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丙三、彼应如何依师之理 分二

《如何依止善知识》 ︱ 益西彭措法师.编述 ︱

【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过失若大若小,应当思惟寻求师过所有过患,多起断心而灭除之。设由放逸烦恼盛等之势力故,发起寻觅过失之时,亦应励力悔除防护,若如是行,力渐微劣。】

因为“观功德获成就、观过失不成就”,所以凡是自己的上师,不论其过失大小,都应思惟寻求上师过失的过患,多次发起断心而灭除观寻过失的邪心。如果由于放逸和烦恼增盛等势力,而生起寻找过失之心,这时也应努力忏悔防护。若能如是而行,则观过邪心的力量就会逐渐微弱。

理证:不应观察善知识的过失,因为观察善知识过失会障碍自己的成就。

教证:《金刚手庄严续》说:“察过失毁悉地因。”

以下通过问答来遣除邪见。

邪见者说:我的这些善知识并非佛陀。

问:以什么根据断定善知识不是佛陀呢?

答:因为佛陀已断尽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而善知识仍有许多过失。

问:以什么根据断定善知识具有过失呢?

答:因为我心前显现了他的过失。

可见,邪见者是以心前显现过失,而决定善知识实有过失。以下举反例说明其根据不定。

邪见者的根据并不决定,因为:在无著菩萨心前所显现的弥勒菩萨是只可怜的母狗,但弥勒菩萨并非苦难深重的旁生;在麦哲巴心前所显现的大成就者夏瓦日是个杀猪的屠夫,但夏瓦日并非业际颠倒的屠夫;那洛巴心前所显现的帝洛巴,是烧烤活鱼的怪人,但事实上帝洛巴并非如此;惹琼巴心前所显现的米拉日巴是个乞丐,但米拉日巴并非薄福的贱人。

大成就者示现这些形象,其实是观待业力尚未清净的众生,有必要如是幻化,因此,众生心前的显现并不代表真实存在。譬如:在严重胆病患者眼前,白海螺显现为黄色;严重风湿病患者眼前,雪山显现为蓝色;在有眼翳者眼前,虚空中竟然浮现毛发。然而,这些显现皆非真实存在。

因此,若自心前显现了善知识的过失,应知这只是自己迷乱的业力所现。五世达赖喇嘛教诫:当自己偶尔见善知识的过失时,应当想:这是由于我自己的心识颠倒而显现的迷乱。《普贤上师言教》中也说:“若见到圣者上师的行为有过失,则应自相呵责,并且想:这是我自己的心识眼识不清净所致,上师的行为无有丝毫过失或罪业,应对上师更加生起信心和清净心。”

下面以公案证明。

善星比丘是佛的弟弟,他随佛二十四年,作佛侍者,精通三藏十二部,讲经不必看经文,可见其聪颖程度。

然而,他的内心极不清净,在他眼里,世尊一切行为都是欺诳的。他认为:“除了有一寻光之外,佛陀完全和我一样,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而且说:“二十四年中作你的仆人,可是你除了身体具有一寻光之外,连芝麻大的功德我也没见到。在解了法义方面我比你强,我不愿再作你的仆人。”于是他离开了世尊。

当时,佛陀的侍者阿难问世尊:“善星比丘将转生何处?”

佛告诉他:“善星比丘还能活七天,死后将在花园中转为饿鬼。”

七天后,善星比丘果然转生为具有九种丑相的饿鬼,下场非常悲惨。

因此,观察上师的过失,过患极其严重,即使随佛二十四年,也只是毁灭自己而已。

《杂宝藏经》中记载:

从前有位女居士很有智慧,而且诚信三宝。有一次,一位糊涂的老比丘到她家应供,女居士供养饮食之后,诚心诚意地祈请老比丘说法,并为他敷设法座,在座前闭目静坐,恭敬地等待听法。

老比丘对讲经说法一窍不通,他坐在法座上非常着急,看见女居士闭上眼睛,就赶紧起身悄悄溜回寺院。女居士认为老比丘为她示现了无常苦空的道理,因此至心思惟有为法无常、苦、空、无自在,当即证得初果。她非常感激老比丘说法的恩德。

老比丘本无说法的功德,但女人以清净心观想,结果获得大利益。

由以上公案可知:如同一座雪山,南面充满了阳光,北面却冰雪覆盖。同样,若对上师观功德,当下就在加持阳光的照耀下;相反,若观过失,内心当即就被罪业的冰雪覆盖。所以,这一切都是自变自缘,关键在于用心的善恶。

辛三、必须特意执取上师功德而思惟

【复应于其具诸净戒或具多闻或信等德,令心执取,思惟功德。如是修习,设见若有少许过失,由心执取功德品故,亦不能为信心障难。】

除了不应思惟上师的过失之外,还应特意执取上师的功德而思惟。比如,对于上师守持净戒,具足多闻、信心、精进等,应当让心执取这些功德仔细思惟。这样修习就能避免信心的违品,即使见到上师有少许过失,也能由一向执取功德的势力,而不会成为信心的障难。

以下从正反两方面的比喻显示其义。

【譬如自于所不乐品,虽见具有众多功德,然由见过心势猛故,而能映蔽见德之心。又如于自虽见众过,若见自身一种功德心势猛利,此亦能蔽见过之心。】

比如,对自己不喜爱的事物,即使见到它有很多功德,但由于见过失的心势力强大,便能映蔽见功德之心。比如:生起强烈的嫉妒心时,即使对境具有功德,自己非但不见,反而会被强烈的嫉妒障碍,无法随喜赞叹。

相反,虽然见到自己有很多过失,但如果见自己某项功德的心势力猛利,也能障蔽见过失之心。比如:陶醉于自己某种功德时,即使别人指出过失,自己也不愿承认。又如母亲内心始终执著孩子的功德,即使孩子有许多过失,也会被见功德之心遮蔽而看不见。

再以公案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