面的违缘、罪障都净除掉,这样就没有阻力。罪障的作用就是障蔽出现这些善心。每当有罪障的时候,它是染污的力量,是封闭性的、萎缩性的、阴暗性的东西,所以它一起来,心就被蒙蔽了,往颠倒的方面转。心不开张的话,就是迟钝、暗钝的,不容易起来。

所以,在座下的时候要注意,尽量要多加一些顺缘,做一些准备,然后我相方面要非常勤奋地把它们消灭掉。就像农民对种田的事很了解,他会先把地平整好,把种子播下去以后,又常常到田地里去照顾。他会想多加一点肥、多灌一点水滋润它,哪儿有杂草等违缘他会很勤奋地去铲除。这样,假以时日,庄稼就能长得很好。

所以,也就有所谓以三合来引导的要诀:座上对于所缘行相修心,座下励力地守护律仪戒以及精勤地积资。积资里也包含了净障。

传承师有这样的说法:如果没有修心,就像酥油灯的影子;没有持戒,就像没有主人的宝藏;没有资粮,就好像种子没有水的滋润。这都是要点。没有修行光是口头上说,好像很接近,但毕竟没有出现真实的证德。就像一盏灯,它有非常鲜活的光发出来。有修心,心中就有法的味道。没有修心,光是口头的讲说,就像酥油灯的影子,非常相似,但是一丝一毫的光亮都是没有的。

以这个譬喻就知道,关键是要修出这样的心来。心里有一种很鲜活的证德,无论哪一分,它有一个实际的德相,这是我们需要的。不然,一辈子都只是在做知识,连一点点的证德都没有出来。人家问起的时候,答得是非常好,但都是影子。例如一说到暇满,心上有没有出现这样一种珍惜的心?如果确实已经有了,那就是有这个德。如果根本没在修心,只是天天口头上说“暇满很好,很难得啊!”那就全是影子。因为一检查就知道,它只有一个声音的影像,深入它的内在、用显微镜去看,一点点都没有,这叫做假影子的法。

所以,一个人最关键的就是要有这个善心,一切世法出世法究竟的心要就是善心,一定要引出这个善心来,那才是一个真正有血有肉的修行人。如果没有这个善心,那就只是一个影子,或者说就像一具尸体和一个大活人,虽然很像,但是尸体是没有活力的。又像纸上画的人跟真正的人相比,就差得太远了。

所以口头的谈论不重要,关键是心上要有这样的佛法,这必须要通过修心才能获得。单只是在文字上作,最多只能做成一个佛学家。前面也多次说过,现在可以把佛法当成一种职业,当成一种宣讲的知识,但就算是讲一辈子的佛法,也可能丝毫证德也没有。因为他即使每天都这样讲,但一次都没修过,怎么会有证德呢?当然这是一种严格的说法,如果真能好好讲法,时时也是会出现一些善心的。

再说没有戒,就没有蓄积的能力。就像一个漏器,装多少东西都会漏掉,无法保持,就像没有主人的宝藏一样。龙树菩萨说:犹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依于戒。就像有心识活动的有情和无心识活动的器界法,都依止大地那样,一切功德者是依戒而生,戒如良田一般。所以守持戒律是根本。

之后,就要知道,如果没有资粮就像种子没得到水的滋润,它无法发出势力,无法成长、成熟。所以资粮很关键。没有资粮,心就像沙漠一样,拼命想引动也是动不起来的。

所以,很多人急于求成,主要也是不了解缘起律。任何事情要有结果,必须要因和缘会合。即使只是煮个饭,也不是光有米就能做得出来的。虽然米是主因,但还必须要加好水、封好盖,点上火才行。同样的道理,如果认为除了修法以外,其他的积资等都无关紧要,这就是对于缘起的浅见。根本不晓得修法必须要各方面的因缘去辅助,要遣除违品,才能顺利进行。

任何一件事都是这样,懂了以后,才知道,为什么叫三和合来引导。为什么不说一个呢?那是有它必然的道理在的。一旦明白了这个缘起,就知道,三个都必要把握,所谓的加行、正行、结行都必须做,不是只抽其中一分。这样了解以后,我们对于整个修心的原理就会有所认知,然后就能够非常理智地去成办。

复应学习四种资粮,是易引发奢摩他道、毘缽舍那道之正因,所谓密护根门,正知而行,饮食知量,精勤修习悎寤瑜伽、于眠息时应如何行。

座间还应当常时修习四种资粮,是易于引发奢摩他和毘缽舍那止观双运之道的正因。也就是修习密护根门,正知而行,饮食知量,以及睡眠时的行法,会逐渐具有引发止观的资粮或者资本。常时这么串习,就很容易护持清净戒,也易于引发无分别心殊胜三摩地。

这四项里,密护根门、正知而行修好了,就能够周遍增长一切善法。由于这样一种严密的把持,使得心唯一趣向于清净梵行,不入于杂染,能够具有极大的作用。饮食知量和睡眠时的行法,能够很好地调理身心,使得它清净无染,具有增上的作用,能完成一切善法的修习。

首先密护根门要掌握五个方面:一、用什么来防护?二、防护的是什么?三、从哪里防护?四、如何防护?五、什么是防护?这就是有关防护的五个方面:一、防护的器具,二、防护的对象,三、防护的处所,四、防护的方法,五、防护的体性。

对于这五个方面都了解之后,就归在自身上如实地进行。最开始是比较笨拙,不熟悉,但是要通过这样认真精勤地练习,使它成为心上的习惯。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利益一生,甚至从此直到菩提果之间,发生无量的功德利益,都是由于我们随顺法道、归依法得到的结果。

所以,已经立了归依的誓愿,就应当真实地修行。应当以佛法为道,不要再随顺世间的邪道、杂染的道。这是一个有大志愿的人必然会秉持修行的,不只是停留在口头的谈说上。

所谓“听闻随转修心要,早日即脱生死城”,这个“随转”是最重要的。也就是听了以后非常及时地随之在自己心上发动,按照法道来模仿。什么事情都是通过仿效而来的,都有一个从生到熟的过程,必须自己去练,没有人能代替。如果不实际修行,那就只是学个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