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经与窍诀摄要之善说——屠夫真言

  • 作者: 普巴扎西仁波切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2775
  • 分享到:


若证无有之要义,即生无缘等觉受。

“无有”指完全超越戏论。若证悟大光明之要义,即生无缘等觉受。“无缘”即妙智慧、无造法性正念,不是麻木不仁或一无所知。我们最初的信心是有缘的,需要依靠外境如善知识、正法而产生信心;缘苦难中的有情而生起慈悲心等等。究竟证悟中所具有的一切功德皆名为无缘,无所缘故。初时为有缘四无量心,证得胜义菩提心时就为无缘四无量心。

证与无证谁能知?能悟所悟何处觅?

证或无证只是行道中的一种名言而已,实际上二者本体为大平等,完全了悟中没有这两种分别。能令行者超越痛苦获得永恒不变的快乐之力量称为妙力。虽然烦恼也是由妙力起现的,但是只要我们还会随逐烦恼并感到痛苦,就说明尚未证得妙力,此时切勿滥用“妙力”的名词来严饰烦恼。

能悟之心、所悟之见该到何处寻觅?心的本体本为自知自明,本即大平等见,不必依靠修持来安立证悟,这是在执受本体或法性当中讲解安住调妄念。方便教授是在逐渐断绝法的过程中讲授的,虽然从两个角度阐述为两种义理,究竟是一致的。

大圆满祖师无垢光尊者针对两种根器讲解两种教授,在《法界宝藏论》中以次第方式宣讲了从世间禅定直到无上窍诀法的方便,就属于引导次第性根器的方便教授。但也有些利益众生而修学方便教授,对自己的见解有益无损。譬如龙萨娘波尊者的上师——持明顿德多吉尊者在修持无相止时证得究竟果法。

总而言之,在树立自宗派见解或回遮他人时,要依真实教授。我们在行道中根据自己的根器要依方便教授调正自心,但于最终要依真实教授获得成就。现在即当对大圆满的真实见解有所了知,一者可以知晓自己的见解进程是否证悟究竟果法等,二者对以后的修持具有很大的助益。

彼时勿需舍其念,亦勿需净及调正。

完全悟到心性本面时,不需要舍弃妄念等等,因为一切均成为本体之庄严,心的本体本为圆满清净,行道中的净化与调正对本体无益无损。恶贯满盈者与积累如海资粮的善士在证得佛果时,恶人原始基位中的功德没有丝毫减少,善士的基位如来藏也没有任何增多。行道中的调正方便都是在法当中树立的,在原始基位或法性中本来就是大平等,无罪福无损益,超越诸因果。以执受本体故,不需要清净或调正,也不需要修行或解脱,本来就是解脱,而不需要依行道获得解脱。此乃真实教授之印证方式,而非诽谤因果,对于没有证悟的庸俗者因果是真实不虚的,即使是已真实证悟者虽然本体上是超越因果,但在行为上也极谨慎,莲师云:证悟见解高如虚空,取舍因果细如粉末。如昌根阿瑞尊者在午炊时,若三根火柴还不能点燃炉灶就不再生火做饭等众多取舍因果之公案。

无需修行无解脱,自然安住即解脱。

心的本体超越一切因缘法,无所修持,本来即处于无修之大修中,如《三句精要》所云“未曾修习未曾离,不离无修之要义。”因为心的本体不必依靠意念造作的方式修持,本来处于恒常不变的状态中,故名为“无修而修”。

四种解脱是依调正过程中的时间长短而安立,但是真正的本体本来名为解脱,无所谓解脱与否,本来就是妙力与本体无二的大平等见解,故名为“无解脱”。心的本体没有一切勤作、戏论或伺察意造作的见宗,自然安住即解脱。但在尚未认清见解以前,盲目的“自然安住”隐藏着极多歧途,当谨慎辨别为妙。

显即空性空即显

我们对成实之物以无分微尘的方式分析而了知它为空性,同时又能显现出此物之形相,这种“显而空,空而显”就是依意念造作树立在外表形相中的缘起性空理论。本论所讲授的缘起性空真理是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能呈现一切境相,如见色闻声或起显意识中的明了,然而不需要作意观想其本性是空性等等,而是在显现的当下即是空性,称作“显即空性空即显”。

显空无二自光明,

反体讲解中的显与空实际为显空无二之见,它自然是一种光明之相,有的人说在寻找心的过程中能知道一切万物的“能明了者”是恒常不变者,它就是本觉,实则过于笼统。此“能明了者”犹如一口大锅,把本觉、阿赖耶识、五根识、意识等等都盛在其中。虽然都名为菜,但是味道各不相同,品尝之后即能辨别。简单地把能了知者当作觉性,最多只能是一种方便,名言印证,远非究竟见解。犹如《金刚萨埵续》中对极下根者在“能知道累的明了”中印证觉性般。

显现大悲无遮蔽。

妙力呈显之相以大悲名词来诠释,如《呼唤上师本论》中云:“远离一切实执三轮及所缘之念,而自然涌现无勤大悲。”自宗常常印证心的本体乃清明状态,何为清明?八识及各乘见解中都含有明了,若要辨别其层次的高下,当依“清净”抉择。下乘派中虽然含有明了,但是相对究竟果实而言尚非清净,其明了当中所含的执着未完全空除故。究竟果实中已经消除明了中的一切执着故名为清明状态,此中不需要遮蔽一切显相,因为大悲周遍之力,或称为觉性力、妙力,本来存在于本体当中。因此,完全了悟“四空双运”即名为究竟果实。“显即空性空即显”总体乃大中观之见,然若证悟此见,大中观、大圆满、大手印的究竟果实是一致的。

上述安住调妄念主要指四种解脱。次第修行中倘若缺乏前面剖析、直视的基础,很难达到安住调伏妄念,当切记此理。倘若舍弃此三种调伏妄念之法,仅仅把心安住在无念的禅定中,则与世间禅定无有区别。世间与出世间调正的方便就是讲解安住分与清净分不同的特点。在三种调心法中已经提出了“清净分”的见解。譬如在安住调妄念中亦具足内三部之见解,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妙力呈现各式光明境相、文武坛城等等名为生起次第;依此调正方式令世俗气脉明点转变成胜义气脉明点的过程名为圆满次第,完全悟到心的本体为无上窍诀大圆满。故于唯一实修之中能够同时圆满内三部之见解。

二取自然解脱之智慧,

无垢心之自性大光明,

前文已经讲过三乘法调伏分别念的方式,以及依方便教授与真实教授调伏妄念的方法。“自然解脱之智慧”指大圆满的四种解脱。消尽两种无明之垢染,获证二清净之见解即名为“无垢心之自性大光明”、如来藏等等。圆满达到昼夜一如,入出定无别之清净见解才是圆满的断证功德,名为无上觉。

能所无二法性菩提心

在断证无明而树立清明见解中如何具有能所无二之义呢?真正的见解即“显即空性空即显,显空无二自光明”,在众生的角度中显即所知之境,空性即能知之识。完全悟到心的本体中名为显空无二自光明,亦即“能所无二法性菩提心”之所指。现今许多人仅于空性中树立法界、法性等,失去了轮涅无二、能所无二、便智双运之本体见解。修行者若能了解能所无二或境心无二之见解,就不会仅仅在断空中安立如来藏、法身等等。

有些修行者希求显现光明、佛像、净土等等,对六道不清净境相感到厌恶,实已失去自心实相之见。因为轮涅一切显相悉皆平等存在于如来藏中,众生却在贤劣分别中造成二取心识。故于修行中不能对任何显现作耽着分别,否则即使对无上窍诀有所了解和觉受,亦难获了悟。如《狮吼论》所云:“了知犹如补丁易脱落”,“觉受犹如云雾易消散”。具足这两种见解后若不长时间护持则容易退失。

“菩提”乃广大、普遍之悟境,心的本体本为大平等,大普遍之见。“法性菩提心”即胜义菩提心。虽然世俗菩提心与密法讲解的自性根器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然而最终皆归于胜义菩提心。

现见俱生大乐之圣谛

“俱生”即永不变化之义,超越变化性的意念,达到永不变化的状态,方名为恒常快乐,此即佛教弟子追求的目标。出世间追求快乐的方式是先寻找产生痛苦的根源,再断绝之就能得到毕竟的快乐。通过观察“三门以何为主?”就能知道“心为诸法源”,从而致力于调心。心具变化故,依心而生的快乐也会变成痛苦。然于心相续中还有一种永不变化的相续之明了,有的修行者将此明了当作出世间的见解,然而尚需细致抉择,因为此“相续之明了”中包含了八识及九乘之见,要彻证其自性方为超越一切心识的俱生大乐。“圣谛”者即崇高,谛即不变,仍指心之本体。

敬信上师之道即实果。

上文四句所述的功德皆依敬信上师而呈显,一切功德之源泉即敬信。信心之中已具足小乘的戒律、大乘的学处与密宗的誓言,一旦丧失信心即名为犯戒弟子,就会失去一切见修行果。我们修持从外前行到生圆次第直至无上窍诀间的一切传承法门,都是为了生长自己的见解,亦即培养自己的信心,此为调正一切烦恼之根本对治力。

修行者在上师面前得到能成熟之灌顶,能解脱之窍诀后,已具法缘故必然与上师之间存在誓言。倘若丧失信心即名为犯戒。密宗的无护誓言乃真实的离戏智慧,即无有、自成、平等、唯一四者。初行者难以契悟此见必需恒时守护有护之誓言,如依信心净观五种圆满。密乘的十四根本戒中,前三条如人之头,倘若有人能守持其余的一切誓言但违犯前三条,则必堕金刚地狱。

为了断绝一切罪恶,获得一切功德,修行者首当护持自己的信心。我们不能把对信心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词句、文字上,应当溶入自相续。自心何时成为《屠夫真言》,何时就已真正理解《屠夫真言》,此即背诵、闻思、依法实修等诸多方便之唯一意趣。具敬信者,修持任何法门皆在正道妙法之中;不具敬信者的修法仅为形式,实即偏邪。是故我等应当恒时反观自心具敬信否?

一切调伏心方便,唯一根本即正念。

有时讲敬信,有时讲正念,难道需要生起两种心念吗?并非如此,。这是从两个角度中安立的两个名词,如同《呼唤上师本论》中在一个见解中支分为三十七道品等。自然安住中的大悲周遍之力或明了称为正念,大悲周遍之力启显的功德为敬信,是故依正念出生敬信功德。一切调伏心的方便都在于正念之中。行道修行过程中的正念为改造意念之正念,譬如剖析调伏分别念,在显现烦恼妄想时若能观寻三善法,此即正念。在直视调伏分别念时,能够促使自己了知一切妄念并安住的力量就是正念。此正念总体上仍未脱离六、七识之范畴。无造法性之正念完全是妙智慧。

修行者应当恒提正念,否则很容易被沉掉侵犯自心。每当贪嗔痴烦恼或昏沉出现时,应当提起精神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这种了知或明了就是正念。有人说沉掉很严重,难以对治;若要时时护持正念,岂不太困难了?若觉困难则当励力观想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道理,就能对修法心生欢喜及坚定的信心。倘若未将前行法义融入自相续中,就难生修法之意乐,反生畏惧心。在未具备上等根器之前,很多人对长期精进修行产生恐惧、退缩之念,却不知道应该创造修行的顺缘。释迦牟尼世尊并不需要调正五蕴以获见解,然而对后人示现六年苦行,正是诲示世人要依长期精进修持来培养自己的根器才能获得成就。

初持正念中松坦,后无持念光明中。

“初持正念”仍限于第六、七识的造作中如以三善念断除三毒烦恼等。在起现沉掉时,能当下了知的力量即正念。出定修持中对所作所想皆明明了了,此即正念。若忘失正念,自亦不知何所为。有人认为“我虽然没有刻意护持正念,但是还很清明,因为我并没有发疯”。然而请仔细观想一下:刚过去的一小时内,自己的三门是何状态?生起过多少妄念?善恶各几何?倘若因妄念纷驰使自己迷失其中,说明已忘失正念,对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毫无反省约束。若欲护持三门,首当护持正念,如果能坚持一段时日,以后自然常存正念。刚开始护持时需要专注,否则极易被沉掉所转。

中期护持正念时当松坦,把心安住在清明状态中,此明了即正念,有别于世间无念禅定。“松坦”是指在平静状态中显示出一种明了,然此明了并非圆满的智慧,是于出世间禅定中含有的世间禅定。在修有相止时,开始观一所缘境,此中的明了很接近胜观,称为正念。一心护持此明了故,沉掉不容易侵犯自心。有的修行者越到后来越觉得模糊,认为不起妄念时还有一种平静状态,颇觉舒适。然而此非正念,而是一种昏沉。这种舍弃观想的无念安庄实属懒惰所致,与睡眠并无本质区别。“后无持念”指无造法性之念,本体与妙力无别之清明状态中的智慧;此清明状态名为光明。

唯一正念离诸罪,唯一正念聚诸善,

唯一正念调自心,正念即是诸法根。

正念是根本对治力,若不具足就容易被烦恼罪障侵扰自心。依正念之力既能制伏烦恼,也能增长善业,故称正念为修行之根本。无论修持哪一乘法,若不具正念则成表面形式。

对整个修法的过程,可以从不同角度分为方便教授与真实教授,意识转为道用与智慧转为道用,改造意念之正念与无造法性之正念等等,无非调伏自心之历程。正念之中实已包含了一切法义与修持。依正念能够离诸罪、聚诸善、调自心故,正念乃一切法之根本。我等应当通晓此理并躬行实践。

聚众之中持正念,

独居之时持正念,

一切时中依正念。

在人多之处,尤当护持正念。喇嘛仁波切教戒云:聚众之时当尽量止语,因为喧杂之处很容易令人散乱;虽然不想散乱,但是自心易被外境扰乱。独居之时乃至一切时处皆当护持正念。一切佛法皆为调心,调心之根本即护持正念。是故虽于前文中已宣说此义,此处仍反复诲示,此法极重要、极深刻之故。

敬信牛绳交付上师手,

正念木桩无散基中契。

敬信如牛绳。牧人手持牛绳,则牛不会逃跑。修行者将敬信交付上师手中,意即当敬信,祈祷上师,方能获得加持。其前提当具正念,若处于沉掉之中,如何能够敬信祈祷上师呢?初修时的正念为改造意念之正念,最终要将此如桩之正念钉入无散基中。无散乱之基界指无造法性之正念,究竟的佛果。此述修行之次第。

以诸方便调自心,胜士夫行大乘道。

以下总结《屠夫真言》。上述以诸方便调正自心,乃胜士夫之行道,乃大乘道(其中已包含金刚乘)。能信受奉行《屠夫真言》者应该是根器趋上的士夫——敬信上师,精进修法者。

《屠夫真言》乃一部重要之论,其中阐述了轮回与涅槃之基、行道中的止观交修之法,究竟达到的便智双运之见。修行者倘若对方便与智慧偏执一方则难获即生解脱。如同智悲光尊者所言:“他摄受过的众弟子,有的仅依智慧修持而排拆方便的助伴,易偏堕于单空之中甚至成为堕入旁生道之因。(如同现在有的修行者仅仅把心安住在空性、无念之中,最终只能获得暂时压制第六、七识之粗大妄念的世间禅定,无法从八识中超越。)有的仅依方便修持,时时固执自己的见解、念诵、善行等等,也无法即生成就。”

现今有很多显宗行者在修持念佛法门,理想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的能见到佛的形相,但不能仅凭此作为往生的标准。如同在修持顿超中存在邪魔加持之显现与无明贤脉之显现,需谨慎辨别。念佛者自心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口头所念诵的佛号、呈显的阿弥陀佛形相(或观想的佛像)三者若能恒常契为一体,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标准。我曾遇见过一位念佛的老居士,除了回答别人的问话外她一直在念诵佛号,这并不是迷惑状态中习惯性的念佛,而是在清明的信心中配合祈祷、观想作的念诵,甚至在睡觉时老居士也在祈祷阿弥陀佛形相。像她这样的念佛者必定往生极乐世界。

修行者应当知道,西方极乐世界分为形相西方极乐世界与胜义西方极乐世界,前者是依靠今生所作善业逐渐消除烦恼,能于未来获得一个快乐地处。胜义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心的本体。显宗虽然没有如密宗般直指西方极乐世界的真实含义,实际上是以念佛等方便调正自心,从而获得真正的见解。任何经论中都未讲过在无记迷惑、贪嗔痴的烦恼中念佛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此一切法门皆为调心而设,显密诸宗派所安立的西方极乐世界、密严刹土、佛果、法界等等都是在讲心的本体、便智双运之见。释迦牟尼佛所传授的一切法门无优劣之分,只有将彼等同时聚集在自己修行中才能获得成就,此中并未排斥显宗或密宗。如喇嘛仁波切所言:“在修大乘时应当含摄小乘的见解;在修持密乘时应当聚集大乘和小乘的一切法。”

由此可知,显密乃针对不同根器安立的不同调正方便,然于一法中树立见解时,显密必须双运:显宗为方便,密宗为智慧,便智双运既是行道中不可缺少之法,也是究竟果实。

种种支分即经论,总摄要义乃教言。

如前支分阐述三皈依,三律仪,三乘法名为经论,总摄于一法中传授名为教言或窍诀。佛法总分为教证法,教法是分别阐释三藏法义,名为经论;证法是于一法中修持万法,名为窍诀。

彼集经论及教言,了知讲说上师恩。

“彼”即《屠夫真言》,既是通达理论的经论,亦为指导实修之教言。了知并讲说该法皆是根本上师之恩德。华智仁波切说:若非根本上师的摄受,自己讲不出如此深刻的道理。

有的人说依法本修持即可成就,但我不以为然,因为这种说法不符合传承祖师的教言。从古至今的历代修行者都是依靠上师的教言而获成就,没有谁仅仅依书本而即得。书本上的名词与文字只是一种诠释,其中所隐藏的深奥含义必须在上师的指导下实际修持方能证得。譬如有的人看到究竟果法常常被诠释为“心的本体”,于是自许为“能直接安住在心的本体中”,原因是在安住中没有妄念。然而色界十七天和无色界四空处等世间禅定甚至酣睡、闷绝期间都处于没有第六、七识妄念的境界中,何以能称为心的本体呢?上下乘法中的许多名词还存在“名同义异”的现象,切勿混为一谈。

往昔我在禅院闭关时,上师给我印证了如何以三身见解清净两种无明的方法,我也稍有体悟。回来后一位熟识的堪布却告诉我:“可能不是这样的。在修持觅心法时了知心不可得此为空性;亦非单单的一种空性,而是含有明分,明空双运之中断绝两种无明。”我问道:“三身见解应该超越无明二取,如此方能断绝两种无明。在觅心法中树立的明空不二之见仍未脱离意念改造,如何能断绝无明二取?”堪布说:“虽然觅心法中的空性与明分没有断绝遍计无明与俱生无明,但是二者契为一体时就可以断绝两种无明。”我说:“先前的空性与明分是依靠意念改造的方式树立的,将二者融为一体也是意念在造作,如何能够断绝意念?犹如一个盲人看不见外境,两个乃至十个盲人在一起也不会看见外境。”于是这位堪布拿出他的教证——近代大圆满祖师堪布昂琼的教言,此所言与上师的印证大有不同,二者怎么会自相矛盾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去请教上师,上师开示道:“《金刚萨埵续》针对二十一种根器印证二十一种见解,你知道堪布昂琼是针对哪一种根器讲授的这本教言呢?”

在上师的开示下我才明白:在依阅览经书或依照书本调正自心时,倘若没有得到具德上师的指导就很难辨别此经论或教言是针对哪一类根器传授的。自己若是中等根器,却修学属于上根的教言,就很难契入,根器与法已经相违故。因此书本上的文字只是名相诠释而已,其中隐藏的真理必须亲自在善知识面前闻受、求取。即使已经得到修行的教诲,于修法中获得觉受及见解时也要依师之指导方能辨别并调正。

此宣一切善功德,劝请者之心相续,

融合清净遍智位,愿证恒时不相离。

此由多康下区大智者协邦熙日即华智仁波切,于江雍贡热之虎牙宫殿中行持圆满也!

此为结行愿文,华智仁波切将著述《屠夫真言》之诸善业功德回向敦请他著书者证得遍智位即佛果。愿证得此见解,并且恒时不离上面的一切教证。由于心的本体中本来具备此功德,是故一旦悟到此见解就永远不会分离。

总结《屠夫真言》的讲解,修法可归纳为三个重点:.

首先要观想暇满难得,寿命无常等共同外前行,从而断绝懈怠度日与迟延时间。

其次要精进修法,方能使了知增上为觉受,觉受升华为证悟。倘若舍弃精进之助伴,见解永难生长,行者只有在所了知的见解中原地踏步。只有极上等根器可以不需要长期的精进,在了知的同时获得证悟。然而此等根器极为稀有。有的人自命不凡地认为自己可能就是极上等根器,此取决于自己是否具备恒常坚定的信心。譬如依密乘十四根本戒之前三条判断:第一条是不能诽谤、欺侮金刚上师。当上师做出“不如法”的显现时,自己的信心会不会动摇?第二条是不违背善逝之教言。上师讲解教法时自己能欢喜闻受;上师若讲述其它的话语时自己还能保持清净的信心吗?第三条是不能嫉恨、侮辱金刚道友或谈论其过失。倘若不能守持此戒还能称作具备坚定的信心吗?因此根器的上中下取决于信心的上中下,在未圆满自己的根器之前不能缺少精进。次第行者当依精进来促进信心的增长。

第三要依止观交修的方式修持。譬如有粗大烦恼时就观想寿命无常,之后再把心安住于平静状态中修止。倘若完全舍弃观想一味于无念中安住,则难以超越世间禅定;不具解脱要义故,非为成佛之因。如华智仁波切所言“知修不识妙解脱,岂不犹如禅天定?”特别于修持觅心法时当依止观交修,终究能够达到观想之明了与修止之空性无别双运之见,此即出世间的胜观。

承蒙大恩根本上师加持,圆满讲毕《屠夫真言》。因缘殊胜,且对自他行者之修学极具指导性,愿以此功德及三世一切善根悉皆至诚回向,祈愿大恩上师及一切宏扬正法之善知识身体健康、长久住世,常转法轮。并依三殊胜妙法回向,是则名为无漏功德。倘若未发菩提心、正行中没有明确的修持对境,最后未作回向,即使修持高深之法亦成为有漏之因。回向分为有毒回向和无毒回向。把回向境、回向者、回向的功德当作实有而作的回向名为有毒向,能于未来成熟为人天福报,然于福报消尽后又会漂泊恶趣备受痛苦。这种回向犹如在美味饮食中掺入毒药,在受用时临时虽然感到可口,终将导致丧命。是故修持者当作无毒回向,此分为真实回向与相似回向。行者完全证悟悲空双运之见解时即为真实无毒回向,并且同时圆满胜义菩提心与无缘之正行。在见解未赤裸之前,应当按照先作发心、再修正行、最后回向的顺序次第修持,此回向方式即称为相似回向或随序回向。

回向境是六趣中的一切众生,回向者是自己,回向的功德是诸佛菩萨及自他有情三世所造的一切无漏及有漏功德,以及自己三世所有的一切身体、饮食、衣物、受用等等聚集为一体,悉皆回向给众生。此中的意义何在?从无始至今,我们曾经拥有很多身体,但是皆归遗弃。现在若能将身体回向众生,昔日无数身体就会具有利益。悟到究竟果法时,自己的身体就能当下为众生作事业。如同我们见到高僧大德的形象及法像时,当下就会生起一种无法言喻的感受,有的人能够获得加持甚至悟到见解。若将成就者用过的一些衣物戴在身上,不仅可以避邪、遣除魔障,而且有助于生长自己的见解。原因在于高僧大德于行道中将一切都已回向给众生,一旦见解成熟后,身体、资具受用物等等就能直接利益众生。随序回向的方式是如同大恩根本上师、诸佛菩萨如何回向给众生,我就如是回向。如《普贤行愿品》中云“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在护持此善念的同时念诵回向文。祝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苦海,证得普贤王如来之密意!

威德上师长寿永无尽,

无边有情获得快乐福,

自他众生积资断诸障,

愿得捷径大觉之胜地。

生生世世愿遇清净师,

不离殊胜妙法恒受用,

五道十地功德胜圆满,

祈请速得金刚持果位。

大觉导师降临世间处,

教法如日普耀十方界,

受持教法僧徒相和合,

教法长久住世愿吉祥。

吉祥圆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