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与窍诀摄要之善说——屠夫真言
-
作者: 普巴扎西仁波切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2769
-
贪欲分别即偏邪,纵为小善亦正直。
若舍私欲而修义,即为天界之法规。
贪执、私欲、分别心皆属偏邪。善、忍、惭愧、慈悲、信心等名为正直。其细微处体现在行为上。如藏族人手摇转经筒、入寺必先脱帽致礼、右绕玛尼堆……即使临时看不到果实,然而依靠因果谛实力,此等微小善业终究会令行者获得解脱。在修持善法时若已舍弃粗重的私欲,即为天界之法规。当然,天界分为很多层次,这只是大略讲解。若能回向无上菩提,则成为出世间之功德。
浊世诸士夫,身偏狡诈行,
语偏谄诳言,意邪欺诳心。
身行正直如世人的种种善行、修行者的礼供、经行、身调正的方法、出离喧嚣到幽静山打坐等等。然而浊世多数的庸俗者所作多为损人利己的狡诈行,为满足私欲故常造杀生、盗窃、诓骗、邪淫等恶业,谄言诳语,心性虚伪。修行人未证言证、妄称得道,属大妄语,固当严禁;很多人在修持中稍有体验便自许为“明心见性”,或把词句之见当作道验,亦障道之甚。此等诳言皆无实义,非是“言语本意皆一致”。譬如,很多人都会说“一切皆空”,然而每当生起强烈的贪嗔烦恼时,说空就能空掉吗?此了知之见若不能调伏现时的烦恼,又怎能调伏临终的痛苦与恐怖呢?那时,所谓的阎罗王就是自心烦恼所显之像,即使对彼高声说上一百遍:“你是空性!”恐怕阎罗王并不会轻易空掉。所以,我们一生的修持能否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以了脱生死,就看现时能否对治烦恼。阿底峡尊者云:“求法若不对治烦恼,修行则成徒劳无益。”口头所言的大道理必须与实际修定相配合,使词句之见真实融入自相续,才算是获得对治力及解脱之功德。
摄要而言,三门邪或正,根源在于心。修行者应时刻警惕意之偏邪一一欺诳心。自相续中一旦消失了信心,必定就隐含了欺诳心。为何?因缺乏敬信就会认为他人的言行皆不如法、远逊于己,遂生赞自毁他之念。最能转变此心态之力量即为信心,既观有情如圣尊,何致损恼彼等?有人认为:“信心是真实功德之体现,我现在还不具备,只有依靠次第修法等待信心慢慢生长。”却不知修法即是修信心,一开始就要着力培养信心,如净观五种圆满、亲近具德上师、阅读祖师大德的传记,都可以激发我们本具的信心,进而依信起行,扭转身语意之一切庸俗及偏邪。
彼者集聚诸嫌厌,一切欲愿不成就。
天道仙人皆耻愧,趋至恶趣路非遥。
“彼者”指三门偏邪者,如癞皮狗般讨人嫌厌。彼等常为晦气所笼罩,欲愿难成。设有所得又易失去,倍增痛苦。何以致此?皆因烦恼沉重之故。如一个在地狱猛烈痛苦中煎熬的有情,欲求解脱亦不可得,因其烦恼业障过于沉重。人间众生有的能成就所愿,有的却失意落泊,根本原因仍然在于三门的烦恼中。或曰:此与前世积累的善业、福德有关。然其前世造业之恶或善,仍取决于烦恼之有无;福德大小亦取决于烦恼之轻重。若能断除烦恼、清净三业,必能成就世出世间之功德;若不从此处下手,皆属舍本逐末,难满所愿。
除了临时的痛苦,具狡诈行、谄诳言、欺诳心者的究竟果报,如颂词云“天道仙人皆羞与为伍”,意思是当堕恶趣。是故消除三门之偏邪乃当务之急。主要应在出离心的基础上修持菩提心与信心,依止善知识授予的各种方便之法来调伏烦恼。虽然在行道中是依自己的根基修持方便教授,但是大圆满的见解,即使对究竟果法的少许认识,都是依真实教授树立的;烦恼的本性就是佛性,此无改之本性并不因行道的历程有所增损。如此方能体现出诸乘果法大圆满之殊胜。
极其偏邪于他不饶益,
内存私欲具足欺诳心,
彼已远离一切善业道。
因我执、私欲而生诸损人利己之邪行,此即罪恶之源。三门偏邪就是堕落恶趣的前兆,无有善业可言,犹如呈现黑暗时就没有光明一般。我们既要杜绝自身的偏邪,又要防止受到他人偏邪行的感染,特别是对一些谣言、诽谤,切莫不加辨别就信以为真。一旦发现自己的身语意已经融入偏邪,就要依不同的方法当下调正,此即修行。关键在于恒时反观、监督自己的三门,此中已经包含了三乘戒律的一切学处。否则,很容易在糊涂愚昧中造下极大的罪业而不自知,岂是修学佛法之本怀?
如是取舍轮回者,
知已初当作修行,
即得清静涅槃位,
彼乃佛法殊胜因。
如上文所述,如理取舍轮回中的正直行与偏邪行是获得涅槃之基础,可摄于人天乘佛法中。若更深入理解,二取分别念即是轮回,只要按三乘教法作取舍,就能转成出世之因。但是三乘取舍轮回、树立涅槃的方式是不同的:小乘先完全断绝轮回再取证涅槃之果,大乘转变二取分别念用于修持菩提道,密乘直接依靠轮回证悟轮涅无别之见。此为概述,详细支分则有九乘之见乃至八万四千法,然悉皆摄于诸乘之巅无上窍诀大圆满中,如同一切大小峰峦均是须弥山王之庄饰。虽然无上窍诀法是无取无舍而在便智双运中树立轮涅无二之见,但在初步修行时,要根据自己的根基依相应之取舍法来调正三门,方为无谬之正道。
佛教总分教证法,教法即是宣说法,
证法修持彼法义,次第三藏三学者。
佛教包含两大体系:教法所摄的三藏与证法所摄的三学。教法即善知识言语所宣,证法乃实修之体验,二者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应该达到一如,亦即修持教法名为证法。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及历代祖师无碍通达一切理论,我们作为后学岂能对教理一无所知?若在愚痴、迷惑状态中修学佛法,实与迷信无异,亦无法守持、弘扬佛教。迷信或正信就取决于自心对佛法的理解。释迦牟尼佛在清明智慧中讲授了八万四千法,后学者也应该在清明智慧中信仰佛教。既然“佛教总分教证法”,在以实修为主、具有证法的同时,还需要闻思教法以通达理论,将闻思修三慧结合为一体。
本论的作者华智仁波切被公认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对于他的教言谁都能欢喜接受。修行者若能背诵《屠夫真言》并将其含义纳入自相续,不但有助于调正自心,而且能度化他人,即使宣讲其中的四句偈亦能令人信服。
经律论三摩尼宝,清净能仁之三藏,
此乃教法亦宣法,彼等词义依闻思。
摩尼宝即如意宝,能满有情之欲愿。释迦佛(能仁)及历代高僧大德之教法结集为三藏法宝,经藏诠定学,律藏诠戒学,论藏诠慧学。行者依闻思可通达经律论之名相及要义,然此尚不足,缺证法故。我曾遇到过一些专门从事佛学、佛教文化研究工作的人士,我问:“你们如何研究佛法?”他们说:“根据佛教经典、文献资料以及相关论证材料作研究。”我说道:“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以六年苦修而内心研究、证悟到的才是真正的佛法,佛陀所宣只是因材施教的方便,仅有部分记录在文字上,主要讲的还是获得证悟的方法。即使有些内容直接或间接宣说了自得心的悟境,但这并不是我们用思维分析能现量感受的境界,单靠研究书本文字岂能获得佛法的实相呢?”教法可依闻思获取,证法必依修持体悟,它们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是故,我们在修习成熟口诀时,先从上师处闻法,并反复思维法义,依据上师的教言断除对法的疑惑,再实修此法以获得体验,将闻思修紧密结合在一起。
喇嘛仁波切说过:“在闻思时去修法是一种障碍;在修法时去闻思也是一种过失。”我们不仅为了自己的修行,也为了度化处于迷茫中的无数众生,在行道中需要闻思经论以启开智慧。对所闻之法若有所理解,就要配合自己的修法来行持;若不理解,则当勤思多问以消除疑惑。有人认为:“作为实修大圆满见宗者,我只要会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就可以了,难道还需要了解许多法义吗?”此非“需要”与否,而是取决于自己的根器。若具极上等根器如五方佛般,就不需要很多理论方便,当下依心印传承悟到究竟果法——普贤王如来之密意,眷属与导师达到无二之见。此后,金刚萨埵以表示传承赐法予持明极喜金刚,亦无需在行道中了解很多法义。末法时代中的众生难以具备如此根基与见宗,在次第行道中不得不依靠诸多方便形成证悟心性之助伴。犹如很多藏族人一路磕长头朝拜拉萨,沿途必然会经过很多城镇、寺院,若不知已到何处就难以顺利抵达目的地。倘若某人以神足通刹那抵达拉萨,就不必经历行道中的过程。
戒定慧三摩尼宝,清净佛子之三学,
此即证法亦修法,故当修持彼三学。
如理修持佛陀教法者皆可名为佛子,其所获之体悟即为证法。较之闻思,虽然在对法义的领会、受用上有深浅之别,但二者的实际内涵并无二致。修持三学要以教法为指导,否则即成盲修瞎炼;教法的真实含义要依实修三学才能证得,舍此犹如纸上谈兵。教证二法双运才是完整的佛教,真正的见解。
清净能仁之三藏,圆满之义难通达,
若知一词之法义,如此即是教法也。
三藏中蕴含着八万四千法门,讲述从初步修行直至究意果法的历程。行者在未彻证佛果之前,不可能圆满通达一切教法。“若知一词之法义”,譬如知道如何修行即是教法。
佛子于彼之三学,圆满成就亦非易,
若生刹那之善意,如是即是证法也。
超越一切粗大的烦恼及细微的无明二取,则圆满成就戒学,此非易事,需成佛方能。定学、慧学亦复如是。至于行道中的证法,下至“刹那之善意”皆是。“善意”的范围很广,可以扼要解释为信心,因为修行者应以培养信心为主。或问:“在很多教言中都强调出离心,为何?”这是因讲法的侧重点不同致使表达的名词有异,实际上出离心就是一种坚定的信心,无大信心焉能出离世间?若仔细思维,五加行、三十七菩提分法、生圆二次第乃至大圆满,皆可摄于信心之中。
如同对阿弥陀佛具信者才能受持净土法门,对器情世间具净观净信者方为密宗弟子。以密宗之誓言为例,若见四大为四大则犯戒,见四大为本尊坛城方为持戒清净。如果临时不具备此甚深清净见,那么作意净观必不可缺。时时处处若能依信心净观五种圆满,就能调正自心的庸俗分别念且容易与密法相应,这才符合密宗弟子的条件。而不是像有些人率尔所言:“念阿弥陀佛名号的就是显宗,念金刚萨垛心咒的就是密宗。”要知道,任何一法门都需要靠信心契入。作为果乘密宗,因其见地、师承、众多不共之方便、成就等均极具殊胜,故更强调信心这一根本要素。具信心者三门无偏,不犯诸戒;信奉法故勤修不倦,能生禅定之验;依信心力能获得上师之密意,此即智慧。是故信心即三学证法。
在汉地有些学密的信众把酒肉供在佛堂上,名为“密宗供品”。须知完全悟到心的本体、超越因果之法名为密宗。初行者难以达到此境界,未证悟法性故,于所呈显的法相上面必然存在因果,故当信任因果、谨慎取舍,尽量遵守汉传佛教中良好的素食传统,这样也能避免他人的诽谤。
若欲持受佛法者,教法内具莫外求,
若内成就摄教法,自心调顺即涅槃。
在呈现妄念时,若能认识其本性即名为解脱;菩提妙法亦从烦恼中觅得。因此,一旦调正内心,就已具足一切教法及证法,无需外求。当然,初行者配合外在的善行,可以形成调正内心的助伴。倘若舍弃根本,一味追求身语之善及朝拜、供奉、法会、仪式等表象,虽具功德但很难依此获得即生成佛。因为真正的佛存在于内心而不在于外面的形式。
佛弟子深入闻思经论、修学显密各宗,根本目的还是促使自相续获得涅槃之成就。如前所述,三乘树立涅槃的方式虽各具善巧,归根到底是一致的,即调顺自心。像这种讲解方式名为摄收万千法门为一法之窍诀。若能用于实修,则简明扼要,殊胜不劳。有一则公案很能说时此理,昔时一代宗师阿底峡尊者从印度赴西藏弘法,受到著名译师仁钦桑波的款待。德高望重的译师已84岁,每天早、中、晚在他的三层寺庙中分别修持三主要本尊。经过交谈,阿底峡尊者对译师的渊博学识十分赞叹,说道:“见了你后,我觉得实在无理由到西藏来。”后来谈到实修,尊者问道:“如你所见,不同的密法应各座修或一座修?”“各座修,一座一座来。”对译师的这个回答,阿底峡尊者不以为然:“所有密法应同时修,且于一座中了解!”并说:“我找到了我之所以大老远来此的原因了。”后来仁钦桑波依止尊者教导禅修十年获得开悟,他深有感触地说:“我学习佛法到老,但当遇见我的印度上师阿底峡,我才开始真正地禅修。”
如是取舍轮回涅槃法,
虽具所作善恶之取舍,
然而详细实践要义故,
宣说善恶取舍闻而修。
以上讲过,在次第修行中先要净除轮回之因恶法、受持涅槃之因善法;对轮回中的正直行与偏邪行要如法取舍。概括而言,三乘佛法都认为仅依轮回(烦恼分别念)并非解脱,故需区分善恶,实践取舍,才能调正轮回获得涅槃。下面依密乘窍诀更详细阐发此义,当认真闻思并修持之。
善乃心分别,恶亦复如是;
善恶非外具,善恶即自心。
从初学佛时知晓因果之义进而受持三皈依、十善,直到依意念造作的方式修持禅定,皆未脱离分别心的范围。由三毒烦恼滋生的一切恶法亦复如是。修行者的见修行果只要少许染有二取之垢,就不是究竟果法。因为能所二取即轮回之根,由它生出的一切粗细分别念皆有生灭变化,是故意念造作的善法非为超越生灭的涅槃极果。须知这是从无上窍诀法最高境界的角度讲述的,不观待次第根器的修学过程。但在自己修行以及度化他人时,法与根器必须相应。正是因为众生根器千差万别,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才广宣八万四千种法门,令众生各依与己适宜之善巧方便皆得受益。此如汉族人吃饭时用筷子,西方人习惯于用刀叉,藏族人的传统是用手拌糌粑,各具善巧。以前有人对喇嘛仁波切说:“修法很简单,只要消除二取分别就成佛了。”理虽不谬,然而说来容易做到难。喇嘛就跟他开玩笑说:“你好好坐着,我在你头上猛敲一棒试试,看你生不生分别念,有没有能痛与所痛……”故当依根修法、依根授法。尚未达到上等根器之前,若欲剿灭一切分别念,那么观想前行、上师瑜伽及本尊,甚至包括觅心法在内的一切方便教授还有何用?前文讲过:“虽然所舍为轮回,但初不依轮回法,不能趋入涅槃道。”在心识转为道用的过程中,唯有配合二取心念来修法。
既然“善恶非外具,善恶即自心。”时刻勿忘观心、调心。其临时的成效,通俗说来就是脾气、人格可以转好,不会令自己或他人产生诸多烦恼。调正自心即是上品之断恶行善,亦名持戒,依此三学功德任运而生,终究可以获得西方极乐世界或自性密严刹土。
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
心为诸法源,调心佛善说。
心若为善,即使身语的显现似不如法,实则皆善,如汉地济公活佛的疯癫行般。经典中云诸佛菩萨为度化禀性邪恶之有情而化现为恶人等,行同事摄,亦属此类。心恶则一切皆恶,身语再矫揉造作亦无济于事。如有的人并不具备高僧大德护持三宝的慈悲发心,也没有度化神识的能力,却出于嫉恨、私欲而妄修诛法。虽然表面上修持的是密宗仪轨,念诵的是金刚橛、大威德等本尊之心咒,但因内心充满嗔恨、嫉妒、贪欲、愚痴等恶念,故所行皆为罪恶,实乃自取诛戮。为何?此等破戒违誓之恶行必使自己堕落恶趣甚至金刚地狱承受苦报故。
智悲光尊者曾经讲过:“草根若是药,其茎叶花果皆具药性;草根若是毒,其茎叶花果皆为毒性。”如同此喻,心乃善恶之本、苦乐之源。“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此理既浅显易懂又深奥难测。说起来人人都明白,行持中会不会犯糊涂呢?不但善恶唯心造,六道种种境界亦由心造。如人间的山河大地由谁造作?若许为自然实存,诸大成就者却不为其所阻碍,能够显现入地不阻、入水不溺、于岩石上留下手印足迹等神通,已彻证身心外境皆为空性故。又如无间地狱遍满熊熊烈火,谁燃烧之?燃料为何?当知彼等唯因各类众生之心识而显现。虽然本为如梦如幻,但却感到实有者,纯系自心执著外境所致。若单单在外境中探寻究竟真谛,无异缘木求鱼。佛教强调修持心性,正是着眼于根本。然而凡夫放纵自心已成习性,如野马无羁,放荡既久,难以驯服。故于成熟口诀法中,在修好前行、打下调心的基础后,依有相止专一所缘或观想一境的方式使心渐渐专注、稳定;再修无相止,于无所缘中安住,令心清明;然后逐步体认空明无别之心性,趋入胜观,获证心之本面。种种方便,无非调心。
在初步修行时若不对照自己的根器,要“直接安住在心的本体当中”,此时感觉“我有一个禅定”,就已经具备能修之者与所修之法,亦即人我与法我。此非真正的禅定,含有二执、分别念故。我等于修定的过程中应当反观自己所修持的是否为真正的禅定,当依不同的方法从多方面做辨别。倘若舍弃辨别,光凭自己认定的方式去修持,如同华智仁波切所言:“知修不识妙解脱,岂不犹如禅天定。”虽然少许知道妄念的起住,甚至可以安住在无念之定,未来则会投生傍生道中,如冬眠动物于冬季数月间不吃不动,呆呆安住于无念的状态中。
有的修行者知道修持有相止的目的是平定自己的心,于是在观想不出所缘境的情况下,在迷迷糊糊的状态中修止,自以为是很高的“禅定”。然而这是太懒惰而导致的过失,实非禅定。任何人在未完全进入睡眠之前,都先要摒除杂念(否则会失眠),此过程有所相似,除了坐着与躺着睡觉的区别外,其实就是进入昏睡的前兆。
“心为诸法源,调心佛善说。”“诸法”包含了轮回与涅槃所摄的一切法,无有限量故不可能一一分析调理。若能调正其根源,则诸法悉得调正,此乃佛陀之善说,全部佛教皆因调心而有。如律部讲解各种戒律,身语之戒无非护持心戒之辅助,皆为戒除贪嗔痴,是故持戒即为调心。经藏主要宣说获得禅定的种种方便,使行者能依此摆脱昏沉与掉举之束缚将心安住在清净明了的状态中修持。在此基础上,认证心的性相名为智慧,依智慧来破除无明迷惑,乃论典之所诠。一言以蔽之,调正自心就是佛教之唯一旨趣。
一切时中观自心,随时随地观自心。
观心与调心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初行者要在反观自心、对心态清楚了知的基础上,才能依法调正之。一切时中、地处中,皆当观心,乃真修行。此分为两种:入定中(上座正修时)依无造法性之护持观心,出定中(座间或后得)依改造意念之护持观心。初行者入定的时间有限且未证得真正的见解,因此出定中的护持显得格外重要,它有助于入定见解的赤裸以及功德的增上。华智仁波切在《三句精要论注疏》中亦云:“虽有护持根本定之见,然不知与后得行为相融,而护持相续,则不成对治。随行妄念,则易堕于凡愚。故以后得智慧护持通彻之见,尤为至要。”两种护持相配合,恒时观心,则修持相续无有间断,其功德呈现于梦中,渐能认识梦境、转变梦境乃至修持梦光明,则修行愈发进步。
刹那不散观自心,当下当下观自心。
时刻反观自心,达到一定程度后,无造法性之护持的力量已很强大,能持续到出定期间。譬如铁块已在炉中烧红,出炉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能保持很高的温度。然在此前改造意念护持的阶段,出定中仍当精勤观心,刹那亦不放逸,出现散乱时要当下纠正。不然就会在出定中因懈怠而忘失正念,产生很多烦恼,现进入禅修时就很难安住,或费时甚久方能恢复先前的见解。昌根阿瑞仁波切说过,他在专心修法期间,连小卖铺都不敢去,实在缺乏必需品时就托人代买,只为防止散乱。喇嘛仁波切也讲以前有一次他到城镇买东西,回来后半个月内打坐皆不安宁。是故我等于实修之际,应当断除令心散乱的一切外缘,唯以护持修法为务。
聚众时与独处时,时时守护善誓言。
初行者的正念薄弱,独处时稍有不摄心就妄念纷飞,不是追忆往事就是缅想未来,或散漫于现前琐事中。聚众时最易生口舌之过,在谈古论今中不知不觉地扼杀修法之时光,且造妄言绮语种种过失。所谓“言多必失”,因此极易引发意气之争,导致矛盾纠纷。十不善业中语业占四,皆在人际交往中生,难以防护。此外,虽然辩论具有很多的功德利益,但是一般人对其中的规则方法一窍不通,加上缺乏善知识的指导,光凭快嘴巧舌展开的“辩论”反而成为烦恼、诽谤之因。类似的无义闲谈及不如法的辩论不如舍弃为妙。
在每次入座前的前行中,先要办妥一切琐事,次则发誓止语专修。入座后修法未毕,未圆满预先限定的时间以前,不得与任何人交往言谈。如莲花生大士教言曰:“纵修何种自律,禁语最为第一。”居士最好在家中另辟静室修法,有事情则于下座后处理。若一边打坐一边打电话,则不如法。还有一点,上师强调甚严:座时倘若不想修法,切勿找道友陪自己聊天解闷。他人若在闭关、精进修法期间,不要贸然前去攀谈打扰。在耽误他人修持的同时,会障碍自己功德的增上,此为实修中很大的罪业,会招致很多违缘。总之,无论座上座间、独时众时,修行者的身语意勿离善法,当守护誓言。“誓言”虽是密乘三昧耶戒之别名,其中实已包含三乘戒律。如何守护?慎勿妄言常止语,恒当正念勤观心。
如上安住正念至究竟。
此句是对上文作的小结,“安住正念”即护持自心。在座上依自然安住配合方便来护持自心,相对出定时而言可以称为无造法性之护持。座间依改造意念之护持,如持戒修善;如念诵仪轨、祈祷文、佛号明咒;思维经论法义;观想外器内情一切无常或如梦如幻;发菩提心、净观五种圆满……逐渐能够相似安住在入定之见解中。已真实具备无造法性之护持后,其力量不断增长,达到入定出定无有区别即为究竟之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