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经与窍诀摄要之善说——屠夫真言

  • 作者: 普巴扎西仁波切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2771
  • 分享到:


复问曰:

三皈依与三律仪,三乘教法如何立?

讲述彼三摄唯一,一法精要祈教授。

单从理论上讲解三皈依、三律仪及三乘法之大概内容,想必诸位都不会觉得很困难。若问如何将三皈依纳于一法之中修持?三律仪即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彼等如何聚集在现前所修的法义中?小乘、大乘及密乘的各种教法归纳为一精华窍诀为何?于顷刻间如何同时实践上述诸法?要解答此等问题,必须精通窍诀之义。

正如本论标题“经与窍诀摄要之善说”所示,以支分的方式分别阐释名为“经论”,在实际修持时摄收为一法即为“窍诀”。进入佛门以皈依为始,直至密乘无上果法,其间实已包含内道界的八万四千法蕴,修行者何以能受持无遗而不致于“入海算沙徒自困”?此即需要窍诀的指导。自宗以简明扼要的“成熟口诀法”引导行者实修,此中所讲授的所有窍诀,其实就在讲一个法,在此“一法精要”中具足一切法的含义,依此修证故能即生获得圆满之功德。若对诸法一一分别而修,多生累劫亦难成就,不名为窍诀,亦为智者所不取。此理于阿底峡尊者与仁钦桑波译师之公案中可见一斑。下面先逐一解答所问之三法,再作摄要之宣说。初释三皈依:

答曰:

不迷者乃导师尊,无惑宣说妙道法,

超越三界引导者,释迦导师恒皈依。

我们依靠对释迦牟尼佛的信心与成佛之信念步入佛门,并逐渐清净自心的烦恼,最终证得导师佛陀之密意功德,此即“皈依佛”之旨趣所在。于此等历程中相应有三种皈依方式。外皈依之对境为何?勿理解为雕绘的佛像。虽然在我们的信心达到圆满后无情之佛像也会亲口给我们讲法,但是尚处于行道阶段的我们,临时还不能从雕绘的佛像处得到圆满教诲,所以外相中所皈依的佛是指具有圆满断证功德的“不迷者”、超越三界苦海的“导师尊”。若问:“佛为何义?”佛即觉者,觉即不迷,此系相对于众生之迷惑而言。认识到世间万象之虚幻本面故无有迷惑,得大安乐乃名为佛。将身心世界执著为真实即为迷惑,为此承受无义之痛苦即为众生。譬如知梦者于梦境中即使被毒蛇猛兽重重围困亦无毫许之恐惧,此即不迷;反之必定于梦中生大怖畏,受虚幻之迷惑故。

禅修者晓知自心本具圆满之如来藏功德,佛陀亦非存在于自心以外,在心佛无二之定解中观修安住,名为内皈依佛。修持到最终断绝两种无明、证悟二清净之见解时,就是究竟的“不迷者”,亦即密相之皈依佛。

堪为众生怙主的殊胜导师不仅具有“不迷”之自利功德,同时“无惑宣说妙道法”,此即利他之德。“宣说妙道法”分为三种方式即“三传承”,如大恩上师依照佛祖之经论教言为我等讲授修持要诀,名为“口耳传承”;上师有时以身坛城或于灌顶中用水晶与孔雀翎等为弟子印证本体见解,此为“表示传承”;有时上师不作任何表示而无言安住,利根弟子凭借上师的加持力当下证悟上师之密意,即为“心印传承”。

无论何种传承或宣说方式,皆为引导徒眷超越三界。三界即轮回,凡诸分别念所摄之法皆是。从不同角度可归纳为大小烦恼、五十一心所法、十八界、十二因缘、八识、五蕴、三门、二障等等,归根到底即为无明二取,是故种种妙道圣法皆为断除无明二取之方便,此于无上窍诀——大圆满中,通过禅修得以实现。把心自然安住在平静的状态中,超越一切戏论之空分名为法身;在空分中同时含有清明之明了为报身;空分与明分本来即为双运,但为详细印证之便而说为两个名词,并非有两种见解。此空明无别之见即为诸佛之密意、无上正等正觉、心之本体等等,亦即密相之皈依佛。

无欺者乃妙教法,如理修持无欺诳,

指引涅槃圣道者,拯救妙法恒皈依。

修行者依靠教法逐步调伏自心的烦恼分别念,此为趋入涅槃果位之无谬正道。虽然尚在行道中,但是依赖因果缘起之法则终将证得教法所诠之实相,故称指引圣道之教法为无欺诳者。然而行者需要如理如法地修持才能避免舛错,切勿仅凭一知半解而私心自用。曾有一位知识分子弟子,对圆满次第的修法很感兴趣,却不明白生圆次第行者必须具备缘起性空的见解基础,若无见解,单凭实执性的观修本尊、修持气脉明点等等决不会现前悉地,反而容易生诸障碍。然而此弟子固执己见,其修持的感受常常是“感到有一股气在动、心间的脉轮还没有解开”,“感觉有个脉结很紧”等等。于是我问他:“倘若把气脉明点完全理解为物质性,那与医学上讲的人体器官等有何不同呢?我们是否应该动手术以解开脉结?”并讲了修法的见解问题以及调正的方便。此弟子表面上似乎能够接受我的意见,回去后却仍然不肯放弃自己的修法方式,听说后来精神失常。他若如理修持生圆次第,即使未获得成就,又何致于此?还有些人我慢自负、目空一切,认为应该自创一套“不共的修法”才堪为“青出于蓝”的大修行人。有的对圣贤祖师代代相传的法门仅仅略知皮毛却欲“锐意改革”、“推陈出新”,甚至将一些世间法搀杂其中,拼凑出自己的“无上法门”……诸如此类“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观象,都是未至诚皈依正法、不如理而修所造成的过失。

许多人只要看到书本上介绍的“妙法”就用于自己的修行中,遇见另一殊胜法门时又照样取用,将法随意“组装”,结果由于太混杂而失去了清晰的传承及修法,依此方式修行则难获成就。故于求法之前当观察传承如何、是否清净。即使不加辨别地认为某法很殊胜,但它能否护持自己于今生获得解脱乃至成佛呢?喇嘛仁波切讲过一个故事:以前有一位长发的瑜伽士拿来一本书,说他自己不懂闻思,但却写出了这本自称为“伏藏品”的厚书。还授记曰:“喇嘛仁波切是佛母益西措嘉的化身,他是此书的法主。”喇嘛仁波切对他说:“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佛母益西措嘉的化身,我要问的是:你说该书是伏藏品,那么你今生依靠此法已经证得何等境界?”他说:“我没有按照此法修行过。”喇嘛又问:“有其他人依靠此法获得修证吗?”“没有。”喇嘛说:“既然如此,我怎样给他人讲呢?如果说这是半途出现的一部法,没有人修持过,你们依照它修行就很好。如同我拿着一块石头说:这块石头虽然没有被人吃过,但是它的味道好极了,你们拿去啃吧。谁会相信呢?”因此,观察传承历史极为重要。我们如何信任本传承之法呢?因为从原始怙主普贤王如来直到我等大恩根本上师,都是依靠本法修持而获得成就的。

超越行道的缘起历程、一切胜妙教法在自相续中如实生起时,名为究竟的皈依法。此时的“法”并不单单是教法,而是教法与证法双运之法。如理实修者在圆满获得证法的同时,妙力智慧必能通达一切法义——此功德即为教法。我等无数众生之怙主喇嘛仁波切幼年未曾上学读书,十五岁出家为僧后,即致力于实修,不断访师参学,其间仅在多科寺做过九个月的专门闻思,此后一直为根本上师昌根阿瑞仁波切作侍者。然于后来喇嘛仁波切对诸乘教法精通无碍,成为麇集于座下的众多闻思者以及许多堪布活佛的导师尊。大圆满的一代祖师智悲光尊者一生未曾系统闻思理论,最终却成为藏地各宗派公认的睿智博识的大善知识。在佛教史上有许多这样的高僧大德,其中的奥妙何在?一旦悟到心的本体后,妙力功德自然呈现,故能无勤通晓一切经论教言乃至世出世间诸明处。须知次第根器在行道中闻思教法必不可缺,此乃实际修持之坚实基础与得力助伴。现在是从究竟的“妙教法”角度阐述“如理修持无欺诳”,此“如理修持”是就法尔理趣而言,亦即心的本体本具便智双运之妙法——教法为方便、证法为智慧。如实照行故必无欺诳,名为殊胜且恒常不变之皈依法。

不离者乃修行者,彼与教义永不离,

依止彼者如是悟,和合僧众恒皈依。

受持圣教、如法修行者名为僧。行者依止僧众受大众熏修之策励,自易增进道业,犹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又如入于众香之室,久则自身亦带香气,行者受僧宝功德妙香之熏染亦如是。此为外相中的皈依僧。久则修行有所长进,自心不离佛法、念念护持正见;守护根门、言行清净,即已达到内皈依僧。

行者在证悟自心本体见解的同时获得圆满的妙力,为密相之皈依僧。妙力僧众具备无量功德,如深广之智慧及五眼六通等等,但最根本的功德为:远离偏袒之信心、无缘之慈悲心、无有自性之出离心及无常观念。若要辨别自己的见解是否真实,当以妙力之功德作为检验的标准。此等功德僧众若已真实现前,即为获得殊胜成就之标志。

导师佛陀救度之妙法,

引导僧众欲解者皈依。

此处我们联系现实稍讲与皈依有关的问题。殊胜化身释迦牟尼佛为佛教徒的导师,然已示现涅槃,我等后世第子以福德因缘不具足故,未能亲随佛学,现今怎样皈依佛陀呢?昔日释尊于示现涅槃之前,为阿难等弟子及信众授记:我将于未来世化显为善知识以利益汝等。经论中亦云佛的化身遍及六道,非但化为有情之相,亦能现为无情之物,直接或间接地利益众生。因此,当今世上饶益众生无有疲厌的一切善知识,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此乃无可置疑也。我们依止具德善知识即是皈依佛陀。

由于众生根性不一,所现善知识亦千姿百态,有僧有俗,有男有女,或温和或敦肃,或声名卓著或默默无闻——尤其于浊世之中诸佛菩萨的化身多隐蔽圣仪,虽为圣者而示现如凡夫,不舍尘劳然能作诸佛事。我们不能惑于表象而生邪见,当以清净心行随学其功德。自若信心广大,则可依止多位导师以广闻博学,若因宿缘深厚仅依一贤,则有益于深研精修。对于善知识之言行举止,若见为过失,系自己的业障所致,勿归咎于他人。对自己未曾依止过的善知识,亦当以敬信做清净观,切勿诋毁诽谤,此为最重要者。作为修行者唯当调伏自心,而不是揣测他人。实际上,我们对自己散乱恶劣的心念尚且难以把握,又怎能了知圣者导师的清净密意呢?

在医学上以不同的医疗方法能对治不同的疾病,令患者皆得康复。佛教中亦有多种法门,适用于各类根器的众生对治烦恼以获解脱。患者在接受特定的治疗时,不必指责其它的药物与疗法为不对或不需要。如同此理,行者在受持自所爱好之法门时,不应诋毁其它法门。须知自修或他修之一切法门皆是佛陀所宣说,悉皆包含于自已所皈依的“法”之中。不能将“皈依法”狭隘理解为仅仅皈依某宗或某乘之法。我们发心为度化无边众生成佛而誓愿修学无量之法门,于实修中则将无量诸法摄于一法门中修持。虽修一法但不舍他法,一法成就,则万法咸通。不明此理者,虽有道念却不得修法之要领,视菩提道为苦旅畏途,或偏执自宗诽滂他门,毁失皈依戒。

对于自所精通的宗派与教法,固然应当宣传弘扬,但切忌以打倒他宗的方式树立自宗,否则等于自取灭亡。因为必遭他宗行者之回遮与反击故,结果不但对自宗的发展造成障碍,且给整体教法之兴盛带来违缘。是故如教修行即是弘扬自宗,对显密诸法均欢喜赞叹即是皈依正法。若未通达诸法密义及各宗圆融无障之本质,仅凭一己之私心对任何一乘佛法作毁谤,执密谤显或执显谤密,虽于法毫无所损,然而自己已造下诽谤正法的罪业,且因此而引起他人之谤法邪见,过患极大。唯此罪及五逆重罪为阿弥陀佛之大愿所不摄受,故永嘉大师于《证道歌》中云:“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

有人认为对因果信任与否似乎关系不大,然于因成熟之际果报迥异。比如皈依法之后,应当对一切文字起恭敬心,是故昌根阿瑞仁波切从不把印有文字的东西如钞票垫在床垫下。我们如果故意拿字纸、带有文字的物品作坐垫,临时虽然可以避免弄脏衣服,但是已经违犯皈依戒的学处,其异熟果报为无间地狱。比较一下洗衣服与堕地狱的代价,二者孰轻孰重?虽然在现代社会中一些不如法的行为屡见不鲜,但是修行者应当依靠正念,尽量避免造诸罪业。

行者皈依僧是为了随学圣教,于解脱道上获得引导。各乘各宗的十方僧众皆在我等皈依的对境之中;自他一切皈依众同为三宝眷属。倘若因皈依境的不同而赞自毁他,以偏袒私心结帮分派,在佛教弟子中制造不合甚至对立,未免失去了“皈依僧”的本义。作为三宝弟子,对一切僧众及道友皆应心存恭敬、慈悲相待。承担绍隆三宝责任的僧众固然需要和合,信众也应当和合,此即佛教兴盛的良好缘起。在密乘的金刚道友之间,应如智悲光尊者之《功德藏》所云:“和睦相处如腰带,融洽交往如食盐,极具忍耐如柱子,亲近师眷与道友。”如此则令上师欢喜,乐于为弟子常转法轮。反之,弟子之间若不团结和睦,因五毒烦恼导致是非不断、忌恨纷争,不仅自己违犯三乘戒律,而且会扰乱师心,令善知识对摄受弟子、传讲正法乃至住世利生心生厌离。因此,我们应当以如法修行来护持三宝,并为善知识与正法的长久住世创造顺缘。

我等既已值遇与佛无异之上师与殊胜之妙法,即生解脱以及度化一切众生的希望悉皆取决于自己,故当发起向道之心,多观想共同外前行并精进修法,必能解脱生死之痛苦。以前我随上师到四川义敦地区时,听见当地的一位老活佛在与上师聊天时说:“我是今年、明年走、还是再住世五年?我的想法是再住三年,您认为怎样?”他谈论死亡时的语气,就像从这个房间搬到另一个房间那样随意自在。在我家乡的村庄有一位普通的老和尚,九六年时他就吩咐家里人不要给他添置衣物,已有辞世的打算。恰巧当时附近村庄里的一位高龄僧人圆寂了。三号那天老和尚听到这个消息后说:“我本来想在四号走,但现在怕大伙更加悲伤,所以我再延长三年。”到了九九年时,这位老和尚才圆寂。在其它地方,也有很多像这样获得寿命自在的例子。我们只要依赖信心和精进努力修持,同样能够获得如此成就。

谁能依止何时皆无欺,

安立清净三皈即如是。

皈依三宝是佛弟子之标志、修行之核心、一切功德之源泉。初时,我们正信佛、法、僧为具德之境而挚诚依止,依靠修行皈依等法及三宝之加持力逐渐调伏自心,必能循次生起断证功德,此即逐步接近佛果之征象。随着教法与证法源源不断地融入自心,对佛法的领悟就会日益深入。自相续中的信心、出离心、无常观念若在持续生长,即为“皈依僧”之功德日趋显现之标志。最终获证三宝之密意时,自己即成为具足三宝之尊,皈依即达到究竟圆满。具备真实之禅定功德者,则于修定之同时圆满三皈依,当下获诸密意。无论是因果缘起式的皈依,还是究竟的皈依,三宝皆是欲求解脱者真实无欺的依止之境。

此处所言的“清净三皈”是对究竟三宝而言,断绝无明二取,证得原始基位如来藏之功德名为不迷者佛;便智双运为法,不为二取分别所欺诳;大悲周遍之妙力为僧,与本体恒不分离。是故修持自心是修持三宝,获证心之本体,即为究竟的三皈依。作为禅修者应如是树立见宗。

痛苦遍满轮回宅,此无不生痛苦处,

由此定生出离心,即为别别解脱戒。

以下讲解三乘戒律,初为别解脱戒,如小乘中的居士戒,沙弥(尼)戒,比丘(尼)戒,各种戒条就是为了令行者护持出离心从而超越轮回。对于出离心,有些人理解为消极悲观厌世,实则不然。因为这种悲观厌世之心往往因挫折、痛苦而生,在快乐之时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实际上轮回中的一切盛衰苦乐,都不离痛苦之本性。在暂时感到幸福快乐之时,仍然处于无明二取的侵扰之中,故非真实恒常之乐,它随时可能转变为痛苦。唯有彻底认清轮回过患,才能生起稳固的出离心,对轮回盛事、人天福报等不生羡慕追求之心。

有人认为若生起出离心就意味着舍弃一切物资,到幽山古刹修行或在静室闭关等等。其实这只是一种暂时的方便,为断除轮回的束缚而在行为上作出一定的规限,以便清净自心。因为凡夫的精神容易被物质所诱惑扰乱,但通过善巧方便使精神得以净化,就能体悟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无需摒除色法等一切物质而生起真实的出离心。因此,许多高僧大德在证悟自心本面后,广泛摄受弟子、步入尘世度化众生,此时一切皆成为妙用,轮回之境亦转成本体之庄严而非束缚。其出离心如影随形,故而恒常具备小乘的别解脱戒。

三界父母诸有情,无不于己恩德育,

愿诸证得大觉心,即为大乘菩萨戒。

六道众生依胎、卵、湿、化四种方式出生,其中地狱和天界的众生不需依靠父母即能化生。譬如某人若造下严重的罪业,在中阴阶段不会投生到其它道中(此于一些书中称为“无中阴”),其意念变化之身会直接堕入地狱之中承受苦报。若有漏功德很强者,亦能不依父母自于天界中化生。其余四道中的有情,一般都需要凭借父母之缘得生。在共同讲法中,我们曾于六道中辗转受生,故有许多前世的父母。从无始时来至今,所经历的生世不可胜数,因此,一切众生都曾经多次做过自己的父母,对我们具有极大的恩情。

以今生而论,我们从婴儿到成人,都依赖父母的呵护养育,所受用的都是父母以辛勤劳作换来的生活资具。从幼时的蹒跚学步到求学时的衣食住行,乃至疾病厄难之际都离不开父母亲的慈悲关爱。至于此五根圆满之身亦乃父母所赐。与此相同,过去生中的父母亲对我们的恩德之深厚,在世间是无法比拟的。因此,应当对一切众生生起报恩之念及大慈悲心,并实修佛法希冀一切有情父母离苦得乐。由于三善道尚未脱离轮回痛苦,阿罗汉等小乘圣果尚非究竟安乐,故于慈悲心的基础上更当发愿度化一切众生证得佛果——圆满恒常的幸福之所在,方名为菩提心。

此器情界清净刹,无有不净之显相,

万物本为坛城轮,认识即为密乘戒。

在证悟心性者的眼中,山河大地与极乐世界无异,一切有情皆是男女菩萨,丝毫没有不净之相。此即圆满的信心功德、登地菩萨的见解标准。未证悟前,当依作意净观五种圆满,此即密乘之誓言,如是护持信心者绝不会犯戒。回忆昔时,我也是出于对喇嘛仁波切的信心而来依止,至今一直视上师为佛陀。即使阿弥陀佛或莲花生大士亲自降临人间传授当下成佛之妙法,我仍然会依止喇嘛仁波切修法。在我心目中,上师以外别无阿弥陀佛或莲花生大士。

所谓的净与不净皆是自心的分别。业力若清净,则由心所显的一切皆为清净,如吉珍扎华江措所言:“无论身在何处,都是清净刹土;无论见到何人,都是他的本尊。”行者若能祛除自心的染污,自然就会生清净的信心,而无需观待外境如何。完全证悟法性时,境心无二见解之外别无西方极乐世界;呈现的导师与自心无别故,阿弥陀佛与根本上师无有区别,信心已达到圆满故,视一切眷属犹如菩萨;所安住的便智双运之见就是真正的大乘妙法;此本体见解已超越过去、现在、未来三时,获得大平等。因此,万物皆显为清净坛城,自然具足五种圆满。

有的人在打坐中虽然能够清明地安住,却仍然感到“见解不行”;若能见到些许光象便觉得“真是太好了”;若见到佛像就更加兴奋。此与凡夫执着外境无异。在平常的修行中,无论所显现的境像铺天盖地还是一无所有,或贤劣皆不重要。只要对心性的认识越发透彻,就是真正的功德。究竟获得“万物本为坛城轮”之悟境时,哪里来的“见到佛像很好,看到山河大地不好”等分别心呢?

出离别解利他菩提心,

净相密咒于他作损害,

自私自利有相分别戒,

安立清净三戒即如是。

护持出离心名为别解脱戒,慈悲利他即为大乘菩萨戒,依靠信心修持净观名为密乘誓言,此即三乘律仪之要旨,分别能戒除损害他人、自私自利、有相分别等过失。

如何在一个禅定中同时树立三戒?“色即是空”名为别解脱戒,次第修行中守持小乘戒律是为了出离轮回获得解脱,解脱即是对世间无所贪著。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外界万象在呈显的当下即为空性,故而心无贪执,是为究竟的出离心;“空即是色”名为菩萨戒。安住在显空无别的见解中修持,会呈显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悲空双运即为胜义菩提心。

证悟四空双运时,自然具足诚信、净观等诸功德,称为密乘的誓言。一切誓言可分为两类:如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戒、大圆满中以上师三门而立的二十七条根本誓言及二十五条支分誓言等等,属于有护之誓言。行者依靠此方便防非止恶、护持信心,功德达到圆满时,名为无护之誓言,亦即禅修者的究竟果法。是故获证心的本体时,三戒同时圆满。如莲花生大士虽显瑜伽士形相,但在很多经典中被尊称为胜义比丘,即属此例。

倘若明知自己不具禅定譬如第四禅天之功德,而在他人面前妄言具有,或者说有甚深见解、能见佛菩萨已降伏魔鬼,以此等诳言欺骗他人则会同时违犯三戒,极其严重者会缩短世寿,疾堕地狱。修行者既要知道持戒之功德,也要了解破戒之过患。某人听堪布讲解戒律后说:“若从功德方面讲,不但您能成就,我也肯定能成就;再从过失方面衡量,我是个凡夫当然会堕入地狱,堪布您不注意恐怕也很难免。”据本传承之要求,每日应当修持忏悔法,切勿间断。

分享到: