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丙三、彼应如何依师之理 分二

《如何依止善知识》 ︱ 益西彭措法师.编述 ︱

二、如金刚心

米拉日巴依止上师的心,在任何情况下都未曾破裂。尊者出走时,一阅见常啼菩萨的传记,就马上自我反省而立即回到上师身边。上师圆寂之后,米拉日巴的心和上师始终不分离,每次唱道歌时,总是首先敬礼玛尔巴上师。因此,他具有“生生世世不离师”的“如金刚心”。

三、如大地心

尊者荷负上师的事业重担而无疲厌。最初苦行时,什么担子都能自己挑;后来精进修行时,圆满现证了上师所交付的所有法要;成就后摄受弟子,圆满继承了上师的事业。这是具有荷负上师事业重担的“如大地心”。

四、如轮围山心

尊者发誓“要听从上师所有的教言,克服一切苦行”,而且他确实做到了。即使背上长疮、痛苦难忍,此心亦未动摇;即使从几里的山下独自背石头上山,身体极度疲累,也不曾退失信心。这是具有“如轮围山心”。

五、如仆使心

上师叫他放咒、降冰雹,他都立即去做,意无惭疑,这是具有“如世间仆使心”。

六、如除秽人心

在上师面前,他没有丝毫傲慢,总认为自己是个下劣的罪人,三门极其谦卑,这是具有“如除秽人心”。

七、如乘心

至尊米拉日巴就像一辆大车,不论负担有多重、路有多难行,他都欢喜受持。有人会说:“这样像大车一样背石运土有什么功德?有什么意义?”虽然在石头上安立不了功德,房子盖好了又拆也谈不上有什么意义,但是尊者承事上师的心最有功德、也最有意义。为了求得无上妙法,他想方设法让上师欢喜,连运石盖房这样看似无义的事,他也一心一意地做。这种对一切都欢喜受持的心,就是“如乘心”。

八、如犬心

玛尔巴上师显现愤怒相时,对待米拉日巴就像对待一条狗,不但口中恶骂而且拳打脚踢,甚至用皮鞭乱抽,但是米拉日巴并未因此对上师产生邪见,这是具有“如犬心”。若换成我们,不要说受到这样的毁骂,就是公开点名批评一次,心里也不能接受,认为上师伤自己的面子,甚至生起嗔恨。

九、如船心

一般人从事单调的工作,时间一长就会厌烦,而尊者从事的正是这种乏味的劳动:今天修圆形房子,明天修三角形房子,后天修十层楼,修好了又拆掉,搬到山顶的石料又搬回山下。虽然天天如此,但他并未心生厌烦,这是具有“如船心”。

听闻传记之后,应当反观自己依止上师的意乐和行为,与米拉日巴相差多大。

虽然米拉日巴的行为,我们连千分之一也做不到,但不能因此放弃,仍须随学祖师大德,发愿做到像他那样。因为尊者是以凡夫身如此行持而即身成就的,我们也是凡夫,虽然不能完全行持,但能做多少就应尽力去做,这样不断进步,终有一日也能像他一样成为贤善的弟子。

现今人们有一种可怕的恶相:不知检查自己,专门检查上师;不要求自己,专门要求上师;不指责自己,专门指责上师。比如:对上师些微的过失,看得比须弥山还大,自己浑身过失却从不反省。一开口就要求上师传授最高深的法,如果上师不传大法就不满足。但是,反观自己对善知识做过何等承事,有什么资格要求上师传授大法?又是以什么心态求法?是不是为了佛法、为了众生而求法?真正检查起来,恐怕除了傲慢心外,丝毫善心也没有。

还有人喜欢指责上师,比如说:“我依止了这么久,相续中一点功德也没有生起,可见你没有加持。”或者说:“你不重视我,根本不加持我。”

现在反问:你修好了依止的意乐和加行吗?为什么只往外看而不反观自己?不具备弟子的德相却想求得加持,岂不是自相矛盾吗?如果具备信心和恭敬,当下就是加持,这不是很明显吗?

所以,听受米拉日巴尊者的传记后,若知反观、改正自己,就有大利益。能够改变自己的意乐和行为,才是真正学习传记。那么,应要如何听闻传记呢?就是发心随学他的行为。

希望大家平常多看些高僧大德的传记,比如:《高僧传》、《菩提道次第师师相承传》、《大圆满传承源流》、《虹身成就略记》,或者各宗各派大德的传记、《净土圣贤录》、《禅林宝训》等等。

依止善知识的轨理,分为意乐亲近和加行亲近两部分。意乐亲近轨理中,总的开示了亲近意乐,下面特别申明修持信心是修习依止意乐的根本。

己二、特申修信以为根本 分三:一、信心极要之根据  二、认定此处所修之信心  三、如何修信之理

【第二,修信为根本者。

庚一、信心极要之根据

为什么说信心极为重要呢?下面根据经论和语录解释。

【《宝炬陀罗尼》云:“信为前行如母生,守护增长一切德。”】

《宝炬陀罗尼经》说:信为一切修行的前导,犹如母亲,出生、守护、增长一切功德。

【“除疑度脱诸暴流,信能表喻妙乐城。”】

有了信心便能断除疑惑,度脱生老病死的瀑流。信心犹如妙乐大城,安住信中犹如居于妙乐大城,身心安乐吉祥。

【“信无浊秽令心净。”】

何者是“浊秽”?疑为浊秽,怀疑生起时,心即不清净。相反,若生起信心,当下心便清净。

《入阿毗达磨论》中说:“是能除遣心浊秽法,如清水珠置于池内,令浊秽水皆即澄清,如是信珠在心池内,心诸浊秽皆即除遣。”信心是能遣除心垢的妙法,具有净化的功能。清水珠放于池中,能使污水澄清,同样,信珠置于心池,便能遣除内心的污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